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升筒

作者: 2016年11月15日13:17 浏览:376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半升筒


院子里装山泉水的陶瓷水紅渗水了。
前日刚从虹桥乡茅坪渴虎饮泉水井装来的泉水漏光了。
太太说老街上杂货店己经买不到这么大的陶瓷缸了。
不妨去街上老宅屋里再找一个不漏水的陶瓷缸吧。
隔壁邻居香宝、荷香和我母亲香倪三个八十高龄的老妪
正在店堂里扯天。
案板上的戏曲节目还在不停地播放,似乎是正为三香老妪伴奏。
向老太太们请过安后,来到店堂的后屋。
门背的米缸正合我意,拣去上靣盖满着的纸壳箱。
双手拎着米缸来到街沿边,打开缸盖。
缸里面有一些亡父生前用过的箍桶工具竞然没有生锈。
缸底下面还压着一个捞饭舀米的半升筒。
多少年了?大概有六七十年吧,现在再也无人用这种量具舀米了。
用手抹去半升筒上的尘埃,映入眼帘的是紫檀红的老茅竹亮色。
嘴里五味杂陈,一股莫名的浊味涌入舌尖。
半升筒呀半升筒,人世间的辛酸苦辣你不少饱闻。

半升筒是上一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舀米的量具。
用三年以上的老茅竹篼制作,上下成锥状枋棰形。
坐在八仙槕上有娉婷玉立的雅姿。黄金分割率线条清爽紓服。
半升筒顾名思义,一升的二分之一。故曰一升之半,五合半升筒。
宋代陆游有《读经》诗云:
“半升粟米养残躯,晨起衣冠读曲谟。”
半升筒伴随着上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在现代的今天成为历史。
走到街上随便找个年青人,问这是什么?
基本无正确答案,时代的变迁如此之快!
才仅仅三四十年功夫,
几千年跟随人们的生活用品竞不被今人识破。
伟人秦始皇,统一华夏后,
令负责度量衡的李斯宰相制定国际标准。
钱币、长度都顺利确定了国际标准,唯有重量衡器没有主意。
李斯实在苦思不出一斤到底应该定为多少两?
最后请示秦始皇,始皇帝竞然批示四个字“天下公平”。
这是称量的标准?这不是在捉弄为臣李斯我吗?
聪明的才子李斯先生,为防日后实行中出纰漏而治罪。
竞然荒唐地决定把“天下公平”四字的笔划作为国际标准。
十六划等于十六两,十六两就是两个半斤,等于八两。
故曰:“半斤八两”。
谁知这一国际标准竞在统一后的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
至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西方的国际标准,一斤等于十两。
可惜呀,古老的十六两国际标准被西方列强征服了。
“亚投行”设计想使用古老中国的文明标准。
“一路一带”去推广华夏文明。
列強却指责为包藏中华帝国之野心?
半升筒呀半升筒,你躲在这青釉色的米缸里不知道呀。
外面巳经没有你的同伴了。

手中的半升筒默不出声,春风吹来的暖气黏敷在竹筒上。
春暖湿气让半升筒出汗了,是悲、是耻、是无奈?
管他是什么,你童年可是我的知己。
当大人们在米缸舀米时,半升筒发出的声音是“吃”声。
放心了,米缸里笃定装滿了白米,有饭饱吃的。
当舀米时发出“咔吃”的擦缸底声时。
似乎在呼叫:“莫米了,莫米了”,声音恐惧。
这恐惧的喊声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没有停止过。
古老的市镇上,邻厢八家互相借米是常有的事。
当“莫米了”的声音在屋脊上哭泣时。
母亲唯一的办法是手拿半升筒去借米。
隔壁张先生家断粮,上街头李先娘家无米。
对街宋先生家肯定有米,母亲端着半升筒借来了米。
吃饱了,睡觉了,上学了,弄堂里去玩了。
半升筒躺在米缸里伤心了,明天跟谁借米?
父亲回来了,挣了钱了,偷偷地投机倒把了。
把欠宋先生的米归还宋先生了。
半升筒量米堆成尖尖的米堆,准备送去宋先生家了。
妹妹提醒母亲说借米时没有堆高米尖的。
母亲却说堆尖的多余米粒是还人情债的,是借米的利息。
有借、有还、有息、有情、再借、不难。
人情是把锯,扯来又扯去,越扯越紧密。
古老的市镇上就是在这样的人情商业化社会里发展延伸的。


半升筒又被母亲从米缸里拿出来了。
半升筒隨着母亲的脚步来到了街口上的缝纫合作社裁縫店里。
半升筒被工人们簇拥着坐在案板上。
半升筒里放了一个又一个小纸果,他们在做什么?
拈阄。围在半升筒边的人依次用筷子从半升筒里拈出小纸果。
小心手慢地把纸果摊开,没有墨迹,没有黏到“会钱”。
洪师傅响起了嗓音,“我黏到了”这个月的“会钱”归我了。
“抬会”?就是每一位参加者在15号发饷时。
每一个人拿出固定数额的钱集中让一个人拿去使用。
这样就可以有一个大的数目,能为毎家筹办大事用款。
拈中了的人下一次就不再参与黏阄了。
但须依数出钱不能少,以便下一轮继续到底。
最后一次拈阄者就是坐阄了,
“会钱”笃定归他,也就不用拈阄了。
他们这种抬会是从石塘镇民国时期继承过来的。
他们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笫六被服厂的工人。
外公外婆和母亲就是从这个工厂出来到古镇上定居的。
半升筒拈阄一直伴随着每月发饷后的活动不停。
石塘、浦城、广丰、兰溪、上海,这些工人就是这样来到河口的。
每次母亲总说抗战胜利后,外公贪图政府解散被服厂的安家款。
军政部有一笔员工安家费,不回上海老厂的可以发钱。
外公就是利用这笔资金在古镇上开裁纫店的。
半升筒在母亲手里拿着上山采乌米饭。
一种很甜的山野小果实。
母亲一生最喜欢唠叨的快乐事情。
是在石塘军政部第六被服厂上过小学。
这是一个工厂职工子弟学校。
上学识字在那一代女人身上简直是梦想。
每次拿着半筒盛着毛栗子,坐在石塘的水沟边。
母亲最喜欢回忆这一段历史。
清水、乌米饭、毛栗子、淹菜竹笋。
半升筒里装着淹汁的淹菜笋。
是母亲童年的快乐往事。
她最崇拜的是工厂的王姓厂长。
每逢喜庆活动王厂长会手拿半升筒给小学生发糖果。
没有王姓厂长,她也许一辈子也不识字。
这是她最爱重复的往事。

我拿着半升筒,左看右看,细摸细审。
你是来自石塘的那一个茅竹山呢?
你这精怪似的升筒为何能伴随几代人的历史呢。
你紫檀色红的釉水竹筒表面是如何染成的呢。
是泪水吧,是汗水吧,是米汁漿水吧,是山中的果汁吧。
是山间小河的清水吧!
喉咙深似海,你是如何满足海一样的喉咙的呢?
喉咙深似海,升筒舀大海。
喉咙有几深,升筒舀海深。
海水会干涸吗,不会的。海水变桑田。升筒舀田桑。
桑田、高山、大海、半升筒从这里升起。
几千年了,半升筒呀,你是古董呀!
把你送到博物馆去好吗。
把你供到香火坛上去好吗。
让你与列祖列宗并排座吧!
我的童话朋友,请你不要这样做,我会不安的。
那把你安排到那里去呢?
把我送到美国纽约去吧,那里有个人类联合国。
你去那里做什么?去旅游吗,去留学吗。
肯定不是的。那里有个联合国粮农组织。
让我去为他们舀米吧!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