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仓百人一首》:和歌不分贵贱老少咸宜,曾是一种流行文化

作者:廉秀宇   2018年01月04日 11:02  澎湃新闻    532    收藏


和歌之始,是日本上古时代流传的口头文学,而其源头是一种对于生活悲喜的本能感动的发声,如劳动的号子、信仰的希求、战斗的呼号等等。起初,内容也是多涉及殡葬、祭祀、渔猎、农耕、战斗、求婚等,与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我国《魏志·倭人传》曾记:“其死有棺无椁,封土作冢。始死,停丧十余日。当时不食肉,丧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饮酒。已葬,举家诣水中澡浴,以如练沐。”这说明当时日本的殡葬仪式中已经有伴随舞蹈唱“歌(うた)”的习俗。

《日本书纪》中记载:“如此行事,八日八夜,悲歌曼舞。”《古事记》中的“隼人歌”,《古语拾遗》中的单行原始歌谣,直至日本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和歌才基本完成了,从长到短、从偶数形式向奇数形式的转变。

“五七五七七”共31个音节的形式也得以固定。和歌也成为日本文学诸形态中最早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和歌”这种叫法,则是为了区别于当时盛行的汉诗。

《万叶集》后,从奈良至平安时代前期,汉诗盛行40余年,和歌一度衰微。《后日本后记》叹“季世陵迟,斯道已坠”,可窥其一斑。在菅原道真提出“和魂汉才”方针的大背景下,以赛歌为中心,大力推进撰歌,宫廷和贵族社会才又流行起沉寂已久的和歌,才形成和歌与汉诗并存共荣的局面。 

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藤原定家选取飞鸟时代至镰仓时代百位歌人每人一首作品,编成《小仓百人一首》集。根据选取歌人的年代,推定《小仓百人一首》的成集时间约为13世纪前半叶。起初,这本诗集并不被称作“百人一首”,这本因由彩色纸张印制而成,故被称作“小仓山庄色纸和歌”“嵯峨山庄色纸和歌”“小仓色纸”等。后因藤原定家于小仓山编著成集,故得名《小仓百人一首》。

诗歌作为一种根据语言本身的特点淬炼出的文体,在各文体的翻译中,诗歌翻译也是最为棘手,不仅要做到传达原意,还要做到表达原文的意境、意象。除此之外,诗歌翻译中,对于原文音律、手法的还原更是困难。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之争在翻译界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对于诗歌翻译的研究,几代译者一直在以各自的方式,作出不懈的努力。

《小仓百人一首》中文版日前由新星出版社出版。12月15日,《小仓百人一首》中文版译者、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德润,村上春树《1Q84》的译者、上海杉达学院日语系主任施小炜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采访,同记者聊了聊各自对于和歌及其翻译的理解。


澎湃新闻:为什么选择翻译《小仓百人一首》这本书?

刘德润:和歌的翻译是非常困难的。在所有日本的古典诗歌集中《百人一首》(即《小仓百人一首》,下同)篇幅最小,它只有一百首。像《万叶集》有4500首,《古今和歌集》有一千多首,《新古今和歌集》有近两千首。

而且《百人一首》中诗歌的跨度达600年,包括从万叶时代,平安时代一直到镰仓时代,跨越日本古代三个重要的时段,它就基本能代表日本古典诗歌的全貌。

我从小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典诗歌。而我接触到日本的古典诗歌,最早是我的老师住吉里子女士,在“文革”中她就开始教我日文。她教我的第一首和歌是太田道灌的传说,兼明亲王的一首。

“七重八重花は咲けども山吹の実のひとつだになきぞ悲しき”(山吹花开七八重,堪怜竟无一粒子)

就是说太田道灌,有一次他去打猎,路上遇见暴雨,他就去一个农家敲门,出来一个姑娘给他开门,那姑娘一看那个英俊的武士就拿了一株棠棣花递给他,然后朗诵着一首古老的和歌。太田道灌虽然是武士,但是和歌写得并不好,答不上来,只好冒雨就赶快离开了,逃跑了。

太田道灌是江户城的创始人。江户城是他在一片荒原上建起来的。后来,1979年朝日新闻创刊一百周年的时候,就开辟了一个小小的专栏,叫“折々の歌(四季歌)”,就是应时四季的和歌。春天是樱花、梅花——梅花在日本春天的花,我们是冬天的花;到夏天,萤火虫;秋天是菊花也好,霜也好;落叶——我们是说一叶知秋,日本的落叶是在冬天,日本跟我们风土气候不一样。我当时就每天把这个专栏的和歌一首一首地抄下来,抄着厚厚的好多本。后来我的好多日本老师,看我这种热爱的精神,他们很感动。就买了给我寄来。现在这个专栏结成集子的20来本,我基本上就凑齐了。我从那个时候就尝试着把喜欢的和歌翻成汉诗。自己随身带一个小本儿,往上翻。那时候是铅笔写的,可以擦干净,可以重写。就这样,不断在积累、在学习。

后来住吉里子老师回到日本以后给我寄了很多书,其中就有《百人一首》。我就爱不释手地每天在学习,每天在朗读。与中国古诗结缘,然后跟日本古诗结缘。就这样开始了和歌的学习。我也有一种冲动,想把和歌介绍给我们中国的读者。


澎湃新闻:日本古典文学的翻译和日本现代文学的翻译有什么区别?在翻译的时候,有怎样不同的体会?

刘德润:我就觉得,第一是语言上的变化很大。我听那些英语老师说,莎士比亚的英语,他们都看不懂。那是400年前的英语,他们说那个叫古英语(莎士比亚时使用的英语应为“早期现代英语”)。而我们要去读日本古典文学的,动辄是一千多年前的像《万叶集》,是1300年到1500年前。《古事记》《日本书记》的歌谣更古老,差不多是两千年前的。

日本的语言,每个朝代、每个时代都不一样,但是翻译起来越来越简单。所以,第一是难度不一样。第二,我们要再现日本古典的话,我们要用的语言和翻译现代文学也不一样,要尽量体现古代的语言风格。所以对中国古代的语言要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行。

施小炜:我主要是做近现代日本文学翻译。那么语言是比较现代的。但同时,我也做一些日本古典文学的翻译。比如说,我送给刘先生的这本《饮露餐英集》,是我8月份推出的一个和歌小册子的译本。

刚才刘老师也提到,日语从古至今,语言的变化非常大——我们中文的古文和现代汉语差距也是很大的。很多日本的高中生,他们在高中要学古典语法。他们学他们的文言文就是当外文去学,就好比学一门外语一样,词汇也不相同,语法也是完全另外一套语法。刘老师在翻译的时候,他经常以中国的古诗的形式去再现日本的古诗。我也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可能稍微有点不同,我也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去翻译日文的短歌。因为这可能是音节上面最接近的。尽管一个是31个音节,一个是25个音节。但是中文因为使用汉字,它很浓缩,音节一样多甚至比较接近的话,那中文传达的意思肯定要多很多,信息量要增加很多。所以只好捡一个相对来说,音节少一点,就是“五绝”这种形式。但同时我也用一些长短句的形式。这就像是宋词的小令一样。虽然不是用一个固定的词牌,但是看上去像宋词的小令的感觉。

我在翻译的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女》,也是用文言写成的小说。但第一,小说这个东西跟诗歌还不一样。假设我们用文言翻译的话,今天就没有人看这个小说了。另外,它考验译者的能力,也就是说译者未必能够完全用文言的形式,把那么长的小说全部翻译过来。所以一个是没有受众,另一个难度也太大。我就找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方式,用白话的方式,就是用明代的“三言二拍”里面的语言去翻译。现代日本文学,比如说我翻译的村上春树,那就完全是用现代语言翻译这个日本的现当代小说。


澎湃新闻:两位如何理解日本诗画之间的关系?

刘德润:日本画首先是接受了中国画的影响,特别是南画、文人画的影响。《小仓百人一首》里面的是“浮世绘”。浮世这个词是浮生若梦的意思,也有这个世界充满了忧愁的意思,也有及时行乐的这种人生态度。 

它的诞生是在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到达了全盛期。为什么?因为印刷术通过两条渠道传到日本。第一是通过朝鲜半岛。日本丰臣秀吉在朝鲜打了败仗,但是把印刷术搬回去了。第二个是我们通过丝路传到欧洲的印刷术,被传教士又带回日本,目的是印《圣经》。所以日本出现了比较兴旺的出版业。日本的出版业也面临时代的变化。江户时代结束了烽火连天的战乱,迎来了和平,大家安居乐业。教育普及起来了,靠的一个是私塾,而且更多是“寺子屋(てらこや)”。寺庙就是学校,和尚就是老师,周围的贫苦的农民的孩子都可以上学。不一定要学费。你家收南瓜了,给他抱个南瓜也行。你给他打一捆柴送去也可以,这样就教他们读书、写字、打算盘。日本的国土非常狭窄,如果一个父亲有一点土地,有两三个男孩,那个土地是不能分的,因为当时的法律是长子继承权。老二老三怎么办?送到城里当小伙计,到商店站柜台去。那么他们在农村就接受过基本的教育,他们成为文化消费的群体。所以第一是天下太平,第二是有消费的人群,再加上技术的发展,印刷业的出现,所以浮世绘是因为印刷业的出现而产生的。所以就支撑起了江户时代,诗歌与画的结合,走进了千家万户。很多人都把它买来,贴在自己家里。

《小仓百人一首》浮世绘是江户时代,日本桥一家出版商绘制的。原来是干什么的?做团扇。团扇上面过去用手绘,能印刷以后,一张一张往上粘贴就行了,做的团扇很多。它也涉足了出版业,也团结了很多木版画的画师。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歌川派的浮世绘画师。在他的策划下,这本书在江户时代就问世了。

施小炜:“浮世绘”是一种木版画。它的特点就是套色印刷。所以这个木版画是五彩缤纷的,颜色非常的好看。到了江户时期,日本画家的绘画技巧已经超过当时的中国了。尤其是画人物,我们中国画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但你看日本的浮世绘的人物画,画的有夸张的地方,但它整个比例非常合理。葛饰北斋那是世界级的大画家,他的绘画技巧非常高超。我们中国基本上是没有职业画家的,我们都是文人兼做画家。

我们中国人更多地欣赏的是诗画不分家,画了一幅画,题上一首自己写的诗,再盖上自己刻的印章。我们都是这个等于是业余的。那日本到了歌川广重、歌川国芳的时候,已经是职业浮世绘的绘师了。跟同时代的中国画家一比的话,他们的技巧很高超。然后他们套色印刷的技术也已经超过当时的中国。所以后来浮世绘传到欧洲之后,影响了欧洲印象派的崛起。包括梵高也非常喜欢浮世绘。让欧洲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来自东方的审美。而中国的绘画就没有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值得我们中国人好好反思。

至于为什么《百人一首》,跟浮世绘放在一起。因为《百人一首》这个东西,日本把它做成扑克牌,就叫“歌留多(かるた)”。“か”其实就是指“カード(card)”,就是卡片。法语中是叫“carte”,荷兰语和法语的读音比较接近,传到日语中就变成了“かるた”。当然,实际上本意是指卡片。

日本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这种卡片,把和歌抄写在上面,然后用作一种游戏,叫“カルタ取り”了。过年过节的时候作为一种游戏,一个人念了上句,大家去抢这个东西。那么这种卡片后来就把背面印上画。这一面是和歌,那一面印上画,这样就做得色彩非常好看,便于销售。这个也就是歌川广重的“歌留多絵(かるたえ)”的起源。这个对日本的小孩子从小的古典诗歌启蒙非常好。它基本上是日本人对于古典诗歌认识、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澎湃新闻:两位如何理解日本古典诗歌审美?

刘德润:一般来说,从《万叶集》的时代起,日本诗歌注重的是朴实、男子汉气概。上至天皇下至农民、士兵都要写和歌。相对中国古典诗歌而言,和歌更容易写。因为它没有那么多的平仄或者启承转的规矩。到了平安时代,这个文化就被贵族垄断,经过贵族的精心雕琢,和歌就变得更加重视技巧。到了镰仓时代,贵族大权旁落,他们觉得自己大势已去,和歌就有了一种怀旧的感伤。

这是代表日本三个时代的诗歌。这本《小仓百人一首》,就弥补上了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江户时代,一个全民狂欢的文化飨宴的时代。而且把这个歌川派的画师,在出版商的策划下,他们把过去的手抄本的和歌写在上面,下面印上浮世绘。这个浮世绘的人物和这个活泼的人物,并非有必然的联系。

他们第一是在怀古,第二是在追捧当时的流行文化。下面画的主人公,大部分是当时的戏剧的主人公,或者是流行小说的主人公。所以它是非常流行的文化。它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市民消费团体群体。

施小炜:和歌其实客观看的话,政治地位远远低于汉诗。但是,和歌是“贵贱皆重,老少咸宜”。汉诗并不是这样,明确是要有教养的这种高层的这些官员和知识分子才行。但是,和歌是一般的百姓也可以享受的,从贵族到平民都可以享受。


责任编辑:苏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