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劳作

作者: 2017年03月17日15:55 浏览:1052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诗人的劳作*


一棵树落下它的果实

所有的作为

在此刻变得很轻


你会小心翼翼

感受那即将

消失的真意


天空在春天少见晴朗

中年抑郁折磨一整个春天

诸多担心,也努力挣扎


在白天,会加速慢跑

帮收费站临时工夫妇

掘地种菜。只要有一身汗

心气就会快活


随汗水排出体内沮丧的颗粒

化作盐分在空气中告别

我想说,抑郁就是盐分

离开体内的过程


如同死亡离开肉体

身体正在变轻,灵魂出离

明月在变轻


16.3.13凌晨


*此为同题诗,参照美国诗人罗伯特·哈斯同名诗。



周瓒点评:


美国当代诗人罗伯特·哈斯写过一首《诗人的劳作》,李之平(周瓒老师在选定作品之后,通过本刊编委会获知了本诗的作者。——编辑注)言明她此诗是哈斯的同题诗。但也仅是同题而已,如果比较阅读,可见与哈斯原诗似无太多联系。不过,身为诗人写一首“诗人的劳作”如若不是自况,那又会是什么呢?这可能是两首诗相接近的地方。诗人往往喜欢反观自身,考量一番身为诗人的价值及写作的意义,有时严肃有时自嘲。通读两首同题诗作,你也会发现,诗人并不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或客观理智地谈论诗人劳作的性质,对于他们自己的工作也无更多美刺。

当然,诗人可以是干着农活儿或体力活儿的人,那么,他/她的劳作会有一个具体所指。诗人未必只是一个用夹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的钢笔“挖掘”的人,他/她也未必每天总是对着键盘搜肠刮肚,我们能够想象罗伯特·弗罗斯特或者加里·施耐德,他们可能在田地或山野劳作的身影。由此,诗人的劳作有些微妙,不纯然是精神性的,也不纯然是肉体性的。或者可以说,诗人的劳作有一种身体性,就像果实与树的关系,果实落下,树感到一种轻松,这种感觉便是李之平诗中所言:“所有的作为”“此刻变得很轻”。

“所有的作为”是诗人劳作的一种总体概括,表明诗人写作是使出全部身心去完成,因而,“你”感受到的是“即将消失的真意”,某种怅然若失。可以说,诗的起首两节已经把“诗人的劳作”状摹得相当准确了。而第三节起,诗人忽然实写(也许是诗人自己的)生活。从白日梦式的虚写,到袒露个人生活的实写,没有过渡,但也并不显得突兀。以“一棵树”为主语的句式显示了明确的诗人视角。如果注意到第一句诗本来也可以写成“果实从一棵树上落下”,我们就能够体会,“一棵树”放在句首实际上是强调诗人的主观视点。这棵树就是诗人,诗人写作就是树落下它的果实。因而,到第三节,从诗人的写作过渡到诗人的劳作,也就顺理成章。

这种来自日常生活的劳作带有鲜明的身体性,不是纯然肉体的(因为那是抑郁带来的自我疗愈行为),也不是纯然精神的(帮助他人的行动也带有明确的社会性)。通过双重或多重特质的体力劳动,既解放自我,也能介入现实社会,诗人意识到,出汗的过程就是抑郁得到缓释,精神得到满足的过程。

以“我想说”引导,“抑郁就是盐分/离开肉体的过程”,这句话带有过渡性质,且不去谈论这个推断有无科学依据,或合不合逻辑,汗水中有盐分,但人体也需要盐分,盐分离开肉体,大概就是出汗之意,而出汗的过程不就是抑郁排解的过程吗?下文与之承接,从身体的放松、精神的满足又延伸到对写作特质的观察之中,写作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劳动所获得的身心解放感,在这一意义上是相等的。

让我们注意诗人最后一节的措辞,“如同死亡离开肉体”,明言没有精神的“肉体”是死亡驻留的“肉体”,但若死亡从这肉体里离开,“身体”就恢复了活性,那是轻盈的,因为“精神”使“肉体”复活。而代表精神性的“灵魂”的自由表现在它可以出入于“身体”,使“意识”增强,而在意识的能动中,诗人可以感到“明月在变轻”。最后一节亦虚写,与第一、二节呼应。

这首诗写得放松,轻逸之中带着智性的流动。对诗的主旨开掘看似漫不经心,却顺乎自然,用词准确而简练,可见诗人功力不凡。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