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空的视网膜上”——论杨隐诗歌

作者:思不群   2018年06月06日 10:05      409    收藏
杨隐是我的多年同窗。在诗歌写作上,他又是我多年相伴而行的同道诗友。人生本无趣,但因为有了朋友,有了同行者,这难挨的时日便多了一份快意,多了一份醇味。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十年前我们在苏大后庄谈诗论文、谈古论今的一个个瞬间又浮上了心头,它们构成了我三年研究生读书生涯最值得回忆的片断。那时我们还是研一,正在大量恶补理论著作和经典作品,一次次从图书馆搬回一摞摞著作。我们读累了、读烦了,就跑到隔壁对方寝室,交流各自喜欢的诗歌、最近读到的佳作,有时也拿出自己新写的诗作请对方品读、挑刺。我们往往是对方诗作的第一读者,因此,他的绝大多数诗歌我都耳熟能详。杨隐在诗歌写作上是虔诚的,也是勤奋的,他像琢玉者一样,既善借他山之石,又苦练内心之力,孜孜以求,用那些仔细打磨后纯美反光的语言,向我们呈现出汉语之美、诗歌之美。
一、细节的暴动
杨隐是一个多愁善感、略带忧郁的诗人,这种忧郁为他的诗歌带来了一种基调,一种罩着旧时光的美。这个忧郁的人,睁大了眼睛,静观这世界的变幻和人世的悲欢。他的眼睛总是看向低处,看向细枝末节,在一朵花的生长过程中,他只关注“它在一微米一微米地喝水”的样子,“在一整条河里,唯独对这一滴水一见钟情”(《一滴水在流》)。在这个大规模、大数据、大狂欢的时代,杨隐却情愿把眼光放低,专注于那些小小的灰尘,独自品味记忆中那些笑脸和汗水、那些思念与眼泪。南朝齐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曾说过:“纤微向背,毫发死生”,虽然他说的是书法,但是我认为它适用于所有的艺术。正是那些幽微末节,显现出一个艺术家的与众不同之处,显现出他独到的眼光和品质,甚至能让人将他从众人中识别出来。诗人都是回忆的俘虏,容易被过去的声音和瞬间所带走。诗人消失了,一个个画面从深海浮出了水面,披泻着月光散发出美丽和召唤。然而,月亮带来了潮起潮落,带来了一次次的冲刷内心崖岸的波浪。在那些不可避免的决堤的时刻,他捉笔成文,如一个鬼魂附身的首领,发动那些沉睡的细节举起草籽与麦芒,联手发起了暴动,一举将诗意收入囊中。在这些诗歌中,他用语言的冰块冻结了时间,并用触觉的镊子将时间无限拉长,然后在感叹与祝祷中将它编织成一个密致、结实的结晶体。

故乡

首先你得把这个词
从泥土里拔出来
慢慢的
不要太用力
再用贴身的小刀轻轻赐净根部
注意:要绝对干净
残留一粒泥土也足以击瞎你的眼睛
然后你坐下来
用一盆清水覆盖它
看它舒展开身体,慢慢沉下去
这时候,你不要说话
像另一个溺水者
沉默,足以化解你们与生俱来的敌意

这是一个怀乡病者的自我解剖实验,他将这些用童年、回忆、亲情配制而成的“故乡”放在显微镜下,让我们看清它的根须和叶脉。故乡深埋,那些回忆的泥土层层覆盖,从三十年的泥土和三千里的马蹄声中慢慢“拔出”,怀乡病者惊声尖叫,“溺水”的恐惧阵阵袭来,在异国他乡的手足无措中,他独自抚摸着这温润的“实验品”,陷入了沉默。“故乡”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一个心理空间,而是一个时间的储存器,一念孤悬地垂挂在记忆的底部,当我们快步向前时,在不经意间,就会晃动它,甚至在一阵不期而来的创痛中将它连根拔出。幸好,这时止痛药已经来到:

桃木梳子

从你捉住梳子顺发的那一瞬
往后退三个月
那时它还在木匠手里
往后退三年
那时桃花盛开,红颜遍地
往后退三十年
还没有你我
它只是一粒种子,在泥土的胎中分娩

诗人多半都是神秘主义者,他们相信臆造的必然,相信身不由己,相信一只隐形之手最初的安排。当初的相遇或许是偶然,但诗人从心灵出发推导出必然的路径。正如沈从文在《边城》中说的“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在这首诗中,诗人代替上帝出现,说出了爱的秘密,说出了爱的必然来到。站在今日的晨光中,诗人在一步步的回首,“三个月”前、“三年”前和“三十年”前,一个个瞬间忽闪而过,那仿佛是丘比特写给他的一封封确认函,并由此回溯,成功地从上帝手中获得了首肯。诗歌本身很简单,随着时间的倒退,那是根据剧情需要进行的重新编排,一帧帧画面缓缓推出,在最后所到达的地方却仿佛与出发点天然相连。从诗歌技巧上来说,它是充足而有效的,让我们在陪同诗人颔首回望中同样获得了爱的充注与照耀。2009年我曾写过一首《童年瓮》,与此有相似之处:

从三十岁开始往回
倒退。退一次
探瓮取滴原初之蜜,
死皮掉一层,茶味
浓一层。
退到年方二八,总角相伴
天朗气清,春溪奔流。
或者相反,退到五十岁,风平浪静。
到最后,速度越来越快。
被一次次掏空的
将瓮浓浓地充满。

《桃木梳子》因为爱的自信给予了诗歌一种正向的力量感和顺利到达的畅快感,而《童年瓮》因为一种内心的纠缠、因为经验相互之间的胶着,呈现一种混杂的景象。但是,由于时间的介入和沉淀,两首诗最后都力求达致一种内在的充盈和满足。杨隐曾在读到陈先发的《茅山格物九章》时说:“诗歌就是要说出一些神秘,在情绪、思想的幽微之处发端。”这是杨隐诗歌的特点,他总是从细节出发,在细部慢慢积蓄力量,在细节的相互拱卫、联结和抬升中,忽然将一种崭新的诗意端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写那些在街头揽活民工的《在太平街》:

一张一张被生活擦旧的面孔
聚在太平街的边上
扁担、铁锹、大锤子
以及洗得发白的旧衣服,以及憨厚的微笑
一丝不苟的
在这个清冷的早晨
等待包工头的挑选

这一节的白描很平实,不动声色,一个平常的早晨,小镇的街头就这样展开。这仿佛是一幅古典的风俗画,画家远远地隐在后面,只有一些微微的体温,隔着纸背传来,需要敏感的心灵温度计才能测度。但当波浪一层一层推涌,它速度越来越快,瞬间就到达了顶峰:

他们站着
有时倾斜,像一片片快要被风吹走的树叶
有时笔直,像一枚枚未及被敲进泥土的钉子

卡尔维诺曾在《未来文学千年备忘录》一开首便详细论述了“轻逸”的价值,他所说的“轻”是“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它是“超脱了世界之沉重哲学家诗人那机敏的骤然跳跃”。我以为这几句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是建基于沉重和洞悉之上的轻,从“扁担、铁锹、大锤子”中抽身而出,从“等待”中突围而出,在一棵树的枝头,一种生命之轻哗哗作响。当我们读诗时,不仅仅是在读眼前的诗作,我们还会不自觉地调动所有的经验、回忆与想象来对比、确证或者区分。所以瓦雷里说:诗歌要像一只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羽毛。这不仅仅是质感和想象力,还有经验和回忆。在这首诗里,杨隐直接越过了羽毛,将风中的鸟儿呈现出来。
二、诗歌相对论
爱是直接的,而时间和空间总是相对的。推广开来说,你与我是相对的,青山与大漠是相对的,沉默与哭泣是相对的,怀念与拒绝也是相对的。由于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刻度,有了相互的记录和回放,我们每一个内在的小宇宙,在空间和质量的相互作用下,也有着自己大爆炸的时刻,有着从未止息的核聚变和燃烧的火焰。这是灵魂的广义相对论。

一个相对论的中午

灰尘一样,这是我小小的爱
一个中午,我看着它们
在光线里跳舞
那么欢快,那么恣意,那么
不顾一切
像宇宙洪荒,那么多破碎的星球
在大爆炸后旋转
牵引它们的力量,无限大

阅读这首诗我们需要天文望远镜,从聚焦于一个点、一个原子核,忽然大踏步后退,退出宇宙,站在宇宙的起始点上,静观那些碰撞的焰火,自我的爆裂,恒星在坍缩后一举将行星吞没。帕特里克•莫迪亚克曾在《地平线》中写道:“他清楚地感到,在确切的事件和熟悉的面孔后面,存在着所有已变成暗物质的东西:短暂的相遇,没有赴约的约会,丢失的信件,记在以前一本通讯录里但你已忘记的人名和电话号码,以及你以前曾迎面相遇的男男女女,但你却不知道有过这回事。”那些灰尘、那些暗物质,就是我们破碎心事的前身,就是我们独自站在星空下,对着遥远的天穹默默无言中咽下的口水。那些暗自握紧双拳的忍耐,那些胎死腹中的莫名冲动,只有口水咽下时咕咚做响的喉咙知道,并记下了每一个时刻。“小小”的灰尘之爱,却受到巨大天体的“牵引”,高速运转和飞行,仿佛不由自主,仿佛遽然而逝。在优雅、腼腆的另一面,杨隐自有他的力量和手段。然而,在目睹宇宙洪荒、尘埃飞舞之后,我们仍然会把眼光收回,重新注视起那小小的爱的星球。而这时,由于有了遥远的广大背景,有了那些朦胧存在的信息,我们再注视的眼光变得不一样了。这是语言牵引的力量,这是诗歌的相对论。卞之琳的《断章》是诗歌相对论的经典之作,那是两两相对、智性静观中生发出的时空倒错,它是快乐的智性游戏。太白则是诗歌相对论的王者,《独坐敬亭山》与大块对坐,与山川对谈;《月下独酌》更进一步,用想象塑造出一个通灵通神的相对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几乎不需要对待之物,他强大的分身术,可以无中生有,隔空取物,对月祝酬,天地星月,流云花影,都被他随手取来,借酒之杯,浇己之怀。而杨隐也写出了另一种相对论:

在西湖

夜色沉沉,运送鬼魂的棺木还在路上
白茫茫的湖水现在看不见了
但我知道,它还在,就在它原来在的地方
容颜不改

独自站了很久,安静得像近旁睡着的一株细柳
天光将至,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事物
马上就要现身了

我一直有个偏见,认为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在艺术效果的呈现方面远远高于其他艺术。因为汉字不仅有音、形、义,具备了音乐的流淌性、建筑的建构性特质和基本稳定的内涵,而且每一个汉字、每个词语身上都背负着多重暗影,都有自己的历史,当它被安排在某一句诗中,这些历史的影子争相走出,仿佛是一场角色众多的戏剧,在相互激发、对质与妥协中,一种崭新的意义被呈现出来。这首诗通过水墨的淡笔细描营造了一种幽魅、神秘的心理氛围,但是诗人的战术是坚壁清野,是围而不打,他没有从正面讨战,而是将那些靠近中心的语词和意象一个个排队出场叫阵,围着那中心不断打转、打转,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那一再隐身者终于坐不住,“马上就要现身了”。而有时,那震惊我们的,正是那现身者:

断章

在天空的视网膜上
月亮的瞳仁放大
又缩小

因为内心的光线

天空因其大而显出月亮之小,天空因其沉静不变显出月亮内心的忧戚、不安。这时我们看见的仿佛是天空巨大的瞳仁,它总是在上面静静的注视,但又时刻准备着用它巨大的云团把月亮的瞳仁紧紧包裹,我们的心灵也随着“放大”又“缩小”的节奏在内心同频共振。这首诗在高度简洁概括中实现了静与动、安宁与不安、抽象与具象的完美凝合。
三、与古人对称
有时,我们的写作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另一个人,那甚至是一个古人,我们的写作就是为了与他对称,为了让他们在今天被重新唤醒,再次介入我们的生活和思考,与我们饮酒、吃茶、谈诗、论文。于是,有了里尔克写给波德莱尔的诗歌,有了布罗茨基要“取悦一个影子”的尝试,有了海子向荷尔德林的致敬之诗。而杨隐则写下了给嵇康的《白玉兰》:

一片一片,白里泛黄,像被美人
手掐过,她们剪掉的小指甲仿佛锈掉
慵懒,随意,漫漫地推开云烟
相隔一夜,玉山崩毁得面目全非
不可断绝的仅仅是魂魄,一寸一寸
与风雨肝胆相照。这样的时辰,醉与不醉
又有何区别?大杯是年,小盏是月
“叔夜兄,请再浮一大白”

读到最后一句,我忽然想起了陈先发的《前世》中那句“梁兄,请了/请了——”。杨隐很喜欢陈先发的诗,这首诗可能受到他的影响,但这并没有减少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的惊喜和激动。除了它,还有《失魂引》:

泡桐开裂,第一个看见它内部的人必成瞎子
大罗山以北,清水一线天,有墓碑一截
两座坟,有龙柏一株,大悲咒一部
饭叶露洗喉的斑文鸟在念
……

“知其白,守其黑,而后因果可成”
在这无人之地,枯云是薄暮的灰烬
躺,是站的灰烬

这些散发着浓郁的历史墨香的诗歌以前他没有向我出示过,这代表着杨隐已经沿着传统文化的河流逆流而上,不断深入文化的源头。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总有一天会走到这一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把它作为成熟与否的标志。作为嫁接品种的新诗,它与母系水土的关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时至今日,从写作到批评,我们所操持的语言和理论、思维,仍然是西方传过来的那一套,仍然与我们的文化母体是隔膜的。关于传统,布鲁姆认为是一种“影响的焦虑”,这种“焦虑”是顺时传递的。而T•S•艾略特则认为不仅传统对个人产生影响,相反个人也在参与传统的生成,也会对传统产生影响,使传统的面貌发生变化。在今天T•S•艾略特的这一观点尤其重要。由于20世纪后半叶传统文化的断裂,我们平常所谓的传统其实往往就是呈现出来的传统,是我们所看到的传统,那些没有呈现出来、沉在水面之下的,也许将不再成为传统,或者说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它们并不存在。当然,在新诗写作史上,重返文化母体的探索从未停止,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大批诗人遵从内心的召唤,以自己具体的写作去重新接续传统文化的血脉。比如于坚、杨键、陈先发等诗人,就在自己的诗歌中力图恢复汉诗传统的光彩。杨隐的一些带有古典韵味诗歌的写作,正是对这些前辈诗人努力的呼应。种种迹象表明,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正在苏醒,传统在我们文化和文学中的面目将会越来越清晰。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传统的普照之下,我们所意识到的时间都是传统里的时间。因此,杨隐在诗歌写作上寻求与古人对称的努力,向古典文学源头靠拢,显示了他的诗歌写作的自觉。

萍水相逢

那一年,身负箧囊,手持布伞
行走于江湖
有花折花,有酒饮酒,有朋友交朋友 
亲近一夜明月,只为几句玩笑
如今,“众鸟高飞尽”
我们学会收拢袖筒,放走清风
不伤春,不感冒
如隔水之岸,两不相欠

1932年克罗齐在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美学”条目时写道:“如果拿出任何一篇诗作来考虑,以求确定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人判定它之所以为诗,那么首先就会从中得出两个经常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即一系列形象和使这些形象得以变得栩栩如生的情感。”这首诗从古典情怀入手,但是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持了杨隐一贯的洒脱而又略带伤感的调子。全诗读罢,竟有梁祝同窗共学之感,杨柳清风,河水之渡,潇洒意兴,共趁诗酒年华。“众鸟高飞尽”及时嵌入,妥帖,及时,以一当十,情感与形象二者无间地融合到一起。
在并不算长的十年写作生涯里,杨隐的诗歌追求在一种纯粹、简练而又平和的语言背后,通过独具个人匠心的意象的打磨塑造,在“天空的视网膜上”呈现出最为丰富的诗意。他的写作进步之快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的诗歌面目也愈来愈清晰。当然,杨隐的诗歌写作也有隐忧在,那就是延续多,变化少,没有打开自己写作的多方面的可能性。从我们相识时起,一直到现在,他的诗歌在技艺上进步很大,更圆润、饱满而丰富,越来越呈现出繁复、综合性的一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辨识度。但是他的诗歌在风格上变化不大,总体诗风偏柔、偏软;从内容来说,则偏重于个人情怀和内心的书写,较少关注外部世界和历史纵深。不过,杨隐是聪慧的,他自己也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在尝试进行改变和突破。前不久他发给我一首新作《“给铁犁和诗人的声音镀银”》,这首诗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与他此前的诗歌风格上变化较大,将一种饱满的历史感和人性力量揉合在一起,再辅以他擅长的细节和意象的吸引,有一种深沉的艺术感染力。
我期待着读到杨隐更多更好的诗作。 
2017.5.23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5.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花朵,趁着雨季回到树上|东莞诗集
  8. 诗集《一蓑烟雨》受业内点赞 梁平:在写作中建设自我人格并重新体认家国与个体精神的宽广存在
  9.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