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栓老师平顺游诗词注释(二)

作者: 2016年12月11日11:21 浏览:1082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王海栓,笔名行云流水。1956年生,山西平顺人。曾在平顺中学任教。系中国诗词协会版主、中国诗词楹联网会员、联都铜牌会员、中华国粹论坛现代诗歌版版主、中华国风文化论坛会员等。作品《闲情》《故宫行》被收入《当代诗人作品精选》。2014年11月被世界汉诗协会等机构评为“共筑中国梦.当代诗坛名家”。出版有《王海栓诗词选集》《紫云轩诗集》等。

本次选录的诗,均出自王海栓老师《紫云轩诗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本人(马红星)才疏学浅,尤其对诗词更是一窍不通,不敢对王老师的诗进行评点,仅对涉及平顺地名等做简单备注。



古风·游通天峡(新韵)

曲径依山上,蜿蜒不见端。
仰头摘紫月,举步踱青天。
汗渍撕云拭,咽干啜汉泉。
遥闻鸡犬吠,俯瞰邑乡闲。
此弃红尘去,舒情又益年。

五绝·游通天峡(新韵)

晋豫雄关锁,星云映碧潭。
乘舟邀帝女,挥桨九重天。

七律·峡里野炊(新韵)

通天峡里觅行踪,陡峭山崖耸万重。
日影如碟松叶挂,餐香似酒口诞增。
夹来玉箸金黄月,盛满银缸河汉星。
笑语欢声空谷荡,君王何恋在都城。

马红星注:通天峡,在平顺县东20公里处,横跨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处,交通便利,高速路口即到达景区大门。截取虹霓大峡谷最精华一段,开发改造,总面积56平方公里,主峡谷长约26公里。这里山峰叠翠,沟壑深深,碧水连连,既有太行山雄险之壮美,又有南国水乡之灵秀,确为不可多得之胜景。


七律·闲步天脊山(新韵)

绝壁刀削阻日行,嘤嘤好鸟对歌声。
飞泉漱玉三千丈,栈道凌空一万重。
天造晨钟惊后世,史前佛坐渡来生。
游来酷暑难觉苦,赏景只须雅逸情。

马红星注:天脊山景区位于平顺县东寺头乡羊老岩村,它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景区山势海拔由500米至1800米呈三级绝壁分布。景区之中四季流水不断,各种瀑布溪泉遍布山谷之间,峰峦叠翠,植被繁多,绝壁、峡谷、清潭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形态各异的奇峰异石贯穿整个景区,最为神奇的是一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天然神秘的大佛像。 扶梯而上的绝壁栈道,依崖而凿,俯视山谷,落差300余米,惊险刺激之余,山间美景尽收眼底。其中天脊龙瀑,落差达346米,气势宏伟,堪称“华夏第一高瀑”。站在瀑底仰望高瀑,瀑水从天而降,似颗颗珍珠被风吹过飘飘缈缈而落,此景之美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古风·神龙湾即景(新韵)

铁骑驰骋四百旋,乘风下界窥清颜。
黑龙潭里腾寒气,铁索桥中小豫南。
瘦者能游贴壁栈,胖人难过一线天。
悬流落地八千尺,木蹬经天九回环。
既驾羲皇足下过,飞天玉兔嶂中穿。
樵歌一曲峰间绕,雅韵三天洞内传。
红火白烟香四溢,饥肠馁腹口三涎。
狼吞虎咽一番后,气爽神清大步前。
古树长藤筛烈日,巨石深穴漱流泉。
神工鬼斧成仙境,恋此王孙不念川。

马红星注:神龙湾村位于东寺头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与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交界,原名“穽底村”,民风淳朴,风景优美,因四周绝壁环绕,其形如井,村庄坐落谷底而得名。2015年平顺县政府与长春欧亚集团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神龙湾旅游项目占地30平方公里,由长春欧亚集团出资成立欧亚神龙湾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落实和实施。按照协议,前期投入4亿元人民币,建设期限为三年。项目全部建成后,总投资达到10亿元,将进一步拓展旅游经营范围,提高接待能力,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实现年接待1000万人次的游客量,并将神龙湾景区打造成集自驾旅游、山水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旅游名胜地,建设成世界文化景观、国家5A级景区。


晋豫古道行五首

小序:2015年11月3日,我携朋友重走了晋豫古道,沿途美丽风光以及民谣所说:“七里梯,五里辿。小梯沟,二里半。南背阳一搭担,赶黑住到花兰家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就像以诗歌的形式将它记录下来,以飧读者,共享美好。

七律·花兰店(古道行之一)

青石当座桌石板,小店几间在路边。
煎饼圪垯米津饭,黄花土豆地葛莲。
贪黑口渴歇歇脚,起早腰困解解馋。
笑脸热情迎宾客,粗茶淡饭御饥寒。

七绝·南背阳(古道行之二)

行来歇罢又爬山,小路蜿蜒无数弯。
灌木丛丛还拌惹,热情留恋不思还。

古风·小梯沟(古道行之三)

断壁悄无语,碾盘洞犹言。
黄梨丰且硕,满地伤还残。
树木粗如腕,屋中茂顶天。
青石墙角座,对我话当年。

古风·五里辿(古道行之四)

红叶青松同斗艳,对出两两有苍山。
一弯一拐一风景,半叶半屏半朵莲。
吉象出山送如意,雄狮守塞望河南,
空存瞭望崖头哨,失却烽台洞里烟。
游客凭栏多感慨,惨状可想战犹酣。

古风·七里梯(古道行之五)

一路行来山套弯,忽觉前面不一般。
丹书石券民国字,绝壁摩崖正德年。
扑地残碑谈往事,观音破殿讲禅玄。
涧中弯道五十四,松紧均称十八盘。
青蛇探首问何世,老鹞凌空不记年。
酸软双膝难迈步,蒸腾大汗若炊烟。
饥肠辘辘盼歇脚,货担沉沉走不前。
坚持坚持再坚持,盘旋盘旋复盘旋。
最终下到虹霓底,释担平身面朝天。
今后寒窗勤学苦,定将紫蟒换青衫。

马红星注:几百年来,上太行入中原惟有"太行八陉"可通,而在晋东南与豫西北界连界的平顺段就有“三陉”,皆是在悬崖峭壁就势雕凿和用石头铺就的羊肠小道,当地人称之为“梯”,处于晋豫古道咽喉部位。在古代战争、通商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山间小道承负着古代官道的作用。虹梯关古道位于山西平顺联通河南林州的悬崖峭壁上,自古为连通晋东南与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先有古商道,后有虹梯关”,虹梯关自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夏言率兵镇压陈卿起义后正式在此凭险设关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而古商道始于何时没人能说的清楚。虹梯关是山西八大古关之一,它位居虹梯古道54盘之顶端,扼于虹梯古道咽喉所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军自林县侵入,行到关下,上边的民兵一阵滚木擂石,日军吓的屁滚尿流,自此不敢侵入。虹梯关地势险峻、风光优美,“虹梯接汉”自古为上党八景之一。虹梯,原名洪梯,位于平顺县东虹霓峡谷西端,与虹霓河顺势穿行于峡谷之中,盘旋于悬崖峭壁之腰,西接上党,东达中州。为古代上太行入中原,“太行八陉”之一。明嘉靖八年(1529),潞州青羊里(今平顺县)陈聊暴动被平息后,在洪梯上端设关戍守,关以洪梯和虹霓河合而命名虹梯关,洪梯易名虹梯。古洪梯创修于何时,无据可考,据康熙三十二年(1693)本《平顺县志·封域志》所载:“张井里(明平顺县的一个里治)东大山中,有一小路通河南林县,山形似壁,势峻如天,路若云梯,俗传鲁班所凿。”这里记述的“俗传鲁班所凿”固不足信,但却说明洪梯的存在为时久远。古洪梯栈道尚存大约4公里,今虹梯关乡臭水峧村东的小梯岭至虹梯关村(旧柏本都)一带隐约可辨,古道上防滑的凿痕依稀可见,旧日过往商旅捐资修的山神庙、观音堂等残踞于荒草丛中。虹梯西端的历史名关虹梯关尚存破败的关门,安营驻扎的营垒仅留基址可见其轮廓。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