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TA的文创专属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佘林颖
加入时间:2017-09-21
诗人简介

龙羽生,网络诗人。本名:佘林颖。现供职新闻单位。著有诗集《十二月遇美人》《宽宥》。人生小目标:每天要求自己写一首诗歌。关注当下,正在写作。 单位:新华社安徽分社 地址:合肥市繁华大道309号

粉丝
关注

人间四月

◇四月天◇
  
隔壁住着雨水
可以淋湿
我,可以邀请阳光换件衣裳
让鸟鸣
缝粒塑料纽扣
  
拿口红给白纸剪的灯罩
画一对小天使
爱之弓挂在粉嘟嘟的翅膀上
把油盏的灯芯草
当靶子
  
上个世纪的夜忽明忽暗
这不科学
和美人讲逻辑
可以,做林徽因的邻居
  
一名为人敬重的教授
给牛郎星戴一副毛边玻璃的单片墨镜
  
自由之光受不了拘束
花花草草乐于屈服
暖风的促合——此乃
梁思成们以及每只蝴蝶,与金岳霖之间
保持古板距离——也是我的
不二选择
  
2024年4月11日
  
  
  
◇人间四月◇
  
有人在天空闲庭信步
必要的话
为了落脚点,请将左脚
踩在鹤背上
  
单腿独立是可行的,欲游远方
可以乘马
当然,是跨上
比流云还要俊逸的天马
  
这让我忽略
自己的右脚,右腿
盘坐
屁股下
  
人们为我塑造的莲台
选自蓬莱或昆仑的汉白玉
分量是足够的,包括我的坐姿
内塞草木,以及十方世界
所悬吊的
苦水多于荒漠的地球
  
那是上一世
的遗蜕。如果我低头,眷恋
那副镀金的凡胎……眨眼间
人间四月将会风化为
一捧随蒲公英种子
轻飏的齑粉
  
2024年4月11日
  

石 破 天 惊 逗 秋 雨 ——浅析李云的诗歌《梯子,或其他》

石 破 天 惊 逗 秋 雨
——浅析李云的诗歌《梯子,或其他》
  
  
  
梯子,或其他
作者:李云
  
摘星的手指竖起 梦想的心墙
支着黑键白键交叠的琴 如果它不像梯子
  
跳动的音符在一寸寸燃烧
蜡烛基座下的铁轨 驶来足音
如果它躺下,一定是担架或单人床的侧影
  
最初的愿景被寄存在高处
用鸟的目光鸟瞰一切 仿佛唯有这样
才能吻到幸福的丹唇
你终生的遗憾 是两肋生不出一双翅膀
  
把握和拥有高音区的难度 超越了
火焰从岩石里逼出稀有金属
  
天空总在下雨 破坏了你一次次的攀登
“我上去不是要眺望远方,而是
要换掉那片破瓦和椽子 屋子总在漏水。”
  
最后,你穿过烟囱扶摇直上
回头望见梯子已经朽烂 一切化为乌有
  
  
  
  近日读李云的诗歌《梯子,或其他》,勾起了我解读这首诗的兴趣。兴趣之一是因为这首诗颇有人觉得难懂,因其“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气概,具备一定的阅读难度;兴趣二是因为“诗有别材”(严羽),诗人写作诗歌,追求“罕见的变为幸福的惊奇”,值得探究。

  现将我细读《梯子,或其他》的个人之见,分说如下:

  首先看标题。在一瞥之间,我在心里嘀咕一下—— “梯子”、——“或其他”?这嘀咕隆就像一个顿号,就是在梯子、或其他这两者之间,略微停顿与迟疑一下。梯子之外,意味着还有其他?
  “梯子”,是不是这首诗的主题意象及其主旨象征?
  “其他”,是否围绕“梯子”产生的人生哲思、感悟、启示等等,“其他”依附于主旨同时也服务与补充主旨?
  “或”,这个词也不可轻易放过去;它是个虚词,用作选择、列举、甚至有转折的意味?在这里,它将“梯子”与“其他”并举时,可能导致后者“其他”溢出或脱离(脱离在这里主要指一种态势及趋势)“梯子”?
  可否打个比方来说,“梯子”是主干,而“其他”可能就是缠绕在主干上的茑萝藤?

  诗人写作,非关“莫把金针度与人” (元好问),而是写作的技巧使然。“技巧考验真诚”(庞德),诗的价值与技巧的(由此带来的阅读)难度,是成正比的。我的经验是一读再读,逐字逐句,反复阅读,直到找到藏在字眼背后的金针,追寻出诗人掩藏的针脚与思路,那么,一首诗就豁然贯通;思路理顺了,难解就变成可解了。

  “最初的愿景被寄存在高处”,
  “你终生的遗憾 是两肋生不出一双翅膀”,
  我特意把这两句摘出来,这两句都能读懂吧?呵呵,我就是从能懂之处下手,来解析这首诗的;
  这首诗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愿景”及其“遗憾”。

  诗人们主张:诗歌用的是减法,每一个能够减掉的字词,都会被诗人减掉;诗歌往往用最少的字词来表达更多的意思;诗歌的更高的手段,往往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歌的写作,是要以不可能来实现可能的一种(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思的运作方式,所要呈现的是无言之言;但诗人也强调:诗……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明白,诗人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读者能够看明白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从诗人的主张与思路出发,显然,面对一首诗,细读是必须的;抠字眼与注意上下段落、词句、乃至一个字,包括诗人写出来与未写出来的字、词、句(未写出来,但有思的被略去的痕迹,通俗来说就是思路),都要相互勾连起来观察、揣摩、思考。

  以我的细读来看,“愿景”这个词,前面的定语是“最初的”,这个“最初的”与结尾“最后……一切化为乌有”,是相互呼应的。诗歌,本质上是时间的艺术,诗歌所要探索的领域则是“心灵、爱情、疑问、惊奇和死亡的领地”(语见阿多尼斯《诗歌的未来,未来的诗歌》一文)。从“最初”到“最后”,读者可以明确感知到时间的奔流与消逝;“化为乌有”则呼应了标题,运用的是反讽的技巧;整首诗,穿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遗憾”,有悖论(后面再议)。

  如果把“愿景”看作是理想的话,诗人说这理想“被寄存在高处”。从“高处”这个词出发,可否反推出如何抵达“高处”呢?诗中给出的线索是:一是架梯子;二是展开飞翔的翅膀;由此,就不难理解,第一句的“摘星”,第五段中的“天空”,向上的还有“攀登”“扶摇直上”;从向上(理想)的目光看,如果把愿景寄存在高处,比如说,寄存在天空中的星星上吧,这样就有了“摘星的手”,有了关键的关键的“梯子”;梯子在这首诗里,有虚实之分,可谓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往高处“竖起”梯子,这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梯子,但是,如果用于通往理想的高处呢,该用什么样的梯子?即为摘星的手而竖起什么样的梯子呢?这梯子该架在什么地方呢?是“墙”吗?什么样的墙呢?是梦想的墙、是心愿的墙?
  其实,诗歌写作所运用的手段或者说表达手法,没有什么玄乎的地方,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与诗人李云在诗中“支着”非同凡响的梯子,所运用的手法都是“如出一辙”地相同的。

  “支着黑键白键交叠的琴 如果它不像梯子”,该作何解?
  因为愿景、理想、心愿在高处,诗人浮想联翩,通向这高处的,该是一曲响遏行云的高歌,该“支着”奏响理想之曲的“琴”,由此,诗人才会有“如果它(琴)不像梯子”一说;这里运用的是否定性的隐喻,琴与梯子相去何乃远尔,隐喻用的是远比,是一种陌生化的手法,在给人带来惊奇之时甚至让人觉得晦涩难解,其实,(作为阅读诗歌的常识来说)难解才是读诗的乐趣所在;理解的难度,就像跳高,怎样才能让人跳跃(理解的难度与高度)过去呢?我是在反复阅读,细读,从一首诗的完完全全的阅读后,从前后、上下、左右的勾连中,去把握诗人的思路、把握一首诗的脉络;
  顺着“黑键白键交叠的琴”往下捋一捋(插一句,如果你想多了,将黑键白键联想到黑夜白昼,恭喜你,这就是联想,我并不认为你是在多想),自然就有了“跳动的音符”,自然就有了“高音区”,自然就逼出——
  “把握和拥有高音区的难度 超越了
  火焰从岩石里逼出稀有金属”

  读《梯子,或其他》这首诗,往好处说吧,“此曲只应天上有”;往不好处说吧,就是难度大,不好把握;但我认为,理解诗歌,尤其是优秀的诗歌,必有难度,而难度则是为那些训练有素的读者准备的。

  前面说的是向上看。我们再把目光往下看,就是往现实看,往“遗憾”处看。人能不能生出一双翅膀?答案是不能。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么难的高音区,在燃烧,在一寸寸燃烧;有燃烧,自然就转喻到“蜡烛”,这个转喻比较自然,难的则是,比如前面说的将琴隐喻为梯子,或者说将梯子比作琴,我说过关键的关键是梯子,接下来,诗人联想到“铁轨”,把视线从上摇到下,摇到“铁轨”上,进而摇到“担架或单人床”上,这些意象都是运用了陌生化的远比,如此,“足音”“躺下”“侧影”就都能够落实到实处了;诗人在标题中的“梯子”就有了“或其他”;琴、铁轨、担架、单人床,相对于梯子来说,就是其他;再说一遍,梯子是主干,其他则是围绕主干的茑萝藤。
  这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至于说通感、超现实、抽象等等,就不一一比说了),而诗人的情绪在其间起伏激荡,欢欣与悲苦,甚至从理想的高处跌落到现实的平面(基座下), “高举低摔”,有点惨(这个惨是诗的意味的惨),以至于需要抬伤者的担架;而单人床,则暗示了,孤单,寂寞;我想说,读诗要抠字眼,诗人写的是单人床,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什么双人床或鸳鸯床;而是孤单单的侧影,是受伤,是品味恋(理想)而不得的淡淡的哀愁。
  读诗,一定要读到细微处,前面在梯子前,诗人用的是“如果”“不像”,传达出通向高处的恍惚之情绪,所以不够肯定,而写到现实的时候,诗人用的是“一定”,这就是我们说的现实很骨感,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这些细枝末节,充分暗示出诗人情绪的辗转腾挪。

  “用鸟的目光鸟瞰一切 仿佛唯有这样
  才能吻到幸福的丹唇”
  注意“仿佛”这个词。它造成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振翅翱翔;因其向下看,向遗憾看,向“两肋生不出一双翅膀”看,由翅膀引出“用鸟的目光”,从高处向下看,即“鸟瞰”;如果幸福是星星,是高音,是“丹唇”,是美好,就像将“恋爱”推向“热恋”,是寄存在高处,但这个高处,从起手第一句的“摘星的手”的角度来说,都是在向下,一路向下,一切向下,包括那个“吻”字;仿佛触摸到了理想的高处,接触到了“丹唇”;但转瞬从高处向下(跌或降解),这也是围绕梯子这一主干的“或其他”,这“其他”所要探索的领域则是“心灵、爱情、疑问、惊奇和死亡的领地”,当然这首诗里没有死亡,但却有受伤(担架),有理想的破灭(丹唇——吻到了还是没有吻到?你猜)。
  请看诗人收束这首诗歌的结尾五句——

  天空总在下雨 破坏了你一次次的攀登
  “我上去不是要眺望远方,而是
  要换掉那片破瓦和椽子 屋子总在漏水。”

  最后,你穿过烟囱扶摇直上
  回头望见梯子已经朽烂 一切化为乌有

  结尾五句,总体意思不过、就是由理想到现实,再到化为乌有。这里有没有“几个意思”?我认为,有的是只是自嘲、反讽、悖论。我不想再掰着手指,一个字一个字的解读了。如果用比喻的话,我想到的是《琵琶行》,“梯子”是主干,是主旋律,而“其他”则是 “大珠小珠落玉盘”,到结尾处则是一曲终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现实的天空是在下雨的,现实的屋子是在漏水的;而且“总在”;回环往复,将高音区降到淅淅沥沥的低音区。“梯子已经朽烂 一切化为乌有”;诗已写就,烂柯之音已成。注意,我说的是“烂柯之音已成”。按理说,其音何其悲催?但整首诗读起来,依然给人宏大壮阔的美感。在美学上来说,其美学效果属于壮美。究其原因,是因为整首诗歌中所展现的——空间的阔大高远、诗情的豪迈奔放、诗思的飘然不群、意象的石破天惊、时间的绵绵不绝?我想,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反讽的运用。
  因为,反讽(技巧与金针手法的运用、技巧即真诚)在诗歌中,就是“通常互相干拢、冲击、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恰瑞兹);这种状态让内容与形式达到“动态的”平衡;以至于“别有幽愁暗恨生”都被“吻到幸福的丹唇”给对冲与消解了。其间的悖论,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吧? 

  李云的诗,我接触与阅读的不多,但是,单凭这首诗,我却读出“李凭中国弹箜篌”的感觉。

  综上,就是我对《梯子,或其他》这首诗的理解。


  读者:佘林颖
  2021年8月11日
作品 全部
相册
  • 诗人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