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和拍黄瓜 中国文化正走出去?

作者:宋宇晟   2015年08月31日 09:41  中国新闻网    480    收藏

中新网8月31日电(宋宇晟)上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这是中国人、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该奖。获奖后的刘慈欣成为了媒体的焦点,而关于中国科幻小说的讨论也开始被关注。此外,纽约版“拍黄瓜”和越南一博物馆“撞脸”中国馆的新闻引起了网友讨论。而这些新闻中似乎都有同一个主题:中国文化正“走出去”。

英文版《三体》封面。

英文版《三体》封面。


【文学】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中国科幻小说路还很长

23日,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揭晓。52岁的中国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摘得了该奖的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中国人、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科幻文坛奖项,始创于1953年。为纪念“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被命名。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设立的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

本次获奖的是英文版《三体》系列的第一部。故事从中国视角切入,讲述人类与外星人“三体人”命运的交汇。

和外界的热议不同,刘慈欣对这一结果显得比较冷静。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获奖有很大的幸运成分:“当初我的作品甚至都没有获得提名,是原入围作家马可-克罗斯的退出,给了《三体》一个机会。”

同时,刘慈欣也认为,自己能得奖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三体》译者刘宇昆对获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说。

不过,对于中国科幻小说的处境,刘慈欣并不乐观。“科幻仍然是小众的、边缘的文化。”在他看来,只有出现畅销书作家,中国科幻才算成功。但在销量超过百万的《三体》之外,大多数中国科幻作品的销量只有数千册。冒不出第二部《三体》,《三体》的成功只能算个特例。

当然,国内科幻小说的整体水平并没有决定《三体》这个特例的水平。有评论指出,《三体》获奖,正标志着中国科幻开始形成面向全世界的态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更深意义上,这是中国科幻文化走向成熟,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里程碑。

不过,刘慈欣似乎并不那么看。他认为,目前我们科幻文学的首要任务也不是“输出美国”,而是要先在国内发展起来,“要写好科幻作品,有故事性当然是一个必要标准,其他方面也要多加考虑”。

而在另一篇采访中,刘慈欣说得更为直白:“中国科幻现在根本不是走出去的问题,因为内部还没有成长起来。当然,能走出去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现在是怎么样生存下去。至于怎么走出去,这显然不是我考虑的问题。得问出版界,问文化界。作为一个作者,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作出尽量好的作品。”

获奖之后的《三体》的确在国内有了发展。不过,不是在科幻文学界,是在影视圈。

电影《三体》的拍摄已于7月底杀青。制片人孔二狗放下豪言:“雨果奖肯定为电影加分,但不是决定因素,我希望这个电影是中国电影攻入好莱坞第一关。”

他还说:“作为制片方,我们更要对得起这部小说,该加大投资就加大投资。第一部到现在已经远远不止两亿了。”


资料图:拍黄瓜。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资料图:拍黄瓜。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饮食】拍黄瓜:风靡纽约的中国文化?

走出国门的不只有科幻小说,还有“非著名国产常见凉菜”拍黄瓜。这个夏天,拍黄瓜走出中餐馆,进入了纽约的墨西哥风味餐厅、汉堡店等等。而按照美国《纽约时报》的说法,拍黄瓜甚至已成为纽约的一股潮流。

该报道称,拍黄瓜能让本不易入味的黄瓜变得极易吸收调料,“几秒钟的工夫就能入味”。

中国的凉拌拍黄瓜大多是加入酱油、米醋或陈醋、蒜和芝麻油。在北方和西北,人们往往还会往里面加辣椒和花椒。

不过,在纽约的美国人为它做了一些改动:有墨西哥风味的餐馆在拍黄瓜里加入芝麻酱,芝麻酱里还含有酸橙、孜然和牛至叶粉;还有餐厅在荞麦面里加入拍黄瓜、小萝卜和鞑靼金枪鱼;也有拉面馆把黄瓜轻拍,用芝麻油和大蒜调味,而它在菜单上的名字是“让人上瘾的芝麻油黄瓜”;此外,还有汉堡餐厅把参差不齐的黄瓜块和酸奶混合在一起,再撒上一点墨西哥青辣椒酱和芝麻棍子面包屑。

当一些国人已迫不及待发出“中国文化的又一次成功输出”之欢呼的时候,学者陶短房想得更远。他认为,不论文化元素或产品输出、引入,‘中国拍黄瓜’的纽约风靡,都应能给人们一点点有益的启迪。

在陶短房看来,所谓纽约版的“中国拍黄瓜”,不过是听上去、看上去像是中国菜,闻起来、吃起来却仍是纽约人早已习惯味道的“混搭”、“合成品”。

不过他倒也认可这种“文化输出”的方式。陶短房在评论中写到,原汁原味的文化输出固然可以有、应该有,但往往是小众的、曲高和寡的,能在短期内迅速打开异文化市场的,注定是那种改头换面的“咕佬肉”或“中国拍黄瓜”。这种既满足好奇心又适应日常习惯的‘混搭’产品,常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适应、流通能力,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文化输出效果。

河内博物馆。图片来源:新华国际

河内博物馆。图片来源:新华国际


【建筑】越南一博物馆“抄袭”中国馆?中国网友:中国终于被模仿了

关于文化输出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丁俊杰曾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是政府的一种号召、倡导,更“应该是一种全民的意识”。从上周的另一则新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点中国民众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意识,至少是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强烈愿望。

据台湾“东森新闻”报道,河内博物馆位于河内西南部新城区的国家会议中心旁,是河内地标性建筑之一。该项目由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外形呈“倒金字塔”型,地上4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该项目2008年5月19日开工建设,2010年10月10日竣工,竣工后就曾经有舆论认为外形类似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最近,越南河内博物馆因为缺乏展物导致观众稀少,引起当地媒体关注,而它“撞脸”中国馆,也再次成为话题。不过,不少中国网友所表现出来的心情似乎可以用“高兴”来形容。有网友评论到:“一直都在模仿别人,突然有一天被别人效仿,自己都感觉别扭!”、“我们终于开始被其他国家模仿了!”

不过,越南人并不这么看。新华网引述越南建筑师黄道敬表示,河内博物馆设计方案的国际征集工作从2005年就开始了,2006年确定了最终方案。而据他所知,中国馆的设计征集工作是从2007年才开始。

黄道敬还说,看两个建筑是否存在模仿或抄袭的情况,不光要看建筑的外观,更主要的是要看建筑方式、架构等是否相似。他认为,两个建筑从外形上看,最类似的地方就是都采用了“倒金字塔”型,但其他方面没有更多相似之处,所以不存在模仿之嫌。

【讨论】文化“走出去”需要“改头换面”

从以上三个事例来看,中国文化当然正在走出国门:一部中国科幻小说获得了世界级的大奖;拍黄瓜已经融入了纽约各式餐馆,并衍生出了适合美国人的口味;中国网友也对中国文化输出抱有极大地期待,虽然并没有证据证明越南的博物馆“抄袭”了中国馆,但中国网友还是对这种“文化输出”津津乐道。

不过,这些被“输出”的都能被看作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吗?

严格考究起来,刘慈欣《三体》的成功似乎并非得益于中国叙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志权在一篇评论中写到,尽管《三体》故事起于中国“文革”,但这并不是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小说设置在科幻小说习见的“宇宙”背景之下,这意味着刘慈欣选择了与具有先发优势的西方科幻作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接受同一批苛刻读者的检阅。

纽约的“拍黄瓜”则已经成为中国凉菜与当地人习惯味道的“合成品”。从纽约餐馆里各式各样的“拍黄瓜”的做法来看,那里的“拍黄瓜”可以说已经完全颠覆了中国凉菜的传统味道。似乎在这道菜中,唯一可能原封不动“全盘中化”的也就剩一个“拍”字了。

而越南那座外观与中国馆相似的博物馆似乎也只是外观相似而已。除了河内博物馆的设计要早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之外,两座建筑外形之间的类似被认为是巧合。河内建工大学建筑系教师邓越龙表示,“倒金字塔”型这种自上而下逐渐变窄的外形设计,并非河内博物馆和中国馆所独有的。他表示,这两个前后脚竣工的建筑外形有些类似,应该是设计上的一种巧合。

所以,“输出”后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中国文化。但若想“走出去”,这种“改头换面”又是必须的。

学者陶短房在其评论中这样写到:真正成功的异文化输出、交流,往往是既“留头存面”又“改头换面”,既突出输入性又因地制宜以适应他乡水土的,在这方面美国的确是很好的“拿来主义”榜样,从英语到流行乐,无不经历了这样一个“混搭”和“本土化”的消化过程。与之相比,中国的一些中华文化海外推广活动、项目,就显得有些生硬,宛如硬把蒜泥加老陈醋版的拍黄瓜塞给普通纽约食客,效果如何,恐怕至少是要打个问号的。

《三体》的成功当然也有这种“改头换面”的因素。显然,刘慈欣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23日,刘慈欣并未前往雨果奖颁奖现场,作为《三体》译者,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兼翻译人刘宇昆代表刘慈欣上台领奖,并现场朗读刘慈欣的致辞。其中谈到“翻译作品总是在跨越两个不同的文化和时空,而就本书而言,这座桥梁就是刘宇昆”。

最早发表《三体》的《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就表示,虽说科幻是世界性的,但两个不同环境下的科幻创作的理解,还是不容易的,需要有一座好的桥梁。


责任编辑:Parejo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