宋琳访谈:诗人是语言财富的守护者

作者:   2015年07月15日 00:00  华龙网    754    收藏
  诗人宋琳说:“当痛苦被书写,原先难以忍受的痛苦变得可以忍受了,这或许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7月16日,由重庆70后诗人、资深媒体人王博创作的《中国诗人访谈录》新书发布会将正式举行。该书选编了芒克、欧阳江河、李亚伟、宋琳、赵野等五位在国际国内都有相当影响的顶尖诗人专访辑录出版。今(13)日,华龙网选摘了王博与宋琳的访谈,内容如下:

  城市的记录者

  我在不同洲际的大城市生活了三十多年,城市对于我既有强烈的吸引,又令我惊恐不安。——宋琳

  王博:威廉·巴特勒·叶芝早曾批评比他年轻的意象派诗人:以工厂、大都会等意象入诗,认为这样固然让乘地铁上班的人更易读懂,却丢失了幻想艺术的传统。现代城市诗的发展起源于何?它的典型特征是什么?后来有哪些转型?

  宋琳: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做过叶芝的秘书,实际上,他的更加现代的诗歌观念反过来对叶芝产生了影响。城市诗起源于现代主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可以说是最早的城市诗,其典型特征是先锋性姿态、风格的颓废以及新观念与新感觉的混杂。根据瓦雷里的说法,至少在法国,波氏的现代诗分别产生了三种转型,即以马拉美、蓝波和魏尔伦为代表的幻美、通灵和颓废倾向。

  王博:你和张小波,曾经被誉为华东师范大学诗歌创作的白洞和黑洞,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呼?因为当年的《盲流》?

  宋琳:“宇宙大爆炸”之说在八十年代对我和张小波很有吸引力,白洞和黑洞是我们当年很着迷的词语,我们尝试过写一种宇宙诗,他的《十来只东西》、我的《到白洞附近走走》都想在诗中再现宇宙奇观。我们的语言实验有时留下了一些类似飞行器残骸的东西,但就想象力而言还是相当勇敢的。旺秀才丹有一次戏称我们为白洞和黑洞,大概是就写作风格而言。《盲流》是我1988年主编的一本诗刊,而我们当年在上海时的确经常以城市盲流自比。

  王博:从网上你的多篇诗作,如《外滩之吻》《公园里的椅子》《时装杂志》《秋天的散步》中,我读出了惊恐和奇幻并存的意境,这样的城市,是让您窒息的吗?

  宋琳:《外滩之吻》写的是上海,另三首写的是巴黎。我在不同洲际的大城市生活了三十多年,城市对于我既有强烈的吸引,又令我惊恐不安。《外滩之吻》中的上海记忆中有着个人生活的恐惧经验,也折射出那座城市的历史,我从归来者的角度观看,往昔与现在交叠,细心的读者或许不难找到情绪变化的线索。《公园里的椅子》等三首处理的是域外的城市景观,主题是客愁中的孤独和故国之思,更多冥想的色彩。

  王博:你的许多诗作都有同个意象,如“水光压迫视网膜”(《博登湖》), “光线随变化的云影而波动”(《断片与师歌》), “在光的神经中晕眩”(《江阴小调》), “光追逐着光,折射的原理/像角膜倒映出水中的幽灵”《短暂的白昼》)……等等,您为何如此青睐光?

  宋琳:光与基本元素一样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诗歌既要描写世界的晦暗部分,也要描写其明亮部分,而往往当你感受到黑暗的威胁时,光就成为某种精神力量的象征,我们不仅是世界的外部观察者,也必然地是生命的内在观察者。上述例子中的光基本上都不是单纯的视觉现象,它们一定程度上是灵视和外部视力结合的瞬间意象,可能需要在上下文关系中去理解。现代摄影术中的光动力作用说,强调内在性和动感,光动力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可以使描写对象从静态进入动态。

  王博:你在与张杰的对话中谈到:“什么是逍遥?我认为逍遥即拯救,而不是其反面。”又说:”结庐人境的我们怎样做到心远地偏?不如看山。”逍遥是身体的放逐,还是心灵的放逐?看山的人,他依旧在人境,如何能入山?

  宋琳:逍遥主要指心灵的自由境界,在一个趋利的时代它意味着对物欲和权力欲的轻蔑与反拨,所以说是拯救。它首先是针对自我的,即学会在精神贫乏的社会里诗性地自处。在东方文化中一直有隐逸的悠长传统。伯夷叔齐、庄子、陶渊明、稽阮、王维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古人强调身心一如,寄情山水,悠游并相忘于江湖,不受规训的羁绊,这只是一种理想。诗人依然要结庐人境,因此最终的栖居之地乃是心灵,最佳的生活方式乃是隐逸于诗中。至于说到看山,当诗人说:“山,过来”,山就过来了。

  旅居的痛苦书写

  当痛苦被书写,原先难以忍受的痛苦变得可以忍受了,这或许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宋琳

  王博:你曾说:八十年代的精神气质是“波希米亚式”的。这与崇尚个性的当代存在怎样的区别?如果没有被动的流浪,旅居是否也是你心中偶尔的梦想?

  宋琳:是的,对“波希米亚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在八十年代的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我觉得那是属于八十年代的精神气质。整个八十年代我都生活在上海,这座曾经的殖民城市留有许多旧时代的印记,大街小巷里永远充斥着闲荡的人群,而诗人尤其喜欢在大学里闲荡,恰好我一直住在大学校园里,我的宿舍便时常聚集着各路盲流,大学后门的小饭馆也是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那时,诗人的放荡不羁作为对社会禁锢的挑战尽管也给自己带来麻烦,但张扬个性还是一件新鲜事,它还伴随着物质的相对贫乏。现在对个性的理解已经非常不同了。我在国外旅居多年,那些体验对我的写作十分有益,有时正是不得已,更加强了对往返自如的新的游牧生活的渴望。

  王博:如今我们在闲坐深谈,对诗歌,对理想,出现的观点总需要实践,实践出于观点指导,这是否是对“波西米亚式”生活的悖论?

  宋琳: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距离,这是不言自明的,所谓“生活在他处”已然是一个悖论式表达。闲居理气的隐逸生活与四处游走的漂泊是两种状态,如果属于个人的选择就不存在矛盾,但从古至今,诗人过上这两种生活往往都由于不得已。“无道则隐”多少透露出了个中消息。

  王博:旅居的那些年 ,你远离人群,却可以凭一首好诗找到朋友,那时除了朋友外,最困扰你的是什么?对你写作倾向影响大吗?

  宋琳:在国外,诗歌的确是我和朋友之间最主要的联系纽带,那时最困扰我的当然是孤独和乡愁(我更喜欢用客愁这个词)。应该说诗人内心都很孤独,走上语言之路往往看不见有形的伴侣,而在异域,孤独意味着与你相随的多为幽灵和自己的游魂。这种长期的熬炼可以使人进入出神状态,因而产生净化作用。另一方面,失重感、晕眩感和幽闭感会造成失语症,此时坚持写作本身就是对失语症的克服和治疗,其中的自我博弈既存在危险,也能带来新的转机。

  王博:你的福建同乡汤文来写了一首诗《想起诗人宋琳 》:“无言的青色砖墙/屋檐翘角/暗道,年代隔着路注视/他忧郁的影子/”。家乡在你的旅居中,会因何飘入你的思绪?是否真的会忧郁如斯?那些旅途中形形色色的角色,会令你在旅居远离痛苦吗?

  宋琳:汤文来这首诗我还是首次读到,心里感觉非常温暖,毕竟我们是同乡。忧郁是异乡者的主要精神症候,而客愁本身又加深了忧郁,这在诗中是自然流露的,身临其境才能感知。旅居扩大了我的诗歌版图,随着坐标的移动,各种生活中的角色被敏感的神经捕捉到诗里,而他(她)们不也是我自己的写照吗?我最近在一篇受奖辞里谈到,当痛苦被书写,原先难以忍受的痛苦变得可以忍受了,这或许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

  王博:到了新世纪,你的旅居生涯才结束,回国第一个冒出心头的想法是什么?同学和亲友的欢迎,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次?

  宋琳:回国的最初愿望当然是与国内的亲友团聚,享受在家的感觉。2003年我回国到北京教书正值非典时期,疫情消失后,唐晓渡、西川、欧阳江河邀我和他们的家人一道去郊游,在怀柔山中共同度过的一天至今历历在目。1999年回上海访友时,大学时代的好友査建渝特地从美国赶来,践履我和他的十年之约,我为此专门写过一首诗报答他的情谊,而我的家人和朋友所给与我的关爱是报答不尽的。

  参画如参禅

  诗派绘画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是对文人画传统的修复,它的意义迟早会显现。——宋琳

  王博: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画油画的?听说你还做了不少插画?画画和写作,是否有相似性?

  宋琳:我画画差不多是从2006年开始。我曾为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画过插图,格非也请我给《隐身衣》插画,不过后来没用上。绘事与写作有相似性,但毕竟术业有专攻,文字经验与图象经验之间是需要转换的。

  王博:诗派画家以诗成名,靠画养家。你也曾说过:首先是生活,然后是诗。画画对你生活改观大吗?

  宋琳:画画对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不是每次展览都能售出。以画养诗是我的愿望,为此我正在努力中。诗画同源,但各有其难度,且都属于手艺,故不得马虎潦草。诗派绘画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是对文人画传统的修复,它的意义迟早会显现。目前我最需要的是潜心于丹青之道,参画如参禅,与日常生活打作一处,所以并不着急。

  王博:你的画中,无论人像或静物,有许多灰白、灰褐色彩的应用,这又令我陷入惊恐和奇幻的意境,这样的基调,是由于你个人偏好?还是为了与你诗歌风格相符的定位?

  宋琳:灰是我喜欢的色调,它是最稳定的,也符合我的情感基调,诗歌中我也常运用灰色语言。《他已会飞,带着伤口飞翔》那幅以策兰为主题的画,的确如您所说用的全是灰色。有一阶段,我的用色甚至过于偏重明亮了,其实是不够节制造成的。不过,任何一种色都能构成一幅画的基调,关键是够不够高级,即能否达到音乐的境界。

  王博:怎么评价自己在绘画上的天赋?有人定做您的画吗?你在绘画上,有没有具体的艺术追求?

  宋琳:我一直喜欢绘画,小时候学过一点,有没有天赋我不知道,再说天赋是需要发现的,更需要正确地发掘。我画画的时间不长,至少得十年功夫才能接近师心独照、手腕自出的境界吧。我比较喜欢超现实绘画的奇幻和古代山水画的宁静,目前我的人物画居多,下一步想尝试在空间上实现更多样的综合。

  诗歌高于政治

  诗人几乎都属于情之深者,……,诗歌的慰藉力量是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冷漠的一种补救。——宋琳

  王博:你曾说:诗有恒裁,诗无定体,在一个时代的语境中,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裁。还提到:诗歌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其定义。这能否理解为“诗歌必有形式,却无概念”?

  宋琳:王国维先生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诗歌样式,但诗性智慧却是一致的,它是源头的事物,也是终极的事物,诗这一最古老的文化载体不会在人类生活中消失。当我说每个人都可以给诗下定义,意思是诗歌真理是主观和相对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写作和阅读中去触及,因此每首诗都是元诗的一个变体,而元诗不可穷尽。诗歌,自由体的现代诗同样有其形式,只是没有可公度的形式而已,同样,观念对诗歌而言很重要,当代诗的观念变化巨大,而概念化则是不可取的。

  王博:“诗歌的成败从来不取决于预设的理论,我们也许永远都是在尝试以诗性的方式言说,实验的精神也许本是现代性的一个特征。”你个人的定义,诗歌是一种言说的感情?

  宋琳:诗人几乎都属于情之深者,魏晋文人所谓“情之所衷,正在吾辈”恰当地表达了感情之于诗性言说的重要性,诗歌的慰藉力量是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冷漠的一种补救。好诗总是能够使心灵感动的。具备原创性的诗往往是长期实验的结果,海德格尔有言:“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美学上的冒险亦如此。

  王博:诗歌存在韵律,现代诗歌也必然,为何我在许多诗人的作品中看到了更多因政治倾向产生的情感爆发,而他们称之为“愤怒的美感”?

  宋琳:现代诗的韵律比起古代诗是更为内在的,想一想语言自身的音乐性就不难理解。至于诗歌中的政治因素对情感的作用必须结合特定时代来考察,例如文革中的地下诗、朦胧诗的政治性就很强,诗性正义也是一种时代情感,社会生活的否定因素会渗透进诗歌文本之中,这并不奇怪。诗歌当然高于政治,美学的自治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干预,但并不以放弃对现实的介入为前提。

  王博:诗人,这样一个社会角色,他需要担当怎样的社会责任?

  宋琳: 诗歌是一种象征行动,诗人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写作伦理中。良知和道义是每个人都应秉持的,诗人也不例外。诗人是语言财富的守护者,就职业性而言,首要的是为语言负责,即为彰显母语的光荣负责。诗歌中的历史记忆是对遗忘的反抗,诗人既要赞美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对他人的痛苦存有悲悯,对社会不公存有忧患,还须勇于对时代作见证。伟大的诗人是怀有千岁忧和天下观的人,因此爱尔兰诗人希尼说:“它把骇人的压力与责任放到任何敢于冒险充当诗人者的头上。”

责任编辑: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