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处人生的智者心怀 ——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中秋词”

作者:杨景龙    2018年05月01日 15:57  陟岵    1814    收藏

    苏轼是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型文化巨人。从中国散文史上看,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从中国诗歌史上看,他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最能体现“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宋诗特色;在中国书法史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苏黄米蔡”,为北宋四大家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他作为宋代文人画家,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尤其是他的词作,咏史怀古,田园山水,离别相思,宦情世味,谈禅说理,边防武备,几乎“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提高了词品,推尊了词体,使向来被视为“末技小道”的曲子词,获得了与诗同样的抒情言志的表现功能,于莺娇燕呢、香艳轻软的婉约词林里,开拓出一片豪放派的新天地,在词史上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诗文词兼工或诗书画兼长的才人不在少数,但没有一个人能像苏轼那样,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sc1.webp


    才华横溢的苏轼才命相妨,生平遭遇极为坎坷。他二十一岁时与弟弟苏辙同榜考中进士,一代文宗欧阳修看罢他的文章,表示要让他“出一头地”。年轻有为的兄弟俩“奋励有当世志”,曾被皇帝和皇后许为宰相之才。但在后来新旧党争的激烈倾轧中,苏轼由于坚持独立政见,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为新旧两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中枢,先后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定州任地方官。他在地方官任上廉洁爱民,多有善政。任湖州太守时,因为写诗讽刺新法扰民,被主管言论的御史舒亶等人罗织罪名,逮捕入狱,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险遭杀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来又被贬往遥远的岭南惠州和荒蛮的海南儋州。正道直行的苏轼,不见容于新旧两党,“为小人忌恶排挤,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宋史·苏轼传》),并以所谓“谤讪朝廷”之罪陷于冤狱,一再贬谪,大半生颠沛流离,最后病死在常州旅舍之中。


    面对人生道路上接连不断的坎坷磨难,苏轼既用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去坚持,又用道家旷达自适的出世思想去超脱,还用佛家梦幻泡影的空无思想去化解。他以卓异的心智和丰富的阅历,洞明世事,悟透物理,觑破人情。但在看穿一切之后,他并没有撒手放弃,他的生活热情并未因连遭不幸而减退,而是更加坚执通脱,透彻成熟。贬黄州时,他不仅写出了光耀史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使中国文学史倏然闪烁出一片璀璨夺目的光芒,而且吃出了一道传世名菜“东坡肉”;再贬惠州,他乐滋滋地表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远贬儋州,他竟然吟唱道“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而且认定“海南万里真吾乡”,在苗黎蛮邦的天涯海角,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贬谪待罪于荒远偏僻的地方,在一般人是难以忍受的苦境,他却能够苦中作乐,甘之若饴。身处逆境的苏轼融合三教、勘破三昧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使他的为人和作品焕发出知性与感性的双重魅力,成为命运多舛的士大夫文人们最后寻觅的精神归宿。

sc2.webp


 写于密州任上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就是一首充分体现苏轼热爱人生而又善处人生的智者心怀的名作。词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作词背景。“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子由”是苏辙的字。当时朝中新党执政,苏轼、苏辙兄弟两人均受排挤,被分别外放到京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和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职。他们兄弟之间情亲骨肉,谊胜知己,政见一致,极为相得。缘此,苏轼曾对苏辙发出过“与君世世为兄弟,共结来生未了因”的衷心祈愿。然而公务在身,不得闲暇,他和弟弟虽同在京东,相去不远,却也是多年无法相见。僻处偏远州郡,使“奋励有当世志”的苏轼深感政治上无所作为的苦闷。父母俱逝,家山万里,爱妻早卒,儿女幼小,他在人世间的知心者惟有弟弟一人,所谓“四海一子由”,正是宦海沉浮的苏轼的生存孤独感的真实写照。两年前,苏轼舍弃湖山秀美的杭州,自请调任密州,就是为了与在齐州的弟弟离得近些,他赴任时曾绕道与弟弟晤面未果,满怀抑郁之情写下了《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这首名作。到密州后,“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困于职守的兄弟俩,仍是虽近犹远。值此亲人团聚的中秋佳节,苏轼痛感困缚,倍思爱弟,把酒问天,望月怀人,填词寄意,把政治上“入世”、“出世”的矛盾与情感上“离合”、“圆缺”的矛盾,化解于既热爱人生又善处人生的执着、旷达与睿智之中,挥写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的千古名篇。


 词的上片,对比“天上”、“人间”,展示“出世”、“入世”的矛盾困扰,这是儒道两家思想共同影响的结果。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点明饮酒赏月之义。郑文绰评曰:“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大鹤山人词话》),所言甚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句,化用唐人小说《周秦行记》所载牛僧孺诗:“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这两句对比天上宫阙和人间生活。传说天上一夕,世上百年,所以虽知人间日月,却不晓得天上是什么日子。这是以时间的差异表现天上与人间的矛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用段成式《酉阳杂俎》的传说,意为自己本想像神仙一样乘风回到天上,可是又怕经受不了月宫的寒冷。这三句以对温度的感觉,写人的心理倾向,既醉态淋漓,逸兴遄飞,又有所顾虑,不无担忧。前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把虚幻的天上与真实的人间进行对比之后,词人否定天上,选择人间:还是在皎洁的月光下起舞,和自己的影子嬉戏吧,天上又哪里有人间自在呢?中秋之夜在超然台上“登高望远,举首高歌”的苏轼,虽有道家蹈虚出世、蝉蜕浊秽的遐举愿望,流露出“夐绝的宇宙意识”,但最终还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了上风,对悲喜苦乐的人间岁月、俗世生活倾注了更大的热情。


 对这首词的上片,尤其是对“我欲乘风归去”以下五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一引《复雅歌词》说:“元丰七年,都下传唱此词。神宗问内侍外面新行小词,内侍录此进呈。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曰:‘苏轼终是爱君。’乃命量移汝州。”自从这段话首倡“爱君”说,后世论词者如张惠言《词选》、周济《词辨》、黄苏《蓼园词评》、陆以谦《词林纪事序》、金应珪《词选后序》等都接受了这种看法。今人夏承焘、施蛰存解说此词时,皆指“天上”为朝廷,“人间”为地方官任,也是对“爱君”说的引申发挥。更有当代学者联系熙宁八、九年间朝廷政治形势的变化,指出苏轼以为有机会还朝辅佐皇上,所以表达了“我欲乘风归去”的愿望,但对政局演化还是有所顾虑,因此又担心“高处不胜寒”,因而做出“何似在人间”的随遇而安的选择。诸家皆是遵循传统以比兴说词的批评方法,知人论世,以史证词,来索解这首《水调歌头》的比兴象征意蕴。

sc3.webp


 词的下片转入怀人,既感喟自然和人事的舛错乖违,又在天人合一的宇宙高度上,以相对思维的道家智慧,弥合自然界和人世间的“圆缺”、“离合”矛盾,使本呈分裂状态的人间生活、情感,在超越的层次上达成新的平衡、统一。过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写中秋皓月仿佛有意,转过红色阁楼,映入罗绮窗帘,照临因离别相思而失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则以失眠人的反诘语气、埋怨口吻向月亮发问:为何偏要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是对离合圆缺矛盾的思考和感叹。苏轼是一位热爱人生而又善处人生的智者,他深知人生是绝对不圆满的,人间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它们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月既不可能长圆,人也不可能长聚,正如月亮“一夕成环,夕夕都成玦”一样,人生也常是“聚少别离多”,这是一个自古及今,世代皆然,谁也无法解决、无法避免的永恒困惑和遗憾。既然如此,善处人生者就应该在人生的绝对不圆满中,追求相对的圆满。即如今夕,本是亲人团聚的中秋佳节,然而他和弟弟却因公务在身,无法相见。兄弟团聚既不可能,那么就祝愿彼此健康平安,远隔千里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也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啊!结句点化谢庄《月赋》名句“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用“但愿”领起,情意更为深厚。


 这首中秋词格调高旷,风韵清越,“翩翩羽化而仙”(《草堂诗余》卷四杨慎评语),被王国维评为“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人间词话》卷下)。刘熙载读此词“尤觉空灵蕴藉”(《艺概·词曲概》),先著说此词“自是天仙化人之笔”(《词洁辑评》),李佳“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左庵词话》),各家都以审美鉴赏的微妙感受体验,道出了这首《水调歌头》中秋词超迈清旷的风格特点。这首词的上片是对月亮神话传说和历代游仙诗的活用,下片人月双及,演绎物理人情。全词“绝去笔墨畦径间”,象、情、理高度融合统一,化景物为情思,又化情思为理趣,旷达超脱,乐天知命,宽人胸怀,暖人情意,启人心智,读之可以使人更加深刻圆通地理解宇宙自然、世事人生。无怪乎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了。


 解读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此词在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上,所契合的带有母题、原型性质的“望月怀人”模式。这种模式肇始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焦竑《焦氏笔乘》说:“《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月出》虽非望月思亲,但月夜的清幽意境,抒情主人公惆怅不甘、骚动不宁的向慕思恋情怀,实开启了后世诗人词客月夜抒怀之先河。“无限新诗月下吟”,自此之后,望月怀远、望月思乡、望月思亲之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层出不穷,名篇迭现,一轮皎洁的月亮总能撩起中国诗人的无限心事。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谢庄的《月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范仲淹的《御街行》、彭邦桢的《月之故乡》、余光中的《中秋夜》、舒兰的《乡色酒》、席慕蓉的《乡愁》等,都是这一月夜怀思模式的古今名作。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更是此类名篇之翘楚,它的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与由《月出》奠定的“望月怀人”的抒情模式正相契合,词中潜隐的深层意蕴结构,对应了漫长岁月里积淀而成的月夜怀思的民族心理范型。所以它总是被历代处于相似情景中的人们记起,借以寄托自己望月怀人、佳节思亲的情感,这首词也因此而更加脍炙人口,世代传诵不衰。

        原载《名作欣赏》2004年第10期

sc4.webp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