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唐诗流变论要》出版(附作者后记)

作者:商务印书馆   2017年12月19日 10:06  中国诗歌网    789    收藏

B7534471

《唐诗流变论要》  作者: 葛晓音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7-4

页数:370 定价:59.00 装帧:精装

丛书:中华当代学术精品丛书

ISBN:9787100129206


内容简介

本書對唐詩的整體藝術特徵及成因作了深入探討和研究。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有《南朝五言詩體調的“古”“近”之變》、《陳子昂與初唐五言詩古、律體調的界分──兼論明清詩論中的“唐無五古”說》等7篇文章,從唐詩詩歌自身的格律、調式、審美風格等內在特徵著手討論形成原因及演變規律,論及五古、五律、絕句、七律、七言歌行等詩體。下編包括《東晉玄學自然觀向山水審美觀的轉化──兼論支遁注〈逍遙遊〉新義》等7篇文章,從政治環境、社會生活、文化思潮、歷史考證等外部因素研究唐代詩歌的藝術風格與審美取向的形成和變化。


作者简介

葛曉音,女,1946年生於上海。當代卓越的古典文學研究者,成果眾多,對六朝文學、唐代文學、古代音樂文學等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貢獻。1982年獲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學碩士學位後留系任教。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八代詩史》《漢唐文學的嬗變》《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山水田園詩派研究》《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等。


目錄

上編

南朝五言詩體調的“古”“近”之變

陳子昂與初唐五言詩古、律體調的界分——兼論明清詩論中的“唐無五古”說

創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詩的普及——從《李嶠百詠》談起

初盛唐絕句的發展——兼論絕句的起源和形成

初盛唐七言歌行的發展——兼論歌行的形成及其與七古的分野

論杜甫七律“變格”的原理和意義——從明詩論的七言律取向之爭說起

劉長卿七律的詩史定位及其詩學依據


下編

東晉玄學自然觀向山水審美觀的轉化——兼論支遁注《逍遙遊》新義

論齊梁文人革新晉宋詩風的功績

論初盛唐文人的干謁方式

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復古思潮的濫觴

論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徵

“獨往”和“虛舟”——盛唐山水詩中的玄趣和道境

北宋詩文革新的曲折歷程


後記

這本《唐詩流變論要》是從我三十年來已經發表的一百多篇論文中選出來的,上編7篇是對南朝到盛唐各種詩歌體式生成發展原理的研究,包括五言古詩、新體詩、五律、絕句、歌行、七律等,重在詩歌內部規律的探討;下編7篇是對南朝至盛唐詩歌發展的外部原因的研究,包括歷次詩歌革新的背景思潮、儒學玄學思想的影響、文人的行為方式和時代觀念等,力求緊扣這段詩歌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尋找最貼近歷史的解釋。由於南朝對唐詩風貌有直接影響,北宋詩文革新直接承自唐代,所以本書也選入了4篇不屬於唐代但與唐詩密切有關的論文。雖然由於全書篇幅體例的限制,構不成完整的系列,但希望能大致反映我對唐詩演變的前因後果的一些思考角度。為了能體現最近的研究進展,本書既選了最新發表的若干論文,也有少數舊文的內容在這次編集時做了修改。九十年代以前舊稿注釋都很簡單,作品和引文都不出注,更不標頁碼,成為慣例。這次編集最重要的修改是注釋的規範化,劉甯和李鵬飛兩位教授為此幫了大忙,費了很多時間和心力,特此深表謝忱。

由於上下編的編排順序不是發表時間的先後,而是論述對象的時代,看起來這些論文的寫作風格似乎不盡一致。八十年代的論文受刊物篇幅限制,大多經過勉強壓縮,不能充分展開論述,顯得過於緊湊。九十年代以後論文長度可以自由把握,相對比較舒展。加上某些問題的思考也有不斷深入的過程,這個過程也無法通過各篇論文編排的前後順序反映出來,這是應當向讀者致歉的。

商務印書館歷史悠久,向來受到學界尊敬。感謝選題組約稿,使本書能忝列於其他學術名著之中,深感榮幸。自選也是對以往的學術道路和學術格局反思的過程。杜甫說:“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雖然已到桑榆之年,無法估量今後前程遠近,但仍望以此為起點,鞭策自己繼續長途跋涉。

葛曉音


【书评】


发现古诗美的奥秘

——读葛晓音的《唐诗流变论要》

李鹏飞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林庚先生和陈贻焮先生分别是第一代和第二代学者的代表,葛晓音教授是第三代。她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的研究,至今已经整整38年了,其研究范围主要有八代诗、初盛唐诗、山水田园诗、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唐宋散文、隋唐乐舞与日本雅乐等几方面。出版的代表作有《八代诗史》《唐宋散文》《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唐诗宋词十五讲》和《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等,再加上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其他杂著,共计20种,发表学术论文约120篇。近日出版的这本《唐诗流变论要》就是从她的论文中精选出14篇代表作编集而成的。


14篇,只是一个微小的数量,自然远不足以代表葛晓音教授的全部学术成就,笔者在这篇小文中也同样难以对葛晓音教授的所有成果进行全面介绍,这里就只拟简单谈一下笔者对葛晓音教授近些年所从事的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研究的意义的认识。


继承前贤:从体式研究走进古诗世界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先秦至汉魏六朝是各种诗歌体式发生和形成的时期,各种诗体与艺术表现特征的关系,是历代诗论关注的重点。但古人的评论大都是印象式的,今人的研究又大都停留在形式规则方面的阐述上,都少见对原理的深入探讨。即使在没有意识形态影响的时代,人们在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思维影响下,也还是更容易重视对文学艺术作品内容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形式的研究。在形式与内容二者中,内容是显性的,更容易被注意到,而形式往往融化在内容之中,是隐性的,不太容易被注意到。此外,内容的研究也相对较为容易,而形式的研究则要困难得多。


在葛晓音教授之前,对诗歌艺术形式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只有林庚先生和松浦友久先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产生的原理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讨。林庚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之所以关注并深入研究古诗的形式原理,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希望为现代白话诗寻找恰当的形式,这包括节奏和句法等一些具体的因素,林庚先生总结出半逗律、节奏音组、典型句式等中国古诗的一系列规律,并积极地将这些规律移诸新格律诗的写作实践中。尽管关于他的这一实践学界尚存在争议,但他对古代诗歌形式规律的研究却开启了一个蕴含着巨大学术潜力的研究领域。日本的松浦友久先生则运用了十分细密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古诗的节奏特点及其美学效果,他的主要研究成果都被收入《节奏的美学》与《中国诗歌原理》两本书,且都已被译成中文,为中国文学研究界所熟知。


正是在林庚先生和松浦友久先生相关研究的启发下,葛晓音教授从21世纪初开始,集中精力展开先秦至隋唐诗歌体式的研究,她从各体诗歌的源头做起,从语言变化、节奏提炼、诗行安排、篇体结构、表现方式等多种角度,来说明各种体式的生成途径、发展过程和创作原理,从而对古代诗话所论有关各体艺术规范和创作传统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收集在其专题论文集《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中的20余篇论文着重研究了四言诗、骚体的体式形成、节奏结构、比兴与体式的关系;七言诗的生成原理及其与三言体、四言体的关系、中古七言诗体式的转型,先唐杂言诗的节奏特征和发展趋向;五言诗的生成途径,汉魏、西晋、晋宋、齐梁等不同阶段五言体的特征及其沿革,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等问题。由于以所有的诗歌(包括其他韵文形式)传世文献为文本分析基础,而且切入角度新颖,这些论文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全新见解,也解决了诗歌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些疑难问题,堪称微观诗学史研究的成功典范。《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出版以后,葛晓音教授继续沿此道路研究唐诗的体式问题,对唐代各类代表性诗体以及诗人的艺术创新加以探析,试图从体式原理的角度来解释唐诗的美感之谜。这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本《唐诗流变论要》的“上编”所收录的论文数量虽然有限,但都是从属于体式研究这一专题之下的代表作,体现了她思考唐诗体式问题的一些不同角度。


自成一格:从诗歌文本提炼诗学概念


笔者在拜读这些论文的过程中,一方面深感作者研究的深广、分析的精密与解释的透辟,另一方面也在反复思考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文学史上,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应该说,没有哪一个民族拥有中国这样深长而丰富的古典诗歌传统,而且,前人对这一诗歌传统的研究也同样源远流长。但进入现代之后,在运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本国的古典诗歌且提出重要诗学命题方面,中国学界却有些落伍了。尤其是在总结提炼出古典诗歌的有益经验并对现代汉语诗歌的创作起到有效指导作用方面,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界是做得很不够的。中国现代诗人在创作与批评方面所依凭的艺术经验与理论手段大部分来自西方诗学,二十世纪西方“意象派”诗歌的产生及其对中国现当代诗坛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庞德、洛威尔等人正是从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的阅读中发现了中国古代诗人使用意象来抒情造境的技巧,从而提出了“意象派”诗学的一些重要理论与写作技巧,这不仅影响到一大批欧美诗人,而且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现当代诗人。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古代诗话的研究上面,而很少有人从无比丰富的古代诗歌文本中提炼出原创性的理论来,林庚先生那样的尝试实可谓凤毛麟角。但葛晓音教授的诗歌体式研究成果的集群式问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她的研究固然也从古代诗话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成分,但主要是从大量古代诗歌文本中以及诗歌史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真正具备原创性的理论成果。从她的《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一书后附的“名词索引”就可以看出,她提炼出了诸如句序、辩体观念、节奏结构、主导节奏、主导思路、主导喻象、生成途径、场景单一性、古题乐府近体化、典型句式、联想方式、逻辑相因、体式重构等重要理论术语。在相继的唐诗体式研究中,她又提出了表现感觉、表现原理、表现潜力、叙述节奏、铺陈节奏等理论术语。这些术语的着眼点都在于从原理上更深入地解释诗歌体式和节奏的形成,是从实证研究中自然产生的,而非生搬外来名词。在笔者看来,如此众多诗学理论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已经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诗学的新的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比林庚先生和松浦友久先生当年提出的理论要远为全面、复杂和深入,更深刻地关联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内部发展逻辑与艺术表现规律。我认为这一理论体系如果能被当代诗坛所理解、吸收和借鉴,必然可以为当代诗歌探索并完善自己的艺术形式提供十分有益的历史经验。


探秘索隐:从形式的规律中发现诗歌之美


在面对葛晓音教授这一系列体式研究的论著时,笔者猜测有读者可能会觉得这种形式上如此细密深入的研究会有些令人感到枯燥,甚至怀疑这么做的必要性。但殊不知,中国古代的诗话恰恰十分关心这些具体的形式节律问题,因为正是这些问题直接跟诗歌的创作密切相关——内容层面的因素因人而异,也因时代而异,但形式节律方面的很多原理则是超时空的,可以为不同时代的诗人所共同使用并加以发展。对于一个古代的诗人来说,他最需要掌握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写,以及这样写的道理是什么。看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都还记得第七十八回的“老学士闲征姽婳词”时,贾宝玉一边写他那首歌行体的诗,一边对众人解释他布局谋篇的理由吧?这些理由中其实正包含着中国古典诗歌写作的一些真正的奥秘,这些奥秘主要是关乎形式因素的,而且它们不仅适用于古典诗歌,同样也适用于现当代诗歌,因为这些奥秘已经抵达诗歌艺术基本原理的高度了。在葛晓音教授的诗歌体式研究中,一方面,关乎中国古代诗歌写作本身的真正奥秘被大量而系统地揭示出来,古代诗歌的美感之谜从形式节律的层面得到了有力的阐发:比如,魏晋诗歌为何被视为浑然天成的典范,盛唐的绝句为什么会成为绝句这一形式的巅峰,杜甫的五律又为何能臻于“独造”之境?这些都从形式和表现的原理得到了十分透彻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葛晓音教授的体式研究第一次让我们如此真切地领会到诗歌艺术形式的无比重要性,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古代诗人是如何锲而不舍地追求着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如何获得形式上的自由,并最终从形式的自由中创造出诗歌之美来。完全可以说,葛晓音教授从对具体诗歌问题的深入研究中所提出的不少理论见解,最终都是跟艺术哲学的基本原理若合符契的。


以上只是我从阅读中所获得的一点初步认识,只能从一个侧面概括葛晓音教授诗歌体式研究的重要意义。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她的研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所理解,其学术意义也必然得到更深入、更丰富的阐发。


本文刊发于《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9日 16版)

(作者:李鹏飞,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