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以何种方式与传统文化对话?

作者:傅小平   2017年08月22日 15:10  文学报    791    收藏

2017上海书展阅读专题:

本届上海书展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微信推荐其中一部分好书给大家。传统文化之所以为传统文化,不只是因为它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还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里,依然有它经久不息的回响。希望大家在逛书展时,能够时时感受到这样的阅读回响。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我们应以何种方式与传统文化对话?

文|本报记者  傅小平


评论家李敬泽说,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经典在这两三千年居然一直有活力,一直回应现代人活生生的问题。他是就最新作品集《咏而归》接受采访时这么说的。由此引申开去,我们不妨说,传统文化之所以为传统文化,不只是因为它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还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里,依然有它经久不息的回响。


20170822150343


体现在本届书展上,不只是主论坛暨“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以“经典传承与文化自信——传统里的诗与远方”为主题,《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华经典诗文之美》《中国好家风故事读本》《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章太炎全集》等图书的集结呈现,更像是给读者奉上了一道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

如李敬泽所说,传统就如同江水,现代人不过是站在江边,从江里舀一勺水。他认为,阅读经典是一个与古人相亲的过程,带着现代的问题,带着现代的烦恼,与古人对话是快乐、有趣的。既如此,我们有必要思考的是,我们该怎样去舀那“一勺水”,该怎样与古人相亲,又当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传统文化对话?


传统文化应体现在家风、家训、家规之中 


以李敬泽的说法,与古人“相亲”,他仿佛是做了一次春日里的漫游,以春秋先秦为主,穿过《论语》《诗经》《春秋》等经典,兴之所至,迤逦而下,至于现代乡野。写作《咏而归》,也不外乎是希望世人从古人的选择和决断中,从他们对生命丰沛润泽的领会中,在趣味里追怀古人的风姿,学习安顿自己,找到一个归处。而这一切在他都是通过读古人原典达到的。

但对大多数读者而言,更多是通过网络、电视等其他渠道,走近古人,走近传统文化的。不能不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近年图书界的“经典热”“中国传统文化热”,从显在的层面看,正是从电视荧屏里刮过来的。近年热播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诗书中华》《喝彩中华》,还有于日前落下帷幕的《中国戏曲大会》等,被誉为综艺节目里的“清流”。


20170822150358


这股“清流”在图书界得以延伸。《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共收录七十位朗读者的访谈、九十四篇文本,访谈部分补充了因节目时长限制而被剪掉的精彩片段;“中华经典诗文之美”(全13册),由语文教育家徐中玉先生领衔主编;《诗书中华(第一季)》古为今用,通过同名电视节目42组家庭之间的比拼,展现中华古诗文经典独有的表意能力与审美特征;《古诗词中的中华美德》由中国诗词大会顾问方笑一等编著,力图从古诗词中找寻与现代人心灵相通之处。《中国诗词大会》三期擂主陈更的《几生修得到梅花》,也可以说是该节目的延伸产品。

640.webp (1)


某种意义上说,这自然是一个好现象。但正如《诗书中华》节目嘉宾、学者钱文忠所说,我们不能因此断定传统文化“回暖”或是形成了一股热潮。“节目播完,这一阵热潮就过了,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同样,如果买相关图书产品,只是读者赶时髦之举,而不能真正为他们阅读、吸收,也是一件憾事。因此,他强调“踏踏实实做好节目最重要,要把它当事业而不是产业”。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钱文忠强调,传统文化不应该停留在课本上,而应该体现在家风、家训、家规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将个人修养融入家庭中,整个社会才会形成和谐有礼的风气。”钱文忠还表示,让孩子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除了体会诗文之美,更重要的是学会诗礼之教,“在节目现场,有个别诗词储备很厉害的孩子,对家人很粗鲁,我当时就提意见了。我们做这个节目的目的,是要让教育化为教养,文化落为文明。”


话虽如此,首要的还是让读者,尤其是小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有赖于各类传播甚广的文化类节目的引导,更有赖于“润物细无声”的家教。因为就像《诗书中华》总导演王昕轶所说,我们背诵的第一首古诗是家人教的,而不是老师。“我们最早接触古诗词是来自家庭,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依靠家庭。”


问题正在于,眼下中国大多数家教是强制灌输式的,而不是循循善诱的。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不要说他们长大后,把传统文化知识转化成了自身的修为,就连小时候学到的那点知识都忘了。主持人王芳于此深有感触。她说,实际上父母、老师教过我们很多知识,我们却觉得没有学过,那是因为我们只是临时抱佛脚,学了、背了,却没有往心里去。“你要知道时间是一块大橡皮,每天过来给你擦一遍。学了一些知识,如果没有拿油笔再画一遍,就直接被擦掉了。”

640.webp


因此,她强调要教会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在近期出版的《最好的方法读唐诗》里,她从李白、杜甫的人生和诗入手,将初唐、盛唐、中唐的诗人串联在一起,用生动、有趣、贴近孩子心理的语言带读者重返唐诗的世界。她将诗人的身世经历、政坛文坛的奇闻趣事融入唐诗的讲解之中,打破了传统唐诗教学方法中讲解“原文+释义”的方法,以时间线、历史线轻松帮助孩子构筑大语文学习所必备的知识体系,力图将唐诗的美妙变为孩子身体里生长出来的知识底蕴。


重视对已有的民间故事资料的清理改写


以讲故事的方式走近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让读者,尤其是小读者把知识转化为底蕴的很好的路径。《中国故事》作者,普通的乡村教师一苇,正因为从小听双目失明的祖父讲《封神演义》外传,讲各种民间野史等等,才爱上了那些充满幻想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为她打开了一扇幻想的大门,而后来她自己也走上了给孩子讲“中国故事”的路。


微信图片_20170822150432


事实上,中国,尤其是中国民间有很多“故事”。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守华表示,中国民间故事从萌生到发展成熟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从《山海经》到《搜神记》和《夷坚志》等古典文献中,可以搜寻到大量古代民间故事。“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催生了对下层民间文化的热切关注,采录与研究歌谣和故事蔚然成风。“经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三个关注民间文学的黄金季节,我们所积累的故事资料已达数十万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这部皇皇巨著,成为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的金库。”


问题是这样的民间故事,更多是作为资料被封存在“金库”里,没能获得读者的青睐。显然,中国缺少像《格林童话》《意大利童话》那样深受读者欢迎的故事书。而在西方,重述民间故事更可以说是一个传统。像卡尔维诺、阿·托尔斯泰、安吉拉·卡特等作家都参与过童话的整理与改写。即以近期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十七世纪意大利宫廷诗人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所著的故事集《五日谈》为例。作为欧洲第一部由童话构成的文学集,该书的出现比夏尔·佩罗《鹅妈妈的故事》早了近半个世纪,比格林兄弟的童话集早了近两个世纪。《五日谈》中的许多故事是现今所知的最古老版本。格林兄弟也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滋养,并赞扬其为第一部民族童话集,认为与自身在童话上的浪漫民族主义观点相吻合。


但在中国,就像一苇说的,很多民间故事被“教”坏和“写”坏了,变得千篇一面、粗糙扭曲。而对已有的民间故事资料进行清理改写,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充斥书市的多是用简单拼凑方式出版的故事集。正是为了“恢复中国童话故事原来的样子”,一苇开始了中国童话故事的重述之旅,她大量搜集民间故事,琢磨讲故事的方式。她说:“中国不是没有好故事,只是没有像格林兄弟那样用心的整理者。”


用刘守华的话说,从《格林童话》到《意大利童话》,还有《俄罗斯民间故事》,都有力地表明改写民间故事这项文化工作的重要价值。而一苇的中国故事,既保持了童话故事的原初面貌,又以今天的儿童观和价值观重新阐释。“她不是卡尔维诺,但她为中国童话故事,做了卡尔维诺式的工作,卡尔维诺让意大利童话焕发了新生,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而一苇则激发了中国童话故事的活力。我们应有充分自信在改写中国民间故事方面做超越性的开拓。”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