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曾为毛泽东改诗

作者:田野   2015年08月06日 07:24  信网    1135    收藏

提起臧克家,我们自然会想起他的一篇诗作——《有的人》。该诗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创作,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直到现在依然收录 ,一代代人都能背出其中的经典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实,被称为“农民诗人”的臧克家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有的人》只不过是其中一首;他也和很多现代文人都有着真挚的情谊,鲁迅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今年是臧克家先生诞辰110周年,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这位诗坛巨匠。


家里长工成创作原型


臧克家,山东诸城吕标镇臧家庄村人,生于1905年10月,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臧克家诞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里,这也是一个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祖父都在前清得过“功名”,他的父亲是从山东政法学堂毕业的。

不少介绍臧克家的文章都曾提及臧克家的家学渊源。李涛、周锦江在《臧克家——文学史上的“世纪师翁”》一文中介绍,臧克家的祖父和父亲都爱诗。祖父为人严肃沉默,令人不敢接近,但一高兴朗诵起诗来,声音里就饱含情感,进入诗的境界而成了另一个人。小时候,祖父教他念古诗,当时臧克家虽不了解,但却能背得滚瓜烂熟。祖父又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临近的时候,总是亲手写春联,而年少的臧克家就负责按纸。八九岁的时候,臧克家上了私塾。在私塾读书的那几年,他已能背熟60多篇古文,长点的像《滕王阁序》《吊古战场文》《李陵答苏武书》,短些的像《陋室铭》《读孟尝君传》等。

众所周知,臧克家的诗篇不少描写的是农民的生活,因而有“农民诗人”的称号。这一称号的取得,跟他幼年的经历不无关系。虽然生在中小地主家庭,但他8岁时,生母便去世了,父亲患有肺病,终年咳血,仅仅活了34岁。由于家庭的不幸,臧克家在入私塾之前有机会和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从而对中国农民悲惨、辛酸的生活有了深入的认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的代表作《老哥哥》,这篇诗歌创作于青岛,用儿童的视角讲述一个“老哥哥”的日常生活,实际上,这个“老哥哥”就是他家里的一个长工。臧克家后来曾在文章中追述,“老哥哥活了七十多岁,在我家劳动了五十多年。他二十几岁到我家作长工,论年纪比我曾祖父还略长,曾祖父以哥哥称呼他。我祖父、父亲都是从他眼底下长起来的,都叫他老哥哥。我也是这样。”可随着“老哥哥”日渐衰老,家里越来越觉得他是个累赘,“祖父最会打算,日子太累,废物是得铲除的,于是寻了一点小事便把五十年来跑里跑外的老哥哥赶走了。我当时的心情比老哥哥的还不好过,真想给老哥哥讲讲情,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臧克家对“老哥哥”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这也成了他后来创作的思想源泉。


数学零分考入国立青大


1930年,刚刚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举行首次招生考试,25岁的臧克家也参加了这次考试。殊不知,这次考试经历将会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臧克家考进国立青大还留下一段奇事,那就是他虽然数学考了零分,但凭借三句话的作文被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闻一多看中。

原来,当时入学考试的两项科目分别为数学和国文。臧克家从小就重“文”不重“理”,加之他离开家乡后一段时间参加了国民革命,失败后意志消沉,所以数学他交了白卷。国文试卷出了两道题,考生可任选其一作答:一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另一是写一篇杂感。臧克家则将这两题全答了。《杂感》题他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答案不足30个字,却表达出他在亲身经历过北伐和大革命失败后的悲痛消沉。

考试完毕,臧克家心情沮丧,因为数学交了白卷,自以为没有了希望。谁知此后不久,他竟收到了青岛大学英文系的录取通知书,真是喜出望外。开学报到时,一位姓庄的教员告诉他:“你的国文卷子得了98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5分10分的很多,得个60分就不容易了——你却得了98!”原来如此,是闻一多慧眼识才,感动于臧克家那三句极富哲理的杂感,给以高分,破格录取。

闻一多对臧克家的赏识最终成就了师徒二人的缘分。作家唐文一在《三句杂感与第一本书》一文中说,进入英文系后,臧克家学得比较吃力,便想转系改读中文。这时候,他想到了“伯乐”闻一多,于是壮起胆子敲开了闻一多的办公室,报上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闻一多从写字台后仰起脸来注视了他一会儿,然后说了一句:“你来吧!”就这样,臧克家如愿以偿地转入中文系,成了闻一多先生的嫡传弟子,成了一名“诗的学徒”,此后他踏上了新诗创作的道路。


闻一多培养了臧克家


在闻一多的悉心指导下,臧克家对诗歌的创作理念开始发生改变。当时闻一多的诗集《死水》问世,他亲自签名盖章,送给了臧克家一本。臧克家一读就入了迷,佩服得五体投地。据臧克家之子、山东大学退休教授臧乐源回忆,读了闻一多的诗歌之后,“他把过去的一大本习作交给了火,决心走闻一多《死水》的诗的道路。他非常喜欢闻先生‘半夜桃花潭底的黑’的深沉和凝练。”从此之后,臧克家时常拿着自己新写的诗向闻一多请教,闻一多总是热情地对每首诗作出具体的评价。臧克家回忆说:“闻先生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在他的办公室,他的家中,经常有我俩对坐谈诗的身影。我每写出一篇自认为不错的诗,便拿去给闻先生看。他常和我一起吸着纸烟,朋友似的交谈着。他告诉我这篇诗的好处,缺点。哪个想象很聪明,哪个字下得太嫩。有时他会在认为好的句子上画上双圈。如果这句话正是我所得意的,我会高兴得跳起来。”

不光传道授业,闻一多还竭力为臧克家在诗坛引路。为了鼓励臧克家多写诗,闻一多主动把臧克家的一些诗拿到《新月》发表,《新月》是全国性的刊物,在这上面发表作品,对臧克家的鼓励是相当大的。1933年,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完成,苦于无钱印刷。王统照、王笑房、卞之琳等诸多师友欣然解囊帮助,闻一多不仅慷慨解囊资助20块大洋,还亲自写了序言,予以推荐。他在序中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 。”希望“克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那时臧克家还是大三学生。后来,闻一多因种种原因离开国立青大,依然不忘爱徒,他在给臧克家的信中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两人的关系可见一斑。对于闻一多的教诲和帮助,臧克家感念终生,直到望百高龄时仍念念不忘,他说,没有闻先生就没有他的今天。这正如闻先生的儿子闻立雕在一篇文章中所说:“几十年来,他(指臧克家)写了缅怀、纪念、宣传、介绍父亲 ,弘扬父亲的诗文,初步统计,仅仅直接以‘闻一多’为题的诗文就达31篇之多。这还不包括在回忆录、自传、访谈、题词、涉及闻一多的难以计数的文字。真是‘青岛海水深千尺,不及臧老尊师情’。”


最早的一首诗在青岛写成


也是在青岛的这段时间,臧克家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创作高峰。青岛的生活给臧克家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灵感,在他发表的新诗中,最早的一首是1929年12月1日在青岛《民国日报》副刊“恒河”上发表的,题为《默静在晚林中》。此时,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学习,此后他便笔耕不辍,特别是考入国立青岛大学,有了名师指点后,更是勤奋作诗。

据说,臧克家的代表作《神女》就是取材于青岛,讲述的就是青岛妓女的生活。臧克家曾经点评过《神女》这首诗,“神女,就是妓女。”在青报网上有一篇文章《揭秘臧克家在青岛创作》,文中称,1933年,臧克家在国立山东大学(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名国立山东大学)读书,当时他的两位舍友经常去逛妓院,回来之后便怂恿臧克家:“诗人应该多方面体会人间生活,这样眼界才能开阔,你天天写诗,夜夜失眠,困居一室,长年苦吟,为何不去平康里走一遭,也替她们写上一篇?”平康里位于黄岛路,是上世纪30年代青岛最有名的妓院。

臧克家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去妓院的场景:“有一天,我跟他们去了。初到一间会客室,出来一个花枝招展的青年女子,脚步轻盈,满脸堆笑 ,问了我们每个人的‘贵姓’,临到我时,说了一声‘臧官’,我含羞地低下了头。坐了一会,十分局促,我就催促着要走。”臧克家从这家妓院出来之后,路经另一家妓,与刚才那家相比,“不像人间,像地狱”。据臧克家自己描述是“下等妓院”,“一天要接好多人(多半是洋车夫、下苦力),而收入微薄,身子天天在病魔的折磨中,渐渐地、一步一步去接近死亡,不死的,也落个梅毒发作,鼻子陷落,睡不好觉。”臧克家目睹了妓女的生活惨状,“痛苦、惊异,悲伤”,于是便有了《神女》这篇佳作。

在青岛的这段时间不光是臧克家创作生涯的重要时期,也让他结识了不少文学大家。凭借着在国立青岛大学求学这层关系,臧克家得以聆听闻一多、梁实秋、老舍等文化前辈的教诲,有的成为臧克家的亲密朋友。大家诗歌唱和,其乐也融融。这段岁月给臧克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他多年之后重返青岛时会说:“青岛啊,如同久别的故人……”


臧克家与王统照、梁实秋的师生情


在青岛的五年,恐怕是臧克家一生中最惬意的一段时光。没有繁忙的工作,远离战火和硝烟,在青岛的碧海蓝天之间,他得以放松心情,致力于诗歌的学习和创作。国立青岛大学是由德国的万年兵营改造的,共有五六座楼房用作教室和宿舍。臧克家常在宿舍苦吟以至夜夜失眠 ,高高的石头楼上不能安枕,他就住到莱芜二路一个亲戚家中,与一个佣人挤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屋里。在这里他写了第一批诗,并为上海《申报》写了一些杂文,他把这间小屋叫“无窗室”,作品便叫《无窗室随笔》。

时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秉承不拘一格的办学传统,倡导开放创新的精神,大兴民主办学之风,使得国立青大一时间大师云集。李磊先生在《臧克家与青岛》一文中提到,中文系先后教过臧克家的有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张怡荪,还有沈从文、方令孺、丁山、闻在宥、萧涤非等。著名戏剧家赵太侔教过臧克家英文。在这期间来任教的先后还有:老舍、洪深、王统照、赵少侯、孙大雨等文艺前辈,有的成为臧克家的亲密朋友。

臧克家在青岛经常去拜访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王统照。人称青岛文坛拓荒者的王统照,1926年从北京来到青岛定居。1927年在观海二路49号购地筑屋,以此为家居住了30年。臧克家和王统照是同乡又是姻亲。在国立青岛大学读书期间,臧克家经常捧着诗到王统照的寓所去向他求教,寓所“大铁门西向、院子很小,一进大门,右有一座小平房,两个通间,这就是会客室。室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匣《全唐诗》”,“我一到。老工友上楼通报一声,一会儿看到主人扶着陡直的栏杆,滑梯似的飞跃而下。”有时,王统照会拿出臧克家爱吃的家乡饭:煎饼、小豆腐”,“极简单,但极可口”。

梁实秋的翩翩风度,也让臧克家难忘。臧克家的诗集《烙印》出版后,他很快写了文章介绍这本小书,并对臧克家“不曾因了同情心的热炽而抛弃了艺术的立场”表示赞赏。1934年臧克家毕业后,就没有再见过梁实秋。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收到梁实秋从海外寄赠的两本大作,臧克家甚是惊喜。张洪刚在《臧克家与梁实秋的师生情》一文中对二人晚年的交往有过记载,1987,当臧克家得知了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的消息后,于11月3日写下《致梁实秋先生》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实秋先生,我特别想念您。自从1934年,我山大毕业离开青岛之后,隔山隔水,暌违已有五十三年之久了。人不见面,思念却难断。您的行踪,偶尔从新闻报道中得到星星点点,这也聊慰我情……我虽步履蹒跚,但愿意奉陪您,游览颐和园,荡舟北海上。参观规模宏伟的新落成的北京图书馆,互相扶持登上八达岭,纵目长城,如果精力充沛,可以看看这几年出土的珍贵文物,特别是秦始皇的兵马俑。我可以陪您吃吃东来顺的涮羊肉,全聚德的烤鸭……来吧,来吧。”梁实秋于1987年11月3日在台北逝世,生前没有看到这封信,巧合的是臧克家写完信的时间与梁实秋逝世的时间为同一天,这可以说,是臧克家送给梁实秋最后最真挚的礼物。


臧克家和郑曼的故事


1934年,臧克家于国立山东大学毕业,到山东临清中学教书。此后,他辗转于抗日救亡前线,后来到重庆隐居。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和郑曼喜结连理,开始了一世情缘。

其实,臧克家和郑曼早就相识,臧克家离开临清后,曾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及其所属几个军的军部做抗战宣传工作。那时候,郑曼正在第五战区下属汤恩伯部队一个高级将领家中担任家庭教师。两人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而相识相知,最终相爱。1942年8月,臧克家和郑曼在重庆结婚,他们住在市郊农村。那时,生活是十分困难的。臧克家靠写作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郑曼则在一个卫生实验院工作。1946年,他们前往上海,过上了平静的日子。可是1947年的初夏,一封信函却打破了两人平静的生活,信中提到了臧克家的两个儿子。

原来,臧克家曾有过一次婚姻。据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诗歌》报主编祁人在其《半世夫妻一世情——臧克家和郑曼的故事》记述,臧克家同前妻离婚时,两个孩子都不愿跟着前妻走,就一直在老家跟着姑姑长大。如今,孩子们流浪到青岛,在一所“流亡中学”读书,生活无着落,靠摆小摊卖烟度日。接到信后,臧克家夫妇夜不能寐。郑曼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把两个孩子接来,她对臧克家说:“一定要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可臧克家是进步人士,经常受到特务的监视,自身安全都不能保障,又如何保障孩子的安全?

郑曼明白了臧克家的顾虑 ,也解开了他的心结:“我早已想过了,困难确实很多。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自从这两个孩子出生以来,你这个做父亲的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你给他们寄的那一点点钱,他们需要的是良好的教育,是父母的爱心阿!你经常用革命的诗篇去教育青年,怎么能听任自己的儿子在什么‘流亡中学’接受教育?如果有一天他们走向敌人的一边,你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的!”

贤惠的妻子令臧克家大为感动,就这样,臧克家的两个儿子来到了上海。据说,郑曼用她的温柔和贤惠把家里打点得井井有条:房间太小,她就在楼道上搭几块木版,隔成一个小房间,让孩子们暂且安身;她把他们当作自己亲生的孩子,每天关心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很快就打消了孩子们对继母的疑虑和隔阂。


为毛泽东改诗的臧克家


解放后,臧克家和郑曼被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工作。1956年底,臧克家又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这一时期,“反右”运动正在展开,不少知识分子受到错误的批判。但幸运的是,臧克家却逃过了一劫。据说,当时有人拿出臧克家写的文章,要加以批判。而这一时期,毛泽东正对诗词发生浓厚的兴趣,并邀请臧克家前往中南海畅谈诗词。正是毛主席约他谈诗的事,无形之中形成了对臧克家的保护。于是,有同志为他说话了:“主席正同他谈诗呢,他能是右派吗?”

臧克家和毛泽东在诗词方面的共同爱好还促成了一段佳话。由于对古典诗词与新诗的观点相当接近,他们谈诗论词常能引起共鸣。由此,臧克家一手促成了毛泽东诗词在《诗刊》上的公开发表。此后,臧克家又写了不少文章对毛泽东诗词进行阐释。

据著名诗评家、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吕进在《为毛泽东改诗的臧克家》一文中记述,臧克家还参与修改了不少毛泽东诗词。那是1957年初,毛泽东约请臧克家和诗人袁水拍去做客。臧克家借此机会向毛泽东请教,《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腊象”的“腊”怎么讲。毛泽东没有回答,而是反问臧克家的意见。毛泽东的“腊”可能是指“真腊”,即柬埔寨的古称,古柬埔寨出产白象。臧克家建议改“腊”为“蜡”,这样,“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就更加对应,“蜡象”也更通俗,毛泽东欣然同意。1964年元旦,在《毛泽东诗词》出版前,臧克家将自己所提的23条意见,交给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臧克家说,后来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采纳了23条意见中的13条。2004年2月5日,臧克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责任编辑:Parejo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3. 探索“诗歌美育与思政教育”新模式: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4.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6.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0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田野诗班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9. 诗人吕煊想带着你游乡村——《乡村新物语》诗集分享会在西溪湿地举行
  10. 春天的隐喻与诗歌的情感——评《春天送你一首诗》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