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是一种必然“——谨以此文纪念诗人姚振函

作者: 林荣   2018年06月11日 09:54  六十七度    546    收藏


微信图片_20180611094827

姚振函先生早年影像


“‘姚爷’这个称呼,是一些诗友对姚振函的爱称,不知道谁头一个发自内心地叫了声‘姚爷’,一下子就流传开来,大家觉得叫得顺口,妥帖。”这是宋峻梁主席在他的《本色“姚爷”》一文中写到的一段话。

“姚爷”,是个爱称,更是个敬称,表达了认识和熟悉他的人们对他发自内心的敬爱。

振函,河北省枣强县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70年代末期,开始从事诗歌创作,一生创作颇丰,硕果累累,著有诗集、散文集多部。他的《在平原上吆喝一声很幸福》一诗为上世纪诗歌年代和后来的诗迷们所追崇。姚爷生长于冀东南平原上,平原情怀深深印刻于他的内心,平原意象成为他精神和心灵世界的图腾和寄托。他的诗不炫技,不造作,他的文字正如他的为人一样,既朴实无华,温和亲切,又深沉凝重,意蕴丰富;于简洁凝练中颇见功力,看似直抒胸臆却又不乏曲折婉约,常常发人深思,予人沉甸甸的厚重感。他的“感觉诗”或“新乡土诗”被认为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发现和创造,拓展了当代中国新诗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在中国诗歌史上自成山峰,自开一脉。

作为一个真诚为诗且颇有建树的诗者,姚爷有几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想也一定影响了很多有缘分的习诗者,他说“诗,终究不能悬浮在空中”,应当“和人和社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诗人应当从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中吸取营养,获取灵感。”姚爷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写作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写作理念,他善于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认识周围世界,看待生活,善于发现、捕捉身边事物微妙细小的动静变化。阅读他的诸多诗作,读者自会感受到:姚爷既有一个素朴老者的亲切,又有一个修为深厚者的淡定和睿智。 是的,无论为人还是为诗 ,姚爷的确是一个值得敬爱的人。在此,作为一个喜欢禅诗的人,作为现代禅诗的写作者,我仅从个人阅读到的姚爷的禅意诗中,走近他,倾听他,并谨以此文纪念姚爷:禅意诗情播心田,心念长存天地间。

在我读来,姚爷的一些诗作的确让我读到了浓浓淡淡的禅意。在这里,不妨先说说我对于禅诗的理解和认识。现代禅诗研究会的创始人南北先生在他的《世界现代禅诗选:现代禅诗一瞥》一文中写到:“现代禅诗,用现代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写作具有禅味禅境界的诗歌”。现代禅诗须“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关于现代禅诗,从广义上,可理解为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生命、世间事物经由静思而获得某种参悟后的以新诗的形式来表达的诗作。现代禅诗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日常事物。诗者绝非好高骛远者,而是能够常常谦逊的、低调的、智慧的观照身边人事,甚至俯身低头于脚下的泥土,但这并非说他们没有“仰望星空”的境界。恰恰相反,禅境正是一种于更高远处的抵达。

那么,禅意在哪里?诗情在哪里?它们就在众生万有之中,显然,姚爷深谙此理,他的很多诗便是从自然万物中来,从日常生活和事件中来,姚爷有意无意地从中寻到了禅意,静静地体味和享受着禅味。


在树下

仰望是一种必然

一种习惯

一种宿命

一种不得不如此

又甘愿如此的躯体姿态


每次将自己置于树下

此情此景

仅仅是表达亲近

表达

无端的遐想


仅仅是想说什么

又不知说什么

而各种各样的树

也是

无话可说

最多是欲言又止


——姚振函的诗《树下》


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一棵树与一个人一样,都是生命,禅者言:“众生平等”。儒家也认为:“物吾与也”。释儒道三家在对待物我关系上找到了共同点和相通之处。在这首诗中,姚爷“将自己置于树下”,就是“物我一如”的体现。姚爷对一棵树用了“仰望”一词,不只是因为高度的差别,而实际上彰显了诗人对对另外非同类生命的态度。两个不同的生命在这种平等的亲近下,似乎有千言万语,却又无语,正所谓同命相连,唯默默相视吧! 姚爷借助对一棵树的态度,由外而内,一面揭示人与自然,人和外界的关系,一面更深入地走进了自我内心世界,在看似简洁明了的语言背后有着深厚深刻的内涵。真可谓小诗不小,大道至简。

禅,不可说,一说就错。好诗也不可说,一说就错是也?所谓天机自动,空即是实,实便是空。可以说,姚爷的诗暗合了惟信禅师的山水三重境界,几乎是不需要费力解读的,那些几乎没有修辞的诗句令人耳清目明,也令人境界自升。


夏夜

纳凉的人

坐在场院里

是在享受

被星空照耀的幸福


夏夜

纳凉的人

在星空下面坐着

夜深了

他一动不动

如一头正在反刍的牛


——姚振函的诗《纳凉的人》


这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静寂之诗。一首享受寂寞的诗。这一刻,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夏夜的宁静和清凉,享受着被星空光沐浴的幸福,也享受着一种难得的空旷和虚静;当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人才成为那个本真的自己,成为那个安静下来认真审视、反思的自己,正如一头正在反刍的牛。这一刻,那纳凉的人的幸福的,因为他找到了那个明心见性的自己!


微信图片_20180611095244

姚振函先生影像


写到这里,想起了姚爷《尽情地享受寂寞》一文中的一段文字:“寂寞无处不在,寂寞不过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大宁静,它和孤独、孤单还不是一回事。一个人是否拥有寂寞,和年龄、环境没有必然联系。有人独居斗室、远避山林不一定会获得寂寞,有人身居闹市被喧嚣围拢却能获得大寂寞。我想起那些独步一时的圣贤、大师,正是心中装得下大寂寞的人,老子,司马迁,释迦牟尼,普鲁斯特,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我读鲁迅的《呐喊》自序,不止一次被其中弥漫的寂寞氛围所震撼。”

读到这段话,实在地说,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姚爷能够坦坦然地面对寂寞,面对自己,生命处于安宁之中,真正享受着寂寞的赐予,这其实就是在参禅悟道,在脚踏实地的修行,对人生而言,不能享受寂寞便难以抵达生命的大境界。从诗歌写作的角度而言,真正的好诗,又有哪一首不是“寂寞”的产物呢!

姚爷的《尽情地享受寂寞》是我反复读了多遍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用他个人的一首题为《余生》的诗开头的:


“我已经习惯于自己和自己做伴

没有电话

没有信件

没有人按响门铃

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接下来,他在这篇文章中继续写到:一位朋友读到此处,问我,这是真的吗?我说是。今天我要借用别人说过的话作一下纠正:“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想,这一定正是姚爷发自肺腑的诗行和言语。当人生之路走至老年,姚爷真的已然勘破了生命的真谛,勘破了唯有享受寂寞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的赐福。而享受寂寞的过程,其实也便是参禅悟道的过程。禅者,静虑之意,即由寂静能审虑,如实了知之谓。


一个孩子

在平原上


为什么这孩子恰好

处在平原中心


这么大的平原

这么小的孩子


平原上什么也没有

平原上只有一个孩子


——姚振函的诗《平原和孩子》


每想到姚爷,就会想起他的那首《在平原,吆喝一声很幸福》,想起他的这首名为《平原和孩子》的诗。这首诗乃为一种至境的感觉化描写,散发出清净、空寂却又非常开阔、充满希望的气息和情绪。这里面有禅境和思考,更有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切期冀。  

“平原”和“孩子”是诗人在观察中诞生的意象 ,可以说这首诗让抽象与思辨之光照亮了诗人眼中、心中的世界,照亮了生命经验,不仅让空间充满了生机,也让读到这首诗的有缘人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关于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或可说世界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荒诞的、无意义的,或者二者都不是,世界就是也仅仅是一种存在,仅此而已。比如这空旷的大平原。比如诗人所看到的平原和孩子,仅仅是作为一种存在而存在着,我们也许不用赋予他们什么意义,他们就是他们,也或者他们更能深刻地说明他们自身。一个不假外求的真诗人只要直接观照、直接描述眼中的世界就好。从这个角度讲,姚爷用近乎透明的语境、朴素直接的语言,如实地“记录”眼前的世界,如实地表达自己某种最原初的、最本真的感受。而这种简单直接的描写和追问,恰恰道出了“天人同根”的生命体验。

   

太阳落下去三分之一

楼房被遮住五分之一

我的路刚走完七分之一

此时我想起一件往事的结局


——姚振函的诗《瞬间》


万事万物,有生有灭,有始必有终,正如诗人言外之意所说的:太阳终要落下去,楼房终会被遮住,“我的路”也终要走完。诗人笔下的这几个数字未必是准确的(当然准确与否也许并不是诗人真正所考虑的),但却是对这一事实真相的面对、体认和表述。


禅者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变化,没有常恒的主宰者。一切事物的生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同时也是“瞬间”之事。就如当下的这一瞬间 诗人想起的“一件往事”。“一件往事”究竟有着怎样的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曾经发生过,且已过去了。生命的过程本就是瞬间之事,正如禅者所言的:性空幻有。诗人把这首诗命名为《瞬间》,可谓用心良苦。高妙!按着我的理解,这首诗的尾句承载着整首诗的重量,一切一切的都将成为“往事”,成为“瞬间”。人活着,真的需要看得开,放得下,唯此才能获得一种大自在。


看烈日下的房顶

你的目光

必须穿透一棵一棵密集的树


看烈日下的房顶

你的眼睛

必须眯成一条缝隙


一个房顶挨着一个房顶

都仰卧在烈日下

无数房顶把太阳光反射到

远远的这边来

反射到所有看见它的人的

眼睛里


烈日下的房顶

在这个时候

有很多很多的人

从远处或从近处看见了它


烈日下的房顶

也一定感到了人们的观望

别看

它一言不发

——姚振函的诗《烈日下的房顶》



世间万物各自独立存在,冥冥之中又是普遍联系的。诗中写到的烈日、阳光、树、房顶、人,这些都是独立的个体,当因缘和合,它们之间便发生了某种必然的联系——人的目光穿透一棵棵密集的树,看到了烈日下的房顶,烈日下的房顶也感到了人们的观望,只是那房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它本色的静默。在诗中,诗人赋予烈日下的房顶以人性化、人格化,正体现了万物平等的观点。这首诗深入浅出,直指人心,诗意地深入到了人的深层意识中,在静境中体现了一种万物即我,我即万物的理念。

是的,无论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在禅者眼中,在禅者心里,他们都与人一样有灵性,人与他们之间可以息息相通,可以会意交流。“烈日下的房顶”“一言不发”并非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姚爷意在表达 “物我一如”“物我为一”的理念和禅思,是姚爷参悟后的“了悟”,如果只是把这种诗意表达看做技术上的修辞应用,那显然是不够的。 


微信图片_20180611095248

姚振函先生影像


行文至此,想起了诗评家王浩先生的一篇评论《禅心的样子》,这是她为现代禅诗作者曹红燕的诗集《淡味最久》写的文章。文章中,关于诗歌,王先生首先亮明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王浩先生说:

我把诗分为“心内的”与“心外的”,我只读“心内的”,心内流出的诗有着诗人的真性情,让人感受到真实的人性,那些不从诗人心内流出的“诗”我从来不目之为诗。其次,对心内的诗我又分为“物内的”与“物外的”,我特别偏爱“物外的”,物外的诗超越物质层面的欲望和情感,充满着灵性的光辉,让人认识到人性之中的神性,与这种诗相比物内的诗未免少了些空灵与自由。换言之,心内的诗写的是心,物外的诗写的是灵。按照我的这个标准,禅诗就是心内物外最“有味”的诗。

在我看来,姚爷这些颇有禅意的诗就是王浩先生所欣赏的“心内的”、 “物外的”好诗。前文提到的《余生》一诗中,姚爷说已经“习惯于自己和自己作伴”,是啊,与真正的安静安宁中,倾听自己的心跳,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把那心跳声化作诗行,写下的也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心内的”好诗。显然,上面我提到的这几首诗,有无一不是充满灵性和智慧的“物外的”诗。这些“心内物外”的诗作有意无意流露出的禅境令人静心凝神,心有所悟。

姚爷的诗并不刻意为禅,却是一颗禅心伴平生,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个禅者的生命自觉。从上文涉及到的几首诗中可看出,姚爷无论对于自己心灵世界的观照,还是对于外在客观的环境的审视,都有着相当灵敏锐利而又坦然自若的认识和觉知,从中可感知道姚爷越发宁静祥和的生命状态。是的,当一颗禅心超越了自然万物的动与静,那么,真正意义上的“静”便会自在其中,便会盈满身心,也就会收获身心的大自在。像姚爷的《树下》、《纳凉的人》、《烈日下的房顶》都给我带来了这样的启迪和昭示。

姚爷的诗体制短小,多凝练的短句,几乎不见繁冗的长句,自然、平和、亲切、干净,素朴,虽取材于小景小境、凡人凡事,却给人深远的回味和思考。诗中举目皆是普通平凡平淡的语词,却体现了姚爷作为一个诗人、一个平凡者的睿智和视界的高远。 宋朝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写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人、评论家陈超先生在评论姚爷诗作的文章中写道:“姚振函为现代中国乡土诗‘发明’了一套写作方法。可以到专利局立个户头了:反思想。反修辞。反诗眼。反易感。反阐释。”“他从反诗开始,到达纯诗。他放弃了诗所言,专注于诗本身。”从陈超先生的这些话语中,我想,或可读到姚爷为人为诗的本真和本色,而这也恰合了一个禅者的修禅之道。陈超先生言及的“诗本身”,就是诗人以诗写为静修之路,生命一路走来时体悟和生活本身。事实上,这也正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回归!

姚爷的诗,值得一读再读的好诗。读诗知人,姚爷,一个值得学习并永恒纪念的诗人。

                                                              

于 2018年5月——6月4日


微信图片_20180611095253


以下文字来自:《67度》——姚振函专刊


姚振函生平:

姚振函,1940年1月生于河北枣强县南吉利村。2015年4月28日19时于衡水平静安详地辞世,享年75岁。

姚振函先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1967-1976年,在沧州地区南大港农场劳动、南皮县农机局工作;1976-1981年,在衡水地区物资局工作;1981-2000年,在衡水市文联工作;2000年退休。曾任衡水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文学创作一级。其作品三次获得河北省文艺振兴奖;2008年获衡水市首届宣传文化振兴奖成就奖。

姚振函先生70年代末开始从事诗歌创作。组诗《希望》获1982年河北省文艺创作奖;1987年1月出版第一本诗集《土地和阳光》;1987年6月出版诗集《我唱我的主题歌》;出版诗集《迷恋》。1991年12月出版诗集《感觉的平原》,其中《在平原上吆喝一声很幸福》一诗甚是为那个年代的诗迷们所追崇;1998年12月出版诗集《时间擦痕》;2001年5月出版散文集《平静之美》;2004年9月出版散文集《自己的话》;2008年1月出版诗集《一点点》;2014年10月出版诗歌散文合集《平凡的词》。

姚振函先生从1979年开始已发表的诗作约计千余首,他的诗深沉凝重,内含丰富;朴素无华却颇见功力,直抒胸臆却不失之浅露,读来发人深思,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他说,“诗,终究不能悬浮在空中”,应当“和人和社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诗人应当从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中吸取营养,获取灵感。因此,他善于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宏观地把握生活的规律,他也善于去发现、捕捉事物的微妙变化。姚振函先生生长于大平原上,平原情怀,深深印刻于他的内心,平原意象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图腾,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诗歌史上,自成山峰,自开一脉。散文作品,平实幽默,不炫技,不造作。他的文字正如为人一样,朴实无华,温润亲切。朋友们亲切地称他“姚爷”!

姚振函是新时期以来出现的有特色有成就有贡献的诗人,他的感觉诗,或新乡土诗,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发现和创造,拓展了当代中国新诗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


微信图片_20180611095257

林荣:河北衡水人。主要写诗、诗评、随笔等。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出版个人诗集3部,诗合集《火柴明月和雪》。有部分诗歌评论、随笔等散见多家期刊及网络媒体。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