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友解读

作者: 2017年12月07日16:51 浏览:866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白公智诗歌解读

1、《满岁》
文/白公智
  
一张席子铺开。依次摆上
葱,算盘,钢笔,种子,人民币。
我端坐中央。
亲人们围成一圈,一齐喊:抓呀,抓呀。
我东看看,西瞅瞅,
就是不下手。
我不下手,谁也看不透我的命运。
 
【宫白云点评】诗人的确是结构的巧匠,他大胆地以直白的并列式铺陈设计完成了这首关于人的命运选择的七行诗,典型的小场景,大寓意。首先诗人有意把“我”缩小,甚至缩小到“命运”本身,接着在白描中提纯这首诗的主旨:“我不下手,谁也看不透我的命运”,其实“看不透”并不等于命运不存在,命运就在那里,下不下手都不会有任何改变。命运是由先天与后天的诸多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葱,算盘,钢笔,种子,人民币”来决定的。诗歌从司空见惯的习俗与“我”的特立独行的两个角度不露声色地对所谓的“命运”进行了讽喻。特别结尾出乎意料的一笔使之前所有平庸的铺垫不平凡起来,不仅挽救了全诗也让这首“满岁”立刻有了生机。

【刘光荣点评】:独运的不仅是匠心,谨严的亦不仅是结构,正如古人所言,从“微而显,志而晦”而达“虚实互藏,两在不测”的效果;一方面是天真的小孩、愉快的“抓周”游戏,另一方面要反映的是命运的玄机,以轻松幽默的笔法写历史纵深的一个古老话题。作者反讽艺术的成功运用,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曾经成功运用的“归谬法”,命运虽不是由“葱,算盘,钢笔,种子,人民币”来决定,但我们不妨先承认游戏规则,假设是如此的,得出的结果是“我不下手,谁也看不透我的命运”,所以借助了我国传统文化玄学中的玄机,即让一种玄外之言结尾,达到了意味无穷的空灵境界。天真让读者看到纯洁的灵魂,简洁的文字能照亮诗歌的道路。当关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时,我脑海里最后闪现的是“智慧”二字。现实、学识、历史、激情和坚定的内心,无疑是诗歌中重要的一笔,但“智慧”才是连接字句间的桥梁。

【刘亚明点评】什么可以入诗,什么不能入诗?现在要我直接回答,我回答不出。
    读了白公智的这首《满岁》,你恐怕就能够找到答案。《满岁》的成功写作,再次表明诗歌是“无孔不入”“无所不能”的文体,只要你潜心为之,你就会发现诗歌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从生命的孕育,到时光的终结——诗歌就是一个人的影子!
    那么究竟怎样抓住这个影子?白公智还是用《满岁》给我们做了回答。
    这首诗的“过人之处”,不仅将新、奇、精集于一身,而且附之以深、巧、魅,背后的沉思、回味,成为“最大的看点”。满周岁行“抓周儿”礼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已久。过去,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书,等等。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而今,也有像白公智《满岁》所描述那样,“一张席子铺开。依次摆上/葱,算盘,钢笔,种子,人民币。”在这里,白公智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把满岁抓周场景在精短的诗歌里巧妙还原。“我端坐中央。/亲人们围成一圈,一齐喊:抓呀,抓呀。”想必,白公智一定亲眼目睹过这样的情形,感触颇深,特别是看到抓周过程中,小孩面对“各种物件”无动于衷,亲人们急迫的状态,由此而有了奇异的诗意联想。如果我们把上述描写,看成满岁抓周实际场景的记叙,那么,本无自我行为能力的“我”的“就是不下手”,则纯属诗作者的主管臆断。如此主观臆断不符实际,但合乎常情常理,这也为诗歌结尾的“画龙点睛”之笔——“我不下手,谁也看不透我的命运”,做了很好的铺垫。
    时下,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人感叹命运的不公,怨天尤人,大责其难。但今天读白公智的《满岁》,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
    当然,这是《满岁》的真正寓意或启示……
 
    【杨林点评】:叙事诗最难的就是在客观呈现的过程要体现诗意。白公智一贯善于叙事,也试图通过叙述有所指,像他的这首《满岁》一样,将最司空见惯的事情赋予了不常见的诗性意味。诗人从起笔开始,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总是要抵达诗性目的的,而他的想指、所指、能指的指向性,如果过于直白,那肯定不是诗歌的味道,这就决定了《满岁》之所以成为好诗的唯一审美标准。
 
    【诗阁雅韵点评】:这是一首极为有意思的诗,反映的是比较传统的仪式——抓周。这个仪式来自乡村,带有一点迷信色彩,进入城市后有点变异,随意性更大一些。这首诗反思维写作的特色更明显一些,是以一个满岁孩子的角度来书写的,这就使诗歌带上了极大的趣味性和浓烈的反讽意味。“端坐”一词,显得很煞有介事,到底是成人在抱守什么信仰,还是孩子在捉弄大人?对于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东西,我们到底该抱着怎样的心态?
“就是不下手”——满岁的孩子能知道什么?可是在作者笔下,孩子却可以与众多的成人对峙,凭什么?凭的是“初生牛犊”的憨,谁能敌?最妙的是,孩子的“狡黠”其实正是作者的狡黠,孩子的行为是本能,而作者却是自觉而为之,是借孩子的单纯与稚气来反讽成人的愚昧与可笑,孩子的“矜持”是对传统文化里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的一种默然挑战。“观照人性本真”特色,在这首小诗里有着极致表达,很耐人寻味。

2、《故乡》
 文/白公智
 
秦始皇和他庞大帝国是我的
汉中王和三千里汉水是我的
秦岭挺起的脊梁是我的
汉水百转的柔肠是我的
秦风楚韵是我的
稻鱼粟麦是我的
 
而我是你的。我的童谣和哀乐是你的
我的热爱和悲伤是你的
我的前世和来生是你的
我的流域、我的江山、我的宇宙都是你的

【张洁点评】:白公智先生是一位创作力旺盛的高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备受读者欢迎的诗人。短短一两年内,他写下了大量生活气息浓厚、热诚、朴实的诗章。我也是他的忠实读者之一。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这首《故乡》别具一格,读之即镌刻于心,久久不忘。
    我还记得初次读到《故乡》时的感受。那时,我立刻想起了青年诗人雪马的名诗《我的祖国》。尽管二者的主题与表现方式并不相同,但它们的豪气、力量和不容置疑,它们忍不住的热爱、它们披肝沥胆式的表白,却是那么地相似,同样非凡的撞击力与感染力,同样的荡气回肠!
    是的,自那时起,我就想为《故乡》这首诗写点什么。但是,写什么呢?我仿佛觉得,我想说的,它已经说过了,它通过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处停顿、每一个标点,告诉了读者。这,也许就是真正的好诗的特质之一,它长着无数隐形的嘴巴!
    但我终于还是忍不住要啰嗦几句。这首诗两节10行,第一节6排“是我的”:骄傲。6排中,历数故乡(安康)的历史、地理、文化、物产。它很少使用修饰,一旦采用,就是不得不用,就是力量的必不可少的一支臂膀。第二节4排,4排实际上是由5排精缩而来,“是你的”:奉献到底,毫无保留。这节剔除了所有的修饰语,就像揭开了层层衣装,揭开包裹心脏的皮肉、筋脉和骨骼,对,就是披肝沥胆!第一行的联排,使得节奏骤然加快,好像作者再也无法捂住自己坦白的嘴巴。最后一行多用一个“都”字,为前面的铺排绾上一个漂亮的结,同时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你是我的;我是你的。这一直是热恋情侣之间的蜜语,海誓山盟。白公智用它来写故乡,写自己与故乡之间的血肉联系、不弃不离,写自己对故乡的毫无保留的爱与无法遏制的自豪。两节文字在对立中产生了无限的张力。在此,结构不止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结构也是语义。二元对立在此诗中呈现出它完美的效果。
    我想说,《故乡》一诗的诞生,真正标志着白公智与安康的统一关系,白公智凭借《故乡》,将毫无异议地成为安康的代言人!

【子麦点评】要把《故乡》写得有深度与力度并非易事,但诗人白公智做到了。第一节连续几个排比,犹如汹涌的江水,气势浩荡:“秦始皇和他庞大帝国是我的/汉中王和三千里汉水是我的/秦岭挺起的脊梁是我的......”整首诗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源远流长的秦岭文化烘托出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和由衷的自豪!大至秦始皇和他庞大帝国,小到稻鱼粟麦,这些都是“我”赖以吮吸的精神营养。最后一节诗人以大爱的情怀讴歌这一片炙热的沃土:“而我是你的。我的童谣和哀乐是你的/我的热爱和悲伤是你的/我的前世和来生是你的/我的流域、我的江山、我的宇宙都是你的”。总之这首诗视野开阔,恢弘大气,诗意饱满、热情,情感深入渗透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想与思索。

 【雪兰点评】这首《故乡》,十行的小小诗,说是小小诗,是在于行数少但诗意不单薄的诗,这个“我的你的”,就是诗的主线索,主导诗人的精神走向。从“我的你的”,不断延伸开去,交接的切面,对仗的切面,剖析的切面,心灵的切面,“我的你的” 贯穿始终,交替运用的美学让读者的想象有了空间,情感有了质地,再想想题目“故乡”才恍然大悟。

【流泉点评】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我与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血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白公智的《故乡》直抒胸臆,情感饱满,写得大气而决绝,具有博大的爱之情怀。这是发自内心的献给故乡的自白书,力透纸背,酣畅淋漓。(流泉)

3、《空椅子》
  文/白公智
 
一把椅子空了
空就空了
坐在椅子上的人走了
走就走了
现在由一把空椅子和一场白雪构成背景
留下空白
空白就空白了
最好把什么都忘了
白雪会抹去所有的印记
就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那些痛,那些苦,那些拨开岁月就看得见的伤疤

【栖代点评】:白公智,是大家熟知的一位诗人,个人认为他乡土诗多一些,算是“乡土诗派”。但是乡土诗人写其他类型的诗,一样游刃有余,比如这首《空椅子》。整首诗语言整齐干净,毫不晦涩。前面铺垫也不出奇,但是直到最后“白雪会抹去所有的印记//就像什么都不曾发生过//那些痛,那些苦,那些拨开岁月就看得见的伤疤”,一峰突起,让人痛到心里。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到震撼心灵的情愫,需要生活的修炼。看来公智受过磨练,也许是事业,也许是生活,更也许是爱情。

4、《我为二哥做一盘菜》
 文/白公智
 
我怀疑从山西煤矿回来的二哥
是不是二哥。掉了几十斤肉的二哥
头发长成茅草的二哥,衣服上
扯满旗帜的二哥,远看
像一粒尘土,近看满是尘土
的二哥,被我紧紧拉住双手
说不出话来的,还是不是二哥
 
切好牛肉、鸡肉、腊肉,再做一盘
木耳拌洋葱。二哥说着煤矿的黑
我剪去了木耳的耳根子。二哥说着
煤矿里的矿难,我开始剥洋葱
一层层剥,一层层剥,一直剥到
问题的核心。然后,我们兄弟俩
谁也不说话,一把一把抹眼泪
 
【陈朴点评】白先生的诗如此独具匠心,实在难矣。诗歌有时可以化腐朽为传奇。有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存在。看不到,摸不到,却真实的可以感受到。白先生的诗,我感受到了这种效果。

 5、《新生》
文/白公智
 
母亲怀抱生活杠杆  在推动宿命
旋转。用力抬腿  迈步 
一步一步走向圆满。那一刻啊
磨盘是圆的  磨眼是圆的
挤在磨萁里的豌豆  是圆的
天上的太阳  是圆的
走的路是圆的  流的汗是圆的
母亲隆起的肚子  突然弯下来
阵痛是圆的。一圈一圈地逼着我
走出母亲的磨难

    西翔点评: 它是这一类诗,它不设置意象,它不设置刁钻的意象故意迷惑你。
     而基本上用的是白话,这些白话都能看懂。然而,就在这看懂的基础上,你察觉这些平常的句子都有言外之意,它们争先恐后的,似乎都在向你暗示什么。这时你才明白,这些不强调单个意彖的语句,它们用的是整体的力量,来向你宣谕什么。这些宣谕还是都属于暗示的范畴,再加上标题在那里不声不响的在提纲挈领。于是,你什么都明白了,你感到了这种影射的巧妙和美,你感到像是两种东西,一种是表面的含意,一种是含着的含意,很厚道,充沛了艺术的魅力。像这首诗的结尾就是。前面用磨盘,象征着母亲的疲于奔命的忙碌,来预示一个人的生存关系。要说象征,那么就体现在这里了。总之,这个生存环境的设置还是很巧妙的。
     从这里看出,象征和所谓的意象诗是多么的不同啊!

6、《我看到了娘的痛》
 ◎ 白公智
 
我小胳膊小腿儿  胖乎乎
娘说  多像藕啊
 
我不说话不走路  耍赖
在娘的怀里  吸娘的血
 
还来不及剔骨还血  就被风火轮砸了
一下子  砸出去四十年
 
娘说儿啊  人一辈子
像藕  要一节一节的过
 
想起回头  我才从一劫一劫的
伤疤  看到了娘的痛

     西翔点评:像白话一样的语言,好处是,一下子拉近了受众的距离,予人一种亲切感,很朴素。它不像书面语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骨子里,天生有一种平民气息。让人心里温暖,认可,有一种迷人的淳朴魅力。
     但白公智只借鉴它的外形,即通俗易懂这一面,“民间文学”这一面,他只是利用它。内核里,他是高度抽象概括事物,隐喻、暗示、象征,全是这些东西,似乎还蕴涵着一定的哲理成份,让你念想。你不由不感叹他这种手法,能隐喻概括很多事物,你不由不感叹、语言艺术竞有这样的魔力和技巧。
     说的也是,现在谁写诗也不会一五一十罗列事物,用这种抽象和象征手法多好啊,即隐喻现实,又折射无限。

7、《把汉水放在一张纸上》
文/白公智

把汉水放在一张纸上,用双手
勾画江山。秦岭巴山用来镶边
再细笔素描河流的形状,留白处成了
大块肥美田地,正好安放一个朝代
一滴墨滴成秦风的样子,一口气往开了吹
往开了吹,汉水就歪歪扭扭九曲十八弯
每一个弯儿,都留下一处险滩
杜撰凄美苦难的故事,挂在拐弯儿处
小镇的吊脚楼上。风流韵事
从窗口一闪而过,却叫人摸不着头脑
江面宽阔,夜泊三五艘木船,江涛
声声说着外省方言,听不懂也叫人满腹辛酸
儿子,以笔为篙,只需轻轻一点
明晨我们就可以升起风帆,直下汉口

【子麦读诗】俗话说:“文如其人”,这话一点不假。白公智这首《把汉水放在一张纸上》恢弘大气,意象纷呈,张力十足。“用双手勾画江山”,就这一句令我想起诗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个诗人没有宽大的胸怀怎能写出如此气势磅薄的诗句呢?下面还有更精彩的:“秦岭巴山用来镶边”。心眼小的人看山是石头,是漫山遍野的树木与花花草草,只有放眼远方的人才能望得见八百里秦川大地。秦岭巴山物产富饶,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留白处“正好安放一个朝代”,仿佛历史就在我们的眼前无声诉说,这一句起承转合非常之灵巧,实在佩服公智兄的神来之笔。我读后感觉有位仙人从古代优雅而来,静谈秦岭的美,汉水的壮观。“一口气往开了吹/往开了吹/汉水就歪歪扭扭九曲十八弯”。这一口气就像汩汩流水吹出汹涌彭拜、凄美苦难。江边古镇吊脚楼上,月黑风高,所有的“风流韵事,从窗口一闪而过/却叫人摸不着头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具象与抽象交相辉映 ,字里行间一缓一激犹如江水奔腾、马蹄声声,令人浮想联翩。诗歌一开头的波澜起伏为后面的流浪他乡埋下了伏笔:“儿子,以笔为篙,只需轻轻一点/明晨我们就可以升起风帆,直下汉口。总之,这首诗歌文笔丰满大气,诗意葱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耐读耐品,整首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与词,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是很难写出的。

8、《西征的太阳》
文/白公智
 

只不过是时光的过客。绝不甘心
把人生轨迹,从东山连到西山
留下蛛丝马迹。让亲人,一场泪雨
就轻易把一生历史,刷新
 
一个人的生命,就这样孤悬时空
渺如尘埃。即使填满
宇宙所有的石头,繁星闪闪
心里,依然空空荡荡
 
掏出来吧,掏出心底全部光芒
一丝一缕,织就人生篇章
 

从日出到日落,面对鲜亮的日子
一座山,把前半生搁在阳坡
把后半生放进阴坡,一生光明
 
风不解风情,总是拉扯人间烟火
那缕淡淡的忧伤,风一吹
就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了
 
我攥紧人间烟火,看看生活
如何被命运摁下去了,又袅袅飘起
 

多想在最后一刻,停下脚步
岁月总是无情地推了一掌,陷入末日
 
先是大山倾斜了一下,露出前身
的隐秘。揭示一条无情定律
接着,一条河流心情激动
献出心里的黄金。风翻过山梁
开始风言风语,语气越来越冷
 
最后,黑夜的黑一巴掌捂住了真理的眼睛
 

世界失语。远山一声狗吠
引领时代发言。很快又陷入死寂
尘世潦草,唯有几声虫鸣,或鸟语
用力划破夜幕,露出几缕星光
 
世人皆睡,我独醒
睁一双亮晶晶的眼,看明天
 

从末日开始,让轮回进入轮回
我将获得重生。我举起
光明的利剑,一层层剥去黑暗
的黑。晨曦初露,慢慢
还原世界真相。让露珠回到草尖
让鸟语在窗外的香樟树,一声声
唤醒沉睡的人类,一醒来
就看见,光明挤在生活的门口

西翔点评:一、用白色雾气形容白公智诗的氛围还不是很恰当,轻纱,用轻纱一般的雾气形容白公智诗的氛围就比较恰当。氛围,诗的氛围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说穿了,它无非就是阅读者的一种感觉、或者是一种印象。与风格类似。
      这种轻纱一般的雾气还不是空灵。空灵有着一种明净的成份。虽然这两样里面都有一种空,但雾气究竟是雾气,薄如蝉翼也不行。
      这就是白诗看后给人的氛围。
      二、白诗这些诗还是一种叙述语气,难得的是,白诗总是夹议一些能让人无端就心仪就激动的词语。譬如说对风这个词的运用,什么风不解风情、什么风言风语等等,等等。毋庸置疑,在我们诗人的隐秘意识里面,这二年对风的风靡,这二年其他诗人对风的使用,对我们都是一种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都会作用于作者与读者这两者。拿作者来讲,正好可以释放心中积郁。拿读者来讲,他能感受到作者的衷曲,正好也心领神会,两者于此一拍即合。
      但是,作者的力量还是巨大的。毕竟作者是呈现。当读者接受了你的精神输出后,他开始喜爱你所喜爱的,他认为这是你媚惑人心的主要所在,他觉得你掌握了开启读者心灵秘密的小钥匙,正如民间俗话所说的,哪壷开你提那壷。他很受用。
      总之,对读者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白诗又不忘在这些蛊惑人心的描写中,适当给它披上一些哲理的外套,处处闪着理性的光泽。白诗运用这些风总是一套一套的,譬如第二首对风使用后的落脚点,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因而这些东西就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毋庸讳言,诗中使用不使用哲理化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国内读者,似乎已经约定俗成,都喜欢哲理化的魅力再来弹拨心弦。我猜想,可能哲理化的东西对人有启示作用,有对称的美感。而这种启示,能安抚疲劳的灵魂。再则,哲理化的句子一般都是一锤定音后的句子,给人一种圆满结束之感觉。所以在读者心里,也很受用。
      四、最后说说白诗的语言。这几首诗介于书面语与口语之间吧,说实话,自有一种质朴的风味。它即不简约又不冗长,在语义的调配和语速的快慢上,相得益彰。但说老实话,又过于太平直了,幸亏作者是个使语言话中套话的诗人,他总能在白话中翻出黄金,让白话与象征、抽象、意象、借代结合。这样,有了这几样的衬托,白话反而有了一种特别的魅力。是那种白得有趣的白话。
      目前,这种白得有趣的白话,能操控的诗人也有几个,譬如还是悟空、老镜等。
      另外,觉得白诗还有一个最大优点,我觉得这个诗人时刻在准备借鉴诗坛上一些已经暴露出来的优秀东西,拿来化为我用,譬如这句“最后,黑夜的黑一巴掌捂住了真理的眼睛”就是,我觉得这个诗人的脑袋非常灵光,不知我的感觉对也不对。
      总之,感觉诗人是个非常值得期待的诗人。值得期待,就是值得期待这个天分极高的诗人。今后作出更大的成绩。
      今天早上看到他这组诗,我就处于一种激赏和惊讶的状态。因为很显然,这组诗与他过去的诗殊异。

9、《空巢》
 文/白公智
 
村庄不停地往外掏。掏出我,扔在
断肠路上。无处寻归途,半生
游子泪。掏出良田
与嘉禾,掏出父母、大哥、旧邻居,扔进
老坟垭。最后大把掏出
流浪的词语,撒满车站、矿山、脚手架,
撒满城市。那些灰头土脸的
尘粒,飘起来,又沉下去。
村庄空空如也。如巨大的空巢,只剩下
满目枯黄的野草,在寒风里
摇摇,晃晃。它一摇晃,我心里就发毛。
 
【朗达红棉点评】 抒发乡情的诗歌很多,特别喜欢白公智这一首小诗《空巢》。草木与人生相依相存,活得透彻活得清醒的人并非很多。村庄是不老的话题也是最后的归宿地。人生苦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村庄的阴影中:以炊烟为主题,相依相惜,互敬互爱;红尘中取暖,月光里抒情;面对生死,悲喜交合,如此等等。
      这首诗里,诗人用简约精练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意象,情景交融、步步深入,把一个小小村庄的无奈与诉求摆在时代的步伐之中,很有现实意义与启发性,值得每一个读者深思。
      村庄是新时代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游子离开村庄乃大势所趋;面对田野山川,诗人是痛心的也是无奈的。正如诗人所说:“村庄不停地往外掏。掏出我,扔在/断肠路上。无处寻归途,半生/游子泪”。一个“掏”字如神来之笔,把村庄刻画得淋漓尽致。不是村庄无情,而是生活所逼所困。断肠路上,“我”是多么的无奈又是多么的步步小心,向前而行。外面的繁华与灯红酒绿让“我”的眼睛过了一把瘾,“无处寻归途”。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与嘉禾/掏出父母、大哥、旧邻居,扔进/老坟垭”。看到这样的文字,内心酸溜溜的。骨肉分离,阴阳两隔,痛在言外之音,醒在嘉禾深处。“最后大把掏出/流浪的词语,撒满车站、矿山、脚手架,/撒满城市。那些灰头土脸的尘粒,/飘起来,又沉下去”。痛定思痛之后,还得擦干眼泪,继续摸索曙光与美好前程。“流浪的词语”一串串,那是“我”踏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车站、矿山、脚手架上都有“我”的故事与身影。想飘起来,那有多难啊?只好“又沉下去”重温故园,潜心修炼。流浪多年再次返回村庄,又是一番景象:“村庄空空如也。如巨大的空巢,只剩下/满目枯黄的野草,在寒风里/摇摇,晃晃。它一摇晃,我心里就发毛”。这最后三行道出了诗人对村庄的不满和对未来的信心,要不然“我”的心里怎么会发毛呢?“满目枯黄的野草”与”空巢“的关系与内涵留给大家仔细斟酌,我就不展开分析。
      整首诗寥寥数行,视野开阔明朗,饱含深情,浸染百味人生。每一个字或词句穿透力极强,箭箭射中靶心。一个空巢给这个时代打下一个深刻的烙印,令人反思。

【吕本怀点评】空巢,当代中国特色之一。或许,不只是中国,东邻之日本,据说连有些小城市里也难以见到六十岁以下的人了,空巢,是城市化与老龄化双重推动下的必然。
      写到“空巢”的诗文不少,对白公智的这一首却印象较深,这主要得力于其中的“掏”与“撒”。
      诗歌开门见山,“村庄不停地往外掏”。首先是“我”,这一“掏”便让“我”“无处寻归途,半生游子泪”;然后是“良田”与“嘉禾”,从中不难看出城市化对广大农村的野蛮吞噬;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亲人与邻居,他们不仅被掏出,而且还被“扔进老坟垭”。
      此前之“掏”,还是一些实体,后面的“掏”则有些虚,比如村庄所掏出的大把“流浪的词语”,然细细一想,这虚也未必虚。失去了村庄,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故园,很多人只能到村庄之外去谋生。车站、矿山、城市、脚手架,是村民流浪的驿站,也是他们的归宿。
      诗人先“掏”后“撒”,被掏出的东西很多,所“撒”出的则主要是人,是曾经在村庄里日出而作日息而歇的人,是一个个大家族与小家庭。他们曾是村庄最鲜活的细胞,正是由于他们不断被掏出,才让村庄最终成为了空巢。
      在充分进行过“掏”与“撒”的对比之后,诗人才开始着重“空巢”后村庄氛围的营造,之前诗人笔下无论“掏”或“撒”,多少都还有一些活力在,而到了他对“空巢”的村庄进行描摹,笔下便陡然变得死寂。
    “那些灰头土脸的尘粒,飘起来,又沉下去。村庄空空如也。如巨大的空巢,只剩下|满目枯黄的野草,在寒风里|摇摇,晃晃。它一摇晃,我心里就发毛。”那“飘”与“沉”,那“空空如也”与“摇摇晃晃”,让村庄显得如此令人紧张甚至恐惧,其实这样的村庄又何止诗人笔下的这一座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还将有多少村庄即将步入“空巢”的行列呢?
      白公智的这首《空巢》,不过短短十一行,却饱含深情地对今日中国已普遍存在的“空巢”村庄进行了全景式的宏观描摹,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城市化进程里村庄的无奈与无辜,他为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记录下一个无法掩饰住的疤痕。
      面对城市化的滚滚洪流,以及老龄化来临的残酷现实,我们或许根本无法阻止更多的村庄成为“空巢”,但却可以像诗人这样,为一个又一个村庄的消逝而放声一哭。毕竟,于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多数人而言,村庄里有他们最鲜活、最生动、最饱满、最温暖的记忆。

【子麦抒点评】抒发乡情的诗歌很多,特别喜欢白公智这一首小诗《空巢》。草木与人生相依相存,活得透彻活得清醒的人并非很多。村庄是不老的话题也是最后的归宿地。人生苦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村庄的阴影中:以炊烟为主题,相依相惜,互敬互爱;红尘中取暖,月光里抒情;面对生死,悲喜交合,如此等等。
    这首诗里,诗人用简约精练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意象,情景交融、步步深入,把一个小小村庄的无奈与诉求摆在时代的步伐之中,很有现实意义与启发性,值得每一个读者深思。
    村庄是新时代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游子离开村庄乃大势所趋。面对田野山川,诗人是痛心的也是无奈的。正如诗人所说:“村庄不停地往外掏。掏出我,扔在/断肠路上。无处寻归途,半生/游子泪”。一个“掏”字如神来之笔,把村庄刻画得淋漓尽致。不是村庄无情,而是生活所逼所困。断肠路上,“我”是多么的无奈又是多么的步步小心,向前而行。外面的繁华与灯红酒绿让“我”的眼睛过了一把瘾,“无处寻归途”。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与嘉禾/掏出父母、大哥、旧邻居,扔进/老坟垭”。看到这样的文字,内心酸溜溜的。骨肉分离,阴阳两隔,痛在言外之音,醒在嘉禾深处。“最后大把掏出/流浪的词语,撒满车站、矿山、脚手架,/撒满城市。那些灰头土脸的尘粒,/飘起来,又沉下去”。痛定思痛之后,还得擦干眼泪,继续摸索曙光与美好前程。“流浪的词语”一串串,那是“我”踏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车站、矿山、脚手架上都有“我”的故事与身影。想飘起来,那有多难啊?只好“又沉下去”重温故园,潜心修炼。流浪多年再次返回村庄,又是一番景象:“村庄空空如也。如巨大的空巢,只剩下/满目枯黄的野草,在寒风里/摇摇,晃晃。它一摇晃,我心里就发毛”。这最后三行道出了诗人对村庄的不满和对未来的信心,要不然“我”的心里怎么会发毛呢?“满目枯黄的野草”与”空巢“的关系与内涵留给大家仔细斟酌,我就不展开分析。
    整首诗寥寥数行,视野开阔明朗,饱含深情,浸染百味人生。每一个字或词句穿透力极强,箭箭射中靶心。一个空巢给这个时代打下一个深刻的烙印,令人反思。

【老西街点评】写乡村,此诗不求诡异,更愿于朴实中潜藏深情。诗人巧妙嵌入野草飘摇的意象,诗歌的内核油然而生。离开故土的乡亲,并不能在异乡落地生根。但被掏空的故乡对他们犹如新的异乡,遥望着而回不去。

10、《世相》(组诗节选)
文/白公智
 
《写诗的人》  

在心里修行,修一个尘世的世
和境界的界。习惯在低处走弯路
攀登极致,把俗世踩到脚下
而足迹,宛若诗行间一群生动的词
隐于香火暗淡的寺庙,默诵心经
反复搬运内心的石头,和魔鬼
经年的内伤和荒芜,此刻
正被温暖的字词慢慢疗养。山高
水长。天阔,云淡。写诗的人
就像报更鸟,正叩响人类的窗口

《背着棺材的人》 

背着棺材的人,究竟要去何方?
晨曦像一双贵妇的手,替野草擦亮
挂在额头的露珠。它因盲目生长
过早暴露了自己内心的浮华,或虚妄
背着棺材的人,走在地球的背面
让光阴恣肆冲洗
一帧帧黑白照片,统统存入棺材
负担越背越重,压得他
喘不过气来。而天色尚早
背着棺材的人,究竟要去何方?
 
《抽烟的人》

喝酒的人可称其为饮者。但抽烟的人
却不能叫抽者。抽字里藏有鞭子,好似随时
都要抽打抽烟的人
抽烟的人心里很苦,无以打发时光里
奔涌的冷寂、荒芜和孤独
喜欢把自己囚禁于黄昏,或野外
对着苍茫天宇,或石头
发呆。抽烟的人从内心取出一颗烦恼
点燃,猛吸,吞云吐雾。恨不得
从黑冷如铁的孤独里,抽出几缕人间烟火

《喝酒的人》  

喝酒的人其实很糊涂,鬼迷了
心窍。所以借助烈酒里的烈火,点燃
暗藏的邪与恶。半生以来
是邪恶,蒙蔽了视听,堵塞了心智
越活越愚笨。好似河床里
长满水草,试图拦住河水奔流的脚步
好似草丛里,潜伏的冤魂
随手去捉一个替死鬼,以求
超生。而三碗下肚,酒里的火已被点燃
以摧枯拉朽之势,在体内,烧出一条通道

《流浪的人》

流浪的人淡泊似水,用双脚丈量
一个人的江湖。处江湖之远,远不如
居庙堂之高。但流浪的人
一直在路上流浪。故乡被淡出已久
渺若前世。来生即是远方
而远方,将成为流浪者唯一的方向
流浪的人,在前世与来生之间奔波,突围
幕天席地,把天下踏在脚底
越走越远,越走越低,像一滴水
最终回到水的怀抱。看起来像一面镜子

《白发的人》

白发的人不悲白发。悲白发的时候
头发还是黑的。那时,整个人像一道阳光
站在光明里。心里竭力
拒斥着黑。但黑与白,平分了尘世
构成一个人完整的光阴。不是想拒斥
就能拒斥得了的
那时,整个人充满斗志,绝不服输
不眠不休地,从身体里掏出黑
直至整个生命渐渐地透明起来
直至鹤发童颜,白成为世界唯一的颜色
 
元业读诗:白公智在诗歌的假设布控上,以静待动,以动制静,他在诗歌中对内的渗透与挖掘,是缓慢的、隐忍的。他努力将主旨藏在文本意象后面,对文本主体的思辨,不断制造着严密的结构。虽然语感上的疏朗无法满足对主题的进一步揭示和深化,但外露驳杂而拙笨的叙事方式,更显露出一种开阔的胸襟与宏阔的画面,它的生动和鲜活,将个人体验用温和的叙述不断进行加温,由此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对比的参照物。

11、《当我对着某某出神的时候》
文/白公智
 
正面对面说话,或盯着某某做事
我会出一会儿神。请原谅
此时,我可能跑到几万年前,看清了
某某还是一只未曾进化的猿猴
说着不是人说的话,做着不是人做的事
但回过神来,我依然在听
依然在看。有一阵,感觉自己
好像置身于街上,围着一堆耍猴戏的人
看热闹。我掏出一个铜板
当地一声扔在地上,扭身就走
身后,传来一阵高过一阵的喝彩声
 
李辉点评:平淡见深意,弦外之音,言简意赅。没有去刻意描绘诗人对某某出神的过程,驾驭文字用得炉火纯青,张力十足,穿越几万前到现在,理性隐藏情感去洞察(看,听的敏锐)生命的生存本能,“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街上,”站得高,或者远,才能清晰认知生命的真理,富有哲学蕴含。
      但生存往往遭遇不幸,流浪的九流中人在街头卖艺,有几人慷慨解囊同情?“我掏出一个铜板”,看出诗人对众生的的悲悯。“传来一阵高过一阵的喝彩声”,表面看起来平淡,升华了主题,是诗人对某某出神的结果,人对铜板好奇,有这样的好心人少之又少,人们对诗人喝彩进行赞颂。看热闹的人多,同情的人少,侧面烘托诗人对世态炎凉的强烈批判和愤怒之情。(《中国好诗社》李辉点评)

12、《》童年记忆
文/白公智

先让手腕上的指针停下来,再拧紧
所有的水龙头,让岁月发不出
滴滴答答的响声。然后拉上窗帘
把太阳和月亮统统关在门外,叫光明
与黑暗永不见面。时空多么静阔啊
一个人一生的欲望和罪恶,尘埃和喧嚣
统统消遁了。只记得
有一口巨大的缸,空空荡荡
弃置在四十年前的村庄。

【子麦浅析】读白公智老师的诗总有意外的惊喜!这样的《童年记忆》生动、形象,而且回味无穷。起句“先让手腕上的指针停下来,再拧紧/所有的水龙头,让岁月发不出/滴滴答答的响声。”这叫先抑后扬。随着岁月的流逝,身体与灵魂经过尘世的洗礼,对童年的那一份纯真更加向往,所以才有“......然后拉上窗帘/把太阳和月亮统统关在门外,叫光明/与黑暗永不见面。时空多么静阔啊/一个人一生的欲望和罪恶,尘埃和喧嚣/统统消遁了”。最后一句:“只记得/有一口巨大的缸,空空荡荡/弃置在四十年前的村庄”。四十年,人情冷暖,物是人非,悲喜尽在脑海一一过滤。这一句道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和对四十年前的村庄的美好回忆。

13、《》还乡
文/白公智

我一生只有两个愿望,以前一直想着
远游。怀抱一本书,被风吹出小山沟
一路走州过县,翻过了秦岭
翻过我十年寒窗梦。书里没有黄金屋
也找不见颜如玉。只有一床薄棉被
包庇我的寒心,只有一口破木箱
收藏我的生活。娘一针一线缝补
一个穷家小户的漏洞,一把棉花
就打发了我一生的温暖。父亲一榫一卯拼接
一个山里娃儿的前程,几块木板
就夹住了我的命运。我像一只蜗牛
沿着箱板上的木纹,爬过了大半个
祖国山河,消耗了几十个春秋
生命的轨迹,仅仅呈现出小半个
驼背一样的弧线。像一把弯弯的镰刀
父亲挥舞了一辈子,父亲挥镰的姿势
无比优美,构成了故乡全部风景
招我还乡。第二个愿望就这样风生水起
在宿命里一个转身,我的双脚
一只踩上了阴影,一只掉进了深渊。

【子麦浅析】诗歌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读了诗人白公智的《还乡》感同身受。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但家乡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摸索与无奈何其相似。现代诗歌繁杂多变,眼花缭乱,绝大部分诗歌局限于自娱自乐,攀附于辞藻的华丽而缺乏启迪灵魂深处的思考。诗人生于乡野,“以前一直想着/远游。怀抱一本书,被风吹出小山沟/一路走州过县,翻过了秦岭/翻过我十年寒窗梦”。作者一开始用细腻、白描的笔触把第一个愿望生动地呈现,虚实相间,语言朴实,勾勒唯美。“怀抱一本书,被风吹出小山沟”,像这样的句子细想一下自己曾经的求学之路,不流泪也会感动。紧接着诗人用高度浓缩、形象的语言描写求学期间自己追求上进的艰苦岁月和父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只有一床薄棉被/包庇我的寒心,只有一口破木箱/收藏我的生活。娘一针一线缝补......”该繁则繁,该简则简。“第二个愿望就这样风生水起”,事业刚刚起步,初现美好,可天有不测风云,“在宿命里一个转身,我的双脚/一只踩上了阴影,一只掉进了深渊”。这首诗最感染人、打动人的就是发自肺腑之言,情感真挚、饱满,内涵极其丰富,很有现实意义,值得好好学习、借鉴。

14、《》对等
文/白公智
 
有多少村庄,就有多少墓园
挨得不远不近
有多少生者,就有多少亡者
阴阳相隔,不多不少
有多少痛苦,就有多少快乐
水乳交融。而“体内的水位
不断下降”。一滴泪
就能照亮,爱恨交集的尘世
 
【依梦点评】短小的诗句,蕴含着沧桑的人生哲理,语言的干净洗练,思想的透彻敏锐,显示诗人的功力非凡。冷静,顿悟,俨然一个成熟歌手。有多少村庄,就有多少墓园。似乎让人悚然的诗句,却再也真实不过了,这样开头的诗句,如石一样砸来,越发让人阅读下去。全诗短小,但隐含的诗句却是丰富的,即诗歌背面的内容。背面内容也就是读者想象的内容,而能够让读者产生想象的原因,即是诗人的留白。留白,给诗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是成熟诗歌手的体现。"一滴泪,就能照亮,爱恨交集的尘世"此句与一花一世界异曲同工,高度涵盖人间爱恨情仇,一滴泪,是万千感情的聚合,是一种折射。诗歌的主题即是规劝人们看开尘世,淡化物质,轻化名利。

15、《》鸡心岭
文/白公智
 
鸡叫三遍,尘世就慢慢露出了真相
从鸡心岭,蹦出的那轮红日
鲜红鲜红的,像一颗心,在跳动
大山的阳面,露出了笑脸
阴面还在阴着,好像隐藏着难以言说的
苦痛,和悲伤。晨雾缭绕
古盐道,像一柄长剑,从半崖上
挑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有失心者,被蜿蜒山道牵着,被信仰牵着
天天向上,到鸡心岭寻开心
他们一脚踩住鄂渝陕,捡回方言,和乡愁
另一脚,踢开虞夏巫庸,辨认国籍
抬头望,眼前都是大好河山。人心
鸡心,心心相印。都跟着国心一起跳动
 
注:鸡心岭位于镇坪县南,距县城32公里。“踏上鸡心岭,一脚踩三省”,为陕渝鄂三省分界线。鸡心岭恰好位于中国雄鸡版图的自然心脏,故有“自然国心”之称。

荒谬生成的诗意与难以言说的悲伤
——夜读白公智诗作《鸡心岭》
文/柏相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芝诺曾说:“感官是不可靠的,没有逻辑可靠。”可在我看来,其实,不但感官不可靠,逻辑也不可靠,因为荒谬的假设常常得出的是荒谬的结论,有人就曾以2+2=5为前提,证明出了罗素是教皇。
  虽然哲学家们和科学家们的荒谬令人头疼和反感,但文学艺术家们,尤其是诗人们的荒谬,却令人深思或亲切。
  初读白公智的新诗作《鸡心岭》,就是这种感觉。
  这首诗至少有五处荒谬:
  1、鸡叫三遍与尘世真相;
  2、大山阳面似笑脸与大山阴面隐藏苦痛和悲伤;
  3、古盐道与长剑挑;
  4、失心者寻开心与辨认国籍;
  5、还有,人心与鸡心,心心相印,并跟着国心一起跳动。
  这些在常人读来似乎很不着调的词语和场景及其词义与语义之间的勾连,是极其荒谬的。在有些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崇尚逻辑主义者的眼里,即使鸡叫十遍百变,尘世也不会露出什么真相,其它亦然。
  但是,如果说哲学家们和科学家们的荒谬,是以逻辑的贯通与严谨为其言说背景;那么,文学艺术家们,尤其是诗人们,却是以情感或思考的诗性展现为其诗说预设的。
  白公智的这首《鸡心岭》,诗中诗性展现的这五处荒谬,在我读来,是以五种诗说预设为其诗维前提的:
  1、尘世真相就是揭示与隐藏交替,或者黑白日夜交割;
  2、世界就是阳奉阴违的活剧;
  3、人们不断地在挑开着一些未知或阴谋的秘密,但肯定是带着汗味甚至是滴着血色的;
  4、假装开心根本就掩饰不了故乡丢失带来的迷茫或者说信仰丢失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个人命运的苦乐总是与某个族或者国的苦乐,遥相呼应,一如空谷的呐喊与空谷的回音。
  哲学和科学需要严密的逻辑,但文学或艺术,尤其是诗歌,却恰恰是逻辑的死敌。
  荒谬或者说无厘头,在诗人们的笔下,常常会生成无限的诗意。在诗人们的笔下,荒谬的假设或者说盛开着荒谬花朵的诗语,却常常得出的是最可信的思考结果,并常常散发着明晰人生诸多困惑的芬芳。
  读哲学和读科学就是读结论,读逻辑论证的过程;读文学或艺术,尤其是读诗歌,却是在读荒谬背后阵痛着的诗心,读诗人献祭给这个国家或世界的赤胆或初心。
  白公智的这首《鸡心岭》,其诗意虽是由诸多荒谬生成的,但其诗中用诸多荒谬诗性阐述的难以言说的痛苦、悲伤和隐忧却真实可信,并令每一个路过人世的阅读者动容。
  祝福白公智,祝福生活和命运,祝福真理与真相,也祝福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族和国。

(2016年6月26日深夜柏相于听石斋)

16、《秦岭》(外五首)
    文/ 白公智(吕本怀点评)
 
以霸气著称。面北而卧
怀里抱住的王朝,都很强大,很久远
都有靠山。动乱时躲在山背后
与山水、绿林、鸟语为伴
和平年代则畅游十里长安,吟诗煮酒
古城墙的花边,写满了艳闻
它卧倒了,也是中国大山的标高
头枕昆仑,脚蹬黄河
分出了祖国南北。翻阅秦岭
其实就是在宿命里,找一条出路
而从岭南出发,几千年也找不着北

微品:这首诗写得大气、雄浑 ,更觉得贴切。无论是“怀里抱住的王朝,都很强大,很久远|都有靠山”,还是动乱与和平年代生活的概括,以及对它地理特征的凸显(它卧倒了,也是中国大山的标高|头枕昆仑,脚蹬黄河|分出了祖国南北),表达均精准而唯美。
 
《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所以聋子听到的
我们听不到。聋子耳朵
远离尘世的喧嚣,安静而寂美
所以哑巴发出的声音
我们听不懂。哑巴喉咙
拒绝私欲的呐喊,恬淡而素朴
所以瞎子看到的世相
我们看不到。瞎子
不用眼睛,就能看破红尘

微品: 聋子听到的,我们听不到;哑巴发出的,我们听不懂;瞎子看见的,我们看不到。诗人这样说,是不是在讽刺,或者在叹息。我们的心灵一旦被”私欲“与"喧嚣"所把持,便将失去”恬淡“与”素朴“,从而逐步被异化。“瞎子不用眼睛,就能看破红尘”,而睁大眼睛的我们,却往往沦陷于万劫不复之中。想想那些被揪出来的苍蝇与老虎,他们之所以结局如此,大多应是忘记了“大音希声”的古训。
 
《与自己为敌》
 
其实我也不想。但迎面吹来的风
实在太大,眼看就要将我吹倒
这些风,携带着时代的利器
撬开我的耳目,口鼻,和灵魂
使劲往里面灌输
我想要和不想要的东西。身体早已
沉重如铅,走动的时候
半个身子竖起来,还有半个
只能拖在地上,成为阴影——
此时,我很想练就空明拳
掏心掏肺,掏出多余的东西
浑身轻松地,双手互搏
而不是与自己为敌。但我没有办法
放下自己。反而时时刻刻都要
顶着压力前行,强迫自己
强大起来,一次次打败自己
汲取力量。一次次
驮起宿命,从死路走向生路

微品:读这首诗,能感到诗人有着沉重的宿命感与坚定的使命感,他一直都在努力纯粹自己,力求放下,但人生里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真正放下的,并且有些东西还是你并不想要但命运偏要强加于你的,这才有了诗中所描摹的情形:“ 身体早已|沉重如铅,走动的时候|半个身子竖起来,还有半个|只能拖在地上,成为阴——”同时,诗人并不屈服于命运,而是“很想练就空明拳|掏心掏肺,掏出多余的东西|浑身轻松地,双手互搏”,但即使这样,也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做到“放下自己”,“反而时时刻刻都要|顶着压力前行,强迫自己|强大起来,一次次打败自己|汲取力量”。既要与自己为敌,又要伴宿命同行,这种人生矛盾或许正是佛教”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基点。但于一般人而言,即使回头却未必有岸,“一次次|驮起宿命,从死路走向生路”,才是一般人无奈而明智的选择。

《羞愧》
 
我庆幸我还有羞愧之心
在每日三餐面前,还会想起
故乡,躬耕的亲人
还能分辨得出小麦和韭菜
见到耕耘土地的人
心底里,还有几分亲切
和欣喜。几十年了
我无耻地消耗着粮食和菜蔬
穿名贵的衣服,鞋袜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享尽人间快乐——
羞愧啊。生活的浪潮推波助澜
我也习惯了,随波逐流
把一副皮囊仔细包裹起来
却把灵魂丢弃在野地
无处安放。一场春雪悄然飘落
覆盖了田野上的麦苗
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我感觉到
我的灵魂,正与麦苗一起
慢慢泛绿

微品:中国人向来缺乏敬仰心,更没有忏悔意识,才最终导致今天终于成为一个互相投毒、互相伤害的社会。而忏悔意识的基础在于“羞愧”,一个人彻底没有了“羞愧”,也就彻底没有了忏悔的可能。读白公智的《羞愧》,觉得他是一个具有美好人性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知道自己那些地方做得不好,知道自己应该向谁感恩。尽管为了生存有时他不得不随波逐流,但生命的根犹在,人生的定力犹在。“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灵魂,正与麦苗一起|慢慢泛绿”,一个人只要还懂得“羞愧”,当然还需加上具有恻隐,他的人生便随时有可能返青。
 
《体制内的野花》
 
作为一株野花,无法选择它的出生地
是悲哀的。风随手把它搁在
滚滚红尘,电车轨道的夹缝之中
成为一株,体制内的野花
 
必须做好被千万人践踏的心理准备
在夹缝中求生存。根扎在
水泥与卵石之间,左也是硬,右也是硬
在硬碰硬之间,必须学会
顺从与隐忍,方可求得生存空间
 
作为生命,它毫不犹豫地坚守着生
绝不轻言死亡,或放弃
即便没有绿叶的衬托,没有舞台或掌声
体制内的野花,也会羞答答地
举起一朵,鲜艳的青春

微品:读《体制内的野花》,感同身受。的确, “作为一株野花,无法选择它的出生地”,是悲哀的;的确,作为一朵体制内的野花,”必须做好被千万人践踏的心理准备|在夹缝中求生存“,是悲催的。无数处于低端的公务员与事业编制人员,他们的境遇与遭遇和诗人笔下的这朵野花何其相似,但更相似的还在后者:“作为生命,它毫不犹豫地坚守着生|绝不轻言死亡,或放弃”,“即便没有绿叶的衬托,没有舞台或掌声|体制内的野花,也会羞答答地|举起一朵,鲜艳的青春”,读到此,花与人,人与花,合二为一,即使只是这样一朵花、这样一种人,也值得自己为自己点赞,因为一直以来的卑微以及坚韧。只不知白公智先生早年是否也曾是这样一朵“体制内的野花”?
 
《出游》
 
在时间上,也在空间上
风声呼呼地,丢掉身后的江山
也丢掉自己
不堪回首的旧事。生活场景随之
推陈出新,演示此在
与彼在本质的不同,以及带给
视觉新的刺激,和痛感
一次出游,宛若灵魂出窍
总有一种声音,在亲切地呼唤——
魂兮归来,魂兮归来

微品: 这“出游”,应是灵魂的“出窍”,更应该一份“丢掉”之后所抵达的轻松。“一次出游,宛若灵魂出窍|总有一种声音,在亲切地呼唤——魂兮归来,魂兮归来”,由此看来,出游不是目的,更好地活着,活出纯粹与自在才是诗人最终的追求。

《瘦身》  
    
    心已宽至无疆,身体已经
    胖至猪油蒙心。现在我要瘦身
    先让心小一点,把野心
    贪心、贼心、黑心、祸心、花心
    全部去掉。只剩下
    真心,信心,和慈悲心
    剩到一心一意。然后
    把身体多余的赘肉、锦衣和玉食
    也都去掉
    把双手交给劳动,双脚交给道路
    把白昼交给光明,暗夜交给梦想
    让身体简单到健康
    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
    朋友简单到真诚
    村庄简单到一派祥和
    只需几缕炊烟
    就能把幸福,拽得像蓝天一样高 
 
微品:读这首诗,理解上应没有什么障碍,无非是提倡做减法,而且一二三、再二四地做减法,心要减到“一心一意”,生活要简单到“一日三餐”,同时“朋友简单到真诚”,“村庄简单到一派祥和”。在诗人心目中,简单与幸福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无论个人也好,社会也好,简单都能提升其幸福指数,正如诗中句子所言,简单“就能把幸福,拽得像蓝天一样高”。
读这首诗,另一个感觉是语言的返璞归真。诗人所说的都是一些家常话,一些大实话,还特别注意运用生活语言,如“心已宽至无疆,身体已经|胖至猪油蒙心”便很生活化,而且有对比在其中,还显得幽默。其余的诗句也很口语化,仿佛朋友之间的促膝谈心,说者真诚,听者顺耳,相信这首诗能让一些人真正感到“瘦身”的必要。
目前有些诗很难读懂,当然不敢说我读不懂的便不是好诗,但假如一首诗写出后,没有几个人能读得懂,甚至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作者自己也不知所以然,这样的诗会不会因此而降低了自己的价值。
读白公智的诗,觉得其意义基本上是明确的,语言则处于通俗与典雅之间,整体上素朴里见绚烂;尤其难得的是他有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有对所有生命的悲悯,从而让他的诗歌既具有理性思考,更有温情热度。
 
 《身体版图》
 
无论到哪儿,都带着自己的王国
首脑高高在上,冠冕堂皇
随身携带国家机器,行使职权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口舌
谨守国家机密,逢人只说三分话
还有七分,交由大脑封存
酒囊饭袋划归内部机关,以肋骨护卫
攘外必先安内。凡脆弱的
都是要命的。任何时候,总有些硬骨头
在顽强地支撑着,整个国体
而手足情深,却总是被外放底层
或边地,替我守护大好河山
偶尔也充当打手,捍卫尊严——
国家不需要打肿脸,充胖子

微品:读这首《身体版图》,很佩服白公智的联想力。
    你看,他以大喻小,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个王国,且还将自己身体各个部位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划分,其职能均用极其风趣的言语道出,比如“ 首脑高高在上,冠冕堂皇|随身携带国家机器,行使职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再比如“酒囊饭袋划归内部机关,以肋骨护卫|攘外必先安内”,诗人仿佛在安排军国大事一般,真是煞有介事,让人忍俊不禁。
    同时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做到了世故与底线并存,从他对自己身体职能的介绍中,我们一方面能看到他“ 逢人只说三分话”与“国家不需要打肿脸,充胖子”的世故,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底线的存在,“任何时候,总有些硬骨头|在顽强地支撑着,整个国体”,“偶尔也充当打手,捍卫尊严——”
    中国历史上是极轻视个体的,有国,有家,就是很少有个人。白公智力求突破传统观念,将每个人的身体都当成一个王国来看待与对待,这充分表现出他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他从每一个个体生命中都感受到了尊严的重要。
    当然这个“身体版图”似乎也能升华为“国家版图”,由其中的“硬骨头”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笔下之“中国的脊梁”,“硬骨头”的存在不仅能让身体得以支撑、心灵得以升华,同时也能让民族与国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将个体之身体视为“版图”的白公智,我相信他的身体中一定会有自己的“硬骨头”,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他一定也会义无反顾地成为鲁迅先生笔下“中国的脊梁”。


总体印象:读白公智的这组短诗,真觉得短诗不短,甚至它还具有史诗般的深刻与厚重。诗人注重内省更注重概括,力求摆脱情感与语言的泛滥,凝练而真切地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每一个用心读了它的人,都能从中受到启发:世界与人生的不美好是宿命,但经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与人生变得美好一点,则是每个人的使命。我相信,这组诗能够成为很多人未来人生的洗车场,也能成为很多人未来人生的加油站。 
 


17、《》狗眼看人低 
文/白公智

大家都这么说
我就相信,它是真的

不知七尺汉子,在狗眼里有多高
不知君子与小人,在狗眼里
有无高低之分......
这些质疑,狗不会告诉我

有人知道。因为他
瞎了一只人眼,安了一只狗眼
我一直想问他
用人眼与狗眼看世界
到底有何不同?

此人叫伦子,人伦的伦,夫子的子
在村里当村长,每天
既要接待领导,也要接待群众

冀卫军点评:《庄子•秋水》中有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自古以来对这句话就有各种不同的诠释和争议。在我看来,不管对方是谁,只要你把对方当成自己一样来看待,那么,好多疑惑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诗人白公智的《狗眼看人低》,阐释的是一个生活常识和教训。“大家都这么说/我就相信,它是真的”,但真正暴露一个人心迹的,往往不是他的身份和名望,不是他的一言一语,而是他的一举一动。
“我一直想问他/用人眼与狗眼看世界/到底有何不同?”,有的问题本来就是一个无解之谜,正如有人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也有人说:“狗是一种势利的动物”……大家还可以列举一些事例来为他们的判断做出最有利的辩护。遗憾的是,宛如这个世界最高等的动物——人一样,也是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
“此人叫伦子,人伦的伦,夫子的子/在村里当村长,每天/既要接待领导,也要接待群众”,从狗到人的自然过渡,无形中拓展和丰富了诗的视野、想象和道场,提升了诗的深度、力度、广度、高度和锐度。
不管是代人吃亏受罪,还是替人背负骂名和愧疚,冒名顶替,在大多情况下都带有某种贬义和嘲讽的意味,偶尔会呈现出一种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也极容易被人忽略或遗忘。这个世界,人们鄙视和唾弃的,永远不是实事求是、一视同仁,而是曲解事实,颠倒黑白。回到“狗眼看人低”,我也常常纳闷:“见人说人话,见狗说狗话”,究竟是人侮辱和糟践了狗,还是狗抬举和保释了人? 

18、《简单就好》
文/白公智

赤条条的降临尘世,够简单了吧
人一辈子,却总是越活越复杂
不断给自己加饭量,加衣服,加力气
敛聚财物,占据地盘
掠夺资源。弱小的躯体终于装不下
快速膨胀的贪欲,和恶念
于是借力打力,将反作用力
还给了生活——这狭小的空间
充斥着各种矛,和盾
尖锐、敌对、密集,而不可调和
血雾弥漫,遮蔽了人类
晴朗的天空

相对于贫穷,温饱就够了
相对于疾病,健康就够了
相对于孤寂,友谊就够了
相对于痛苦,快乐就够了
相对于死亡,活着就够了——

赤条条的离开人世,够简单了吧
很多人,却要
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

【十二的张井点评】:初识白老师是在大别山诗歌论坛,相处日久,深感白老师是大别山最为出色的版主,决没之一之说。评诗荐诗力推新人,鼓励后学,竭尽所能,为诗为人,可谓简单而高致。读这一首诗作更为感慨,敬佩。忍不住乱言几句,粗浅之处敬请谅解。
        “赤条条的降临尘世,够简单了吧"。起句开门见山,向我们拋开了这一无可辩驳的命题,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的起初,都是纯净的,无邪的,简单的,赤条条的。接着一句“人一辈子,却总是越活越复杂”,恰似一句对人世阅尽沧桑后的自言自语,把读者带入沉思之中。人在一天一天,一事一事的成长,有的人则日渐混浊了初心,丑恶了灵魂,“敛聚财物,占据地盘/掠夺资源,弱小的躯体终于装不下/快速膨胀的贪欲,和恶念”。然而不仅如此,小恶不纠,必酿大错。于是利用已拥有的地位,权力,资源使平静的天空,风雨雷电,血雨腥风,生活中不再是和谐的,美好的。“充斥着各种矛,和盾/尖锐,敌对,密集,而不可调和/血雾弥漫,遮蔽了人类”。此刻诗人的心在泣血,在呐喊,试图以一已之力而力挽狂澜,警醒世人,还人世间朗朗乾坤,清平世界,“晴朗的天空”。
        第二节以五个排列整齐的对比句式,以极强的节奏感,以钱塘江涌的气势,把诗人炽热情感,喷涌到了一个最高点,使人读之无不动容,无不震憾,无不悲泣,无不感怀。至此我早己确实钦敬之至。再聆作者之言,“忽然发现,身边的人们个个都活得太累,所以就太假,太虚伪了,故而发出感慨。"所谓言之有物,令人有所思,有所悟,再对照一些巧言碎语,堆砌词藻,为求陌生化,而周出的一些诗,此诗平实,不求华丽,寓大义于其中,正如朵渔看来,“一首好的诗歌,是除去一切技巧辞藻,还能让人继续思考的诗歌”。这一点当然这首完全可堪为楷模。
         结尾冷静之后,让我们仔细思考,该如何“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至此我想起一段先人之语,“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內,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以出世入世之心,独立高峰,看尽浮华,以大境界的思想成就了这首可谓之良药的精品诗作。
          简单就好!愿世界纯洁!让我以孟祥忠诗人的评作为结语吧!“这是一首诗歌,而且是一首不错的诗歌,几年之后,大家再读它,仍然会感动,仍然会受益,它是一首慢上劲的好诗!

19、《》门二题(外二首)
文/白公智


无论此生走多远,或多久,都在
门与门之间出入。出多少门,
又入多少门,难以计数,更难以
道尽其中甘苦。出家门入校门,
十年寒窗,苦读圣贤书。
出校门入公门,为人民服务。每次
出入衙门,告诫自己走正门,而
不走后门,更遑论旁门左道。
自知出身寒门,会被门缝里
偷窥的眼睛,看低,看扁,
却从未自卑。高门大户又咋了?
只是门槛高些,只是门难进、事难办、
脸难看而已,不代表灵魂就一定高大。
命运留给我太多暗门,或窄门,
看不见,穿不过,以至于无数次
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现实与理想之间,
总是门不当户不对。但开弓
没有回头箭,坚信前方
一定有道希望之门,为我敞开。
坚信自己,能在门与门
之间,入世或出世,来一次完美转身,
过空门而不入。

二 
出生门,意味着将有无数道门
等着你
进入。一道门之后,又一道门,
形成一条其长无比的隧道。
也可以
叫它运道。人一辈子,注定要在此
练习穿越。门槛
有高有低,有时会翻不过去而成为死门,
“咔”一下子,
就把你,关在了尘世的门外。

【小芹读诗】一个成熟的诗人遇到的瓶颈不是写不好诗,而是不知道写什么诗。这首诗是一个示范,白老师随手拈来都可入诗。“无论此生走多远,或多久,都在/门与门之间出入”,先把论点亮出,再用人的经历、人的秉性、世道险恶等诸扇门来论证。第二节再回到论点上予以强化。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完整严谨,能感受到白老师是一个严谨的和善于思考的人。

《》地老天荒

在陕北,苍茫无际的黄土高原,像一粒麦子
静卧在黄河以西,秦岭以北。父亲
站在麦粒上,吼一嗓子信天游,整个黄土高原都
五谷飘香。父亲的笑,溢满道道沟壑。
那一刻,我在父亲的脸上,看见了地老天荒。

《》归途

在体内修路。每条路,都从前世修往来生。
夜深人静,我给它们起名字,
旱路、水路,九曲十八弯的断肠路,都有青瓷般
碰都不敢碰的名字。一碰,就碎。
路上长满野草。一有风吹草动,心里就发毛。

【小芹读诗】集中读到固定的五行短诗还是第一次,很佩服白老师创作各种形式诗歌的能力。《地老天荒》这首诗,把父亲与地域相互交织,既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也感受到对父亲的敬重。“父亲的笑,溢满道道沟壑”,是丰收的喜悦,也有“地老天荒”的沧桑感。
《归途》——没有丰富的阅历断不会如此感叹的,旱路、水路,九曲十八弯的断肠路,如此经历,像青瓷般小心谨慎。人生旅途艰难曲折,有共鸣。
五行之内涵盖丰富的内容,需要诗写者不断打磨才具有这样的功力。

20、《采药者说》
文/ 白公智
 
出身乡野有何不好?我自幼修成
医者仁心。肩背药篓手执药锄,扫描我的江山
鱼腥草柔肠似水,临河而居
忍冬花安坐田埂路旁,怀抱济世金银
苦杏果攀上高枝,却苦心修补
尘世的烂心烂肺。马齿苋地绵草
蛰伏荒野。天麻地黄隐居密林。我总能
透过草木之心,看到人间大爱
而滚滚红尘携带毒素;虎狼蛇蝎潜伏四野
伺机发起攻击。看到人类危机四伏
病入膏肓。我遍采药材,一遍遍
清洗,切片,烘烤,炮制救世良药。而人类
前半生救世,后半生自救,最终都要饱尝
煎熬,苦痛,与自然和解。像一群
怀抱救生圈的泅渡者,漫游苦海而乐此不疲
 
     【沧海一鹤点评】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安康乃是这块宝地上闪光的明珠,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有识之士,葳蕤而来。安康诗人白公智就是其中之一。笔者真正认识公智兄是在大别山论坛,这首先要感谢大别山掌门人碧宇老师给我们建构的诗歌平台,让大家有幸在这个偌大的精神领地抒发人文关怀,探讨生命真谛,释放人生块垒!笔者与公智兄神交一年之久,对其诗歌作品仰视不已,总想写点读诗心得,以此回馈景仰之情,但是,因俗世裹足,一直未能如愿!时至今日,欣然命笔,仍有几分忐忑!
       公智兄的诗歌创作,涉足领域辽阔,题材广泛,语言含蓄,个性鲜明,在大别山,乃至诗歌界,令人刮目相看。从乡村到城市,从山野到市井,从质朴的原始躬耕到现代农耕文明,农商医牧渔,花草鸟虫月,涉猎之处,得心应手,内外兼修,且歌且吟,无不留下他诗写的足迹。《采药者说》就是其中的佳构之一。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一个设问句“出身乡野有何不好?我自幼修成/医者仁心。/ 肩背药篓手执药锄,扫描我的江山”,作品的开篇以凝重的笔触,借助医者之口告诉读者,抒写主体“我”,乃是一位深居乡野之人,而“我”的身份却是一位自幼饱受中华医德文化浸润,修为成医者仁心的好郎中,成天肩背药篓,手执药锄,披星戴月,不辞辛劳。以一个医者的天职守护着老祖宗留下的美好江山,用一双明亮的慧眼洞悉世间恶疾,把捕获的病魔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的抒写,为下文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鱼腥草柔肠似水,临河而居/忍冬花安坐田埂路旁,怀抱济世金银”。我们知道,中医乃是中华国粹,数千年来,她积淀了深厚的哲理和思辨,在哲学和医学领域,以独特的智慧结晶成为人类的瑰宝。从药理上而论,鱼腥草清热解毒,怯湿除邪,忍冬花凉血明目、疏风散寒,在博大的国医宝典里,它们不以灵丹妙药而自居,却能够恪尽职守,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一个心怀柔肠,惯看风物,临河而居;一个静守田园,抱朴守拙,心怀济世之梦。诗人借助这两个特殊意向,抒发了一种积极向上,平凡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可贵的价值取向,跃然纸上。
       不仅如此,诗人继续写道:“苦杏果攀上高枝,却苦心修补/尘世的烂心烂肺。马齿苋地绵草/蛰伏荒野。天麻地黄隐居密林。我总能透过草木之心,看到人间大爱”。透过这些冷峻而缄默的诗行,我们发现,登上高枝的苦杏仁,本来可以高枕无忧,逍遥自在地过她的清闲生活,但是,当她看到这个世界仍有那么多“烂心烂肺”的病根需要修补,看到人心一天天被病变吞噬,被世态污染的可怕情境,于是就苦苦地寻觅可以医治的妙药;马齿苋和地绵草能够蛰伏荒野,那是一种淡定的守望,意在营造和谐,寻找突现自我价值的契机;天麻和地黄之所以隐居密林,那是一种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小隐于野,无为而治的君子情怀!这里需要更正的是,无为不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无为是一种境界,一种外静内敛的精神修为。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可能干不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你一定能干好与自己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小事!正因为如此,诗人白公智发自内心的感慨:“我总能透过草木之心,看到人间大爱”。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这个世界总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永远充满阳光和大爱,引领我们心向往之!
        然而,在物质极度繁华,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世界变幻莫测的当下,按照常理,人类的思想意识应该超越任何时代,精神境界应该比任何时代都有所攀升,灵魂堤坝应该牢不可破。可事实恰恰相反,在灯红酒绿,虚华无度的霓虹之下,人类的欲望正在极度膨胀,占有欲蒙蔽了羞耻感和犯罪感,信任感和责任感危机四伏,猎奇心与色相通奸,买官卖官强暴仕途通道,潜规则和暗箱操作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贪污和受贿在阳光下狗苟蝇营,敛财心理贪婪无厌,金钱和权势狼狈为奸,道德底线正在崩塌,社会良知遭到空前质疑。试问,在这种背景之下,诗人何为?凭借一颗孱弱的文心,能否抵挡洪水猛兽?作为灵魂和精神的守护者,诗人也许成不了卫道士,却可以担当起清道夫的角色。所以,当诗人看见“...滚滚红尘携带毒素;虎狼蛇蝎潜伏四野/伺机发起攻击。看到人类危机四伏/病入膏肓。”的时候,再也无法沉默,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于是,他大声疾呼:“我遍采药材,一遍遍/清洗,切片,烘烤,炮制救世良药。”以一个医者的良知,为没落的病态世界敬一份绵薄之力!
      尽管如此,诗人对这个世界还是怀抱莫大的期望,因为人类发展到今天,拥有五千年的博大、包容和治世方略,那里有更多的宝典可资借鉴,更多的志士仁人撑起精神大厦,挺起迈向光明的脊梁。他坚信,眼前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都是望、闻、问、切中,一种虚脱的病灶,都可以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故而,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诗人深深地喟叹:“...人类前半生救世,后半生自救,最终都要饱尝/煎熬,苦痛,与自然和解。/像一群怀抱救生圈的泅渡者,漫游苦海而乐此不疲”。行文至此,我不想奢谈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如何如何,她呈现给我们的警醒和思考,足够我们慢慢地颖悟!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我不禁叩问,这个时代,谁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是达官显贵,还是亿万富甲?是平民百姓,还是网络红人?是命运的失意者,还是得意的娇宠?是社会学家,还是诗人?我不知道,诗歌和诗人能否守住灵魂的最后防线?我被一个深刻的社会学命题紧紧地包围,我看见一个时代的医者仁心,沿着斑驳的人文古道,姗姗来迟!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