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店鸡声里作别

作者: 2017年02月14日17:24 浏览:509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桐儿,
不上学了?
是的,舅公。
日后做甚?
过了十五就走,
向老爸学习——
砌墙,去广东。
好小子!
对答与表情,
已非舅公当年,
嚼炒豆般地干脆,
逛大街一样从容。
——以上,
微信的摘录,
桐儿说,
如果入诗,
不许加工,
他才懂。

送别的地方,
不是板桥那头的商山。
但柏油路的边上,
曾经也有一个茅店。
当初太外婆送我,
也在这儿抹泪。
不是正月十六,
是初三,赶早,
乡下人的习惯,
闻鸡起床,记得,
太阳还没露脸。

如今是农家乐了,
沿用了旧址和名号,
但酷似一个庄园。
公鸡是当代的良种,
以破晓的阵势,
把“茅店鸡声”的幡儿,
向八方宾朋渲染。
知书达理的店主说,
好懂,可承袭的,
或许就是一种遗产,
还有它衍生出的资源。

公交的大巴,
通向遥远的都市;
晨曦中送行的,
不止来自戈壁的舅公。
一一为新行人留下,
老游子们的祝颂。
于是这路边的茅店鸡声,
除了劳顿和疲惫的述说,
又像是从长亭或阳关,
轻轻地飘来几绺儿,
悱恻缠绵的古风。

别了,第三代,
十七和七十的人,
匆匆地挥手一瞬,
怀揣几抹疑云,
互道一声珍重。
小桐搭上的车儿,
已拐过东山嘴了。
很担心这离去与目送,
延续成乡间的常态,
也像是什么什么文化,
一种可供承袭的传统。
明日我欲何往?
满掬一捧,
滟滪堆边的水;
还是,卧听一曲,
终南之松?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