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炼:我们这代的诗歌必是 一种全方位重建的写作

作者:高慧斌   2016年10月28日 08:14  辽宁日报    454    收藏

观点1

  新诗的自我建构,前30年主要是奠基;中间有收获,但也走了一大段弯路;它最终能稳稳地立住,形成既无愧于古典诗歌的伟大,又足以与世界诗歌的发展相呼应的自身格局和传统,这30年恐怕是最重要的时期


  观点2


  我们从观念上、形式上、语言上都面临着重整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然后建立起一个自己思想结构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当代中文诗就没有自己的精神支点


  观点3


  我们的写作意义就是要面对现实、文化和文明变化,既不能简单复制古典,也没法简单复制其他文化,要把一大堆古今中外的碎片,在我们手里建立起一个新的结构来。这个结构,应该打通个人独立思考的血缘,并通过这个新根源,再次生长


  观点4


  诗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不自觉地被定位成一个根:文化与文明之根。因为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它一方面在精神上沟通了屈原、杜甫、李白的古典精神血缘,另一方面,它新建起和国际思想的血缘关联


  观点5


  作为个人,跨文明生存很大程度上是被裹着走,无可选择;但跨文明写作无论有多少自发的因素,从根本上说却只能是高度自觉的。正因为这自觉,更能感受到其中的难度


  观点6


  从意识到困境到突入困境,到主动地创造困境,是一个很完整的心路历程。正是类似的历程,使朦胧诗以来的一批诗人步向了真正的成熟,人数不多,但意义重大


  1


  中国的经验和思考给我一种根基


  21世纪以来,我们主动游走于中外之间,借助全球化语境的新处境,激发新能量,使诗歌不仅深化对华语的自觉,更深化对世界文化的自觉


  “新诗的自我建构,前30年主要是奠基;中间有收获,但也走了一大段弯路;它最终能稳稳地立住,形成既无愧于古典诗歌的伟大,又足以与世界诗歌的发展相呼应的自身格局和传统,这30年恐怕是最重要的时期”。总结新诗百年历程,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代表之一、现定居德国柏林的著名诗人杨炼所说的“立住”,主要是说靠文本的力量立住,在国际性的当代交流和评价系统中立住。杨炼说,观念的突破、文体可能性的展开,我们的前辈诗人早已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也留下了不少卓越的文本,但现代汉语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现代汉语作为一种诗歌语言,其真正成熟和拓展出更多可能性,至蔚为大观,还在这30多年……

  2015年,《杨炼创作总集1978-2015》引发诗界关注。人们聚焦杨炼的九本诗文集,表面上关注的是他个人,其实是关注杨炼那一代人。一个人与一代人,其间多少艰难困苦、崎岖曲折,也如普希金那句著名的诗所说,成了“快乐的回忆”,只有作品能与时间抗衡,并与之对称。评论家唐晓渡说,从朦胧诗出现到如今三代诗人,一大批作品沉甸甸地立在那里,作为当代诗歌变革的成果,富有说服力地表明了这一变革的进程; 而杨炼的诗歌肯定是最突出的标志之一。也可以说是新诗这30多年漫长而短暂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杨炼的诗歌创作,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国新诗的成长。

  “不久前,我试图回顾和梳理中国新诗百年时就说过:……1979年以后,新诗重新合流、深化,成为今天思想、审美更成熟的阶段”。杨炼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当代中国新诗从这100年里独立出它自己的单元来,那么,我们这一代诗人可以这样概括:创始:基于痛苦经验开始写作;成长:上世纪80年代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反思;成熟:上世纪90年代后,把人生经验、文化思考和文学思考结合在一起,落实为创作,并以反思建构起的当代中国诗歌深度,作为一部中国思想词典,被我们带着进行世界性漂泊,以此印证全球意义的有效性,我们带着它走遍了世界,与欧洲、美国、阿拉伯或各种各样其他文化交流切磋,最后,深化:21世纪以来,我们主动游走于中外之间,借助全球化语境的新处境,激发新能量,使诗歌不仅深化对华语的自觉,更深化对世界文化的自觉。

  中国的经验和思考给杨炼一种根基,让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不成问题,无论在外部困境、内部复杂性,还是每个人的应对方式上。“就像我在阿拉伯大诗人阿多尼斯的中文译诗集序中写到的:‘一个当代中国的艺术家,必须是一个大思想家,小一点都不行。’因为我们从观念上、形式上、语言上,都面临着重整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然后建立起一个自己思想结构的问题。”杨炼说,“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当代中文诗就没有自己的精神支点。过去的30年,实际上就是当代中国诗人从血肉的经验起步,一点点对语言、思想摸索和追寻,最终通过作品建立起思想结构的过程。”

  在出国之前,杨炼花了五年多时间创作长诗《 》(《 》为杨炼自造字,读音“yi”,中英文对照长诗)。那时,大家刚刚从朦胧诗走出,他选古老的《易经》作背景,要写一首从观念到语言形式都出新的当代诗。写这首诗杨炼自定的标准是一年写一部,16首,四部加一年修改,封闭五年。“我还有个更深的感觉,就是不管我们的经历如何,在现实深处摸到的历史、文化、语言的深度,有一个大的沉甸甸的东西在那儿,用一种即兴的短小的抒发不够表达它。因为清清楚楚感到了‘那个东西’,因此花这个时间是值得的”。

  杨炼那时从未想过他竟会真的离开中国。中国文化的故乡、精神的故乡,用简单的返回、复制传统的创作方式是回不去的,但正因为没有这种表面的回来,他才在内心深处,重新挖掘出那条沟通杜甫和屈原,甚至《易经》的隧道。“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一趟出去,就造成了后来二三十年的远游。我很感动于出国前写的《远游》一诗,所以,当年我们谈到‘同心圆’,已不期然衔接上了后来我对隐含在自己内心深处、中国现实深处历史和文化层次的思考,进而引申为对《易经》内含的时空观念的思考,最后逾越国界、语种,纳人类根本处境于一诗,干脆以长诗《同心圆》收场”。

  《同心圆》 何止是一首长诗的标题,那简直就是诗人一生最逼人的经历!

  对认知杨炼来说,诗人的使命,或许可以集中到一点上,就是他作品中无所不在的“绝对的视角”。唐晓渡认为这既是作为诗人的杨炼之所以成为他的基本元素,也是他30余年的写作对当代诗歌和诗学最重要的贡献或启示之一。


  2


  和商业化或大众流行文化

  拉开距离


  我们这一代的写作,无论你愿意与否,必是一种全方位意义上的写作。一种从布罗茨基说的绝对视角,决然进入、全方位重建的写作。这种写作内含着使命


  杨炼那一代人的经历,全都内化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反思和历史想象中,他们意识到种种矛盾和冲突。所有这一切,首先是内容自身要求得到表达,然后是诗人有责任去表达,并找到最恰当的表达视角、方法和形式。

  当时的诗人们从朦胧诗走出来之后,再往下,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探索。人人都在说回到诗自身,但什么才是诗自身,又怎么回?三代诗人下来,现在许多问题应该已能看得足够清楚。

  “我们这一代的写作,无论你愿意与否,必是一种全方位意义上的写作,一种从布罗茨基说的绝对视角,决然进入、全方位重建的写作。这种写作内含着使命。我们的写作意义就是要面对现实、文化和文明变化,既不能简单复制古典,也没法简单复制其他文化,要把一大堆古今中外的碎片,在我们手里建立起一个新的结构来。这个结构,应该打通个人独立思考的血缘,并通过这个新根源,再次生长”。杨炼曾把工作目标概括为:独立思考为体,古今中外为用。

  “如果当年梁启超说,中国在清末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我们这一代人,还要在三千年大变局上,加上中国和世界20世纪以来的复杂经验,这比三千年变局提出的古今之变深刻得多,它集人生经验、文化经验、语言经验于一身”。杨炼说这才是他们那一代开始写作时面临的真正处境。它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有古今文化纠缠之复杂,更有全球化的考验。要在这样一个多层次的现实基础上重建一个有生命的真正文明,这对整个世界都是考验。

  诗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不自觉地被定位成一个根:文化与文明之根。因为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它一方面在精神上沟通了屈原、杜甫、李白的古典精神血缘,另一方面,它新建起和国际思想的血缘关联。杨炼的诗歌总集,每一卷标题下都有个叫“手稿”的副标题,中国手稿、南太平洋手稿、欧洲手稿,等等。这内含了他创作的主题:虽然我们的一生被写成了一首小长诗,但作为一个文化和文明的重建过程,实际上我仍然在书写手稿。而且每一部新作品,又通过新的成熟,把以前的所有作品重新变成了初稿或手稿。这个自觉,就是通过把他自己建立成一个真传统、活传统,完成重建文明的使命。这样的写作,和一切商业化或大众流行文化层次的东西清楚地拉开了距离。


  3


  个人内心构成历史的深度


  一批精彩的文本中,触目地形成了个人的诗歌谱系和个体诗学,使自有新诗以来现代诗学这一弱项大大改观


  杨炼用每一部成熟的新作,把自己以前的作品推到手稿的位置上。这“手稿”系列,意味着未竟、有待完成、处于不断的构建之中,这和他一再强调的主动创造困境,有着内在联系。这是一种个人的写作主张,也是一种跨文明的写作态度。作为个人,跨文明生存很大程度上是被裹着走,无可选择;但跨文明写作无论有多少自发的因素,从根本上说却只能是高度自觉的。正因为这自觉,更能感受到其中的难度。所谓主动创造困境,正是指深入其中,用困境激发新的、更积极的表达。冷战、后冷战、全球化,都成了他写作的动力。

  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当代诗歌被压抑已久的活力在民间一再呈现井喷状态,一个多元化的局面也已略具雏形。杨炼们从意识到困境到突入困境,到主动地创造困境,是一个很完整的心路历程。正是类似的历程,使朦胧诗以来的一批诗人步向了真正的成熟,人数不多,但意义重大。一批精彩的文本中,触目地形成了个人的诗歌谱系和个体诗学,使自有新诗以来现代诗学这一弱项大大改观。

  “其实我们没有任何必要用固定的形式给自己画地为牢。关键在于你选择一种形式,能否找到必要的内在的理由”。杨炼说他倾尽14年生命,创作“同心圆三部曲”(含 《 》(yi)《同心圆》《叙事诗》三部长诗),是因为他给作品提出的问题,和长诗形式内涵的可能性,对应到了那个份上。在此过程中,个人内心才构成历史的深度。

  其实,杨炼的九卷本诗集就是一首诗。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屈原 《天问》 的延伸,不停地用问题来加深问题,继续那个“提问者”的态势。所以,个体诗学的根本意义,就是这样一种内在追索的能量,它不能建立在一个肤浅表面的层次上。我们如何在一大堆碎片资源中找到和建立起一个能生长的、活的文明的结构,才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