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

作者: 2016年10月31日09:40 浏览:4579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我在这条街的骨髓中旅行,

每日领受一份它的寒冷。
修路工人们正在忙碌,
铺下这一年度的沥青。
 
但初春傍晚的红晕
正离我而去,
仅仅留下模糊的预感。
在其他场合重复呈现。
 
雾气堆积在地铁入口,
像受伤的动物在蜷缩。
车厢里,人们的脸部如此之近,
他们随时能够辨认对方。
 
以漠然,以低垂的眼。
长久、缓慢地储存在这区域。
肃穆地等待被人再次发现,
在背包中,在城市的夹层。
 
摘下各种式样的帽子、围巾,
意识残留在绒布上。
我们惯习于这些形式,
在一阵大风吹来之前。
 
没有携带随身物品
也不借助任何比喻,
从它们那里逐级堕落,
或艰难地提升。
 
后来,一个女孩涂抹护手霜,
气息向四周扩散。
间或有灯光灭去,
印象暂时地消逝片刻。
 
继续擦拭这些秩序,
这抽象的生活,这些轰鸣。
一个老人,从口袋里掏出眼镜,
观察这些陌生人。
 
而多余的眼睛,先于我们而在。
沉默无言的生活
与诗歌无关;
心灵像晚餐一般成熟。
 
幻想中的店铺悉数敞开。
因和果同时陈列。
因和果纠缠在一起
好像死人无法分开的手指。
 
我们跟着钟表在世上漫游。
想想勃鲁盖尔的那群盲人。
我们对空虚做出
日和夜的姿态。
 
但困顿将保护自己,
我要重新收集那些忧虑。
它们分散了,像面包的碎屑。
我听到外面的洒水车之声。
 
很快这条街将被浸润,
像钉子嵌入木板,
像浅显易懂的教诲
在一颗心脏凹陷的地方。
 
几十年的忧愁
悬在空中,
瞪着这个时代。
唯有它看见我们的重影。
 
我想追随任意一个邻人
回到他的家中,
直到他确证自己
沉入某种重复过的睡梦。
 
但星斗们还停滞在那里
像狗群游荡在夜间的车库,
他们向我们抛掷杂物。
因为白色的智慧无家可归。

 
2014年冬

点评
  我喜欢节制的诗。情绪与情感不能如泡沫溢出而应强抑如水面,这样,语言内部的张力才会趋向最大化。这首诗四行一节的形体,冷静而致密的叙述,乃至词之取舍、语调之扬抑、语速之缓止、相互契合之疏密,都让我觉得无碍而愉悦,气息流畅,没有滞塞感,显出作者非同一般的语言功夫。
  此诗充溢着一种在当代城市生存中无家可依的深切的失落,随着街道与地铁等物象、帽子、围巾、护手霜等细节的推移,这种失落与徘徊不断加强,很自然地迎来了围绕“因”“果”“困顿”“教诲”这些词展开的事实上是对内心秩序的一种追究。这种追究在诗中转折得自然妥贴,与具象彼此呼应,使诗中的空间更为洞开与深邃。
  我读诗,喜欢捕捉每首诗中作者的心性与心象。只有少数一些有心性的诗人,在冥思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在诗中完成心象的凝结。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类投机之诗,像讨巧的段子,读来促人一笑,也偶含些油滑机敏的急智在内,但这类诗本质上是空心的,再读两遍就会觉得厌倦。而如这首诗,是我所谓有心象的诗,你越读便越会觉出它的词之适意、气之动人。从头至尾,有一种强大而被抑制的哀伤气息在驱使着词的运动,很容易与阅读形成共振。
  荷尔德林晚年把诗写得像“断头台的砖”一样干燥而整齐,但那是一个难以靠近的至境。这首诗稍显遗憾处,正是我觉得它的形体有些刻意切割的整齐感,缺少了某种弹性。另外,诗中局部对概念堆积较多。
  编辑对这批送评之诗作了匿名处理,虽不知作者是谁,但我对他充满期待。

特邀点评:陈先发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莫真宝  谭五昌 唐翰存  唐诗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杨克 杨庆祥 杨墅 余怒 臧棣 张清华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