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39℃的诗——走近打工诗人的酷夏

作者:韩薇   2016年08月01日 10:10  钱江晚报    791    收藏

                   

      自7月21日起,杭州日最高气温都接近40℃。挥汗如雨的夏天里,实在没有多少诗意可言。然而,当公交车司机郭祥勤把车开上滨江的江晖大桥,他看到并随之写下了——

  火炕似的桥面上

  一身橙色的工作服

  一尊骄阳下的雕像

  53岁的郭祥勤来自安徽,在杭州11年,他开公交车,开送货车,又开公交车。十余年之中,他成了杭州小有知名度的“打工诗人”。此时,他吟哦着同样在杭打工的另一群人——环卫工人,表达着对劳动者的敬意。

  在杭州,郭祥勤的同道人并不少,他们为这座城市劳作着——或行走在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或在固定的公交线路上奔忙,或驾一辆送菜车奔走于杭州市中心与市郊的批发市场。而且,他们都写诗——写杭州的山水之美,写故乡的冬夏,当然,也写这个夏天劳作者的汗水。

  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在多数人看来,一座城市的打工者如同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多数时候,他们被忽略了内心所想,甚至被赋予工具般的属性。

  而当打工者被赋予诗人的身份时,他们以吟咏表达着个体的所知所感,也表达着这个群体的所见所闻。由此,当打工者书写自己命运的同时,也书写了当代中国转型的印记。

  形如,从1980年灯泡厂走出的舒婷写下一首名为《流水线》的诗,到20多年后女工郑小琼写下同名诗时,时代的变化与个体的感受迥然不同。

  诗评人秦晓宇曾经说起,在当下的中国,数以万计的工人在写诗。

  这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与社会最基本的肌理有着密切的结合,因无法逃避的体验,他们的文字中会出现很多机器、螺帽、零件、汗水的意象。然而,这仅仅是打工诗人的一面。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其实不在于身份如何,而是他对于自身以及社会有着更宽广更深邃的感知。

  有一首诗,也是来自打工诗人。

  一位名叫邬霞的女性写了一首《吊带裙》,在诗里可以看出,邬霞是一名打包熨烫工。

  我手握电熨斗

  集聚我所有的手温

  我要先把吊带熨平

  挂在你肩上不会勒疼你

  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

  多么可爱的腰身

  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

  林荫道上

  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

  白净的手与安静的爱情,在厂房和工具之外,还有这样的美好。因而,当“中国制造”的声音响彻世界之时,这些制造之手的声音值得倾听。

  杭州,恰恰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城市。

  浙江诗人之家常务主任、浙江民工文学创作基地主任、作家王金虎还清楚地记得——

  2008年盛夏的那天,一个四十多岁、肤色黝黑的中年人来敲门,“一口很浓的安徽口音,肩上还搭了条毛巾,一手提个带盖的茶杯,一手拎只塑料编织袋。他一面抹着汗,一面打开编织袋,整整一袋诗稿,共有9本。”

  后来,这些诗句在省作协出的诗集中《运河呵,我的母亲》中被收录了一部分。

  那位中年男子就是今天的郭祥勤。

  如今,在浙江诗人之家与浙江民工文学创作基地,围拢了一大批打工诗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又将声音发散到四面八方。在浙江大地,这一群体一直在被关注着,无数热心人,在呵护打工者的诗心,并为之提供一方自由的天地。

  因而,他们得以表达与时代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三千里外的乡愁”,又想“在此终老下去……”被需要用以建设一座城的外在,也被需要建设一座城的内里。

  其实,在这个夏天的汗水之外,打工诗人该被拿去所有的标签,只是被看作一位诗人——能在任何时候写出39℃的诗,以39℃的热烈去书写,去生活。

  他在江晖大桥有了写诗的冲动——

  只为烈日下有一位环卫工人

  记者 王湛 通讯员 韩薇/文 本报记者 吴煌 实习生 卢凯/摄

  1

  不离身的“老四样”

  七月底的凌晨4点半,天已亮,前一日的暑气,还未完全褪去。

  53岁的郭祥勤,起床后,吃了一碗稀饭和两个馒头,蹑手蹑脚地关上家门出发了。

  郭祥勤是K177路的公交车司机,他租住在杭州滨江区杨家墩一幢农居房的一楼——一个8平方米的房间,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其余的地方,堆放着其他家当。

  住处离他上班的滨江区浦沿街道坚塔路177路公交总站,有15分钟的步行时间。

  郭祥勤以前是步行去上班的,现在,他有了一辆电动车,这样,不到10分钟,他就到了站房。

  他停好电动车,取下挂在车头把手的蓝色小袋子,里面,装着他的午饭和水杯。

  5点半,一本《诗刊》、一叠稿纸、一支笔、一杯水,郭祥勤带着他每天不离身的“老四样”,上了K177路公交车。

  太阳早早就射进了驾驶室,郭祥勤关好车窗,打开空调,开始例行检查,座位、刷卡器、行车仪……

  6点整,第一拨乘客上车,郭祥勤把车发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2

  喜欢李娟的书

  K177路公交车,从地铁滨康路站开往坚塔路公交站,郭祥勤每天至少要跑4趟,多的时候要跑6趟。“滨江道路不算拥堵,每趟大约要45分钟。”郭祥勤说。

  2005年3月,郭祥勤从安徽界首来到杭州,成了公交K2路上的司机。2011年,他买了一辆二手的箱式小货车,成了“郭氏物流”的小老板。2013年10月,郭祥勤告别了跑车拉货生涯,成为K177路公交车的司机。如今,他在杭州呆了11年挂零。

  9点半,郭祥勤跑完第二趟回来。因为站房小,坐不了几个人,他选择回家休息。

  中午,他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不过,来回折腾一下,个把小时,就没有了。

  每过13天,郭祥勤可以休息一天。而这,还是因为他年纪大受照顾。年轻的司机,23天才休息一次。休息的这一天,他会转几趟公交车,进杭州城,逛逛庆春路购书中心,买几本喜欢的书。

  上个月,郭祥勤在庆春路购书中心,买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李娟的《我的阿勒特》、梭罗的《瓦尔登湖》,还有《中国国家地理》。

  “以前基本看杂志,比如《诗刊》之类,2005年刚刚来杭州的时候,没钱,杂志便宜,五六块钱就可以买到。”郭祥勤的书架上,放着满满的图书,“可是我现在更喜欢看书了,陈忠实、贾平凹这些关中的作家,都喜欢。”

  可是,他觉得《百年孤独》很难懂,“看得慢,晚上不能熬夜,只有午休的时候翻翻,一天就看个十几页。”

  但他喜欢李娟的书,“朴素,有意思。”

  3

  今年发表了三首诗

  郭祥勤的出租屋里,有一台新的笔记本电脑。“今年过完年买的,低配,就打打字上上网用,2000多块钱。”

  用键盘把自己写的诗歌打进电脑,这是郭祥勤每天的学习任务。

  他在自己的墙壁上,贴了张拼音字母表,从a、o、e……开始从头学习。“我不会拼音,我老婆是小学老师,所以,经常一个字拼不出来要打长途电话过去问她。”

  电脑旁边,还放着一本厚厚的《新华大字典》。“最多的一次,总共100多个字,我查了80多个字的拼音。”郭祥勤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以前,他没有电脑,若是有年轻的同事空闲着,郭祥勤便会央求他们帮忙录入他的诗作。

  “以前跟儿子住一起的时候,总是让他帮忙把诗歌在电脑里打出来……”郭祥勤很开心,“我现在可以自己给报刊杂志投稿了,今年,我已经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三首诗歌了,拿到了三百块钱的稿费。”

  不过,他打字速度有点慢。“一分钟打不了一两个字。有时候,完整地把一首诗歌打到电脑里,要一两天。”

  但他不气馁,自己慢慢地捯饬,有时邮件发不出去,也会让邻居的小伙子帮忙。

  4

  江晖大桥上的诗意

  下午两点,天气预报里的气温是39℃,实际上,烈日炙烤下的大马路上,应该有近50℃。

  郭祥勤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夏日阳光从驾驶室的玻璃里直射进来,明晃晃的。很快,郭祥勤的额头、脖子、后背都冒出了汗。

  他把两只裤管卷到了膝盖上面,喝了一大口水。

  这时,车内的空调温度显示31℃。

  室外温度太高,导致车里的温度降不下去,正常的话,空调设置的车厢温度是23℃。

  有坐在窗户边的乘客,大概觉得车厢里闷,把窗玻璃打开了一点点。郭祥勤好语气地示意他们关回去,“凉气都跑掉了”。

  路过江晖大桥,水面因为蒸发,一层雾蒙蒙。

  桥上空空旷旷,就一个橙色的点在挪动。车开近了,郭祥勤才看清楚,这是一位环卫工人,穿着厚厚的工作服。

  “我们在车里开着空调都很热,但他们就戴了一个草帽在大太阳下面打扫桥面,我看他的背上衣服都湿透了,要知道环卫工人的工作服,是很厚的,”郭祥勤心里震撼了,立即有了要为他们写首诗的冲动。

  回到站房,郭祥勤抓过一张硬纸片,就埋头写起来了。

  他的稿纸,是花花绿绿大小不一的——有账本背面,也有废弃的公交车调度单,有随手撕下的笔记本内页,也有整整齐齐一摞摞的格子纸。

  郭祥勤目光盯着稿纸。身边人,要把手拿到他面前去晃一晃,才能让他恍过神来。

  5

  写一个公交车上的故事

  傍晚六点,暑气完全没有消退的意思。水泥地上,倒是反射出了更多的热量。

  郭祥勤的妻子纪美芹,等在K177路公交车的杨家墩车站。

  三天前,纪美芹从安徽老家,来到了杭州。她是小学老师,寒暑假会过来照顾郭祥勤。

  “上半年,他身体都不太好,腰不好,颈椎不好,胃也不好。”纪美芹是个爽朗的女人,只是故作生气状,“经常饭也不吃就在那写,给我气的。”

  于是,纪美芹来了以后,就天天给他送饭。杨家墩车站是k177公交车经过的,离家最近的站点。等郭祥勤驾驶的车一到,纪美芹就把饭盒送上车。

  “现在天太热了,自己做饭带去的话,到了下午就馊了。”所以,郭祥勤经常一天吃一顿。

  纪美芹心疼了,于是来了杭州以后,每天都给郭祥勤做喜欢的菜,馒头、面条、炒青菜、蒸瓠瓜……“我走了,他又要吃不好了”。

  出租屋里没有冰箱,所以,只能买一些蔬菜,放在一个纸箱子里。厨房是公用的,五六家出租户要排队轮流使用。有时候,等烧饭也要等两三个小时。

  “公交公司要是有集体宿舍就好了。这找房子离近离远都不好找。出租费也贵。” 纪美芹犯愁,这个小小的房间,每个月也要630元,不包括水电费。

  自从2010年在浙江省作协组织的“民工诗人之家”诗歌大赛上崭露头角后,郭祥勤经常会参加各种诗歌创作活动。

  郭祥勤的文学创作,已经从诗歌扩大到长篇小说和电视剧本,“长篇小说我现在写了已有30多万字,是公交车上发生的故事,以及公交车司机间的故事。”

  “通过这部长篇小说,让更多的人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郭祥勤说,小说的结局一定是美好的,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人生就一定会改变。

  她常写的诗只有两种——

  家乡的山水和劳动者的汗水

  记者 陈淡宁

1

  送菜女的早晨

  上午8:30,城市进入了通常我们所说的“白天”,上班族们钻进这样那样的交通工具里,然后涌入街道。

  差不多是在每天此时,身在余杭农产品物流中心的李伟女,会接到司机或者甲方单位的电话或信息,告诉她:东西已经送到,数量核对无误。

  这意味着,李伟女一天中最主要的工作已经结束了。

  李伟女现在的工作是每天为一些单位配送一天所需要的农产品,她笑称自己是“送菜女”。

  这无疑是一份能切身体会这座城市冷暖的辛苦工作,但李伟女却说:“工作辛苦,不过那么多人等着我的菜开饭,想想会觉得还挺幸福的。”

  李伟女手机里设置的起床闹铃是凌晨4:30,在这个大部分人都沉睡在梦乡里的时刻,李伟女必须要起床,前往住家附近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按照前一晚甲方发来的订单,选购农副产品。

  “一开始,是起不来床的。”李伟女说着,翻出一张设置了一排闹铃的手机截图,从4点20开始,每隔2分钟就有一个闹铃响起。

  “最开始不了解市场,所以每天我都自己在市场里挑菜,装车,然后跟着司机一块儿去配送。”李伟女说,“现在市场里的人我基本都认识了,谁家的什么东西好,我也心里早就有数了,所以现在是跟固定的几家拿货,他们也知道我的要求,所以就会提前把给我的货准备好,我的车每天也停在固定的地方,他们会自己把货拉过去,现在我只要过去付一圈钱就好啦。”

  2

  菜市场的诗意

  因为农副产品里包括水产、冻品、干货、食用油、蔬菜、水果等数个种类,等数量一一核对好装完车,时间也已经到了早晨7点半。李伟女简单地交代两句,司机便发动了汽车——他们必须在早上8点30之前,将这些农副产品送达几家单位。

  此时,李伟女也不能马上离开市场,万一配送到客户那里有些损耗和问题,她还要立刻在市场里重新购买发货补救:“有时万一晚了,就得到市里的农贸市场里去买,那里的价格就比较高,货品也不如这边新鲜。”

  等待的时间里,李伟女就在市场间转悠,地上随处是菜梗烂叶,还有不知从哪里流出来的黑水。冬天还好,夏天的高温迅速地催化了生鲜变质的速度,这使得市场里的气味实在不那么好闻。

  “所以我啊,现在都穿这样的鞋哦。”李伟女抬起腿,晃了晃脚下这双鞋底至少4厘米厚的坡跟凉鞋,脸上有一种充满了过来人经验的小得意。

  “呐,你想不到我以前最讨厌的就是去菜场吧?那些积水,烂菜叶,味道好难闻。但现在不一样了,你看摊主虽然很辛苦,但是每个人都安居乐业,这就是劳动者啊。”李伟女觉得,这些自己每天都打交道的人,挣的每一分钱都是被阳光暴晒过,浸透了汗水的。“还有那些女孩子,你仔细看,她们还化妆呢,可漂亮了。我给她们拍过好多照片呢。”

  李伟女轻巧地穿梭在市场拥挤的过道,和那些疾驰而过,总让人觉得要跟人刮擦上的电瓶小三轮擦身而过。

  她没有夸大其词,市场里的人她大多认识,而且还很熟悉,只要不是低头忙得不可开交的商户,看到李伟女时,多半会跟她打声招呼,热情一点的,会硬要把一些菜塞到李伟女手里让她带回去吃。李伟女热情地回应着这些熟人,却婉言谢绝了他们送的菜:“要是不谢绝,拿回家里堆着反而浪费了。家里就三四口人,哪儿吃得完。”

  3

  为什么要写诗

  在余杭区仁和镇双陈村穆家坝,有李伟女2008年盖起的两层小楼。

  在这里,她断断续续地回忆来杭州的这十余年——

  高中毕业就在老家松阳入伍,之后被部队选调到杭州的某军队招待所前台工作。只谈过一次恋爱就结婚了,当时丈夫一穷二白,李伟女就带着丈夫回到老家松阳开了个汽车配件厂,尽管生意不错,但老公还是想回余杭,于是又把店盘了出去,再跟着老公来了杭州。起初是做些铝合金门窗和建材的生意,做大了之后盖了间厂房出租给别人做仓库。

  李伟女说,自己不是没有经历过苦日子,当时怀孕的时候一天的饭只花5块钱。但那时,她并没有觉得苦闷,心中那团“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火焰”熊熊燃烧着。

  然而,当日子慢慢变得越来越好,好到李伟女可以不需要再为钱操心时,生活开始失衡了。她遭遇了丈夫的背叛,而儿子也渐渐大了不再需要接送上下学。

  李伟女说,那段时间,她在家养了许多动物,狗,鸡,鹅,她特别喜欢小鹅,有时出门都把小鹅都揣在兜里。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李伟女开始接触杭州民工的“诗人之家”:“我在酒店工作过,就想给他们泡泡茶端端水也是好的。但是慢慢的,听他们朗诵自己写的诗,听他们说自己的那些故事,听那些故事是怎么变成诗的,就觉得很有意思。”

  李伟女说,高中文化程度的自己一直以来都很遗憾没有读过大学,更没有想过会写诗,可在诗人之家,听到那些描写山水的诗,抒写爱情的诗,自己忽然就有了感触。她想起自己的老家松阳,想起那里的云雾缭绕的青山上俯瞰下去是整个松阳县城,她第一次拿起笔,试着写了一首关于家乡的风景,“不知道写的好不好,但没想到诗人之家的王金虎老师帮我改了,后来还发表了。王老师还给我取了一个笔名叫韦尼。”

  4

  老家的山水与劳动者的汗水

  送菜工作让李伟女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在这座城市,她不需为一些日常的开支和琐碎再去和丈夫交涉。

  而写诗这件事,给了她思考和表达的勇气,闲暇的时光变得不再难熬,她开始阅读,最近看的是路遥《平凡的世界》:“那是很真实的故事,有些地方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听说作家是自己去到煤矿里写的,难怪这么真实……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平凡的世界里。”

  李伟女说,她的心性慢慢变得平和下来,“对我而言写诗只是一个爱好,我也没想过会成为诗人什么的。因为我能写的只有那些我体会过的,比如我老家的山水,或者菜市场里那些劳动者的汗水。”

  严格的说,李伟女已经不是最初意义上的打工者了,但她觉得,这十几年,自己被这座城市需要,一直是打工者的身份。

  有时,李伟女也会想,如果一直像她刚来杭州那会儿一样,在酒店做做前台之类的轻松工作的话,不知现在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模样——

  是否会经历这样一段令人失望的婚姻?是否会离开杭州回到老家丽水松阳?是否会有现在这样一个十六岁即将去德国留学的儿子?自己究竟是会当个全职主妇?又或者,是像现在这样选择一份辛苦却能强烈地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着的工作呢?

杭州的夏天里,他们这样写——

故乡的流水,夜里的蛐蛐还有火炕般桥面上的雕像

在这个高温天里,打工诗人笔下写出了怎样的夏天?

  除了记者采访到的两位——郭祥勤与李伟女,在诗人王金虎的帮助下,我们还收集到了其他几位在杭打工诗人的诗作。

  杭州的酷夏,他们记录杭州的环卫工人,想念故乡的水渠河流与其中漂游的西瓜,还有高烧的蛐蛐以及它与这个时代新鲜事儿的勾连。这些多是他们新近创作的诗歌。

  在“夏天诗”之外,还有诗人笔下的日常。

  比如,郭祥勤对工友的赞美,李伟女描写的蔬菜批发市场的味道,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细微的体察与感受。

  1

  他

  郭祥勤 男 53岁

  职业:公交车司机


  《骄阳下的雕像》

  颠簸中的汽车

  车窗的玻璃闪开一道缝

  热浪随即刺在脸颊

  炙热 干燥 烁痛

  顺手关紧车窗

  惧怕窗外热浪袭来

  车内我把空调压在最爽点

  汽车爬上江晖大桥

  眼前让我惊呆

  火炕似的桥面上

  一身橙色的工作服

  一尊骄阳下的雕像

  一把扫帚

  蠕动的一笔一划

  桥面上洁净明亮

  你在汗水中

  驱走内心的热浪

  一车人的目光

  闪亮着敬佩赞扬

  这就是杭州的脊梁


  《工友》

  旖旎的曹娥江畔

  孤零的工地上

  贵州电焊工老李

  是我的工友

  身材矮小瘦弱

  却结实精干

  力气与身材成反比

  大伙赞称拼命三郎

  盛夏烈日里

  工地如同火炉

  面前焊枪炽烤

  他全身如水洗浇

  上胸和脸轮番脱皮

  焦疤下粉肉鲜艳

  他从不惜力

  立在骄阳下

  手握焊枪

  脚下汗水浸湿大地

  工地上

  他如同雕塑

  青烟弧光绕身

  工友们崇敬、唏嘘

  这样的汉子

  顶天立地

  

  《西湖之恋》

  孩提时代

  就神往“天堂”的西湖

  常幻想你的身姿倩影

  心扉上烙下臆想、梦呓

  那时,我就魂牵梦萦着你

  中学时代的某一天

  我第一次邂逅了你

  那是一幅西湖的油画

  啊! 西湖! 真美!

  从此,思恋的情种心中萌发

  今天,我务工在杭州

  第一个工暇之日

  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你

  西湖——比我想象的还美

  我悠然陶醉在你的怀中

  是你让我忘却了故土

  撩起心儿荡漾在西湖

  我愿永久客居在杭城

  倾情相伴依偎着你

  西湖——我时时热恋着你

  

2

  她

  李伟女 女 43岁

  浙江民间文学创作基地 理事

  职业:农产品配送


  《回忆北方的夏天》

  那时

  我们在北方的水渠边

  打着水漂

  把一个个西瓜抛在水中

  像赶着一群小猪

  在渠中游荡

  然后在渠的那头把瓜捞上

  再把西瓜切成一瓢一瓢

  咬一口西瓜

  清凉清凉

  整个夏天

  都是凉的

  整个夏天

  都是甜的

  《送菜女》

  客户要求记录心头

  披星戴月把食材采

  鸡鸭鱼肉封装好

  卫生洁净少不了

  蔬菜瓜果有序放

  风尘仆仆交接忙

  看万家灯火

  万千民众

  聚聚一堂

  面对美味佳肴

  欢声笑语

  杯盏交错

  享世间真爱

  品人间天伦

  正是菜女欣慰时……

  一切的辛苦,疲惫,辛劳付诸一丝甜甜的微笑中……

  

   《繁忙的三轮》

  挥汗如雨的双肩

  扛起这一片不夜天

  呐喊的冬瓜哥,葫芦妹

  堆积如山的绿果果,红番茄

  车技吱溜如神的大叔

  送它们走向各自的宴席


  3

  她

  陈彩霞 女 34岁

  浙江民间文学创作基地 理事

  职业:餐饮服务


  《写给一条小河》

  我一直想着你

  小河

  你不长

  只有一里多

  但你清澈见底

  看得到你河底的鹅卵石

  你不深……我们几个女孩

  喜欢挽着裤腿从河上蹚过去

  你的两岸长满青草

  邻家的小羊在啃

  小河

  我一直在想你

  想着你水淋淋的模样

  想着盛满水的酒窝

  

    4

  她

  王璐 女 28岁

  浙江诗人之家 管理员

  职业:酒店前台


  《夏夜》

  蛐蛐发热了

  整整一夜高烧不退

  蛐蛐妈哭了

  蛐蛐爸说

  它妈:别哭了

  咱生个二胎吧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