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子

作者: 2016年12月13日09:28 浏览:2084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我的影子在渐渐成长,又渐渐萎缩
孩子,我要告诉你的是
这不是路灯的魔术
是时光
 
时光把我在路上蹂躏来又蹂躏去
孩子,我要告诉你的是
我的影子留在了路上
又没有留在路上
 
我的影子为我承担了很多东西
孩子,我要告诉你的是
影子把一切都扎紧了
用打不开的黑色
 
最终,我的影子会随我而去
孩子,我要告诉你的是,你不必
再试图解开这团黑色
既然我在的时候,它就是个秘密


自我的秘密
——读黄亚洲诗歌《我的影子》
 
作者:啊呜
 
在中国民间古老的记忆里,影子常常以灵魂的具象化存在这一身份出现在各种禁忌事项中,比如不能让自己的影子被别人踩踏伤害等等。这些民间禁忌到今天已经被现代观念冲击得七零八落,鲜有存留,但影子作为灵魂的征象,依然活跃在各类文艺作品中,比如黄亚洲老师的诗歌《我的影子》。

诗人当然不是想要重复一个古老的观念,那“渐渐成长,又渐渐萎缩”的影子,从一开始就带有斯芬克斯之谜的人生哲学意味。变化的影子,恰是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傍晚三条腿的人生镜像。于是,德尔菲神庙前的那句“认识你自己”早早地成了作为聆听者的“孩子”的困惑。而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我”似乎并不吝于给出答案:“这不是路灯的魔术/是时光”。是的,“时光”,生命所有的谜底都在时光里游弋着。

在时光中认识自我的过程,正是痛苦求索的生命历程。诗人坦言时光是在“蹂躏”“我”。而“蹂躏”的时候,时光所投射出来的影子,既留在人生的路上,又没有留在人生的路上。这让我想起乔治•施威兹贝尔的经典短片《没有影子的人》,两相对照,可以看到一种殊途同归的艺术构思。片中那个自卑的男子从失去影子到寻找影子,再到从皮影戏中获得存在感,恰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的三个阶段。而在黄亚洲老师的诗歌里,影子留在路上(即离开形体)与否,是时光“蹂躏”带来的矛盾体验,是从自我非人生,到自我即人生的转变与渐悟。两者结构稍异,但都以获得自我(认识影子)为结束,可谓异曲同工。

而诗人并不止步于获得自我,自我在生命中何以承担一个终极答案的角色是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诗人说:“影子把一切都扎紧了/用打不开的黑色”。黑色一贯是沉默、忧伤、神秘的底色,影子以此扎紧一切,正显示了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默默承受存在的悲剧性本质,而无法解释悲剧的根源。

所以,“我”告诫“孩子”:“你不必/再试图解开这团黑色”。是无奈,还是破执超然后的随性?这也是个秘密。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