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杰雄:建构具备中华美学精神的批评文体

作者:    2017年01月17日 16:30  中国诗歌网    878    收藏

yjx


● 第二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论文选登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上的讲话》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注意到,在习总书记《讲话》全篇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词:中华美学精神。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我看来,就是文艺创作要体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品质和艺术风貌,它还有一些类似或相近的表达,如中国传统、中国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气质。中华美学精神是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就象一个农民的面相和他的村庄天然融合,彼此搭调。


 之所以提出这个话题,是对当今学院派批评空疏化的批判。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的批评基本上是西方文艺理论影响的产物,批评被学院化和经院化,到处是概念的拼贴和理论的空转,知识成为批评家抵达作品的阻隔,缺少有生命体温和美学品格的文字。这就造成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批评的不及物。《讲话》指出,不能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人的生活,来解读中国的作品。就为我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那就是建构具有中国美学品质的批评文体。具体来说,就是让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回到作家,回到常识,回到朴素之心,回到创作的原初状态,回到故事、人物和叙述,体现中国审美趣味。


一、有必要弘扬文本批评传统,让批评深入文本的密林


 美国批评家瑞恰兹、兰瑟姆等创立了著名的新批评学派,他们摒弃传统的作家生平研究和社会历史批评,提出文学本体论,坚持文学的独立性,把作品本文视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作品的语言和修辞中发现微言大义。我认为,新批评以文本为主、文本为王的主张对全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具有积极意义,但中国文学批评自有非常丰厚和纯正的文本批评传统,有很好的文本细读传统,根本不需向西方新批评理论顶礼膜拜。


 我们有金圣叹点评《水浒传》,有胭脂斋批阅《红楼梦》,他们就是在文本上逐字逐句鉴赏、评价、批注,做得非常深入到位,富有质感。这种文本细读比西方新批评更透彻,更深邃,更贴近,更有弹性,更具生命气息和人文情怀。在全媒时代,传播、发表和出版自由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海量的作品,这几年,每年出版四五千部长篇小说,还不包括数以千万计的网络文学作品,形成一个广阔无边的文本的森林,泥沙俱下、良莠不全、鱼龙混杂。批评家怎么宏观把握,怎么从大量粗糙的作品中发现好作品,发现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靠空谈和理论推演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文本的密林,尽可能的细读作品和占有文本。我这里提出几个深入占有文本的方法:一是分专题阅读。从芜杂的作品中拣出一些有价值的小专题。如蚁族文学专题、留守儿童专题、知识分子专题等等,集中阅读专题内作品,使批评更加单纯、深入、到位、透彻。我们学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点曾有个研究生选《剩女文学研究》,把当下谈及未婚大龄女青年的作品集中在一块研究,研究这类作品的精神内涵、美学特征和背后的心理学、社会意义,我觉得角度就选得很好,具有类型意义,又能衍生出许多有价值的文学问题。二是选读经典作品和代表性作品。比如以各个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选刊等为参照,寻找年度经典,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情报告》作全年长篇小说综述,也就谈了十五部左右代表性作品。三是团队作战。面对网络时代海量作品的局面,有时哪怕读代表性作品一人也难以胜任,可以采取团队作战的方式,组建阅读小组,就某一专题作品各分一部分给小组成员细读,各自写出阅读总结,再交流汇总,形成总体印象。如最近我带领几位研究生做湖南文学年度发展报告,就把作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六部分指派每人负责问读一部分,每人写出所负责体裁述评,然后汇总交流提炼,形成总的年度文学报告。


二、有必要弘扬“以诗论诗”传统,让批评本身成为一种创作


  批评本身应该成为一种创作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批评家应该有文学原创。毛主席曾说:“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要亲口尝一尝”。因为批评家面对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物,而是文学作品,是诗性的事物。艾略特说:“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确可能有一大部分的劳动是批评活动。”李健吾说得更透彻:“每一个人在某一意义上,全是一个批评家。有的是伟大的创作家,同时也是了不得的批评家。”批评家不一定要发表小说诗歌散文,但搞一点原创训练,有助于了解创作的发生机制,了解创作内部的精神秘密。现在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评论写得最好的不是科班出身的批评家和文学理论教授,而是那些小学、中学出身的作家,比如余华的随笔。二是写批评文章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创作。中国有“以诗论诗”传统,用具象化或感觉化的评论语言描绘出难以言说的意味。批评文章本身是一个可以品味的艺术品,是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自身的文学性和美学品格,应该让读者感到思想和美的震荡。在文学性这一点上,它与小说应该是一样的,好的文学批评都是美文,中国作协评鲁迅文学奖除了小说散文外,还把文学批评纳入其中,就说明了这一点。如何让批评成为一种创作?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批评的“冰山理论”。批评不是不要理论,相反需要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批评家也应该多读中西文论著作,但理论只能沉淀在内心,绝不能浮在文字上,文字应是生命和原创思想的喷发,精辟而有能量,短小而境界阔大。如同海上的冰山,底层是厚实广阔的理论和生活,评论文字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尖。现在批评界有个写长文章的习惯,动辄几万字,以为长就显得厚重,有学术性。中华传统美学讲余味,讲留白,讲言外之意,讲微言大义,讲静水流深。事实上好的批评文章不需很长,汉语是象形文字,蕴含丰富,几千字就可以表达很多内容了,把最核心、最精辟、最精华、最精粹的东西呈现就可以了,从这个露出水面的批评的冰山尖,读者同样可以感受到水面之下那个宏大的意义世界。


三、有必要弘扬“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建立作品论和作家论完美结合的批评


中国有“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即评论作品要了解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要做出透彻的文学批评,我们除细读文本之外,还需了解创作发生的精神源头。我们还是得深入作家的生命历程和心灵世界,需要面对灵魂、面对内心,贴着作家写。也就是说深入了解作家的精神成长史、作品的精神发生机制、作家创作历程中细微的精神脉动,比如说细小生活事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日内瓦学派”批评家马塞尔·莱蒙说,批评的“终点并非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那样,只是为了‘科学地’认知作品的‘艺术形式’,而是为了说出对文学艺术的哲学的理解,切中与生命现实息息相关的精神要害。”认为评论家应怀抱着“一种穿透性的同情“,在综合的直觉中全面接受作品,探求其生命力的核心,寻求与创作主体的意识遇合,最后揭开作品形式的秘密,达致对文学艺术的哲学的理解。李健吾说,批评是一个人性钻进另一个人性,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实际上与马塞尔·莱蒙把提倡的体验方法是一个意思。在他们看来,文学作品不是一种物质材料,而是一个生命,而我们要进入一个生命,唯有体验!因此文学批评“是一种体验的结果,是一种试图完成作品的结果,说得更明确一些,是一种在独特的真实性上、在其人性的花朵上、在其神秘之上的诗。”一个青年批评家说,他写评论努力去探寻作家创作的精神来源,有一次为了给林白小说《亚细亚的公园》写一个评论,他竟然专门跑到故事的发生地北海公园。他说:“只有亲临林白曾生活的那个公园,去感受满地落叶的体温,去聆听那清脆的跑步声,去凝视那天鹅湖面的死水微澜,《亚细亚公园》中老头的死才更加强烈地震撼了我,那种精神毁灭的悲剧才显得那么洞穿心肺。”我做沈从文研究,也曾到沈从文的边城,感受作家生命的气息,黄昏时刻在故居的巷口感受他彻骨的孤独。我喜欢和作家交往,曾经和一个地方作家唱茶,他说到韩东的文学老师就是三个人:马原、王小波、吕新。作家和我说的都是行话,这个在文艺学教科书上是看不到的。如果没机会与作家交流,那么看创作谈也是一个捷径,如王安忆说《遍地枭雄》最初来源于对两处废矿的印象,那种荒凉而丰饶的场景触发了作家内心的某种情愫,在那一瞬间找到了写作的感觉。读到这样的创作谈,实际上就是进入作家创作的精神背景,接通了作品和创作的精神源头。尽管文艺学学科说文学作品有蕴籍性,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但我总觉得对一个作品来说,唯一合适的作品论只有一篇;对一个作家来说,唯一合适的作家论也只有一篇。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就象“非诚勿挠”节目男嘉宾的爱情宣言——在对的时间碰见对的人。我们批评的理想就是努力向这个唯一的一篇靠拢。


 前辈批评家李长之说,批评家必须首先知道作者的本意。指出了一个批评家面对具体作品时的根本任务,就是勘测出那个作者“说的是什么”。然而李长之又说,“明白一个作家说什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第一需要批评家具哲学家的头脑,第二需批评家在作批评时跳入作者的世界,第三必须知作者的社会、环境。这分别从学理、体验、历史三个维度说明了完成一次成功批评的必备条件。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批评的难度问题。在我看来,做好一个批评家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拉几个理论术语、概念或模式拼凑一篇文章是很容易的,一个没有任何文学感悟的人都可按程序做到,但真要把作品说清楚,说出真知灼见,说出普遍启示、说出美的意味,就很难了。仅靠文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批评家有广博的知识面,有高度的艺术感悟力,有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悉,更重要的是“跳入作者的世界”,需要批评家对作品投入自已全部的生命体验,和潜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人物、人群甚至整个人类进行深度的精神对话。所以,文学批评归根究底不是一种学院派的知识生产,不是一种对文本的物质加工,而是一种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人和人之间打交道。人心的广大和深不可测给批评本身带来莫大的难度。


    总之,我期待出现能够真正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批评文体,它要能够深入文本的密林,象浮出水面的冰山一样闪耀,具有和文学作品一样的文学性,能把作家论和作品论完美结合起来,与作家的创作实践声息相通。这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批评领域的实践。批评家不能只去苛求作家创作要具有中国风格,而应从自身做起,努力建构具有中华美学精神的批评,在批评文体上体现汉语的神韵和生命气息。用这样的文体去面对那些产生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经验的作品,批评才能及物和保持有效性。


(晏杰雄,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美学博士后)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