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富:怎样鉴赏诗歌

作者:徐有富   2018年04月28日 09:14  程门问学    5777    收藏

微信图片_20180428091035

▲徐有富先生


优秀的诗歌作品通常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想对诗歌作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尚需对诗歌作品加以鉴赏,下面我们就对几种主要的鉴赏方法作些介绍。


一、披文入情


《文心雕龙·知音》篇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可见诗歌作品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因此诗歌作品的文本首先应当正确。其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将作者弄错了,这就需要辨伪。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级学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发展简史》说:“李清照早期的词,有写得活泼轻快的,如《点绛唇》写打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少女形象极生动。”这首词的作者是否为李清照就很成问题,因为它所描写的内容,完全不符合李清照的身份。大户人家的秋千一般都在后花园,女主人打秋千的时间又是“露浓花瘦”的早晨,客人怎么会在早晨进入李清照家的后花园呢?再说李清照是主人,从其《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来看。她少女时代胆子就很大,见到客人怎么会如此紧张呢?还有,既然已经“和羞走”了,为何又要搔首弄姿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呢?匆忙中她的梅子又从何而来呢?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已指出此词作者问题多多:

此首别作苏轼词,见杨金本《草堂诗余》卷下。又作无名氏词,见《花草粹编》卷一、《续草堂诗余》卷上、《古今词统》卷四、《古今诗余醉》卷十二、《花镜隽声》卷七、《词汇》卷七、《同情集》卷四。别又误作周邦彦词,见《词的》卷二。赵万里辑《漱玉集》云:“案词意浅薄,不似他作。”

这首词的作者为谁尚需研究,但决不是李清照,否则上面提出的那些问题将很难说清楚,而且也有损于李清照的形象。

二是将某些文字弄错了,这就需要校勘。诗歌作品在流通过程中,读者、编辑、传抄者、出版者难免会对之加工、修改,有意无意间造成不少文字差异,直接影响到诗歌鉴赏,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可适当做一些校勘工作。譬如王维的《相思》,流行本如《唐诗鉴赏辞典》作: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但是,读者在欣赏此诗时会产生一个疑问:红豆树秋天结子,春天显然不是采撷红豆的时间。我们查中华书局出版的《王维集校注》作“秋来发几枝”,而且比较原始的版本如《云溪友议》、《唐诗纪事》等均作“秋来发几枝”。较为通行的《万首唐人绝句》、《全唐诗》还作“秋来发故枝”。显然将“春来”校改为“秋来”,这首诗才能说得通。

三是还要扫清文字障碍。古典诗歌流传到今天,有些词语的读音与含义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否则也会影响我们对诗歌的欣赏。试读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其中的“儿”子,现在普通话读为“ér”,显然与“期”(qī)不押韵。而“儿”字在宋本《广韵》中属上平声中的支韵与齐韵,如果我们按照吴方言将其读成ní,则此诗就押韵了,吟诵起来也就好听了。

还有些古代汉语词汇或方言词汇的意义已经消失或变化了,如果没弄明白,当然也会影响诗歌鉴赏。如《黄侃日记》1922年1月30日写道:“向观钞本苏子瞻《冬日牡丹》诗‘一朵妖红翠欲流’,疑翠为误字加以直抹,今观注本引陆务观《老学庵笔记》谓成都有鲜翠红纸铺,问土人乃知鲜翠犹鲜明也(高似孙《纬略》亦云:翠,鲜明貌,非色也)。夫以乡语入诗,百年之后,非注莫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读诗时遇到难懂的词语不要自以为是地忙着修改,而要翻翻注释、工具书,做一些考订工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前人写诗爱用典故,如王季思在南大做报告时谈到他师从胡小石的一件往事,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有“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两句,他起初用《晋书·陆机传》中的“平吴之役,利获二俊”两句话来解释,胡小石不满意,叫他去读《国语》中的《越语》,原来勾践曾用黄金为功臣范蠡铸像。这一典故显然更贴切。这个例子说明解释典故是多么不容易,而一旦解释清楚了,对我们鉴赏诗歌又大有帮助。

当然有些典故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读者都喜欢三、四句所用的比喻,说它别出心裁、新颖独到。其实一、二两句也别出心裁地用了新颖独到的比喻。《乐府诗集》卷四五收录了《碧玉歌》,并引《乐苑》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以宠爱之甚,所以歌之。”看来第一句将早春二月的柳树比喻成新妆的美女,则其美丽喜人可知。第二句将柳条比喻成美女的长发也够动人的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有两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不知是否受到了此诗的启发。

其实不少典故都不容易看出来,因为诗人写诗强调用典故不露痕迹,如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二云:“作诗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这当然为我们解释典故、鉴赏诗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表面上此诗未用典故,而且从字面上也能解释得通。实际上此诗用了典故,梁沈约《宋书·隐逸传》称陶渊明: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食,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诗的第三句几乎与陶渊明的说法一样。这个典故对我们理解这首诗大有帮助。李白与幽人都将陶渊明当作自己的效仿对象,看来“幽人”也是一位隐士。首句表明李白与幽人在山花丛中对酌,因为陶渊明也是在菊丛中饮酒的,则他们同陶渊明一样不拘形迹可知。次句写两人酒逢知己干杯少,喝得很投机很痛快。第三句写李白以陶渊明白比,也像陶渊明那样真率。第四句也将幽人比成陶渊明,还期待他第二天来抚琴,这一方面表明自己是幽人的知音,另一方面也是对今天这次对酌的充分肯定。


二、知人论世


当我们扫清文字障碍后,还要了解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将这个问题讲得最清楚的当推鲁迅,他在《题未定草(七)》中说: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应当说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社会背景,对我们鉴赏诗歌是大有好处的。下面我们就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谈一谈。唐代安史之乱后,便一蹶不振,于是便出现了许多感慨沧桑变化的诗篇,其代表作之一为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能写出这首诗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韦庄(836-910),长安(今西安西北)杜陵人,宰相韦见素的后代。而韦见素是一个认识到安禄山必反,一再进谏,却始终未被采纳,并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人。韦庄还是著名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这样的家庭出身使他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胸怀大志,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公元880年春,韦庄在长安应试未第,亲眼目睹了当年冬天黄巢攻陷长安的过程,并于公元883年在洛阳写了著名的《秦妇吟》。“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就是韦庄所见到的战争给长安留下的创伤,听说金陵未见戎马,于是携家带口,流落江南,并写了一批金陵怀古诗,将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利用一些历史古迹作为载体,表现出来。《台城》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构思方法大抵采用了物是人非的模式,台城周边乃至整个金陵地区的景色,依然是那么美丽,江雨霏霏、江草萋萋、满树的鸟儿在不停地叫着,台城下的柳树“依旧烟笼十里堤”。而“六朝如梦”四字则写出了诗人对以台城为政治中心的那一段历史的整体感受,着一“空”字又巧妙地将所见、所闻、所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江山如画,而过去主宰与享受这如画江山的六朝统治者们,却成了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而不复存在了。诚如李白所说:“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金陵歌送别范宣》)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无情”二字,十里长堤上的杨柳丝毫不顾六朝政权的灭亡,依然抽条、吐绿、飘絮,显示着春天的美丽,确实是够无情的了。诗人恰恰是想通过柳之无情,希望人们去思考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历史是无情的,如果一个政权倒行逆施,只能遭到历史的遗弃和嘲弄。

此诗好就好在诗人通过怀古,表达了诗人对摇摇欲坠的晚唐政权的深沉忧虑,而且诗人的忧虑还充满了批判意识。公元880年冬12月黄巢起义军入潼关、下华州(今华县),唐僖宗慌忙逃往成都,韦庄不久写了首《立春日作》:


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

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


此诗不仅为杨贵妃翻案,将酿成安史之乱的罪责理所当然地归为唐玄宗,而且将酿成广明之乱的罪责也理所当然地归为当朝皇帝唐僖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也称御柳“无情”,这就使我们认识到《台城》一诗不仅在批评六朝皇帝,也在批评唐代皇帝,而且还指出唐玄宗、唐僖宗们已经并且正在重蹈六朝的覆辙。可见联系作者的全部作品、生平事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我们深入理解一首诗显然是大有帮助的。


三、以意逆志


当我们在确定版本,扫清文字障碍,做了知人论世工作以后,就应当揣摩诗歌的主题思想了,也就是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赵岐注日:“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王国维《玉谿生年谱会笺序》云:“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如何以意逆志呢?第一步最好反复吟诵诗歌作品,这是理解作品的好方法。朱熹说:

某旧时读《诗》,也只先看去许多注脚,少间便被惑乱。后来却将《诗》来讽诵,至四五十过,已渐渐得《诗》之意,却去看注释,便觉减了五分以上工夫。更从而讽诵四五十过,则胸中判然矣。(《朱子语类》卷八〇)

吟诵最好能达到会背的程度,程千帆在《治学小言》中指出:


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深透。


实际上,吟咏背诵的过程也就是对作品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正如龙榆生《词学十讲·论欣赏和创作》所说:“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算是通体的‘眼’,著此一句,而千种风情,万般惆怅,都隐现于字里行间,玲珑透彻,言有尽而意无穷。但这种境界,非得反复吟讽,心领神会,把每一个字分开来看,再把整体的结构综合起来看,着实用一番含咀工夫,是不容易理解的。”

吟诵还能充分体现诗的音乐美,近人蒋兆兰《词说》云:“声音之道,本乎天籁,协乎人心。词本名乐府,可被管弦。今虽音律失传,而善读者辄能锵洋和均,抑扬高下,极声调之美。其浏亮谐顺之调固然,即拗涩难读者亦无不然。”

除吟诵外,读者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云:“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如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诗三百首》收此诗,蘅塘退士评日:“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活。”显然,第四句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了女主人对爱情的渴望,哪怕是一年会面一次也好,而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此典故的运用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写秋夜,烛光还照在画屏上,女主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感到房间里很冷清,让人难以忍受。于是次句写她拿着轻罗小扇,走出卧室扑萤火虫,因为她的宫廷生活太单调了,此实为百无聊赖之举。第三句写她觉得扑流萤也没有多大意思,于是站在台阶上看深夜的景色,由于站得时间太长,使她觉得凉气袭人。第四句写她不得不回到房间里继续睡觉,但是仍然睡不着,只好躺在床上看着牵牛织女星在想心思。诗人通过此诗表达自己不被赏识,不受重用的怨望之情也是可能的。于是,作者写此诗的用意也就大致可以把握了。


四、分析比较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对诗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艺术享受。试以韩偓的《新上头》为例:


学梳蝉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

为爱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


在唐代,女子到了十五岁,通过一定的仪式,改变发式,加笄,俗称上头,表示进入成年,可以结婚了。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分析道:

起句之蝉鬓新裙,本是当时女子一般的妆扮,而蝉鬓之上加以“学梳”,新裙之上加以“试”,就极其准确地写出了刚刚成年少女的特定情况,画出了她感到新鲜而又生疏的心理状态,从而缴足了题面。次句忽然从远处着笔,写其姑娘的佳期来,表面上似乎与上句毫不相干,而实质上却是对上句所写试妆心情的加倍渲染。正因为这位少女刚成了年,不久又将出嫁,学梳头,试长裙,就有了双重意义,这句诗也就更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烘托出她试妆时兴奋激动的心情。这样,它就又一直贯穿到下面两句。因为如果只是成年而不出嫁,那么爱好也许不至如此之“多”,以至于心里都反而“惑”了。所以,从结构上探讨,次句虽似宕开,实则承上启下。第三、四句十四个字,实有六层意思。爱好,一也。爱好多。二也。因爱好多而心转惑,三也。所惑乃是否宜称,四也。由于不能定其是否宜称而问旁人,五也。一问不足,因而遍问。六也。由于层次之多,更见出诗人用笔之曲折,针线之细密,但另外一方面,语言却极其晓畅明白,使人感到真实、生动而且自然。毫无做作。

通过如此细密的分析,使我们对一位刚成年、即将结婚的少女对新生活渴望的心理了解得较为深透,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为了对诗歌作品了解得更加深入,我们还可以联系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诗人的作品作比较研究。金元好问《中州集·拟栩先生王中立传》云:“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女郎语矣。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后来他在《论诗绝句》中还专门将此事写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看来元好问的老师用比较的方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较研究实际上是要我们用发展的、辨证的眼光去分析诗歌,譬如李清照写过一首驾舟出游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着重描写诗人在藕花深处争渡时导致鸥鹭齐飞时的生动画面。通过对人争渡、鸟齐飞的动态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洋溢着的青春活力。结婚后,她又驾舟出游过,试读她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两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有明显不同:上次出游没有考虑独不独的问题,这次出游特别强调一个“独”字,也就是说丈夫应当同自己一道出游,结果却因故未能做到这一点;上次荷花开得很茂盛,这次荷花已经开败了;上次见到的是鸥鹭,这次见到的是据说能够传信的大雁;上次玩得很尽兴,这次心思没有用在玩上面,而是用在思念丈夫上面,甚至想到丈夫也在思念自己;上次玩过了,出游活动也就结束了;这次玩过了,还在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自己的花样年华正在消逝,而且相思之情一直到月满西楼时都无法排除,以至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还写过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与前相较,这首词又有明显的不同:这次花不是开败了,而是开尽了。这是伤心人的感觉,事实当并非如此,因为下文还说“春尚好”;上次登舟前“轻解罗裳”,说明平时还是注意打扮自己的,这次因为天晚了,连头都懒得梳了;上次是“独上兰舟”,这次则最终没有登舟出游;上次与丈夫只是暂时的分离,这次丈夫已经去世,永远见不到了;上次脸上写满了愁,这次却“欲语泪先流”;上次还有相思,这次只有绝望了。我们将李清照三首有关泛舟出游词加以比较,就会清楚地感到诗人由少女成为少妇,再成为老妇,其情感的变化历程。

有比较才有鉴别,鲁迅在《随便翻翻》一文中指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譬如唐人徐凝写过《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人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钱塘》说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自居易初到杭州担任刺史,诗人徐凝、张祜登门拜访,都希望在乡贡中得到首荐,遂试《长天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试讫解送,以凝为首,以祜为次。张祜不服气,说自己的诗写得好,自居易解释道:“你没有写出徐凝‘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样的诗句。”后来在人生的道路上,徐凝顺利,张祜不顺利,都与此有关。宋人王谠《唐语林》卷三《品汇》门、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一《徐凝》条,都转载了这则故事,因此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苏轼却提出了不同看法,赋诗一首,题为《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称羡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诗日:“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李白与徐凝的诗水平究竟如何,不妨作个比较,程千帆特地写了篇论文《关于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今录其要点如下:

李诗首句写山,山名香炉峰,山头云气笼罩很像香烟,晋释慧远《庐山记》云:“气笼其上,则氤氲如香烟。”李白“紫烟”之喻当受其启发。李诗以香炉峰衬托瀑布水,而徐诗只提到“青山色”,显得一般化。李诗“第二句描写了诗人自己的活动,使人们有可能想象他那种登高望远、遗世独立、精神与天地相往来的风貌,从而大大地扩张了诗的容量。对比之下,就不能不使人感到徐诗四句纯属客观描写的单调,显出其诗中无我的缺点”。李诗三、四两句写瀑布,以银河作比,写出了瀑布落差与水量之大,极富创造性,因而给读者留下了新鲜而深刻的印象。《水经注》云:“悬流飞瀑,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宵中矣。”这段话或为徐凝所本,但是郦道元写得生气勃勃,而徐凝却写得平平常常。通过比较,很快就显示出了二诗的优劣。


>>>本文为徐有富教授《中国诗学原理讲座》第十六讲“诗歌鉴赏方法”,原载《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6期,转载自“程门问学”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2.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5.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9.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10.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