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余光中被如此之多的人纪念?

作者:张进   2017年12月15日 11:38  新京报书评周刊    1022    收藏

一张“名片”过于闪亮,反而会遮蔽主人的光芒。余光中在诗歌创作、散文写作、文学翻译上的实绩与影响,远非一首《乡愁》所能覆盖,但对于相当多的普通读者,那些都是陌生的。他本人在许多场合表达过自己的无奈,曾说“强调我是‘乡愁诗人’,虽然也是美名,却仍不免窄化了我”。但即便如此,每次余光中来大陆做讲座,台下拥挤的听众依然往往会在最后,请诗人朗诵一遍《乡愁》。

争议也有。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曾在“台湾乡土之争”时期攻击台湾乡土文学,称乡土文学“联共”,引起广泛争论,至今仍因此收到抨击。如今,斯人已逝,一切都尘埃落定。我们采访了几位诗人、学者、评论家,请他们谈了谈对余先生的评价。

更深的了解,是更好的纪念。


采访  |  新京报记者 张进


1 于坚,诗人


“ 我与光中先生见过三面。谦和的长者,他最好的诗不是大陆流传的那些,我在台湾看过他的另一些诗,非常好,大陆对他误读严重。他与他同时代的大陆诗人不同,有一种已经失传的彬彬有礼的风度,说话声音很轻而有份量,尊重后辈诗人,不以名流自持。

有一年,我们在湖北秭归参加祭祀屈原的活动,五月的湖北,天气正在发热,太阳虽然藏在雾气蒙蒙的天空后面,但还是热。余光中孤零零地坐在一排椅子的边上,白发苍苍。焦等了二十多分钟,一群人被记者们簇拥着走进会场,领导来了。其中有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他忽然离开那一群,走到正坐着发呆的老诗人余光中面前,与他握了握手。

诗歌语言“乡愁”今天成为一个意识形态术语,他功莫大焉。诗人一生写了无数,其实不过是为文明复活贡献几个词而已。斯人虽逝,文章继续。乡愁会越来越重,人们也会怀念这位提醒“乡愁”的诗人。


杨炼,诗人


“ 余光中先生,不止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他还有第三只手——做翻译。余光中先生的诗,曰唯美:传承古典中文诗的音乐性形式;曰抒情:保持汉语诗传统的自然感性;曰贯通:暗合十九世纪以来英诗传统。他上承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下启八十年代中期大陆“港台风”,堪称中文新诗百年递进的衔接点。他的诗歌形式意识,将如血脉注入中文新诗远未完成的“艰难的成熟”,在将来诗人们更深刻、更精彩的杰作中发出回声。”


王家新,诗人,诗歌评论家


“ 闻知消息后我很震惊。余先生的突然离世是汉语言文化的一重大损失。像他这样学贯中西,在诗歌、散文、翻译和文论上都做出了卓著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笔耕不缀并影响了数代人的诗人并不多见。从方方面面来看,他都堪称大家。

他对大陆普通读者的影响,不用我多说。他对大陆诗歌也是有影响的,主要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诗集《白玉苦瓜》我早就读过。余先生在早年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后来又致力于发掘和整合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和新诗的艺术经验。他的艺术追求,可称为现代汉诗的“新古典主义”,它不仅浸透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乡愁,也为汉语诗歌带来了一种新质和新的可能,八十年代的许多大陆年轻诗人,比如张枣,等等,可能就受到启发。我个人虽然不走在那条一味回归古典的路上,对余先生的一些诗学主张和作品也持保留态度,但我很尊重这样的追求,也很佩服余先生的语言文化功力。

一般读者只知道他的《乡愁》,但他肯定还有许多更有艺术价值的诗篇有待我们充分认识。另外,他的翻译也很值得研究,那也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去年我就让我的一个研究生专门研究他对济慈的翻译。

很佩服余先生的语言功力,他对汉语言文化的热爱也唤起了我们的“乡愁”作为一个汉语诗人的责任感,他的一些尝试,比如重新整合、锤炼文白和古今,对我们的诗歌创作和语言文化都有益,但是过于雕琢、修辞过度也带来一些问题。另外,他批评“汉语的西化”也有点偏于一端,忽视了求新求异对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陈黎,诗人


“ 我是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的学生,我读大学的时候,余光中老师是系上的老师。如果说毕加索和贝多芬是音乐领域的代表,作为写作者的余老师,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在台湾的代表。他是台湾最重要的一个文化人。

除了写诗、译诗,余老师还写散文、写评论。与此同时,他还跨界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包括一些当代画家和民歌写作者合作。他对于台湾整个文化的影响力是全面的。

听到余老师去世的噩耗,我是真的难过。他是这么一个亲切的、对很多东西是真的有渴望的长者,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到很多东西是美好的。

我自己也是一个翻译者,但是如果没有余光中先生,我是不会走上翻译这条路的。我年轻的时候看他翻译的两本《英美现代诗选》,觉得很震撼。当时他把很多英美广义的现代主义诗人介绍给台湾的读者,我们看了就非常羡慕,心里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这样一本现代诗选。我和我太太后来做《拉丁美洲现代诗选》,就是受到当年余光中先生的鼓舞。如果不是他这样的有开创性的成果,我们年轻人不会有这个勇气和胆识来做類似的事。

我们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是他在诗歌、散文的写作中,具体地示范我们如何让中文变得更有力、更有弹性、更富趣味,后來的我们可能也不会写出、翻译出那么多样的东西来。他广泛的兴趣很让我们羡慕、景仰,从而模仿、学习他。

我们在花莲做了一个太平洋国际诗歌节,今年已经是第十三年了,前几年每一年我们都请他来。他念诗的時候,一大群写诗与爱诗者都围着他专注地聆赏;轮到別人念诗的时候,他也端坐在下面,从头听到尾专注地听。我们就觉得很感动。他真的对诗歌很虔诚,并且以身作则。

余老师非常幽默、风趣、大度,不吝惜于提携后进。他写过两首诗给我、鼓励我,我受宠若惊、诚惶诚恐地回呈给他一首《与永恒对垒》,诗的最后几行,我写说:“……此刻/ 他应在晚风的窗前笑我,笑我踌躇游移/ 手忙脚乱,不知该选那一支球拍或诗的节拍/ 把这强劲的变化球反击回去,一枚周而复始/ 生生不息的老太阳。他大概没想到,这次/ 我转换战略借力使力,用力把球挥向未知的/ 远方,和他站在同一战线,与永恒对垒”。在我心中,余老师永远是一位勇健、优雅的诗的好手,启迪我们(一如眼前的他),用诗歌与永恒对垒,透过文字、音乐,把人间的美与爱储存进时间的银行。


陈东东,诗人


“ 我对诗人余光中的离世表示哀悼。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余光中是在去参加一次诗会的半路上,在高速公路的一个休息区放着一台电子秤,有位矮小精干的银发老叟穿着背带裤,正踏上去称自己的份量——我那时跟他还不认识,但一眼认出这就是余光中,我知道他也在去那次诗会的路上。那个场景,蛮有点意思……

后来我见过他几次,还一起吃饭喝酒,还曾帮着安排过他的讲演和朗诵,但我却并没怎么去读他的作品。台湾那边的情况我没办法充分了解,大陆这边,许多对余光中明显宣扬溢美、甚至着眼点和用意并不在诗的评论,尤其媒体对其形象一味的塑造,贴给他的那些标签,使得我很难去认真对待他的写作。这些年来,中国的诗界、文学界有不少有趣的现象,余光中现象就很可玩味。他的诗歌高下如何且不去说,我认为我们的现代历史和当代现实造就的某种格局、意志和观点,让人们对他的阅读,会产生被扭曲和损伤的东西。


温儒敏,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


“ 余光中先生的过世是现代文学的重大损失。他可以说是现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反复书写对祖国、对中华文化深深的眷恋之情,用我们普通读者熟知的审美意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感情,也在促进两岸统一这方面起到了精神上促助的作用。他的一些诗被大陆选入中小学课本,是大陆之外的华人作家中最被我们读者熟知的一位。

从诗歌艺术上来讲,他早期受到现代派影响,但他很好地消化了现代主义,能够用中国传统的审美和意象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雅俗共赏。

有一些文学界的人用一种比较过时的意识形态的观念对其进行批评,说他早年反共。但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状态,我们不必去纠结这些事情。


魏英杰,媒体人、专栏作家


“ 1971年,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广为传诵。

可是说起来好玩,余光中在公众场合其实并不喜欢吟诵这首诗歌。这或许是因为被人邀请多了的缘故,但或许也和这首诗过于出名,从而遮蔽了他在诗歌上的真正成就有关。

他曾有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类似观点。那是2014年的时候,他在参加海南大学的一场活动上,婉拒吟诵《乡愁》。事后他说,希望大家看看他其他主题的诗,而不仅仅是《乡愁》。

他自己就经常说,这首诗他不过花20多分钟就写出来了。但他诗集里的许多诗歌,却是费尽思量,有的诗歌甚至没有一定长度的人生体验,是写不出来的,比如《三生石》。

但是,他仍难以避免被人冠以“乡愁诗人”的标签,这是时代使然,也是人心使然,是在两岸长期隔绝背景下,两地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使然。他的《乡愁》因也其浅显易懂、脍炙人口而成为这种情感表达的代表作。

实际上,两岸互通以后,余光中先生多次来大陆,重游南京、杭州、厦门等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前年(2015年)还到过他的祖籍福建永春,参加余光中文学馆开馆仪式。所以,如果说余光中还有什么“乡愁”,也是更深层面意义上的一种情愫了。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