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之中话朦胧

作者: 2017年12月26日04:05 浏览:998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读纳容《从诗意朦胧到诗意全无》的诗。
从诗意朦胧到诗意全无
                    ——纳容

月朦胧,鸟朦胧,
诗意朦胧。
景朦胧,人朦胧,
朦朦胧胧。

唐诗宋词元曲,
当年雄风,
而今全无。
天马行空,
春华秋月花草木。
泊来诗情画意,
凭空一放,
礼花一簇。

朦胧之中话朦胧

人们的审美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怪癖。比如,忧伤本来就是很令人不爽的事,但是人们却体会到了忧伤中的不一样的感觉。人的痛点可能和快乐点是一样的神经所控制,当痛并不十分强烈时,就有快乐感。所以有人说“痛并快乐着”。“诗意朦胧”也是人们的怪癖。与“痛并快乐着”所不同的是,朦胧之所以受到诗人的推崇是因为它给了人们超乎寻常的想象空间。人物、景色、山川、河流、动物、宇宙、历史、现实……经过诗人抽象后,把抽象后的思维意识附加到任何诗人所要表达和所要抒发情感的物事中,利用人们的想象发散性地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效应。这大概就是朦胧之美的根源所在。

正如纳容诗中所要表达的朦胧再美也需要有限度,恰大好处的朦胧无疑是诗词的魅力之一。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就很好地朦胧了一把,它不仅是景物的朦胧,更重要的是意境上的朦胧。如果我们不看整个诗,只看“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其想象就会无边无际了。这句话配上任何后续的诗句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悲——渺茫;或寂寞——寒沙;或愁——水月同时也隐中之隐有或企盼;或希望;或感叹;或凭吊;或光明。然而杜牧却把这种朦胧加以限定,很好地把握了朦胧的实质,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道出了亡国之恨与醉生梦死,使“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之美推向了极致。因此杜牧此诗是起于朦胧,巧妙地用朦胧烘托了氛围,然而绝不囿于朦胧,为了追求朦胧而朦胧,使诗为千古传诵。反观现在大部分的现代诗大有朦胧到底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着时间在逐渐流行,如今似乎占据了诗的主导地位。

有一种说法我还是很认同的“朦胧源于比喻”,毕竟再朦胧的意境也是有其现实本源的。朦胧是在比喻的基础之上抽象出纯意识层面的东西,然后又用回到诗中来说明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喻是有要求的,比喻必须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现在不管熟知与不熟知的一味朦胧,不熟知的事物本来就很迷惑,在进行朦胧加工不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才怪。受西方诗的影响,如今又有诗者大咖们“舶来”抽象之后再抽象的东西,所谓的意识流。这就相当于在美女的薄纱上又套上了一层外衣,很叫人看不懂。我想“从诗意朦胧到诗意全无”的诗就是“舶回”去,让那些外国人看可能也看不懂。洋不洋土不土的诗,就像学英语学学出了唐山味。

写了这么些,我也很朦胧了。朦胧之中话朦胧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左右都说不清楚,朦朦胧胧地说一下又有何妨!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