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历史,重申信仰 ——读铁流、纪红建《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

作者:李朝全   2016年06月27日 23:38  光明日报    397    收藏

  那些活的历史急需打捞与抢救。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家在抢救历史方面应该有所作为。铁流、纪红建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首发于《当代》2016年增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见证》)就是这样一部及时抢救中国农村红色革命历史、记录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生平事迹的可贵作品。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有8700多万名党员,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不足40万名,农村老党员又仅占其中一半。这些老党员年纪都在80多岁至100多岁之间,人数正在一年年地减少。但是,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传奇人生,他们身上所永葆的入党初心及党员本色尤其动人。两位年轻的作者显然发现了这个题材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于是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开掘和思考,写出了这样一部令人欣喜的作品。


  农村老党员,被誉为“红色群落”。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他们像火炬、像火种,照亮了一方土地,点燃了一个地方的革命烈火,为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曾经的战斗英雄或老兵复员回到了农村,恢复农民的身份,但却始终秉守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付出,为国家的发展默默地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的生平经历,他们的人生传奇值得被记录,需要被铭记。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有机组成,是党组织金字塔最牢靠的底座与基石。他们的传奇和人生也是共产党和共和国历史的有机组成、一个缩影。或许,历史有国家、民族的“大历史”和个人、家族或地区的“小历史”之分。但是,如果没有个人史的涓涓细流,就不可能汇聚成民族、政党和国家历史的汪洋大海。因此,及时采访抢救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普通老党员,书写他们的传奇人生,事实上具有铭记历史的意义及价值。这个红色群落为新中国的缔造和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被作为党史样本记录下来,以昭示今日,昭示世人。《见证》所抽取的只是山东临沂地区莒县部分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的样本,属于取样调查。但是这些党员都堪称普通党员之楷模,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怎么做。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道清醒剂和营养剂。铭记历史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与思想启示,为今天和未来提供有益的镜鉴。解放前老党员的故事对于今天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的老党员宁愿离婚也不离党,有的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交给了党,有的一家有六口人加入共产党。对于自己的选择,他们始终坚定不移,从未动摇过。为了信仰,他们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身上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与本分,树起了共产党员的标本、标杆和标准。从他们的战斗、工作及生活中,可以看到一名合格的或者优秀的党员应当具有先进性的思想及言行,应当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廉洁奉公、勤恳节俭、精诚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见证》通过书写数十位老党员的故事,为党员修养、党员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及“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教材。


  共产党员群体应该是群众中耀眼光彩的一种存在。就像当年的老党员,他们是广大乡村醒目突出的一个红色群落。这个群体通过自身放散出来的炙热与光芒,激励和感召了亿万人民群众共同投入到民族解放战争和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中去,最终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今天,共产党员依旧应当是民族的先锋队、群众的先行军。而对于那些不合格的或者是犯错误的党员,我们党从来都是严肃处理的。1937年,黄克功团长打死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被处以死刑;1941年,战功赫赫的肖玉璧因为贪腐、克扣公款3050元,同样被处以死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百战百胜的决胜法宝。今天,党内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腐败现象相当突出,重申党的宗旨、重温党的历史、重写乡村“红色群落”的故事,无疑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和深远的镜鉴意义。


  党员不仅仅是一种称号、一种荣誉,更应当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胸怀、一种理想信念和一种精神。这种信仰和精神的要旨就是除了人民利益,没有个人的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当是思想先进、言行先进,默默无闻为党为公为国家和民族兢兢业业地工作,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入党的初心与初衷,是党员人生坐标的原点和出发点。莒县老党员莫正民,当上了共产党的正厅级干部,办公室却设在一个牛棚内,因此人称“牛棚局长”。他常年在东北农场工作,却十分清贫,日子过得很凄凉,晚年想要回到老家去,却不幸在启程之际猝死。富家子弟王玉璞,一心接济穷人,被视为败家子,为了革命他把自己的全部家底都抵押了,还动员家人参加革命,死后竟连副棺材和一件有棉花的衣服都没有。党员李永贞被敌人的手雷炸死,部队给了100斤高粱作为抚恤,他的父亲却舍不得吃,直到遇到灾荒,为了救独苗的孙子才让家人吃掉,烈士家人从不向政府伸手。曹吉亭参加了八路军,妻儿连吃的都没有,就拔一把未熟的稷子磨粮,抽把草屋的草当柴火,讨一点邻居家的腌菜汁烙饼吃,为了充饥,挖完了野菜,还将砒霜浸泡过的高粱种煮来吃,结果中毒,幸亏被八路军的医院抢救过来。党员张树贵一家为了保护《大众日报》,眼睁睁看着鬼子摔死了大娘的孩子也不肯泄露党的秘密。女党员田树荣为了鼓动热血青年当兵上前线,自愿嫁给了木匠刘纪坤,后来又放弃上县城工作的好机会,干了一辈子的妇女主任,从来不找组织提要求,唯一一次找组织是为了将自己的工龄改少5年,政府要为老党员们翻修房子,她也拒绝了。崔丽芬为八路军王涛抚养儿子孟林,宁愿让自己的亲生女儿饿死,也要把孟林养活,这位养母的情义令孟林终生难忘。庞文菊这个“不着调”的媳妇,“鼓动”丈夫支援前线。闵瑞香忍痛与新婚丈夫分手,送郎参军,以后又一天天、一年年地守望着丈夫归来,最终也没有等到。刘太源说:“只想着自己,共产党员的干部还怎么当?”新中国成立后,他带头修闸塘坝,修水库,修道路,为群众谋利益,并将这些视为共产党员的本分。


  许世彬的故事尤其感人。他在十六年打鬼子、打国民党、打美国侵略者的战争生涯中多次炸碉堡,多次立功受奖,身上挂满了军功章,被炸成了脑震荡和耳聋,还坚持回到前线。组织上要委任他职务,他却坚决推辞,说自己除了打仗啥都不会。复员后本可以进纺织厂当工人,他却甘愿回家种地,绝对不向国家伸手,连国家给他的二等残疾军人每年160元的补助款也从来不去领,说是“俺不能占国家的便宜”。他当上村支书,在困难年代,父母饿死了他都不搞特殊化,处事公正、认真、光明磊落。为了保护修渠物资,又落下了腿脚一瘸一拐的毛病。“文革”后,为了给自己平反,他和儿子摸索到了北京,又一路打听来到石家庄找到了27军,第一次坐上了吉普车,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证明。而当那些被他视如生命的军功章被小偷偷走后,他的心仿佛被掏空了,委屈地哭了,最终在郁闷不甘和怅惘中离开人世。许世彬的故事充满传奇,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老党员的故事。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党员的优秀品质。


  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脱离了人民群众,忽视或淡忘了人民利益,共产党员就会褪色、变色,党员的含金量和成色就会大打折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党组织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取决于每一名党员的信念坚定与否。党内的贪腐分子正是丧失了理想信念的一小撮人。《见证》一书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质素。它通过记述莒县一批老党员的事迹,力图铭记历史,重申信仰,重申共产党员本色。这是一部值得向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党员推荐的文学作品。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竞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