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诗精辑

作者: 2017年11月21日10:13 浏览:1491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口语诗精辑

梁尔源





菩萨


晚年的祖母总掩着那道木门
烧三柱香
摆几碟供果
闭目合掌,嘴中碎碎祷念
家人都知道祖母在和菩萨在说话

那天,风儿扰事
咣当推一下
祖母没在意,咣当又推了一下
祖母仍心神不乱
咣当,推第三下的时候
祖母慢慢起身,挪动双腿
轻轻打开木门
见没人,沉默片刻
自言自语:“哦,原来是菩萨!”

2016.农历9.19


镜子


人老了
虚荣心不老
年轻时喜欢在镜子中
孤芳自赏
年过半百了,总躲着那面镜子
因为它太真实

有时,对着镜子中的自己
无奈地哈一口气
那苍老的脸庞立马消失

人啊
活着就是一口气

在安福寺幡然醒悟


走进安福寺
这里供着为天下苍生
望诊探脉的药师佛
寺庙建得真豪华
心想,修缮者真乃虔诚
要天下人安福
先要让菩萨住得舒服

在寺庙大厅
祈祷的第一句
就是保佑老母身体安康
母亲天天烧香拜佛
身体总病怏怏的
让药师佛开个处方捎回去
也算我这个儿子
尽孝尽到了点子上

寺中菩萨都是金丝楠木雕成
门框大梁用的非洲珍贵大料
屋顶还包了金箔
联想家乡那个破败的卫生院
心中有些不平衡,为什么
佛界的医生与凡间的医生比
待遇差距这么大

2017.11.14

扫墓


坟堆上去年拔掉的杂草野花
今年长得更欢了
父亲生前从不沾花惹草
难道死后葬得孤僻偏远
他自由了,解放了
什么规矩也管不了啦

我最了解父亲
拔掉坟冢上的杂草野花
然后用黄土拍实
让他在阴间也保持晚节

那光禿的坟冢
被雨水浇得溜滑
就象父亲光禿的脑门
记得临终时他用乏力的手
拍了一下脑袋
对同事说,我走了
一根头发都没带走啊

发表在《诗刊》2016.9
 
假装


小时候,为了不挨打
在房间里假装看书
学徒时,想偷点懒
假装使劲拧螺丝

走入仕途,领导讲话时
假装做记录
遇到和专家打交道
加班加点找几个专业词汇
假装自己不白痴
下基层时换件不起眼的外套
假装贴近百姓
看到美女时,故意目不斜视
假装正人君子
……

但我从母腹中钻出来时
无法假装不哭
心脏停止跳动后
无法假装死去

2016.12.20
 
私聊


清明节,老婶子给丈夫上坟
烧些纸屋家什
在烟火燎绕的坟头
边烧边碎念:

老头子,我知道你老寒腿
给你送辆小车
方便时,开车到菜市场逛逛
不要怕开销大
奈何桥上不设收费站

紧接从布袋中
掏出一大叠纸钱
往火堆上边撒去:
老头子,过去的日子穷
你一个子掰成两边花
今天给你烧一万元一张的
想必你那边也通货膨胀
给阎王打红包
一百元的钞票也拿不出手

最后,拿出一台手机
点燃后,对着墓碑叮嘱:
你一定要学会用手机
记得加我微信,私聊
可千万別加我的朋友圈
她们最怕说鬼话的人

2017清明节
 
怠慢


那个时代
买辆新单车
每天擦得铮亮
固定搁在一个地方
还要加上一把锁
现在时髦的共享单车
红的绿的满街飞
用完后堆得横七卧八
有的丢在拐角里
还有象弃婴一样躺在马路旁
好象都是后娘养的
但共享的东西
不是都可以随便乱丢的
自古以来人们共享的那个菩萨
谁都不敢怠慢

2017.7.3
 
赎愿


古老的當铺歇业许久了
齐胸高的柜台里,标的物
只有阳光投射的影子
那些绝望的,惆怅的,苦楚的眼神
再也赎不回老天赐给的命运
我无奈地从口袋里
掏出一把崭新的GDP
从柜台的窗口递进去
只想赎回
历史存放在古镇的身影

2016.9
 
在宝鸡法门寺


法门寺真大
走进去,我成了一粒凡尘
看得见的菩萨稳坐寺中
看不见的菩萨已圈好地盘
不再划心为牢

许多人往功德箱里捐老人头
我只买了三柱香
求保佑的事祈念了一箩筐
菩萨心肠真好
从不和我讲价钱

大殿中方丈在念经
释迦摩尼的真身舍利从地宫中伸出
施主们蹭足而观
这根泊来的佛指骨
用圣光打开五千年红尘
我用心灵供奉
那些深埋在时光中的化身

2017.9.13
 
拜周公庙


周公庙前,几个瞎子在算命
姜子牙提醒众人
谨识他们手中的八卦

庑殿丶南殿丶寝殿都肃立静候
等待三千多年后的又一声凤鸣
进殿的人都怀揣侥幸
眼神在庙宇中搜寻
周公的解梦器藏在何处

润德泉仍在流汨
却无人舀汲
他们从世俗中走来
怀疑水中的成份

有人从庙中走出来
手持乾坤,神采飘逸
要去凤凰山顶重观天象
精确地测一测
那股东风的胜算

2017.9.15


 
坚守诗歌的另一种语境
 ——梁尔源诗歌短评

天下尘埃(向娟)

        读梁尔源的口语诗歌,每首都有不同的感触。《菩萨》里的祖母,形象生动,如临其境,就好像老人家在你眼前走动和喃喃自语;《镜子》全诗语境满含哲思,人活着就是一口气,可这口气呵出来,模糊与清晰之间又掩盖了多少真相,或许有时候又是意气之争、假想的安慰,掩卷之后心头浮现起淡淡的悲凉……《扫墓》塑造的父亲,乡土而本分,又不乏风趣和豁达,细品他的话语,还是那句“话糙理不糙”,细究竟还有几分雅趣;“但我从母腹中钻出来时/无法假装不哭/心脏停止跳动后/无法假装死去”来自《假装》,写出了世人“作”后面的真实无奈,无论是怎样的掩藏和自欺欺人,在生与死的面前永远只有真相。如此种种,都在他的诗歌里有着显著的特征体现,在当下更多追求语言精美、意境唯美、思想深邃、哲思悠远的诗歌体系中,稍显直白的它反而带着浅浅笨笨的拙朴,就在这拙朴之下,不难窥见作者对自身生活经验与岁月印记的多维再现,和他对诗歌拙朴语境的坚守,以及对当下诗歌语境进行突破的诸多试探和努力。
        瑞典诗人特兰斯特罗默曾在诗论中说: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割爱、消减。不论哪一种意识(或者是“下意识”),在其中沉浸久了,难免会成为一种风格的禁固,它限制了诗人精神飞翔的空间和更多生长的可能性。而今从不乏对“诗歌意识”的坚持,这也就难免令诗人们陷入“为写诗而写诗”的窠臼,过分追逐语言的雅化和意境的深邃,以及牵强的哲思往往在不经意间对诗歌造成一种伤害——不“作”不足以成诗歌。梁尔源的诗句简单,他也自谦为“口语诗”,初读时感觉有如“稚童”,间或着还有些“稚趣”引人会心一笑,细品之下却又能感受来自生命深处的无奈、感伤和疼痛,这种克制的淡然和随性的风趣,反而隐忍着对生命甚至死亡深层的认知。
        诗人普遍都具备比常人更为细腻的情感和优柔的情怀,如果诗人不能看到或体察到常人所没有感知到的情绪和情感,引发自身数倍以上的感悟,是不可能写出好诗句的。我一直认为,成就一个诗人不是创作后的个体快感,而是忧伤和孤独。梁而源的诗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不“作”,既没有为赋新辞,也没有牵强附会,他用少有的真诚书写生命的诗行。就如他在《假装》中所写的情景,四下都是皇帝的新衣,而他却勇于做那个讲真话的孩子,在当今社会的浮华之中,亦是一股难得的清流。“稚语”朴实,却难掩他对生命主题进行探索、追问和深挖,从内向外不断拓展生命主题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的努力和坚持,这种努力和坚持,注定了他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诗人,也注定了他是一个由内向外散发着诗性的诗人。
        我们时常说的大雅若俗、大俗若雅,就其本质来说还是一个“返璞归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老人越活越像小孩,用一种生命的回归来揭示生活的真谛,诗歌也需要一种这样的“轮回”和“返璞归真”,任何事物重新回到原点,其寓意必定是简单而又饱含深意,写作者亦需要这样的放空和休整,以便更好地厘清自己的创作。《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老师曾说,文学史中凡是迫切地与传统断裂的言行事实上只是一种策略,传统根本就断不掉,偏激的逆反本身就是延续的表征。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当年写诗为了通俗易通,还要特意读给不识字的老奶奶听,这既是他的诗歌流传甚广的原因,也应该是诗歌的本来面目——它应该广为众识,属于所有人。如果说现代文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是脱节的,选择背离古典和传统转向西方和现代性,那么在最应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觉醒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期待古典和传统的复苏。从这点上说,当下诗歌所具备的“社会病”,更像是“偏激的逆反”,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才越是优越的,诗歌保有“本真”与“朴实”未必就是幼稚,或许更应该把它看做是民族与传统诗性的回归。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回到拙朴的原点,是另一种形式的重新出发,也是深刻的另类展现,亦是文学探索必不可少的回溯阶段。
        “拙朴”作为诗歌的另一种语境,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内涵具有令人反思的重要意义,文学的去伪求真,不应该是一个诗人的努力,而应该是全体文学人的努力。

    梁尔源,湖南省涟源市三甲乡人。当过矿工,干过木匠,走过仕途。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长。曾参加诗刊“第七届青春回眸诗会”。著有诗集《浣洗月亮》,曾在《诗刊》《人民文学》《光明日报》《文汇报》《十月》《中国诗歌》《文学报》《芙蓉文学》《延河文学》等报刊上发表诗歌。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