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渡:从创作而言 新诗存在四大困境

作者:高慧斌   2016年07月28日 15:44  辽宁日报    1141    收藏

唐晓渡


 1  视角不同,诗歌景观大不相同


以前30年,以至五四以来的新诗发展为参照,以一般的进化规律为内在视角,认为近年来的诗歌创作普遍繁荣甚至空前繁荣是可以成立的; 然而,若将参照置换为世界当代诗歌,将内在视角置换为诗歌本体,则会描述出别一种景观,给出别一种评价


关于新诗本质上的缺陷,早在新诗草创期,周作人、俞平伯等就一再发出抱怨,穆木天甚至就此尖锐地指责胡适是“最大的罪人”。但他也同样未能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文本,新诗在此方面不仅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也一时乏善可陈。因此,围绕新诗价值的争论,百年来从未中断。

新世纪以来,网络勃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空间又加剧了这种论争,十年前的“梨花体”事件和六年前的“羊羔体”事件,又将新诗争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沸点,甚至有人将此视为中国新诗形象的沦丧。

对于新诗存在的问题,著名文学评论家唐晓渡说,今天新诗存在的问题,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有些问题多年前就已经存在,问题的解决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中国新诗到底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才能解决问题,这是唐晓渡30年来一直致力研究的理论课题,仅仅在去年,他就先后推出两部诗歌随笔集《镜内镜外》和《先行到失败中去》。两部新著写作时间跨度30年的文字,恰恰为我们勾勒并呈现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流变的全过程,以及中国当代诗人的精神内核。

唐晓渡说,新诗未来的走向即孕育于当下现状的发展中,这是可以肯定的。“我无力、也不想具体测定新诗的未来走向。以前30年,以至五四以来的新诗发展为参照,以一般的进化规律为内在视角,认为近年来的诗歌创作普遍繁荣甚至空前繁荣,是可以成立的; 然而,若将参照置换为世界当代诗歌,将内在视角置换为诗歌本体,则会描述出别一种景观,给出别一种评价。这种景观和评价,我称之为‘困境’。它同样是普遍的,以至是空前的。”


2  从创作而言,新诗存在四大困境


对于生命的困境,由“回到人本身”而“回到诗本身”,记录着近年来新诗发展的主导轨迹。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分析文化困境,首先必须置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一直存在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来认识


从诗歌创作方面而言,唐晓渡认为新诗存在生命的、文化的、自由的和语言的困境。

记者注意到,早在20多年前,唐晓渡就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这位批评家当年观察到的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有些甚至还有加剧的倾向。对此,唐晓渡并不认为难以理解,因为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太大了,对于生命的体认,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不太可能一蹴而就。

唐晓渡对诗歌所处困境的分析,是他以诗人、批评家兼具的身份,是他以参与者的身份,是他的在场,是他亲历得出来的思考。

对于生命的困境,唐晓渡说,由“回到人本身”而“回到诗本身”,记录着近年来新诗发展的主导轨迹。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但“回到人本身”不是抽象的。从强调“自我”的重要到生命意识的持续高涨,与之相伴随的是那种先入为主又不容分说的旧诗歌观念的不断解体,个体的主体性不断得以确立,它带来了个人独特经验和创造才能的双重洞开,而这正是所谓“开放”相对于诗的基本涵义,同时也带来了深刻而持续的价值危机。

生命的困境即以此为背景呈现,其情形与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之后西方的境况大致相似。偶像不复存在,个体因此而被置于某种无所凭据的游离、孤悬和分裂状态。不止是一代诗人“情不知所钟,魂不知所系”,软弱无力和骚动不宁成了最常见的两种精神状态。一部分人转向传统的“静观”以求超脱,但未必求得了一条真正的超脱之途; 一部分人则借诗转移长期的生命压抑,使之成为纯粹个人情绪的宣泄和投射。

“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造成了更深刻的‘荒原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普遍的脱节、断裂以至严重的对立情绪。最极端的甚至将这种困境归咎于人种的质量。这些诗人的真诚不容置疑。它尖锐地提示着一个问题,即我们究竟依靠什么维系自身的生命,从而维系诗?”

分析文化困境,唐晓渡认为首先必须置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一直存在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困境从未消除,但长期的闭关自守掩盖了这一点,同时又激化了它。随着对外开放带来的视野的日渐扩大,对自身停滞和贫乏的意识也逐步增加。僵硬保守或竞相模仿固属可悲可笑,但创新的可能性似乎又确实微乎其微。文化进程的时间性以复杂的空间并存形式横陈在我们面前。

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精神内蕴,我们很难“错认他乡作故乡”,唐晓渡就此提出了应该反思的问题:既然其中超前地包含了人类文明一般进程的共同处境和共同问题,我们将何以回避?又据何超越?我们文化上的真正故乡又在哪里?困境于此不是表现为缺少选择的可能,而是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选择的能力。由此而反观当时较为突出的所谓“寻根”和“反文化”这两种诗歌现象,实在发人深省。

唐晓渡说,前者除少数人外,大都流于浮夸虚玄,它又一次证明传统文化就整体而言,已无从作为真正强有力的文化——心理依据; 后者的情况较为复杂,但至少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近于某种自我再剥夺。它不但没有取消文化之于诗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是突出了诗人广泛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必要,否则我们就只能在贫乏的内容和粗陋的形式中了此一生。


3  语言困境是其他三种困境的结合


青年诗人的自由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转化成了真正的诗的创造……语言的困境是上述三种困境的结合,这也是诗本身的困境


对于自由的困境,唐晓渡追问的是,青年诗人的自由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转化成了真正的诗的创造?他说他无意对那些或陷于苦闷彷徨而感到难有作为,或拼命生活以充塞难耐的空虚和寂寞时刻的现象进行泛泛的评价,而只想强调,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承诺自由的能力这一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成了某种负担,成了逃避现实、逃避自我的借口,正如在那些对诗或把玩不恭,或随心所欲的人那里,自由成了一种奢侈一样。”

语言的困境是上述三种困境的结合,这也是诗本身的困境。唐晓渡说他并非是在贬低近年新诗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但说到底,究竟有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以诗的名义开口说话,这种“话”不但有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而且深刻揭示了我们的存在本质?不但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而且对更新民族语言做出了突出贡献?究竟有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回到了这个意义上的“诗本身”,而不是使之成为一个徒具其表的口号,甚至满足在这一口号掩护下非诗的功利需求?唐晓渡进一步解释说,这里是采用口语还是采用书面语,是诉诸非意象的直接性还是诉诸充分意象化的间接性,只是第二义的问题,关键在于: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语言就是语言,它在生命和灵魂的临界点上自身具足;偏狭的功利和情感需要却又一再把它降为仅仅是个人表达的工具。


4  困境是新诗走向真正繁荣的重要条件


正如危机是和生机一起到来的,在困境中也隐含着出路……困境是诗在回到自身的过程中所必然面临并将不断面临的现象,它构成了并将不断构成新诗走向真正繁荣的重要条件和中介环节


“我所说的困境远不是一个消极的、仅仅令人悲观的事实。正如危机是和生机一起到来的,在困境中也隐含着出路。”唐晓渡说,许多诗人也一直在为此进行种种探寻和实验。困境是对诗人的生命和创造力的激发和考验。真正的诗人不仅不回避困境,相反他自觉地突入困境,并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获得新的综合和超越的可能。困境是诗在回到自身的过程中所必然面临并将不断面临的现象,它构成了并将不断构成新诗走向真正繁荣的重要条件和中介环节。就总的趋势而言,通过个体主体性的深入而走向多元化,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新诗发展的内在目标。只有当它不再如目前这样,更多地还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成为生生不息的动态平衡机制,不再如目前这样,更多地还只是品种、数量的迅速增殖,而成为品位、质量的至上追求; 不再如目前这样,更多地还只是拘泥于自身格局的纵向演进,而成为无愧于诗的光荣的当代世界诗歌秩序的有机组成的时候,我们才能献上由衷而谨慎的赞词。

诗有自己的命运,包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无法就此抽象地表示悲观或乐观,真正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必须记取的历史教训。

唐晓渡一再强调,诗歌在公众舆论中的衰败构成了当下一个小小的文化景观。然而,立足诗歌自身的立场,情况也可能相反:正在衰败的不是诗,而恰恰是那种认为每况愈下的公众舆论,是这种舆论看待诗的一贯眼光,是形成这种眼光的内在逻辑以及将其与诗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记忆。诗歌的困境,或低潮,都是深入自身的契机。然而许多年来这种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反倒愈演愈烈。他追问的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本诗集甚至是一首诗,或真诚地面对诗歌说话?与此同时,高度发达的网络和把一切娱乐化的时尚交互作用,又使得人们越来越目中无诗,而只对层出不穷的诗歌事件有兴趣,下半身、垃圾派、低诗歌、梨花体,乱象丛生,真正的好诗却被遮蔽和遗忘。

唐晓渡说,诗歌被边缘化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但如此被恶搞,则为中国所独有。在这个意义上,唐晓渡认为,“诗歌之死”在特定的语境中早已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一直在发生。对于如何走出困境,唐晓渡建议大家首先不妨重新做一个读者,他相信中国并不缺少真正热爱诗歌的人,相当多的诗人在默默地坚韧地写作,不断挑战新的难度,而不是热衷于制造事件,必要时闹出一点丑闻,以此提高知名度,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诗歌在中国无论境遇如何,都会一直活下去。而从大的格局来说,正如他30年前所说,当代新诗注定会在艰难的路途上行走一段时间,无论如何,通过个体主体性的确立,我们已经获得了并将不断获得新的起点,这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起点,诗人们将做出越来越有力的选择,在多元的格局中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不断在失重中达到平衡,于混乱中建立新的秩序。在这种重构中,诗将真正成为对生存和价值的双重探索;真正成为新文化的创造。


观点1

今天新诗存在的问题,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有些问题多年前就已经存在,问题的解决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观点2

从诗歌创作方面而言,新诗存在生命的、文化的、自由的和语言的困境


观点3

困境是诗在回到自身的过程中所必然面临并将不断面临的现象,它构成了并将不断构成新诗走向真正繁荣的重要条件和中介环节


观点4

诗有自己的命运,包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无法就此抽象地表示悲观或乐观,真正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必须记取的历史教训


观点5

正在衰败的不是诗,而恰恰是那种认为每况愈下的公众舆论,是这种舆论看待诗的一贯眼光,是形成这种眼光的内在逻辑以及将其与诗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记忆


观点6

诗歌被边缘化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但如此被恶搞,则为中国所独有


人物简介:

著名诗歌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当代国际诗坛》主编。多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先锋诗歌的研究、评论和编纂工作,兼及诗歌创作和翻译。著有诗论、诗歌随笔集 《唐晓渡诗学论集》《今天是每一天》等9种; 译有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文论集《小说的艺术》等;主编“二十世纪外国大诗人丛书”多卷本、“当代诗歌潮流回顾丛书”多卷本等;另编选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先锋诗三十年——谱系和典藏》 等十数种诗选。


责任编辑:王小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