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者:互联网时代,学问变得越来越便宜

作者: 杨宝宝   2017年07月06日 09:19  澎湃新闻    1070    收藏

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人们获得知识越来越容易,包括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绝大多数也能在网上找到为数众多的电子本和研究材料。与此同时,读者甚至是学者,习惯了碎片化地获取知识,却也很难有之前埋头钻研的心态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是比以前更好还是更坏?7月1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在思南读书会做了一场对谈,从学者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现在网上有各种版本的《论语》注本,要下载到电子版变成了十分便利的事情。


互联网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


汪涌豪和傅杰都不算是特别典型的互联网用户,但互联网对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改变也不可避免地浸透到他们的研究和生活之中。

傅杰认为“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他从学生、学者和普通读书人三个角度分享了自己体会到的这种好处。

首先,傅杰觉得,互联网的普及给学生找书提供了极大便利。傅杰在复旦大学有一门开了多年的课程:中文系的必修课《论语精读》。后来又开了一门选修课:钱锺书的《管锥编》精读。

“我刚开始上《论语精读》的时候得提前半年通知书店,下个学期我要开《论语精读》了,如果有一百个学生,就让他们进一百本杨伯峻《论语译注》。那时候国学不像今天这么热,《论语译注》也不是经常印的,书要买不到,图书馆几本很快就借完,其他的学生就要抓耳挠腮想各种各样的办法。”

《管锥篇》更是如此,精读课涉及的文本并不多,但《管锥篇》却是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大部头,要学生每买一本很贵,但不买又无法正常开课。

而现在网上有各种版本的《论语》注本,要下载到电子版变成了十分便利的事情。“现在完全不存在之前的问题,我还要告诫学生,一开始读《论语》的时候不要目迷五色,盯住一本译注书就好。”

从学者角度,傅杰更能体会互联网带来的查阅资料方面的便利,他戏称为“从前像骑单车,有了互联网像坐高铁”。

他举了《四库全书》的例子。这套大型丛书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必备资料,但多经焚毁散轶,曾有一段时间,能看到《四库全书》,对学者是难得的研究条件,“著名文献学家余嘉锡能写《四库提要辩证》,首先是学问好,第二,他是故宫博物院的,能看《四库全书》,别人有那个学问也没那个条件做他那个东西。”

但网络时代,四库全书已经被电子化,不仅每个人都能轻易看到,甚至有便捷的搜索功能,可以用关键字从中查到自己所需内容,这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极大便利。

最后,从读书人的角度,傅杰觉得读书“可以任意挑选版本了”,“比如你是书法爱好者,练习写篆字,原来中华书局本子的字很小,现在有了互联网,版本很多,你还可以随意放大,看不清的可以反复看。”


《浅薄》探讨了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变得更浅薄还是更有深度这个问题。


没有知识分子,只有知道分子


汪涌豪承认互联网带给人的好处不言而喻,但从深阅读的角度,他认为“互联网这个东西很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抱着手机刷屏已经成了年轻人主要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取代严肃阅读成为主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人均读书量7.86本,比前几年略有提高。

“但我想,扣除心灵鸡汤、营销文字、成功学,每个人一年读多少书,大家最清楚。”互联网发达以后,如今手机阅读超过60%,数字化阅读接近70%,而纸面阅读只剩下40%。汪涌豪说,移动阅读造成泛滥阅读、轻阅读的状况,是每个人都体会到的。汪涌豪说。

他特意提出美国记者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书中的观点:互联网对人毒化是根本性的。

“本来你在内容里面潜水,你深深地进入到文本当中,你与它共呼吸、同命运,又深深地感动。现在你只是在字面上滑行,根本进不去。互联网改变了你的记忆程序,改变了你的神经线路,以至于你觉得再看《追忆似水年华》太长,再看《战争与和平》太不能接受了。”

汪涌豪认为,人在读书中研究自主获得的记忆是人脑的“原始硬盘”,但现在大家都不去调动自己的原始硬盘,而是习惯了“内事不决问度娘,外事不决问Google”。这样获得的知识大体不错,但都只是皮毛,都是讯息。

“讯息要经过整理才能成为知识,知识经过反思、解构才能成为思想。互联网为什么浅薄,就是因为它至多提供给你一点知识,它毫无思想,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多‘知道分子’,却没有‘知识分子’。”


钱锺书在《宋词选注》里考证“春风又绿江南岸”,提到唐人早就把“绿”词做动词用,并举了四个例子说明。“但是有人从互联网一查,轻易挑出十几个例子,比钱先生要多得多。”


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功利性学术思维


任何新兴事物的产生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这样对人们现实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物更是如此。

傅杰也承认,从内心深处来讲,互联网从查阅资料这些工具性的方面,给学者研究带来的裨益极大,但与此同时,“现在占据的材料越来越多,但消化的功夫、融会贯通的功夫势必越来越少。”

“古人是抄书慢慢变成读书。” 傅杰时常提醒学生,出声地读十遍《史记》,和看十遍《史记》,效果完全不同,“有了朗读基础,一般标点不会标错,因为基本的语感就在那里。我的老师这一辈一再告诫,你得读,一定得出声地读,慢慢我们就变成查,从背、抄到读、看,但慢慢就是互联网上查了,现在我们连查都不查了,现在听了。”

这样的“轻阅读”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现在的“国学热”。但傅杰觉得这样“大家都谈点国学”的状况是很功利的,很多人并不一定懂《论语》《孟子》,甚至根本没有看过原著,但谈一点似是而非的国学却很有用,“在饭桌上你就可以谈老子怎么说,孔子怎么说。”

“这种心态和这种形式上,我觉得互联网都给我们带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从一个传统读书人的角度来说是万劫不复的。”

在学术圈,也不乏这种互联网阅读带来的功利性阅读。钱锺书在《宋词选注》里考证“春风又绿江南岸”,提到唐人早就把“绿”词做动词用,并举了四个例子说明。

“一般我们研究宋诗都没看那么多,觉得太佩服了,但是有人从互联网一查,轻易挑出十几个例子,比钱先生要多得多。互联网的好处是这样的,一是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更丰富的材料,二是甚至可以纠正前人的错误,第三个坏处有的时候会带来现代学者的‘虚教’。” 

傅杰感慨,现在已经有人提出,现在的历史学家,通过互联网掌握的史料可以是吕思勉、陈寅恪这些历史学家的一百倍。“问题是这一百倍你做出来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情况尤其要预防虚教,另外在这种虚教的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之下,学问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因为出书太容易了。”

他举例说以前的学者如邓广铭做辛弃疾研究,用了一辈子时间,先编年谱,再注他的词,一首一首考证清楚。而现在的年轻学者,选一个比辛弃疾还著名的宋代人集子,比靠着互联网马上有注,一注出来以后马上就出书。

“但邓先生辛弃疾的注,很多都是我不知道的地方。现在学者注出来我都知道,或者是我查得到的。我不知道的,想知道一下的,他不注,因为他也查不到。”

傅杰觉得,这就是互联网便利条件下带来的极大弊端,学者更追求著作傍身,靠互联网材料的便利堆积出书,而忽略了真正的学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问越来越不值钱,“推而广之,关于历史、文学、哲学的很多论著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但书读起来的味道越来越差。都是不需要读的,最值得读的还有陈寅恪的书、钱穆的书、钱锺书的书。”

傅杰说,自己和汪涌豪还算是从小认真读书读上来的一辈人,而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一日千里,“20年前根本想不到世界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从自己的角度,20年后再发展下去,将会对传统学术、传统读书人的心态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其实是很悲观的,甚至不敢想象。”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