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起诗集《教育的芬芳》出版

作者:谈正衡、杨四平、周起   2016年06月12日 16:22  中国诗歌网    1619    收藏


教育的芬芳封面_副本

《教育的芬芳》封面


2016年6月初,周起诗集《教育的芬芳》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谈正衡和著名的诗歌评论家杨四平教授欣然作序。


《教育的芬芳》是现代诗集,记录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思考,展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本诗集选取了诗人近年来创作的100首新诗,根据内容分教育芬芳、行者无疆、故土情深、绿色期盼四个专辑。诗作中自然流露了作者的人文情怀,或溪流一样浅吟低唱,或江河一般汹涌澎湃,给人启迪给人震撼。


附:诗序和后记


 今夜月光(序言一)


               谈正衡


3月13日,安庆一帮朋友陪我去了海子故居,然后又去巢湖、合肥和南京转悠了几天。19日回芜车上,收到周起的短信,说是发了一本诗集文稿到我邮箱,盼给写个序。手头积余杂事不少,更因心贫离阵不写诗多年了,故我一时未置可否,只说到家打开邮箱看看。午夜归家,极度疲惫,待到次日午后方才上网。谁知看了几首竟一发不可收,一气看完,给他打去电话,告诉说,这序我写定了!


诗歌自由表现了精神深处的超越性追求,一个真正能用诗歌抒写心灵的人,难得,也难碰,得逮机会,当然也得有好心情。我读过周起不少的诗,知道他早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曾是学校诗社的社长。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当春花发;如果你在年轻时没去写诗,便错过了人生许多美好时光。本人早年也曾写诗,虽然总差那么一口气,对此却是深有体悟。周起一直迷恋诗歌,并未因青春离去而澎湃浪潮消失,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爱,才得以完成从诗爱者到诗人的转变。


只是,眼下真正情属诗歌的人已越来越少了。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的情感,手机的覆盖与交通的提速,让人对世界的想象消失,对远方的渴念消失。快餐文化和碎片化阅读,传统观念和生存模式特别是心灵情感版图被打破,过去诗歌书写的艺术性标准将难以存在。


周起可贵之处,就是内心深处一直不能容忍自己大众化,庸俗化,精神和情感的扁平化,这么多年一路走来,以真诚和执著传达爱与美的情怀。他的诗,既有延传的血脉,又有新语景特色,辞气清新,笔法节制,格调却极其随意、多样而舒畅,读了后,心灵会得到一种抚慰,会找回无限丰富的精神底蕴,以及一种安乐的生命感觉与人生态度。


这部《教育的芬芳》,是他继《诗意芳菲》《天使的眼睛》之后推出的又一本诗集,收入了近几年新作中选出的100首诗。全书分为《教育芬芳》《行者无疆》《故土情深》《绿色期盼》四辑,以及《附录》文友文存一辑。


诗歌的原创力,是检验诗作优劣的试金石。首先要看诗中传递出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再来审视其诗意(人文精神和审美愉悦)存在多大价值。《教育芬芳》可视为题旨写作,其《课前一杯茶》直白又不失端庄,含蓄而饱含情意:“喜欢透明、温润如玉的玻璃杯/ 目睹所有细节或情节/ 我,投身火热的课堂/ 方可展露自己、丰满自己。”


从平淡的生活入手,借着一些具体物象,不动声色地转折,扩张,收放,深蕴的情绪得以精妙地表达,同时更将对教育的寄重与为人师者的一份清雅自许尽情显露出来。请看《向日葵》:“我不是太阳,我不是月亮/ 也不是遥远的星星/ 但是,我乐意点亮心灯/ 照着你们,直到籽粒饱满……我在凝思、呵护、守望/ 以1.69的身高撑起一方晴空……朱笔流淌一腔赤诚/ 时圈时点,增增删删/ 在浇灌、在施肥、在除草/ 偶尔剪掉一大截枯枝/ 把你们的天空精心嫁接。”


因为自己也有相同经历,我始终认为,语文老师出身的人应该笔头子硬,犹如写得一手飞扬的文字,可提升自己的课堂说服力一样。在《我们是语文老师》里,有简约,有深刻,更有一气呵成的明快和奔放:“我们是语文老师/ 跨越上下五千年/ 摘唐诗宋词汉大赋/ 豪放婉约各流派兼顾/ 取明清小说元杂剧/ 悲欢离合兴衰存亡皆收/ 含英咀华酿琼浆/ 浇灌学生饥渴的心田。”


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赋予的,想象是美的源泉,想象能使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让人产心灵的共鸣。《粉笔》显然就是极富想象力和亲和力的:“捏了26个年头,粉笔/ 带着我的体温/ 在黑板上叽叽喳喳/ 征程与关怀等量/ 宁折不弯/ 坚守岗位/ 不怕粉身碎骨。”但这并非诗人要带给我们的正面启悟,原来他是剑走偏锋;“拿捏你,是职业的需要/ 然而/ 你却戏谑我/ 把白花斜插我的双鬓。”转换了方向,指归却同于一辙。


诗歌可以洗涤与沟通人的心灵,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随意抒发自己最真实感情。“与一朵花对视,我/ 羞愧得无地自容……她出身寒门,不忘根本/ 高高举起泥土的芬芳……”《与一朵花对视》以花抒怀,写出作者不忘根本,追求真善美;而《一树鸟语的联想》同样以花抒怀,却写出教育的感悟,那么多的人对教育指指点点,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与走向,身为一线的教育者,有着更多的无奈与感慨:“想想自己,执教数十载/ 还不如一朵花的骨气/ 无视鸟语的高低起伏/ 从心所欲/ 开出一树的花香”。


因为挚爱,因为一种心灵的释放,这一首首诗,不仅是写给学生也是写给自己的。“孩子,我不是尼采/ 更不敢自诩太阳”,“孩子,感谢你们的大度”,“孩子,我奉上诚挚的感谢/ 是你们/ 让我溢出一缕缕的芬芳”……这样的呼告,足以打动许多人的心。


而死亡的赐与,悲痛的凋零,则让他寻找出最精警最体现情绪的字句。“梅16岁的青春/ 在十字路口/ 被一辆横冲直撞的渣土车/ 撞断/ 梅 像一张纸飞起,落下/ 书包最终搁浅于血泊中/ 50米之遥/ 是书声琅琅的校园”(《撞断的青春》)。“人世,不至于挤瘦一朵花/ 你很傻,含苞未放/ 便潜入一圈圈的涟漪/ 湖水道不出原委/ 最后,浮起一街的传言”(《沉溺的痛》)。“深秋之夜,你像一枚迷途的落叶/ 从六楼的窗户,飘下/ 少年花季,多么苍白/ 砸中亲人的泪泉”(《像落叶一样飘》)。


隐喻、比拟、通感等手法的运用,较好地展示了现代人复杂的情绪,也体现出周起对诗歌技巧的熟练把握。而像《在孔乙己雕像前》、《灯下读<论语>》、《庄子:被逼出翅膀》、《有教无类》等等,时空对照,更展示了开阔的时代情怀。就阅读的层面来说,我们一方面希望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含混而游移不定,被难以捉摸和不断浮聚的意象所诱惑,另一方面又对简洁透明、清新柔美的语句充满渴望。


第二辑《行者无疆》,包含《台湾纪行》(组诗)、《山西行》(组诗)、《西湖之西》(组诗)、《四大名楼今尚在》(组诗),另有《黄河献歌》《戈壁滩》《香港即景》《再来圆明园》……虽是行旅记述,却能弥散出悠长的史脉意绪,字句引伸画意,画意延发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谧清远的时空穿越。


“我看见风的刀口很快/ 在海浪、海风面前/ 它从容切割巨石/ 没有发出一点点声响……我站在太平洋西海岸/ 看见一朵花在绽放/ 她开得汪洋恣肆。”她是富贵的白牡丹,是蓝色的牵牛花,也是迎风舞动的野菊,“一片片 一片片/ 一片片地向外纷披/ 我的目光难以抵达花蕊……”读着这样的诗行,你会为他语言亮色和精妙设计而折服,为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永恒深沉所打动。


《匆匆五台山》更是道出了很多人都曾有过的一种瞬间感受:“出了山,似乎就出了缘/ 皈依的,还是滚滚红尘。”再看《回首雁门关》:“三关要冲,雁字来回/ 史书记载,浓墨重彩只几笔/ 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 杨家将镇守三关,宋二帝北掳……历史的画卷长得淡若云烟/ 一将功成万骨枯,也淡/ 好在,万里河山依旧/ 每一寸土地留有士卒的体温/ 每一株新绿染着士卒的风采!”


辗转于历史时空、天地万物的莽莽余音,以一种凌厉的姿势,叙述生命不可避免的凝重与伤痛。借着《壶口瀑布》,他将笔触深入到人类文化的基底,成就了自己的话语英雄:“谁煮沸这一大壶浊酒/ 日月在里面,翻腾……底层的血汗和泪水/ 底层,或底层的底层/ 才有豪气有魄力有资格/ 一口饮尽那千回百转!”


而另一类撬拨,犹似四两拨千斤,更能开掘旨意:“自从学了梁衡的《晋祠》/ 做梦,都多了个朝思暮想的地方……把整个园林游遍,觉得还是文章美。”梁衡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新闻出版署前副署长,更是一位著名的环保践行者,去年底,我在三亚参加“首届呀喏达生态文学奖”颁奖活动那几天,有幸同他在一起,正好也聊到了与周起这首诗里同样的感受,真是一种巧合!


乡间的路,比弯曲的心思更柔韧绵长,从自己的文学实践出发,我是尤其看重写故园情怀和乡土风物的。在《故土情深》这一辑里,那些透明月色下静穆而错落的屋舍、林木,田野里大片的庄稼,以及清澈的水流,也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中。站在这片背景上,讴歌善良和美好,每一字句,都有着纯真的血脉,因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比如《父亲,一株熟透了的庄稼》:


“身在异乡,心望故乡/ 隔着山山水水/ 远处的风景格外清晰/ 父亲,是一株熟透了的庄稼/ 八十三年土生土长,终于籽粒饱满/ 谦卑地,向土地低头/ 岁月的风雨把他彻底催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丰收,是我眼中最美的意象/ 我将用所有的虔诚,祈祷/ 陪伴父亲幸福地多走一段。”


收成的季节,阳光像鱼鳞似地闪烁,河流丰腴而清亮,土地在呼吸,空气中漾着炊烟的气息……诗歌带给他的不再是骄傲、荣誉,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双眸和日益丰富的情感。身为农民的儿子,周起续延了父辈的纯朴善良,在他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剪断了脐带,剪不断村庄”(《血脉相连的村庄》)。“一束檀香,一生愿望/ 让我的心愿立在那里”(《焚香》)。是呵,乡野静好,时光不易,即便岁月时隔境迁,也不以为远,即便艰辛困苦如影随形,也让我们心存善念。


直白和含蓄并存,是周起诗歌的显著特点。仿佛水鸟飞翔,仿佛麦香飘荡;飞翔,拓展了故乡的领域,飘荡,播撒着月夜河流的芬芳。但是,当“我要赞美芜湖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样的题眼和字句出现时,就显得有那么几分不自在了。讴歌时代,颂扬文明发展,我们义不容辞,技术层面上却不能自降身份,不能滑入舆论化的世俗窠臼。


事实上,在许多地方,村庄和水流,已不再吹拂往日的轻风。周起当然也不回避这些,无论是隐在的焦虑还是守住正义的呼吁呐喊,都肩负着一份力量和勇气,一份责任和担当。在《树之殇》里:“一棵百年榆树,如同世纪老人/ 端坐在村口/ 成为村庄最自豪的徽章……”这样一棵树,却倒下了。还有:“一条狗怀揣梦想/ 为了蓝天白云山清水秀/ 用生命,留下无上的荣光。”倒下的是一棵树和一条狗,而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我们不要去探讨和揭示吗?我们的诗行,不是更应充满灵性与强烈的生态责任感吗?


今夜,我的阳台落满月色,花和树安然成背景,心如风轻,水波微茫。这让我又一次想起海子那首《月光》:“……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 月光照着月光 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


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这也表明诗难写,佳句难得,好诗难求。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真诚和唯美。


月光下,我们的脚印一直没有走远。


                    2016. 3. 24凌晨记于芜湖阅江楼


(谈正衡:文化学者,畅销书作家,《大江晚报》原专副刊业务总监,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序《教育的芬芳》


               杨四平


记得茅盾曾经说过:“诗,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是生活的产物。不仅是作家个人情感的抒写,而且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感情意识之综合表现。”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和一名已有一定“诗名”的诗人,周起将自己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之爱转化为一缕缕诗情。也就是说,他长年累月地在诗海中徜徉,在写景与抒情的中融入对教育事业的礼赞和感悟。这里面有由衷的赞美,也不乏黯然神伤。前者如,“我不是太阳,我不是月亮//也不是遥远的星星//但是,我乐意点亮心灯//照着你们,直到籽粒饱满”(《向日葵》),向着班级55朵“向日葵”发出心底的感慨。后者如,在面对一株还未来得及开放就提前凋零的“花朵”又心生痛惜:“不一定要步步莲花//不一定要路路芬芳//珍惜尘世的绽放,哪怕一时//也是对春晖的报答”、“一枚落叶//让整个秋天都很忧伤”《花季殇,断人肠(组诗)》这些诗歌中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有的尽是情真意切!


周起不止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将诗的触须伸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因此,我们在他的诗中又能感受到他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颗赤子之心。无论是从宝岛台湾的秀美风光、山西的雁门关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小景、四大名楼,还是从蕴含浓厚历史氛围的北京圆明园、采石矶、黄河、戈壁到香港、澳门,处处留下了诗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沉思,就像跟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进行了一场令人畅快淋漓的文化苦旅。诗人用他理性的思考和深邃的笔触传达了他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形态,借此抒发对祖国深切的热爱。这种大爱是艾青式的含着眼泪的深沉的爱!自然是诗人绕不开的话题,对绿色的期盼、对地球家园的保护,使得周起诗歌的使命与责任厚重了许多。在《海哭的声音》中,诗人写道:“千年以来开挖的石洞,1300多个//一如干瘪的眼,喑哑的口//1300多只眼睛//1300多张嘴巴//也难以表达骨头深处的痛”。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地球家园带来了难以愈合的伤疤。这里作者用一串数字向我们展示事态的严峻,将“石洞”比喻成“眼睛”,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而现在,眼睛却已“干瘪”。在《树之殇》中,诗人巧妙地展现大树的成长史,于对比中,描写了那些唯利是图开发商们的丑恶嘴脸:“一伙人把土地开膛破肚//斩断百年树所有的筋骨,所有的牵挂//百年榆树流血流泪//流出自己的苍白”。诗人着力凸显场景特点、渲染氛围,从而引导读者进入情境之中。


对故乡的讴歌也是周起诗歌的重要特点。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从未剪断过与村庄的联系,而是以燕子衔泥般质朴的情怀,发现故乡的美在于“剪断了脐带,剪不断村庄//有两条血脉相连”(《血脉相连的村庄》)。周起不少诗抒发了他对生活在底层的朴实山民与古老村落的复杂感受。对于诗人而言,村庄和庄稼始终是他内心无法忘却的记忆,那些带有儿时的回忆总能够在不经意间唤醒他内心的冲动。在《父亲,是一株熟透了的庄稼》中,周起写道:“农人的道理,颗粒归仓//熟透了的父亲,不愿被遗忘”,三言两语便将一位默默付出的父亲形象刻画出来。周起在抒发自我内心的精微细密的感受时,常常表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刻骨铭心:“从自己的乡土,走进别人的乡土//把这古村落看得清清楚楚//之后,才把自己的村落看清楚//小桥,流水,人家//但,它有自己的不同//老宅、古树、名人,三根钉子//把查济所有荣耀固定”(《村落》)。在村落之间、在村民之间永远维系着一种动人的情感,诗人在那块多苦多难的土地上找寻自己诗意的栖居。


《教育的芬芳》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发了诗人对教育、对祖国、对大自然、对故土的热爱,并以诗的方式将其诗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弥足珍贵的诗歌品质,值得赞许!


                               2016-4-12


(杨四平:著名的诗歌评论家、诗人,位列“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世界艺术与文化学院荣誉文学博士。)




低处行走 淡然芬芳后记)


               周起


偶然看到一句话:“把自己放在阳光下,低低地行走,淡淡地芬芳”,竟然过目难忘了,时时思忖:在阳光下多好,内心光明磊落,脸上洒满阳光,不慕荣华低处行走,洁身自好淡然芬芳。


最近出本诗集,就是想让自己的思想晒晒太阳,并便于和朋友们交流。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时,我都感到非常幸福,人生苦短,还能够看见多少次日出日落?活着真好,何必计较你高我低,珍惜每寸光阴,珍惜每点感悟,把思想和情感注入诗歌,学习一朵花一株草,奉献一缕芳馨一丝新绿。


书名斟酌再三,最后敲定《教育的芬芳》。这些诗,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对教育的思考与热爱,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人文情怀的自然流露。或溪流一样浅吟低唱,或江河一般汹涌澎湃,给人启迪给人震撼。这本诗集选了我近年来创作的100首新诗,根据内容分四辑:第一辑教育芬芳24首,第二辑行者无疆31首,第三辑故土情深21首,第四辑绿色期盼24首。


诗歌一旦公之于众,它就属于读者,读者朋友们见仁见智。诗无达诂,尤其是现代诗,作者总喜欢通过意象,曲折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尽管我主张诗歌要让人读懂,但是除了朗诵诗外,我常用拟物、通感、隐喻等手法。阅读别人的诗歌,常常不轻松。为了帮助朋友们读懂、读透我的诗,特安排了两篇序文,第一篇序是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谈正衡的《今夜月光》,另一篇序是著名诗评家杨四平所著。在后面还增加了附录部分,以便于读者“知人论诗”,选载了三位文友的文章:一是长海先生的《大美出天然》,二是王志凯先生的《绽放在诗苑的奇葩》,三是葛维敏先生的《诗意人生铸风流》。前后五篇文章,让我有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给我自信,给这本诗集增添了精彩。


我要特别感谢谈正衡先生和杨四平教授,他们特别低调,欣然为我的诗集写序,毫无名人的架子,令人钦佩。


谈正衡先生不仅作品多,而且精品多。早期作品有散文集《长河流月》《热写冷识集》《静夜凉风》,中篇小说集《白狐》及诗集《五月之岸》。2011年后连续出版“江南系列”之《梅酒香螺嘬嘬菜》《清粥草头咂咂鱼》《说戏讲茶唱门歌》《舌尖上的江南》(与王毅萍等人合著)《故乡失落的鸟》《二十八城记》《江南花事》《童谣思故乡》共八本书。《梅酒香螺嘬嘬菜》书参加2012年香港书展,入围“一百本好书”。《故乡失落的鸟》2014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选送参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5年获国家级“首届呀诺达生态文学奖”。谈正衡先生是如此有影响的作家,还仔细阅读我的诗稿,并对部分诗作进行了详评,洋洋洒洒四千多言。


杨四平先生是著名的诗歌评论家、诗人,位列“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国世界艺术与文化学院荣誉文学博士,主编《中国诗学研究》《中国当代诗歌》和《大学语文》。杨教授最近诗学研究活动多,一会儿北京一会儿上海,还是挤出时间给我写了序,不胜感激。


谈先生和杨教授让我想到“大家风范”。那是2008年,我参加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生活教育》杂志社举办的首期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的学习,幸会方明会长,方老91岁的高龄依旧精神矍铄,我请方老为学校《青弋江》杂志题写刊名,我惶恐地提出了自己的奢望,方老一听说是学生办文学杂志很爽快地答应了,并说“刊物题名”钢笔写不行,要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方老记下了我校文学社“青弋江”三个字以及我的住房号码,当时我不知是何意,我猜想方老是准备写好后,让工作人员转给我吗?中午休息时,我找到方老的房间,可是方老不在,我想也许是方老把此事忘了,就回自己的房间午休去了。下午一时左右,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方老爬上四楼,亲自送字上门,我激动得不知所措。再打开字一看,方老竟然为我们的文学社杂志题了四幅刊名,二幅横排,二幅竖排,方老解释说,不知刊物名需要什么的样式。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说什么好。


我还记得文学大师鲁彦周74岁那年来母校芜湖县一中的情景,鲁老没有半点名人的架子,一到学校并不顾高龄和旅途的疲惫,和蔼可亲地接见学生代表,为师生搞文学讲座,鲁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勉励全体师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追求人生的境界,去实现人生的理想。


先贤和大师们令人敬仰,他们把自己放得很低。高人尚且走在低处,何况我等蓬蒿之辈!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老师,生在低处,但是我也不自卑。身在底层才清楚,低处有低处的风景,低处有淡然的芬芳。我愿意用我的诗歌,为低处的风景、底层的力量呐喊。


我把低处的风景和淡然的芬芳,夹在诗行里,献给所有的朋友。


责任编辑:孤城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