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陋岩
加入时间:2016-06-07
诗人简介

陋岩,本名荆升文,1969年出生,先后在《诗刊》《星星》《小说月刊》《延河》《黄河》《边疆文学》《青海湖》《飞天》《北京文学》《雨花》等国内省级纯文学刊物发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若干,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阳泉市作协副主席、《阳泉矿区文艺》杂志常务副主编、阳泉市矿区诗词曲学会主席。

粉丝
关注

敬莲、学莲与树廉


  平生无它爱,唯读书与写文章之事,虽年逾五十,仍无大绩著效,依然执迷不悟,积习难改。读过许多与莲血脉相糅的诗文,入眼、入脑、入心并扎下根须的,还是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
  周敦颐先生的这篇文章,按时下的说法,只是一篇“小品文”。但这篇千古美文,却也正应了那句“浓缩的都是精品”的流行话,可谓横竖撇捺字字珠玑,字斟句酌句句金骨,能让人生出常读常新之感觉和感慨也。
  说起来,周敦颐先生和我所居住的山西阳泉还有点“远亲”关系。先生的高徒程颢和程颐的母亲是阳泉人,二程乃阳泉市盂县侯氏的外孙。二程在盂县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叫程子岩,位于盂县城北三十里苌池镇东兴道村东北的东山上。岩洞正中立有“宋大儒程夫子讲道处”碑,碑额“兴起斯文”,典出《宋史•程颢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的母亲侯氏夫人,是盂县上文村人,生于1004年,卒于1052年。她的父亲侯道济是进士,当过尚书比步员外郎。据闻二程特别喜欢《爱莲说》,曾专门将《爱莲说》写成书法作品,悬挂于家里,时时自省。二程深得贤师精髓,他们倡导的教育要“存天理、灭人欲”,与周敦颐先生说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二不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效。按照二程外公家的经济条件,他们完全可以在家里举行讲座,但是他们为了让更多的学子,特别是更多的寒门学子放下心理负担来学习,特意像莲一样选择在野外散发理学的芳香,一时传为佳话。
  在鲜花王国,莲不是其中的佼佼者,先生也承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但是他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既然莲是花中君子,周先生自然要面之肃然也,学之悟之不懈也,仰之弥高敬之也了。从“理”之角度细细剖析,周敦颐先生爱莲,是有深刻道理的。首先,莲有松竹梅兰花中四君子的品行:莲之叶柄有松树之品貌,莲之根脉有竹子之虚怀若谷和节操,莲之花朵有梅兰之清香四溢。其次,莲全身是宝:藕、叶、叶柄、莲蕊、莲房(花托)可以入药,能清热止血;莲心(种子的胚)有清心火、强心降压功效;莲子(坚果)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功效。莲藕可作蔬菜食用或提取淀粉(藕粉)为羹。为官者,难道这“清热(清武断专行头、我行我素之脑热)、败火(败刚愎自用、自傲自大之虚火)、养心(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爱民如子之心肠)”不是从政之本吗?其三,莲花之艳虽然难敌百花,但是宗教中的神仙基本都坐在或者站在莲花上,这莲花就带了几分神秘和神圣。莲无论外貌还是内心,皆花中之魁首。周敦颐14岁丧父,与同母异父之兄随母投靠舅父郑向,因他聪慧仁孝,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周敦颐每日在期间读书悟道,终于学有所成,从而诞生了这篇名传千古的《爱莲说》。周先生爱莲并学莲之高雅和高洁,可谓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也。
  古之官场,有“大染缸”之谓。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已”也是事实。浑浊者不乏其人,清廉者亦有之,比如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枝不蔓......”周敦颐说的这些话可不是“小孩子玩打仗——闹着玩的”。在理的事情,不管牵扯着什么上级领导还是七大姨八大姑的“枝枝蔓蔓”,一律铁面无私。他不仅爱莲,而且为了主张正义,不惜以打碎身家饭碗之官职,也要为民做主、树立廉洁的形象。相关资料显示:“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意思是依据皇家法律,有个在押囚犯命不当绝。但是主管此案的转运使王逵的上级也不知道和囚犯结着什么“梁子”,就“以权代法”让王逵将人家来个人头点地、一杀了之。王逵这个人啊!为官不仅有媚上的毛病,平时还脾气暴躁,整起人来手段残酷凶悍。一句话,他定了的调子,没有人敢发出“杂音”。眼看着人命关天,周敦颐坐不住了。三寸之舌不起作用,他就扔下笏板(文书)说:“你小子这样还能做父母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是不做的。”老子不干了。王逵一看书生真生气了,也可能是又惧怕文人把他的恶行写到文章里遗臭万年,忽然之间明白了过来,觉得这样子做得不偿失,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先生文末发出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让我想起了陶渊明先生在《岳阳楼记》里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撕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范仲淹先生生于公元989年,周敦颐先生生于公元1017年,两位大师岁数虽然相差28岁,也可以说是同时代人吧。两个人都借助不同的文本叙述,发出了锥心泣血的呼喊,真乃英雄所见略同也。
  周先生敬莲,学莲,颇得真谛。其在《爱莲说》里写出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精句,更是他树廉的人生宣言。愚以为,这段话对于我们当今公仆树立廉洁形象,亦有借鉴之效尔。
 
 

敬莲、学莲与树廉


  平生无它爱,唯读书与写文章之事,虽年逾五十,仍无大绩著效,依然执迷不悟,积习难改。读过许多与莲血脉相糅的诗文,入眼、入脑、入心并扎下根须的,还是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
  周敦颐先生的这篇文章,按时下的说法,只是一篇“小品文”。但这篇千古美文,却也正应了那句“浓缩的都是精品”的流行话,可谓横竖撇捺字字珠玑,字斟句酌句句金骨,能让人生出常读常新之感觉和感慨也。
  说起来,周敦颐先生和我所居住的山西阳泉还有点“远亲”关系。先生的高徒程颢和程颐的母亲是阳泉人,二程乃阳泉市盂县侯氏的外孙。二程在盂县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叫程子岩,位于盂县城北三十里苌池镇东兴道村东北的东山上。岩洞正中立有“宋大儒程夫子讲道处”碑,碑额“兴起斯文”,典出《宋史•程颢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的母亲侯氏夫人,是盂县上文村人,生于1004年,卒于1052年。她的父亲侯道济是进士,当过尚书比步员外郎。据闻二程特别喜欢《爱莲说》,曾专门将《爱莲说》写成书法作品,悬挂于家里,时时自省。二程深得贤师精髓,他们倡导的教育要“存天理、灭人欲”,与周敦颐先生说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二不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效。按照二程外公家的经济条件,他们完全可以在家里举行讲座,但是他们为了让更多的学子,特别是更多的寒门学子放下心理负担来学习,特意像莲一样选择在野外散发理学的芳香,一时传为佳话。
  在鲜花王国,莲不是其中的佼佼者,先生也承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但是他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既然莲是花中君子,周先生自然要面之肃然也,学之悟之不懈也,仰之弥高敬之也了。从“理”之角度细细剖析,周敦颐先生爱莲,是有深刻道理的。首先,莲有松竹梅兰花中四君子的品行:莲之叶柄有松树之品貌,莲之根脉有竹子之虚怀若谷和节操,莲之花朵有梅兰之清香四溢。其次,莲全身是宝:藕、叶、叶柄、莲蕊、莲房(花托)可以入药,能清热止血;莲心(种子的胚)有清心火、强心降压功效;莲子(坚果)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功效。莲藕可作蔬菜食用或提取淀粉(藕粉)为羹。为官者,难道这“清热(清武断专行头、我行我素之脑热)、败火(败刚愎自用、自傲自大之虚火)、养心(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爱民如子之心肠)”不是从政之本吗?其三,莲花之艳虽然难敌百花,但是宗教中的神仙基本都坐在或者站在莲花上,这莲花就带了几分神秘和神圣。莲无论外貌还是内心,皆花中之魁首。周敦颐14岁丧父,与同母异父之兄随母投靠舅父郑向,因他聪慧仁孝,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周敦颐每日在期间读书悟道,终于学有所成,从而诞生了这篇名传千古的《爱莲说》。周先生爱莲并学莲之高雅和高洁,可谓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也。
  古之官场,有“大染缸”之谓。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已”也是事实。浑浊者不乏其人,清廉者亦有之,比如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枝不蔓......”周敦颐说的这些话可不是“小孩子玩打仗——闹着玩的”。在理的事情,不管牵扯着什么上级领导还是七大姨八大姑的“枝枝蔓蔓”,一律铁面无私。他不仅爱莲,而且为了主张正义,不惜以打碎身家饭碗之官职,也要为民做主、树立廉洁的形象。相关资料显示:“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意思是依据皇家法律,有个在押囚犯命不当绝。但是主管此案的转运使王逵的上级也不知道和囚犯结着什么“梁子”,就“以权代法”让王逵将人家来个人头点地、一杀了之。王逵这个人啊!为官不仅有媚上的毛病,平时还脾气暴躁,整起人来手段残酷凶悍。一句话,他定了的调子,没有人敢发出“杂音”。眼看着人命关天,周敦颐坐不住了。三寸之舌不起作用,他就扔下笏板(文书)说:“你小子这样还能做父母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是不做的。”老子不干了。王逵一看书生真生气了,也可能是又惧怕文人把他的恶行写到文章里遗臭万年,忽然之间明白了过来,觉得这样子做得不偿失,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先生文末发出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让我想起了陶渊明先生在《岳阳楼记》里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撕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范仲淹先生生于公元989年,周敦颐先生生于公元1017年,两位大师岁数虽然相差28岁,也可以说是同时代人吧。两个人都借助不同的文本叙述,发出了锥心泣血的呼喊,真乃英雄所见略同也。
  周先生敬莲,学莲,颇得真谛。其在《爱莲说》里写出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精句,更是他树廉的人生宣言。愚以为,这段话对于我们当今公仆树立廉洁形象,亦有借鉴之效尔。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