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徐威
加入时间:2017-03-08
诗人简介

徐威,男,江西龙南人,1991年生,广东省作协会员,中山大学中文系2015级博士研究生。在《诗刊》、《作品》、《中国诗歌》、《诗选刊》、《星星•诗歌理论》、《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四川戏剧》等发表小说、诗歌、评论若干,著有诗集《夜行者》。

粉丝
关注

二十岁的言说

二十岁的言说

                             文/徐威



天色阴沉,已经是秋天了,没有飞鸟经过,连树叶也静止不动,仿佛一切都已死去多时。阴沉的天空中突然传来刺耳的警报声,铺天盖地。我停下,仰望,试图寻找声音的来源。尽管几日前就已经接到防空警报预演的通知,但我此刻仍然生出一种紧张,皮肤猛地绷紧,一种畏惧悄然升起。我知道,这种畏惧并非来源于这忽然而至的警报,而是来自一个更为隐秘的、内心深处的忧虑与彷徨。
我时常感到孤独。这种孤独仿佛是二十年前就已经在我身上种下的种子。而今,这种子已经发芽,正在茁壮生长。大多时候,我的孤独并非指形单影只,而是一种无言的状态。不知言说什么,不知如何言说,也不知对谁言说。我常常在写了一篇颇为得意的作品之后感到孤独。作品不知应当跟谁分享,不知道能跟谁诉说此刻我激动、澎湃的内心。快乐的时候尚且这般孤独,失落、迷惘、悲伤的时候呢?
刚满二十的人似乎不应该说出如此沧桑、深沉而痛楚的话语。况且,我表面看起来并非如此。大多时候,别人都夸我年轻,那是一种客气、委婉的说法。更直接一点的比喻,是说还像个小孩子。事实上,我也总觉得我还不像个大人,我不够成熟。但是,我又不想别人说我小,那种小在我听来似乎是小得似乎可以被肆意忽略。于是便努力做个成年人,做个大人。我努力去做,去经历成长的代价。我知道,这是必须的,就像是蝴蝶必须经历破茧之痛。我无法拒绝,也无法逃避,我只能承受。
每个人都需要经历成长的痛楚,这时刻早已安排好了,迟早会来临。人总需要长大,需要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蜘蛛侠》里有一句台词,说:“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听到这句话,大多数的人想到的是自己应该肩负着怎样的责任,而我却常常在想,怎样才能有更大更强的能力。
我一直坚信每个人都有一颗求强之心,每个人都有梦想。即使他是个傻子,是个白痴,他也渴望着每天好吃好喝,过得开开心心。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做个什么都不用想的傻子、白痴也挺好。他们是那么单纯,只要一个棒棒糖就能让他们开开心心地过完一天。这多好啊。但是我只能想想,空想之后继续努力、奋斗。
梦想有时候就像是高高在上的彩色气球,你希望得到它,于是努力踮起脚尖,依然够不着之后,便努力让自己长高,或者去找来凳子、梯子,努力攀爬上去,直到有一天你得到了它。然而大多时候,气球总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它总是比你高上那么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让你感觉遥不可及。人生就是不断地爬梯子,让自己越走越高,这便是生活的意义之一。这道理显然通俗易懂,但是真正明白的,能时刻明白的人却并不多见。
二十岁,我开始想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每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在此时都可以称为哲学家,因为他在思考着一个重大的、终极的、仿佛有无数种答案又仿佛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有些人思索了许久仍然无果。有些人索性懒得思考,他们畏惧思索所带来的种种疼痛。这种疼痛仿佛无法言说,当你试图说出的时候总感觉辞不达意。就算有一天你终于能够说出来,却发现,你并没有一个可以诉说的对象。你的听众只有你自己,你只能对着自己说,然后自己吞下你说出的一个个词语。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然而事实上就是这样。

我可以过平淡的生活,但我不可以过平庸的生活。这是一句简单的话,然而于我而言,却显得那么沉重。有时候我在想,平平庸庸的生活真的就不好么?显然不是,许多人正在过着平平庸庸的生活,但是他们同样快乐,同样感到幸福。不平庸的生活就一定是好的么?显然也不是。而后我就陷入了这样的挣扎:我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我需要的到底是怎么样的未来。于是,更多的思索随之而来,更多的疼痛随之而来。
在独自承受这些痛楚的时候,我渴望有朋友。朋友这个词语是那么简单,又那么复杂。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会了这个词语。那时候,老师把我们叫做小朋友,然后让我们自己去寻找朋友。那首儿歌里面说: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啊握个手,我们都是好朋友。这歌写得多好啊,一找就找到了朋友,握个手就成了好朋友。然而,越长大我就越觉得这歌词写得只是个理想,越长大我就越深刻地感受得朋友的难得。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手机里存的电话号码越来越多,能讲话的却越来越少。这是正常还是荒谬?但是,有一种朋友却像酒一般,存得越久越香醇。这些朋友到最后最终变成了另一个词语:兄弟。
我庆幸我还有我的兄弟,还有我的红颜知己。尽管我们可能分离甚远,尽管我们可能一年也只能见到一次,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是那千里距离也割不断的情谊。2010年的某一个时间,我特别想写写我的兄弟,用文字来表达某些我们不去表达的东西。然而我失败了。语言在那一刻显得苍白无力,又或许,我那一刻的笔力还未强大到能承载“兄弟”这两个字。
就像他们说的,兄弟不用多说什么,喝酒吧。是这样吧,我这样安慰自己,然而心中的那只蠢蠢欲动的小兽并没有因为那一次提笔的失败而消失不见,它越来越强大。总有一天,它会从笔尖窜出。我坚信这一点。
 
二、

有人说,写作的人总是过于多愁善感。这句话我认同,但是我总是把这种多愁善感理解成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的人更为敏感,他们会在细小的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这样是写作天分的一种,我一直这么认为。写作是是需要的天分的,这天分一分为三,一是对生活的敏感,二是对语言的敏感,三是对现实与非现实的超凡想象,三者缺一不可。
面对生活之难,人总需要找到一些自己的乐子。如果把生活比喻成强大的怪兽,把我们自己比喻成怪兽面前的小兵,那乐子则是我们对战生活的一种道具。这道具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铁片儿,或者是一枚细小的针。当然,它或许并不能成为你战胜怪兽的武器,但是却能够让你在与怪兽纠缠中得到一些别样的快乐。有的人喜欢喝酒,喜欢借酒消愁,喜欢把酒言欢,在酒中他们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王者;有的人喜欢运动,在奔跑中品尝风的味道;有的人喜欢唱歌,在颤动的音符中把生活的血泪付之一炬。这些都是生活的乐子,而我的乐子在于阅读,在于写作。我喜欢写作,喜欢把自己突如其来的一些想法变成词句,变成我自己的私有物。
我随心所欲地表达我想表达之物。我收获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有时候也能获得一些认同、夸奖,甚至是耀眼的光环。但是,这些都与写作无关。我承认我在听到夸奖的时候也会很开心,在得到荣誉之后也会飘飘然如仙乎。但是,这些都与写作无关。如果一个人把这些看成了写作的本质,那我可以判定他已经迷失了他的写作之心。
我也迷失过,所幸的是我从迷失中醒了过来。下一次迷失会出现么?会的。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写作是一个人的事情,是这个世界上极为孤独而艰辛的事情,写作不是为了金钱,写作不是为了名利。写作最大的快乐是亲手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如果我的作品还能够给我之外的其他人带来某一种共鸣,带来欢乐或者感动,甚至是悲伤和愤怒,那我也算是大功告成了。我享受这种快乐,为了这种快乐我也必须经历苦痛。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写作的快乐在于建构,在于分享。我以阅读和写作来对抗生活之艰难,我努力寻找能与我分享快乐的人。

如果把生活分解为“生”与“活”两个部分,那么第一部分我都已经完成了,我已经成功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成功地活到了需要独立的年龄。二十岁了,我慢慢开始考虑该怎么活的问题。
这个问题与“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论题极其相似。它们都那么沉重,都有无数种答案,都贴近我们存在着的每一个人。在本质上,这两个问题是一样的。我二十岁了,我需要为我自己的未来负责了。我必须独自承担生活的重量,并努力在承受中获得生活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我自己的创造:金钱、物质、思想、精神,也来自于我给他人所带来的帮助和快乐。为此我必须努力思索我的未来,并一步一步走近它。
这走近的过程注定充满荆棘。如何在前行的途中披荆斩棘,如何让自己的汗水,甚至鲜血在最终能够成功换取我想要的未来,这是我的困惑。这个困惑只能在前进中解决。我已经开始上路了,独自一人。我需要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我需要在漫漫长路中战胜风雨、泥泞、荆棘和野兽,我需要在慢慢长路中战胜孤独、恐惧、迷茫和退却。
这条路注定是我走过的最艰难的道路,我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我甚至不知道这条路有没有尽头,但我必须一步一步走下去。我应当像个在黑暗中前行的勇士,而非停滞不前的懦夫。我别无选择。
但是,我还是时常感到疲惫。疲惫的时候,我喜欢幻想。我幻想我能像许多传奇小说中写的那样,天降馅饼,不劳而获。我幻想我能够在某一个瞬间变得强大无比,我幻想我在某一个瞬间能得到我想要的所有东西。这种幻想让我陷入深深的自责,然而我却总是避不开这些美好的梦一样的想象。幻想症亦如同毒品,会让你渐渐上瘾,渐渐让你失去前行的动力。
我有惰性,这一点我不想掩藏,也掩藏不了。莎士比亚说:“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但是,即使是如此完美的存在,也依然有着它的缺陷。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人也一样。但是,人能够思考,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克服它,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这是人之所以比动物高级的地方。
有的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同样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它时刻提醒着你自身之不足与生活之艰难。假如我不那么清醒该多好,我能够每天做着美好的白日梦,在幻想中得到所有。即使我醒过来的时候仍然两手空空,即使我醒过来的时候仍然一无所有。有时候我对自己的清醒又感到庆幸,假如我没有清醒过来,我能得到我想要的未来么?显然不能。于是,在幻想与现实中,在美好与痛楚中,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我来来回回。在一次次的沉溺与清醒中我陷入深深的自责。渐渐地,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会了用一种更堕落的方式来逃避此刻的堕落。
我感觉到一种罪。这个罪来自于我自身,而审判者同样也是我自己。世界上最过艰难的审批莫过于自我审判,这种内心的折磨如同潜藏在你心里的一群巨蚁,它时时刻刻撕咬着你的肉体,撕咬着你的灵魂。它让你在欢乐得意的时候撕咬你,在你悲伤失落的时候撕咬你。它让你在深夜里无法入眠,让你在漫无边际的夜色中举起锋利的斧头,然后砍向你自己。那个时候,你觉得砍下来也是一种解脱,一种幸运。

三、

生存和死亡,这两个伟大的命题在我的二十岁这年接踵而来。
我开始畏惧死亡,但并非畏惧死亡本身。死亡对于死亡者本身而言,并无太多意义。古人说,一死了之,是对逝者而言。而活着的人经历着真正的痛楚。死亡是留给活着的人的一场灾难,那才是残酷的真正所在。
外公的离去于我而言,是一个警醒。当我看着外公泛黄的身体的时候,当我跪在棺木面前磕头的时候,当我披麻戴孝看着他被土壤掩盖的时候,我流不出泪水。我沉默,对着祠堂里缭绕的烟雾和摇曳的火烛。
我开始想起外公还在的时候的点点滴滴。这时候,一种更大的罪从心底涌出。之后的日子我总是失眠,一躺在床上便想起自己的不孝。我可以更孝顺一点的,我这样想,想着想着眼眶便开始感到枯涩。一个人的死亡是如此容易。一个人的生命仿佛脆弱如玻璃,经不起任何的磕磕碰碰。那么一段时间里,我害怕想起年老的长辈们,我不敢去想有一天他们都会离去。尽管现实就是如此。
常常在新闻里许多令人想象不到的意外,让我感觉到死亡仿佛就潜在你的身边,随时可能把你带到另一个世界。这让我开始活得小心翼翼:出门怕被车撞了,吃东西怕中毒,走在路上怕被劫匪劫持,就连睡觉的时候也害怕从此便再不能醒来。我开始发觉,这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世界。
又想起了臧克家先生的一句话:“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身旁,伺候你一千次里的一次不检点。”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奔赴死亡的路上,每一刻都有死去的危险。我开始畏惧死亡,但并非畏惧死亡本身。因为畏惧,所以我努力地活着,为了我自己,也为了那些爱我的人。

人始终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矛盾体。
我已经二十岁了。二十岁,本应该是一个人最有激情和活力的年龄,我却带着满身的忧虑、不安和彷徨。我不敢跟别人说起未来,哪怕是对我心爱的姑娘。我期待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指点江山,意气风发。我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朝着自己想要的未来前行;我又时常在无边的幻想中得到的巨大满足与快意。我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美;但我又时常在自己的惰性面前举手投降。于是我便陷入更深的挣扎与自责之中,越挣扎,越疼痛。这种疼痛无法言说,我只能独自承受。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在挣扎与承受当中,在欢乐与痛楚之中,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我会继续我的二十一岁,继续我的成长。

(野草文学奖,广东,中山大学,徐威)

二十岁的言说

二十岁的言说

                             文/徐威



天色阴沉,已经是秋天了,没有飞鸟经过,连树叶也静止不动,仿佛一切都已死去多时。阴沉的天空中突然传来刺耳的警报声,铺天盖地。我停下,仰望,试图寻找声音的来源。尽管几日前就已经接到防空警报预演的通知,但我此刻仍然生出一种紧张,皮肤猛地绷紧,一种畏惧悄然升起。我知道,这种畏惧并非来源于这忽然而至的警报,而是来自一个更为隐秘的、内心深处的忧虑与彷徨。
我时常感到孤独。这种孤独仿佛是二十年前就已经在我身上种下的种子。而今,这种子已经发芽,正在茁壮生长。大多时候,我的孤独并非指形单影只,而是一种无言的状态。不知言说什么,不知如何言说,也不知对谁言说。我常常在写了一篇颇为得意的作品之后感到孤独。作品不知应当跟谁分享,不知道能跟谁诉说此刻我激动、澎湃的内心。快乐的时候尚且这般孤独,失落、迷惘、悲伤的时候呢?
刚满二十的人似乎不应该说出如此沧桑、深沉而痛楚的话语。况且,我表面看起来并非如此。大多时候,别人都夸我年轻,那是一种客气、委婉的说法。更直接一点的比喻,是说还像个小孩子。事实上,我也总觉得我还不像个大人,我不够成熟。但是,我又不想别人说我小,那种小在我听来似乎是小得似乎可以被肆意忽略。于是便努力做个成年人,做个大人。我努力去做,去经历成长的代价。我知道,这是必须的,就像是蝴蝶必须经历破茧之痛。我无法拒绝,也无法逃避,我只能承受。
每个人都需要经历成长的痛楚,这时刻早已安排好了,迟早会来临。人总需要长大,需要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蜘蛛侠》里有一句台词,说:“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听到这句话,大多数的人想到的是自己应该肩负着怎样的责任,而我却常常在想,怎样才能有更大更强的能力。
我一直坚信每个人都有一颗求强之心,每个人都有梦想。即使他是个傻子,是个白痴,他也渴望着每天好吃好喝,过得开开心心。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做个什么都不用想的傻子、白痴也挺好。他们是那么单纯,只要一个棒棒糖就能让他们开开心心地过完一天。这多好啊。但是我只能想想,空想之后继续努力、奋斗。
梦想有时候就像是高高在上的彩色气球,你希望得到它,于是努力踮起脚尖,依然够不着之后,便努力让自己长高,或者去找来凳子、梯子,努力攀爬上去,直到有一天你得到了它。然而大多时候,气球总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它总是比你高上那么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让你感觉遥不可及。人生就是不断地爬梯子,让自己越走越高,这便是生活的意义之一。这道理显然通俗易懂,但是真正明白的,能时刻明白的人却并不多见。
二十岁,我开始想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每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在此时都可以称为哲学家,因为他在思考着一个重大的、终极的、仿佛有无数种答案又仿佛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有些人思索了许久仍然无果。有些人索性懒得思考,他们畏惧思索所带来的种种疼痛。这种疼痛仿佛无法言说,当你试图说出的时候总感觉辞不达意。就算有一天你终于能够说出来,却发现,你并没有一个可以诉说的对象。你的听众只有你自己,你只能对着自己说,然后自己吞下你说出的一个个词语。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然而事实上就是这样。

我可以过平淡的生活,但我不可以过平庸的生活。这是一句简单的话,然而于我而言,却显得那么沉重。有时候我在想,平平庸庸的生活真的就不好么?显然不是,许多人正在过着平平庸庸的生活,但是他们同样快乐,同样感到幸福。不平庸的生活就一定是好的么?显然也不是。而后我就陷入了这样的挣扎:我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我需要的到底是怎么样的未来。于是,更多的思索随之而来,更多的疼痛随之而来。
在独自承受这些痛楚的时候,我渴望有朋友。朋友这个词语是那么简单,又那么复杂。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会了这个词语。那时候,老师把我们叫做小朋友,然后让我们自己去寻找朋友。那首儿歌里面说: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啊握个手,我们都是好朋友。这歌写得多好啊,一找就找到了朋友,握个手就成了好朋友。然而,越长大我就越觉得这歌词写得只是个理想,越长大我就越深刻地感受得朋友的难得。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手机里存的电话号码越来越多,能讲话的却越来越少。这是正常还是荒谬?但是,有一种朋友却像酒一般,存得越久越香醇。这些朋友到最后最终变成了另一个词语:兄弟。
我庆幸我还有我的兄弟,还有我的红颜知己。尽管我们可能分离甚远,尽管我们可能一年也只能见到一次,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是那千里距离也割不断的情谊。2010年的某一个时间,我特别想写写我的兄弟,用文字来表达某些我们不去表达的东西。然而我失败了。语言在那一刻显得苍白无力,又或许,我那一刻的笔力还未强大到能承载“兄弟”这两个字。
就像他们说的,兄弟不用多说什么,喝酒吧。是这样吧,我这样安慰自己,然而心中的那只蠢蠢欲动的小兽并没有因为那一次提笔的失败而消失不见,它越来越强大。总有一天,它会从笔尖窜出。我坚信这一点。
 
二、

有人说,写作的人总是过于多愁善感。这句话我认同,但是我总是把这种多愁善感理解成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的人更为敏感,他们会在细小的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这样是写作天分的一种,我一直这么认为。写作是是需要的天分的,这天分一分为三,一是对生活的敏感,二是对语言的敏感,三是对现实与非现实的超凡想象,三者缺一不可。
面对生活之难,人总需要找到一些自己的乐子。如果把生活比喻成强大的怪兽,把我们自己比喻成怪兽面前的小兵,那乐子则是我们对战生活的一种道具。这道具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铁片儿,或者是一枚细小的针。当然,它或许并不能成为你战胜怪兽的武器,但是却能够让你在与怪兽纠缠中得到一些别样的快乐。有的人喜欢喝酒,喜欢借酒消愁,喜欢把酒言欢,在酒中他们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王者;有的人喜欢运动,在奔跑中品尝风的味道;有的人喜欢唱歌,在颤动的音符中把生活的血泪付之一炬。这些都是生活的乐子,而我的乐子在于阅读,在于写作。我喜欢写作,喜欢把自己突如其来的一些想法变成词句,变成我自己的私有物。
我随心所欲地表达我想表达之物。我收获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有时候也能获得一些认同、夸奖,甚至是耀眼的光环。但是,这些都与写作无关。我承认我在听到夸奖的时候也会很开心,在得到荣誉之后也会飘飘然如仙乎。但是,这些都与写作无关。如果一个人把这些看成了写作的本质,那我可以判定他已经迷失了他的写作之心。
我也迷失过,所幸的是我从迷失中醒了过来。下一次迷失会出现么?会的。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写作是一个人的事情,是这个世界上极为孤独而艰辛的事情,写作不是为了金钱,写作不是为了名利。写作最大的快乐是亲手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如果我的作品还能够给我之外的其他人带来某一种共鸣,带来欢乐或者感动,甚至是悲伤和愤怒,那我也算是大功告成了。我享受这种快乐,为了这种快乐我也必须经历苦痛。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写作的快乐在于建构,在于分享。我以阅读和写作来对抗生活之艰难,我努力寻找能与我分享快乐的人。

如果把生活分解为“生”与“活”两个部分,那么第一部分我都已经完成了,我已经成功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成功地活到了需要独立的年龄。二十岁了,我慢慢开始考虑该怎么活的问题。
这个问题与“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论题极其相似。它们都那么沉重,都有无数种答案,都贴近我们存在着的每一个人。在本质上,这两个问题是一样的。我二十岁了,我需要为我自己的未来负责了。我必须独自承担生活的重量,并努力在承受中获得生活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我自己的创造:金钱、物质、思想、精神,也来自于我给他人所带来的帮助和快乐。为此我必须努力思索我的未来,并一步一步走近它。
这走近的过程注定充满荆棘。如何在前行的途中披荆斩棘,如何让自己的汗水,甚至鲜血在最终能够成功换取我想要的未来,这是我的困惑。这个困惑只能在前进中解决。我已经开始上路了,独自一人。我需要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我需要在漫漫长路中战胜风雨、泥泞、荆棘和野兽,我需要在慢慢长路中战胜孤独、恐惧、迷茫和退却。
这条路注定是我走过的最艰难的道路,我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我甚至不知道这条路有没有尽头,但我必须一步一步走下去。我应当像个在黑暗中前行的勇士,而非停滞不前的懦夫。我别无选择。
但是,我还是时常感到疲惫。疲惫的时候,我喜欢幻想。我幻想我能像许多传奇小说中写的那样,天降馅饼,不劳而获。我幻想我能够在某一个瞬间变得强大无比,我幻想我在某一个瞬间能得到我想要的所有东西。这种幻想让我陷入深深的自责,然而我却总是避不开这些美好的梦一样的想象。幻想症亦如同毒品,会让你渐渐上瘾,渐渐让你失去前行的动力。
我有惰性,这一点我不想掩藏,也掩藏不了。莎士比亚说:“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但是,即使是如此完美的存在,也依然有着它的缺陷。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人也一样。但是,人能够思考,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克服它,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这是人之所以比动物高级的地方。
有的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同样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它时刻提醒着你自身之不足与生活之艰难。假如我不那么清醒该多好,我能够每天做着美好的白日梦,在幻想中得到所有。即使我醒过来的时候仍然两手空空,即使我醒过来的时候仍然一无所有。有时候我对自己的清醒又感到庆幸,假如我没有清醒过来,我能得到我想要的未来么?显然不能。于是,在幻想与现实中,在美好与痛楚中,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我来来回回。在一次次的沉溺与清醒中我陷入深深的自责。渐渐地,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会了用一种更堕落的方式来逃避此刻的堕落。
我感觉到一种罪。这个罪来自于我自身,而审判者同样也是我自己。世界上最过艰难的审批莫过于自我审判,这种内心的折磨如同潜藏在你心里的一群巨蚁,它时时刻刻撕咬着你的肉体,撕咬着你的灵魂。它让你在欢乐得意的时候撕咬你,在你悲伤失落的时候撕咬你。它让你在深夜里无法入眠,让你在漫无边际的夜色中举起锋利的斧头,然后砍向你自己。那个时候,你觉得砍下来也是一种解脱,一种幸运。

三、

生存和死亡,这两个伟大的命题在我的二十岁这年接踵而来。
我开始畏惧死亡,但并非畏惧死亡本身。死亡对于死亡者本身而言,并无太多意义。古人说,一死了之,是对逝者而言。而活着的人经历着真正的痛楚。死亡是留给活着的人的一场灾难,那才是残酷的真正所在。
外公的离去于我而言,是一个警醒。当我看着外公泛黄的身体的时候,当我跪在棺木面前磕头的时候,当我披麻戴孝看着他被土壤掩盖的时候,我流不出泪水。我沉默,对着祠堂里缭绕的烟雾和摇曳的火烛。
我开始想起外公还在的时候的点点滴滴。这时候,一种更大的罪从心底涌出。之后的日子我总是失眠,一躺在床上便想起自己的不孝。我可以更孝顺一点的,我这样想,想着想着眼眶便开始感到枯涩。一个人的死亡是如此容易。一个人的生命仿佛脆弱如玻璃,经不起任何的磕磕碰碰。那么一段时间里,我害怕想起年老的长辈们,我不敢去想有一天他们都会离去。尽管现实就是如此。
常常在新闻里许多令人想象不到的意外,让我感觉到死亡仿佛就潜在你的身边,随时可能把你带到另一个世界。这让我开始活得小心翼翼:出门怕被车撞了,吃东西怕中毒,走在路上怕被劫匪劫持,就连睡觉的时候也害怕从此便再不能醒来。我开始发觉,这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世界。
又想起了臧克家先生的一句话:“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身旁,伺候你一千次里的一次不检点。”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奔赴死亡的路上,每一刻都有死去的危险。我开始畏惧死亡,但并非畏惧死亡本身。因为畏惧,所以我努力地活着,为了我自己,也为了那些爱我的人。

人始终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矛盾体。
我已经二十岁了。二十岁,本应该是一个人最有激情和活力的年龄,我却带着满身的忧虑、不安和彷徨。我不敢跟别人说起未来,哪怕是对我心爱的姑娘。我期待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指点江山,意气风发。我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朝着自己想要的未来前行;我又时常在无边的幻想中得到的巨大满足与快意。我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美;但我又时常在自己的惰性面前举手投降。于是我便陷入更深的挣扎与自责之中,越挣扎,越疼痛。这种疼痛无法言说,我只能独自承受。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在挣扎与承受当中,在欢乐与痛楚之中,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我会继续我的二十一岁,继续我的成长。

(野草文学奖,广东,中山大学,徐威)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