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论

作者: 2017年09月04日09:38 浏览:6437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众山之上,不再有
更高的存在
唯星空,白云,空虚,和厌倦
一种伟大的荒凉
所谓江河
不过泥丸。所谓古今,亦不过弹指间
你看那千仞悬崖,如刀砍斧劈
等待着英雄纵身一跃
从一张滴墨的宣纸上,那诗的落差
与你的短暂晕眩
构成了古老汉语的神性
……继续向上,一只鸟在暮色里
怀抱经书疾飞
再向上,就剩一颗秃头了
你唤之太空,唤之寰宇。偶尔也称之绝顶之人
——唯一的白发,飞流直下三千丈



点评

这是一首写山巅绝顶的诗,换言之,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种有关高度的体验。登上绝顶,也就是来到了空间意义上人的肉身所能抵达的极限,因为目力所及之处,“众山之上,不再有/更高的存在”。然而,真的没有了吗?所谓的“极限”,本是就固有的坐标系统而言,但一种坐标之外还有另一种坐标,“极限”因而同时意味着“边界”,诗人登上绝顶,在穷尽了世界的一种标尺之后,又打开了某种溢出边界的可能。于是,从不在有山和人的所在,诗人看到了“星空,白云,空虚,和厌倦”,看到了“一种伟大的荒凉”。这是诗歌语言所打开的可能性,此中孕育有无限时空;至于那种“伟大的荒凉”,当然是“高度”所能带来的极致体验,它是一种近乎终极的命题,几千年来始终在人类的文学记忆中嗡嗡作响。

这首诗,从肉身意义上的“攀登”止步之处开始,一步步走向精神的“飞升”,借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它完整地呈现出了一场“继续向上”的虚想运动。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个去实就虚的过程:诗人的脚下是山,是刀砍斧劈的悬崖,是泥丸般渺小的江河,它们在“纵身一跃”的“短暂晕眩”中渐渐虚化并被推远;诗人的头顶则是星空、是暮色、是“怀抱经书疾飞”的鸟,这之中既有实写、也有想象,“怀抱经书”一笔既呼应了前文“滴墨的宣纸”及“古老汉语的神性”,同时也有力地推开了一道兼具魔幻感与文化纵深感的想象之门。在诗的最后,山的“绝顶”与人的“绝顶”(头颅)在影像上合二为一,共同幻化入无尽的寰宇,其思大胆、其情壮阔;而“唯一的白发,飞流直下三千丈”一句,又像是风筝尾部的丝线,将这首不断飞升的诗与脚下浩大的人世生活隐秘地连接在了一起。


特邀点评:李壮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谷禾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壮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蒋浩  莫真宝 荣光启 树才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伟栋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