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全食

作者: 2018年06月22日18:14 浏览:1489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心全食

——致兰波


那时,给一片盐碱地,你就能长成怪柳、
芦苇或碱蓬草。但流浪是你唯一能踩住的词。
晚霞映红的远天之下,商业的秩序和树木的静态
悬挂于冷淡的公共建筑之间,只有一条路
通向梦的中心。进进出出的声音如此强烈,
你只好躲进声音的阴影里,忍受不能根除的痛。

包容起于错觉,你注定要在生命的博物馆里
站成一截墙壁,心中演练过千百遍的
离合都是别人的。你所有的愿望都来得
那样潦草,所有日子的护甲相似:记忆,
秋天的醉舟。里面的人都被情魔爱过?
舟底的污泥,跳鱼般带来空无一物的感受:
像深夜黑魆魆的草丛上,一层稀薄的白雾------

越是听天由命越是暴殄天物,一些骚动的心
被迫饮下苦酒,在世界的凝视中变得老迈。
人来人往,像一场涂鸦接力赛。你却被
彻悟般的抗拒裹挟着,折损于花间的漫步。
灵魂啊黑骏马,蹄声忽远忽近,穿过闹市
要去哪儿?当一切还只是忧思,你已预见
自己躲在地平线后,啃食古老冰层,微笑着
为豺狼伴舞;更远处,多余的筋斗云偷看你,
猝然化雨,像折翼的鸟无法返身扑进巢穴。

当潮水向海滩交出的饥肠辘辘再次席卷你
拿什么破译惨绿少年的失踪?火辣的目光
消失于物质化的热情,你那悲伤的兄弟
能否以同一种镇定,面对别离后的年岁?
天空在岚光野色上面熟透,无人看见的日落
多美!再没有人用教条驱散你们,时光变成
另一片处女地,一颗带刺的籽实地缝中穿行。


清平点评:



标签和策略

——《心全食》读感


为一位复杂而被贴上醒目标签的诗人写一首诗,吃力不讨好。要写好这样一首诗,首先需要知难而上的勇气,其次——实际上更重要——需要有洞察力保障的对头的策略。《心全食》写兰波,不得不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因为兰波正是一位“复杂而被贴上醒目标签的诗人”:他的“叛逆”标签甚至成为一种西方现代社会潮流的旗帜,而他奇特、紊乱的生活表现,和他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至今仍裹在一团迷雾中。

《心全食》写这样一位诗人,第一个策略,是淡化标签,但又不时去碰它一下:“流浪是你唯一能踩住的词”,“灵魂啊黑骏马,蹄声忽远忽近”,“再没有人用教条驱散你们”。流浪和愤世嫉俗这两个“叛逆”标签的表层注解,在全诗中若隐若现,却从未确定。第二个策略,是用铺叙、跨行、句内和句间的逻辑松解等技术因素,来描画对应于诗人复杂人生的,似是而非的诗意图景:“所有日子的护甲相似:记忆,/秋天的醉舟。里面的人都被情魔爱过?”“人来人往,像一场涂鸦接力赛。你却被/彻悟般的抗拒裹挟着,折损于花间的漫步。”“更远处,多余的筋斗云偷看你,/猝然化雨,像折翼的鸟无法返身扑进巢穴。”这些主要由隐喻构成的诗句,似有所指,又若无其事,语调舒缓而语态坚稳,在想象图景的起伏中,再生了诗人兰波的另一种复杂。第三个策略,是在貌似庸常的夹叙夹议中不时疑问,叙则比兴,议则懵懂,而疑问仅是疑问本身。先来看表面直白、读来懵懂的议论:“包容起于错觉”,“越是听天由命越是暴殄天物”,“你所有的愿望都来得/那样潦草”。每一个议论都很坚定,但议论的字面意思延伸方向太多,上下文关联又少,在我看来,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结构性强固,而非语义本身,为对应于兰波这样一位诗人的,生动而杂乱的人生,在一望而知的标签上覆盖更多的斑斓。再来看叙述比兴:“天空在岚光野色上面熟透,无人看见的日落/多美!”“当一切还只是忧思,你已预见/自己躲在地平线后,啃食古老冰层,微笑着/为豺狼伴舞”。前一句“天空/熟透”、“日落/多美”内部逻辑清晰,但“兴”往何处的外延不明;后一句(两个跨行构成的三行实际为一个长句)则在内部就构成了意义障碍,外延自然更加渺茫,但读起来舒服,想起来有嚼头,是对得起全诗的局部佳构。然后,我们来看夹在叙、议之间的四个疑问:“……里面的人都被情魔爱过?”“……穿过闹市/要去哪儿?”“……拿什么破译惨绿少年的失踪?”“……能否以同一种镇定,面对别离后的年岁?”前两个疑问意指隐晦;第三个疑问指的是,兰波后期满世界乱窜而从不跟亲友打招呼,玩失踪;第四个疑问面向兰波的同性恋人兼伤害者魏尔伦,但“别离后的年岁”很难说指的是兰波和魏尔伦决裂后,还是指兰波死后。不过这些都仅是字面指向,这四个疑问在诗中的真正作用,是一种结构修辞——和议论不一样,它们不是往标签上刷颜色来覆盖标签,而是使得全诗诗意的整体,从根本上否定标签的真实性,将人生真相——迷雾一团的各个流向,还给永居于迷雾中的兰波。

面对一个被长久标签化而实际上复杂、混乱的写作对象——比如兰波,比如所谓传统文化——仅有颠覆之心是远远不够的。诗人必须具备一种从混沌中获取洞察的能力,从各个角度,向作为基础事实的混沌楔入节奏钉、逻辑钉、修辞钉、想象钉,把每一个楔入点,作为诗意创建的连通关节,而又不断从空中俯瞰,洞察创建与颠覆之间的动态平衡,最终于混沌中有所发现,从而获得一个相对完整的诗歌有效性。说到底,一首诗无论写什么,如果不能获取诗意创建的基本发现,和一种连通内外的完整性,那么写作的有效性便无所保障。就此而言,《心全食》没有令我们失望。


清平,2018,6,22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