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干劲最新诗集《瓷器恋》出版

作者:港湾渐大   2018年05月02日 11:58      289    收藏

冯干劲(笔名:港湾渐大)男,江西浮梁人。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西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发表在《诗选刊》、《诗潮》、《延河》、《长江诗歌》、《诗江西》、《西江月》、等报刊杂志上。有诗作入选多个诗选编,另有众多诗歌被数十个公众号推介。著有诗集《岁月印痕》、《瓷器恋》等。获“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称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瓷器恋 / 冯干劲著. -- 上海 : 文汇出版社, 2018.2 
(在追梦路上. 第三辑)
ISBN 978-7-5496-2471-3
Ⅰ. ①瓷… Ⅱ. ①冯… Ⅲ. ①诗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38091号 

《瓷器恋》诗集简介

   这部诗集共收录作者书写景德镇瓷器和与瓷器有关的风景名胜诗作近百首。诗集共分两个部分,第一辑是以瓷器为题材,主要是围绕瓷器来写,写了瓷器的历史,瓷器的制作过程,各种名瓷的特色,以及瓷器在一带一路中所发挥的作用来写,歌颂了景德镇瓷器的辉煌历史,世界瓷都的当之无愧。第二辑是写与瓷器有关的风景名胜,主要是通过对风景的赞美来歌颂瓷器。景德镇的这些风景都是与陶瓷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的,都是围绕瓷器这一独特的瓷文化来打造的,因而更具瓷都特色。读了这些诗后,使读者对瓷都的认识更加深刻,对瓷器从古到今的历史更加充满敬仰,从而加深对瓷都景德镇的了解和向往,对景德镇为陶瓷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而由衷的赞叹。


傲立昌江边,期待“在火的洗礼中永生”——《瓷器恋》序

李贤平


    我的故乡是江西省乐平市,是“瓷都”景德镇市所辖县级市。因此,我很关注景德镇地区作家、诗人的创作。我们知道,千年窑火,犹如凤凰涅槃,催生出中国陶瓷史上的明珠——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灿烂。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景德镇作家的创作富矿。近些年来,国内不少著名作家、诗人将创作的目光迁移到景德镇主题,并产生不小的影响。但从另外一个意义而言,这样的辉煌与耀眼,其实也折射出景德镇本土作家的尴尬。的确,如何充分发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成为摆在景德镇本土作家、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幸好近几年来景德镇作家开已经开始关注本土题材,创作了一些与景德镇陶瓷历史有关素材的小说、诗歌、散文,多少缓解了景德镇文坛的这一尴尬。

在江西诗歌版图,南昌、上饶、赣州三大诗群早已声名鹊起,吉安、萍乡、抚州诗群等彰显后发之力,新余的诗歌群体也正整装待发。可以说,江西诗坛显示出蓬勃、葳蕤的气象。在此境遇下,我也欣喜地看见,景德镇从2015年起每年主办景德镇诗歌论坛,整合力量,他日或可在赣鄱诗坛发出独特的声音。我曾经说过,冯干劲的出现,使在江西诗歌版图中显得乏力的“景德镇力量”凸显生气。近些年来,他的诗歌入选《粤海风》“2012江西作家新活力30人作品大展”专号、《诗潮》“江西诗人十位诗人作品小辑”等,还入选《南昌诗歌精选》等选本。不仅如此,景德镇市作协还为他的第一部诗集《岁月印痕》举办过研讨会。

在诗集《岁月印痕》中,有瓷都新咏篇、社会关注篇、故乡难忘篇、生活感悟篇,自然流畅,韵味浓郁,给读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而这样的创作风格,依旧在他的第二部诗集《瓷器恋》中得以延续。是的,故乡似乎永远是冯干劲挥不去的乡愁。“路旁的树开始变得深沉/葱茏在秋阳里回想/林立的楼房下/已是秋天的一派景色”。在我看来,《瓷都的秋天》集中体现了他炽热、真挚的故土情怀。在他看来,瓷器店“汇聚着五颜六色的春夏秋冬”,“珠山路就像不退的潮水/一浪高一浪的飘荡/两旁的树偶尔有一只鸟在歇息/看潮涨潮落/发出了低低的欢畅”。他似乎是为了这座城市而生,他的忧伤、快乐似乎都和它的忧伤、快乐紧密相连:“昌江静静地回忆历史/偶尔会再现草鞋码头景象/思绪乱了秋阳/也乱了人们渴望的心”。他的一首诗就叫《瓷器恋》(作为诗集名):“来到景德镇/就来到瓷器的故乡/眼前是瓷器的琳琅满目/触摸是泥与火的气场”。“爱她的每一寸土地/爱她的里弄坯房/爱她的风情万种/爱她的永不变心//当一切都变成现实/瓷器恋才刚刚开始/那窑火不断/爱就不断//有寂寞的苦恼/更有心灵的欢乐”。读到他这样激情饱满、情感浓郁的诗歌,我立刻想起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瓷器恋》的一部分诗歌,以写瓷器为主,关乎瓷器的历史、瓷器的制作过程、名瓷的认识,等等。冯干劲以赤子之心,善于把故乡的一景一物转为意象的依托,使之成为写作资源的富矿,从而实现歌颂景德镇瓷器历史的伟大。比如,在他的眼里,普通的渣饼(是烧瓷用的垫子,如果变形了,则要更换)就是一首美妙无比的诗。“童年的欢乐/渣饼的记忆是那么清晰/藏在昌江两岸/静静地等待我们去寻找/飘荡的水上浪花/让童年慢慢长大//曾记得太平窑在渣饼里跳舞/炉火跳出的星星满了一地/我们欢呼雀跃/窑火在昌江岸边生生不息”(《丢失的那只渣饼》)。他娓娓道来,一幅优美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徐徐展开:少年,水花,炉火……作者不止步于怀想,而是笔锋一转,把渣饼视为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使温情的回忆多了沧桑,多了感慨:“我想寻找那些渣饼/找回逝去的记忆/我要在烧瓷匣钵里寻找/在昌江的两岸寻找/月光如洗/渣饼已深深嵌在心里”。 

“昌江”,在他的诗歌中反复被提及;而“珠山路”,也是他多首诗歌中常常提到的一个地名;甚至是,在同一首诗歌中,这两个地名同时出现。他是不是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幻化成今天绵绵不断的诗情?他还以《珠山路》为题,抒发心怀:“回想那泥泞的小路/被昌南镇的瓷工日夜踩过/走得那么艰难/艰难到童宾为一口大龙缸而以骨作薪”。“路过的唐英/一定有着打马归来的气势/让这个无名小镇/塑造着一个个瓷器的辉煌//终于在你的面前横空出世了/一个偌大的御窑厂在龙珠阁的脚下落地生根/从此你时来运转/占据了珠山这唯一的称号”。通过阅读冯干劲的一些诗歌,可以看作景德镇的地理诗歌。他悠然写来,虽然如拉家常,不疾不徐,但传递的是历经沧桑后的微笑人生、豁达心境,不失厚重而稳健。这就是人到中年后的珍惜、感恩,使得他的诗歌向澄明、通透致敬。

更难能可贵是,冯干劲不单单是抒情,不单单是回忆,而在抒情、回忆中多了一份对普通人物命运的关注,在轻与重的对比中突出对普通人物生存方式及其艰辛生活的喟叹。在封建社会,窑工的生活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艰辛而贫困。解放前,景德镇广泛流传诸如此类的民谣:“装坯开了禁,乡下得了信。丢掉田不作,漏夜赶上镇。三吊二百钱,买根压肩棍。”在《窑屋》中,冯干劲喟叹:“渐行渐远的声音/淹没了历史的尘烟/木板上的痕迹/记录多少沧桑巨变”。“记不清那些驼背的身影/苦撑着生命的延续/多少窑工的黝黑/在窑屋内穿行”。就这样,他理性地把自己从面目模糊的往昔岁月中退回,把诗歌的根基落实在“驼背的身影”“窑工的黝黑”。尽管他们的命运是那般的艰难,但诗人还是心怀美好、希冀:“那透出的一丝亮光/红了窑火/也红了窑屋内的生命/我仿佛从这里看到/闪烁瓷器光芒的泪水/流淌了千年/寂寞的青花”。

在这部诗集中,有一部分诗关乎与瓷都的风景名胜,通过风景歌颂瓷器,因为这些风景与陶瓷密切相关的,对瓷都的认识更深刻,对其历史更充满敬仰。冯干劲常年从事纪检工作,对此,他从古县衙中得到了启示。“高高的屋梁就像一面镜子/储存了多少影像/有县官大人拍案的威严/也有屈打成招的冤案//失去监督的权力”。“八字开的大门/一半是威严,一半是恐吓”(《古县衙的昭示》)。浮梁古县衙景区位于景德镇的北部,建筑具有徽派与赣派相结合的特点,县署里面的楹联涵盖了封建社会地方官处事方法和原则。一副古联从上到下/写满了至理名言/昨天读了,今天读了/明天还有人来读,来细细品味”。在这首诗中,“古联”成了冯干劲观照当下、触及现实的恰当托盘,从而使得他的诗歌生发力量,生发厚重。

通过以上阅读,我们发现,在冯干劲的诗歌中,看不到玩世不恭,看不到故弄玄虚。他坚持“在故乡中”写作,并且是如此执着,如此深情,在凝望与坚韧中顽强成长。正是他的地域性视角拓宽了写作视野、写作方式,形成了一定的个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故乡中”或者说地域性写作容易出现的盲点与误区。诗人梦亦非在《西部诗歌:如何穿越地域性》中指出了西部诗人地域性写作存在的困境:“地域性同时也成为一片沼泽地;许多诗人走不出这一带有异乡气质的写作阶段,造成了写作的惰性。”“个人既不能以审慎、反思或批判的姿态去面对,也不能让主体全部地融入大自然中,从而达到‘天’‘空’的大境界,所以更多的诗人仅仅停止在表面上的赞美、歌唱。”这样的困境,在江西一些诗人创作中并不鲜见,冯干劲的诗歌也存在类似的瓶颈。学者、作家陈政先生曾经撰文高喊《警惕景德镇的精神塌陷》,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景德镇这座历史上曾经让我们为之骄傲、引以自豪的城市,在市场经济大潮排山倒海的嘶咬、冲刷下,自我、尊严、灵魂、追求、气节,这些文化核心岩层被不断浸洗剥脱,原本就有些营养不良,现在更显瘦骨嶙峋之态。”面对景德镇、景德镇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作家、诗人何为?又该如何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叩问、反思这样的精神困境?我想,这样的命题,不仅仅是冯干劲这样一位景德镇作家、诗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也期待,在冯干劲以后的诗歌创作中看见更深刻的、更厚重的表达,就如他所说:“窑火红了/我的心也红了/那些坯胎/在火的洗礼中永生//我也想来一次洗礼/在火中锻造/在火中永生……”(《在窑火中永生》)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员,《家庭百事通》杂志社副主编, 江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年度“江西文情报告”课题组成员)

■一千三百六十度锻造的小镇

景德镇其实很小
一座独具特色的江南小镇
因镇里瓷器很著名
曾在丝绸之路上赢得了China好名声

这样的奇迹令世界注目
那是经过1360°锻造的瑰宝
有谁能相信这样的温度下
一团泥会兑变成奇珍

他的身体可以打碎
但擦不去花纹
因为他的骨头很硬
景德镇人的骨头也很硬


■草鞋码头走出的辉煌


昌江的水出名
那是它和瓷器高度融合
草鞋码头就在岸边
昌江上舟帆蔽日昼夜繁忙

千百年来这里留下无数身影
穿草鞋的瓷工和船工
就像昌江的鱼穿梭不停
所有的瓷器都从他们手中远航

我不敢小瞧这些瓷工船工
穿一双破旧草鞋
走出的路却很辉煌
辉煌得令大英博物馆争相收藏



■深藏不露的景德镇


这不是传说故事
这是实实在在的真实
只要一锄挖下去
不是瓷片就是渣饼
当然还有匣钵

于是景德镇的瓷器就火了
火得地下又是一个千年的延伸
只要你有心
就可能拾到一块清朝或者唐朝的瓷片
这样的地方
有很多故事深藏不露

■匠从八方来的城市

这里汇聚了南腔北调
京城的普通话也带着乡音
你可以在大街上说着家乡话
也是正宗的景德镇人

这种关系不要理由只要和瓷器有关
就成了景德镇最受尊敬的人
他为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能工巧匠们成了“景飘族”
成了景德镇市民

于是匠从八方来
器从天下走
一个包容又大气的城市行走了千年
还在不断壮大

■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延伸

景德镇是我生存的故乡
这里的变化与我息息相关
只是三十多年的日月更替
草鞋码头改变了昔日的模样

当泥土的芳香与瓷结缘
景德镇红了半边天
他的大红大紫也让我骄傲了一把
不信你可以试着和陌生人说出他的名字

只要你不用老眼光看问题
景德镇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延伸
那些东南西北进城的路
会闪亮你的眼
就像是通往一座城堡
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圣地

■窑屋

渐行渐远的声音
淹没了历史的尘烟
木板上的痕迹
记录多少沧桑巨变
纵横交错的现代与古老
让你恍若隔世

记不清那些驼背的身影
苦撑着生命的延续
多少窑工的黝黑
在窑屋内穿行

那透出的一丝亮光
红了窑火
也红了窑屋内的生命
我仿佛从这里看到
闪烁瓷器光芒的泪水
流淌了千年

■一千年的梦想

一条千年源源不断的昌江
养育了世代繁衍的瓷都人
一窑千年袅袅不息的圣火
烧出一个经久不衰的瓷城

那窑火不断哦
演绎着千年陶瓷的神奇
从葫芦窑的问世到梭式窑创新
让宋真宗的年号千秋彪炳

那高岭长存哦
一把洁净的泥土烧得那么认真
不再是虚构的幻想
一个真实的瓷器让世人慕名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