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 姑,一个上古海港的端倪

作者: 2018年07月24日10:22 浏览:443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站在小清河大桥上,迎着浩浩而来的东风,望着不远处那一片荒芜了三千年的薄姑城遗址,你当会置身于一个遥远的遐想,会嗅闻到风里微微的咸涩,仿佛历史彼岸一片缥缈的樯帆幡然而来。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中提出:“《商颂》已明明告我们,殷代之祖先起自东北方矣!然证据尚不只此。”傅斯年认为:商与夏不同,“禹的踪迹的传说是无所不在的,北匈奴南百越都说是禹后,而龙门会稽禹之迹尤著名,即在古代僻居汶山(岷山)一带不通中国的蜀人,也一般的有禹治水传说。”“蒲姑,博,薄,亳,等地之分配,实沿济水两岸而逆流上行。试将此数地求之于地图上,则见其皆在济水故道之两岸。薄姑至于荥亳皆如此。到西亳南亳方离开济水之两岸,但去济水流域仍不远。大凡一切荒古时代的都邑,不论在哪一州,多是在河岸上的。一因取水的供给,二因交通的便利。济水必是商代一个最重要的交通河流。殷墟发现的品物中,海产品甚多,贝类不待说,竟有不少的鲸骨。薄姑旧址去海滨不远,然则薄姑地望正合於当年济水之入海口,是当时之河海大港无疑。此设想虽不能直接证明,然如上文所排列之事实,惟似惟有此解能适合之。”有专家认为,夏禹的传说流传之广,跟华夏先民的外迁有很大关系。薄与亳是一回事,薄姑与汤亳具有历史渊源,已成史家公论。近年为求薄姑历史真相,可谓让历史学家绞尽脑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围绕海上丝路的研究又热络起来,傅斯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论及的关于薄姑为东方滨海大港的观点,犹如天外籁音,再次擂响在史学界的上空。如近年有些专家将很多疑问集中于“薄”“姑”二字的音转谐通与其他历史朝代、人物、地名、事件的联系上,认为这也许是一个薄姑研究的突破点。
薄姑,据三知书屋学者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研究发现:大约在汉武帝开辟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之前一千五百年左右,薄姑人就已经开通了经过欧亚大草原去往中西亚、欧洲的北方丝路和经东亚、东南亚沿海进入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联通了东亚黄河流域和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等几大文明,把华夏先民纳入了青铜时代的世界体系。在大约四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薄姑城是世界级的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
所谓知识考古,就是运用联系的方法探寻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求触类旁通。从辞源、词源,事关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知识内在联系的丝缕间,去探寻研究特定的对象。
《山东文化通览》讲:古夷人滨海而居,东夷文化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带有浓重而鲜明的海洋色彩。它受大海的冲激,也受大海的哺育,海产经济与航海的遗存,在考古的东夷文化中至迟可上推到距今四五千年以前。胶州湾沿岸的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种类复杂的海生软体动物贝壳及其他海产品遗迹;同址龙山文化层遗存中还发现了大片鱼鳞堆积,其中有多种外海经济鱼。长岛大浩遗址并且出土了龙山时代的船尾,其残船浆已与近代船浆无多大区别;同时在长岛海域和庙岛群岛各遗址中都见到原始的石猫及海砾石网坠,与庙岛群岛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更发现了用于较远海域大船作业的巨型石网坠。这些都可反映史前东夷沿海居民的捕捞和航海技术。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荒(帝芒)盟“九夷”于河上,又“东狩于海,获大鱼”,这可能是最早的捕鲸或捕鲨传说,而《诗经.商颂》所说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还要早好几代。近世航运史的专家许多研究证明商朝是一个注重水陆交通、以航运为用的国家。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夷夏交争时,寒浞使其子浇伐斟寻,“大战于潍,覆其舟”,说明内陆河上的水战早就有先例了。近世有欧美学者还提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新题目,即殷人曾远航美洲,美洲最早发达的西岸文化可能与太平洋两岸的海上交往有关,因为墨西哥湾一带的古文化有着浓厚中国商文化特征。他们推测商末有大批东夷人北逃,先是从陆地穿越燕山地带或直接渡过渤海湾进入东北地区,后又进一步北迁,有些人便越过白令峡而进入了北美洲。还有一种说法是东夷人从黄淮下游及东南沿海出发,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地进入南洋,然后逐岛航行,终于有人穿过惊涛骇浪横渡太平洋而到达了南美洲。民俗学者对北美玛雅文化与中国古文化的比较研究,作了许多具体的猜想,认为商殷时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或许已趋成熟,并且已掌握了季风和海流的某些运动规律,当时人横渡太平洋的客观可能性还是存在着的。考古学家也从太平洋沿岸文化的大背景上,联系器物风格、艺术式样等,对中国东部古文化与太平洋文化圈的广泛联系有宏观的考察。
薄姑,亦作蒲姑、亳姑、勃姑、博古、甫古等。蒲、亳、勃、博、甫均读bó。在周朝,赢秦虽然僻据西北,却比中原诸侯都更早地进入了东亚至西亚的海上或陆上形成的贸易环线及其所连接的世界体系。那么,海上丝路的起点在哪儿呢?
汉武帝建始四年,吕嘉反于南越,齐相卜式上书,“愿与子男及临淄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以尽臣节。”博昌城遗址在今山东博兴县湖滨镇寨郝村南。汉时博昌,当是平湖巨浸,濒临渤海济水口岸,自古民众赖以舟船谋生。 “习船者”,即指善于驾船操橹,以渔为生的人。博昌汉时的熟练水手应当与汉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征服朝鲜有关系。据此考察汉代“楼船”,推定“楼船军”的训练出征基地的方位与薄姑的海外商贸历史是一桩极富想象力的事情。由此,海上丝路东方起点薄姑大港的神秘面容似渐露渐显。
薄姑是殷商晚期的滨海城堡。“薄姑”一词包含着怎样的海洋文化的古老而神秘的信息呢?
首先,薄、孛与亳,本义相通,薄与亳通用。薄,本义为草木密集丛生之地。《说文》:“薄,林薄也。”“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孛读bó,本义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后来加了力旁,写作“勃”;称大海为勃海,今写作渤海。
其次,在地名上,薄与亳用法相同。《管子.轻重》:“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墨子.非命》:“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地方百里。”《荀子.议兵》:“汤以薄、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战国策.楚策四》:“汤以亳,武王以鄗,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所有例举中的亳或薄,均指同一个地名。
上古商族,随着丝帛和贝币的产生,交换贸易便利的发展起来,从事贸易的商族被称为亳族。
亳与商,字形相似。远古造字,“依声义而构字形”。亳字甲骨文写作“亳”,而后金文写作“亳”,与亭、京、高、商字的初文“亭”、“京”、“高”、“商”在字形上近似。《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上古帝喾为黄帝曾孙,15岁时因辅佐颛顼有功封于高辛,30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号高辛氏或高阳氏。这里看出亳与高的内在联系。
上古滨海临水而居需要选择高地或筑台才以生计,高是筑台或选择的结果或形象。亳的下方为乇(zhé),《说文》“乇,艸(草)叶也,”为宅、亳字的声旁。人们发现亭与宅的用法相对稳定,亳与京、商的联系非同一般。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城垣。城址大多滨水而建筑在高处,故喻为“台城”。亳字的上半部分,是台城的象形,可以理解为在草木茂盛的台坡上修建的大屋,住宅的宅和城郭的郭应运而生。亭是城的附属设施,高是台城形象的描述,京的定位凸显了台城的综合功能。商是城的一种经济功能,说明了城与市的依存关系。商亳滨海属东夷,城市起源比较早。如: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早期具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合一性的城市。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之一。城子崖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前2500~前2100年)。它与亳族发展时期契合,并处于先商亳族的大致活动范围,与以后的薄姑繁荣相联系。
商族人始终是以亳为京都的。亳与商都为地名。帝喾都亳70余年。传说,帝喾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弃,又名后稷,封于郃,为周族的祖先;次妃简狄生契,封于商,是商族的始祖;次妃常仪生挚,曾继帝喾为帝,史称帝挚,仍都亳,在位9年被废;次妃庆都生尧,继帝挚之后为帝。《史记•殷本纪》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商王的早期都城亳有多个地点,几乎所有做过都城的地方都称为‘亳’,早期迁移到的地方也以‘亳’名。
亳社(薄社)是殷商王族举行社祀的地方。自古建国必先立社,商王都亳,故称亳社。武王克商之后,亳社继续保留。以上辨析形成的专家概念,就是亳族与商族、殷族,实为同一族,或可说都为薄族。
秦统一了文字,但薄姑的“姑”字在汉语中保留了较大的差异性。比如:评估、沽名钓誉、坐贾行商,尽管已经与姑不同,估、沽、贾的含义还是基本一致。估与商,在本义上也一致。历史上周人重农,殷人善贾。商人,经商之人,不仅是望文生义,古代原始的货币是海贝贝壳,因此才有“宝贝”一词。殷商薄姑时代,商业繁荣鼎盛。所以中国人后来就称生意人为“商人”。薄姑在渤海之滨建立诸侯国,有可能是当时海外商贸发达的结果,特别是通向辽东、朝鲜半岛的海外贸易可能大量发生。《史记•殷本纪》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薄姑与亳与殷商属于同族。而正是由于薄姑国的强大,才遭到了比武庚、奄君更为严重的惩罚。所以,薄姑的薄与亳相通,“姑”与殷商的“商”,词性相同。由于殷商人会做买卖,薄姑城应首先是一座商业城邦,是商王朝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以至于到了春秋时期,距离薄姑城不远的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都城都是与兴旺的商品贸易相联系。姑,应为亳人的商埠或商贸据点。薄姑的“姑”字,应由古、贾、雇、商等字转化而来。贾、沽、酤、估、雇、顾、售、买、卖、姑,都与商有关,与商族人的活动有关。
商、贾、雇是出现较早的字,商与亳字形相近,雇和贾与后出现的沽和姑等字读音相同。商的本义是估量、计算,《说文》:“商,从外知内也。”《说文》:“贾,市也。”段玉裁注:“市,买卖之所也。”贾字初文是贮藏贝币,下为“贝”,上为贮“贮”或貯“貯”,写作“贾”。古为固之本字,初文写为“古”;沽字初文“沽”,字形看似是建筑在海边的古。沽通“酤”、“贾”,买或卖。沽名钓誉、待价而沽,就体现了此义。“雇”,本义为鸟名。《说文》:“九雇,农桑候鸟,扈民不婬(读指防止百姓误过农时。)者也。”布谷鸟的说法来源于此。假借为雇佣,又引申指卖。通“顾”。甲骨文没有顾字,以雇代替。在现代汉语中,主顾和雇主都与商业活动有关。“售”的字形与雇字初文字形相似。“估”在汉代出现,是从贾分化出来的,以与贾字相区别。解读这几个字之间密切联系的关键就是售、雇的这个“隹”字旁。专家认为,鸟在亳人的活动中,还占有一席之地。
在今薄姑故地,人们把鸽子叫作“鹁鸪”。陆游《春社》:“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勃姑,就是鹁鸪。薄姑,即鸟夷部落后人。贾、古、沽、姑等读音,源于鸽子的“咕咕”声。在殷人看来,与先王亥形影不离的鸟,是鸽子。
商族人以商贸立国,贸易的发达使商族强大起来,变成了一个中央政权。商王朝的商贸经营活动可能由亳人垄断。商王在薄姑筑城,是贸易发展的自然结果,它有可能控制着王朝的经济命脉。梳理有关文献你会发现:周以前,所有商王居所都称为“亳”。商王在哪,那儿就称为亳。薄姑城应归商王直接控制,城内或有商王居所。薄姑就是亳王居住济入海口或海港的沽地。薄通亳为城,姑通贾为市,薄姑城乃商王朝的海港商贸中心。
薄姑故地,在殷商一朝乃至先商早期,都是殷商一族或者说亳人的传统活动区域。殷商立国之前数百甚至千余年的时间里,亳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薄姑人也不只是据守薄姑城。《说文》:“沽,沽水,出渔阳塞外,东入海。”沽水,即今河北省白河,经天津北塘入海,带沽的地名很多,如河北沽源县,天津塘沽,天津亦简称沽,自古有七十二沽之说。在烟台、青岛地区有大沽河。古代莒州东北百六十里有姑幕故城,古属薄姑。日照在商代也归属姑幕。这都反映了古人逐水草而居并占据河流资源的生活图景。顺着这一线索走下去。薄姑氏族活动的区域非常广泛,天津地区及沽水,胶东半岛的大沽河及河口地区,现在新疆库车绿州(古龟兹国)的轮台县仍称布古尔,系来自仆骨部落的名称。”仆骨部落之“仆骨”就是薄姑。从古博昌县到西部的龟兹国,薄姑人遍徙天下。
丝绸,中国蚕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丝绸是亳人的发明。薄、亳二字的分化,体现在薄字通“箔”、“帛”,箔为养蚕的器具,帛为养蚕的产品,而且形容“帛”的厚度也称为薄。亳人种桑养蚕制丝,有着悠久历史。在亳人,帛是丝品的统称;在周人,缟是丝品的统称。亳族是最早养蚕织帛的族群。薄为形容词,源于丝帛之薄。如:《说文》:“淡,薄味也。”薄、淡泊之意。于是,泊通“薄”。看出,我们通过考察汉字的演化过程,可以合乎逻辑地探究历史的发展脉络。《吕氏春秋》记载:“昔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由此看出,桑蚕业在亳族生活中的突出地位。
商灭夏之前,亳人就以航海著称。史前、上古时期的东夷先民濒于沿海地带,犁海为田,渔盐贸易,薄姑应是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滥觞之区。渤海在远古时代称为“大海”,由于亳人的兴起而被称为渤海,意即亳人的海。由亳字分化出来的博和勃字,都有大的含义。学者何光岳认为“渤海得名,因商代居住于山东博兴县一带的薄姑国,又叫蒲姑、勃姑,亦即布谷鸟,用为国号。系东夷集团鸟夷的一个强大的部落,位于今渤海之南岸,所以叫这个海为渤海,即系勃姑国之海的意思。亦如周代时,今湖北有云子国,南面的一个大湖沼便叫云梦一样。所以唐封粟末人为渤海国王,是因为他们与勃姑都属于东夷族鸟夷的一支,由山东北迁至东北,其封号立名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的。”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贝币的产生,对我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凡与财富、商业活动有联系的文字,如财、贸、贷、赏、赐、贪、贫、贿、赂等都包含有贝字,宝贝的“宝”繁体为“寳”,下面也是贝字。海贝是最早的货币形式。从夏至殷商薄姑至秦,贝币使用了约1500到2000年。《后汉书•郡国志》说:“博昌,有薄姑城。有贝中聚。”贝中聚,即贝丘,自古为山东省博兴县古地名。被专家认为是薄姑国集中生产、加工和贮藏大量贝币的所在,是薄姑城作为东方海港、商贸中心繁荣的地名标记。
考古研究表明,舶来(或泊来)一词,包含着亳人和麦子的文化密码。来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来”,是麦子的象形,由于麦子是外来物种。后来分化出麦字即“麦”。随着“青铜之路”开通,小麦栽培技术从西亚进入中亚东部,继而传入中原腹地。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存,在距今4600-4000年之间。考古出土小麦遗存的分布状况表现为东早西晚、由东向西梯次传播的布局。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小麦遗存,距今约3900-3500年。小麦是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传到渤海之滨,然后进入中原的。这与亳人在渤海沿岸生活千余年,而后入住中原的时间基本契合。谷物为百谷之总名,粮食作物的总称。谷字发音,以及播种、传播之播字,直至与布谷鸟名称的联系,说明了薄姑作为滨海之港在引入海外物种,丰富华夏种群以及栽培方面的历史。
薄姑之姑或沽,由贾字而来。水边为沽,内陆为姑,是商贸城市的标记。中国各地有姑苏、姑幕、姑衍、姑师、姑田、姑尤、姑射、姑墨、姑胥、姑复、姑臧、姑灌、姑溪等等带有“姑”字的地名,显示出薄姑人可能的活动范围。这些地方有的或是薄姑被周王朝灭国之后四散迁徙所到之处,有些或是薄姑在商朝鼎盛时期建立的居民点或者商埠,或者商居兼备。
有研究认为是夏人或戎、狄引进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进而形成了世界的青铜时代。亳人用丝帛换来了西域的青铜器和冶炼技术、小麦、马、牛、羊等,促成了中国史前时代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河西走廊以北,就是欧亚大草原。青铜之路开通,使中原地区遭到了来自草原马背部落的侵扰。然而,游牧部落虽富有征服的欲望,但那时它还无法越海进入亳地抢掠,只能同亳人平等交易。对外贸易,主要是丝帛。用丝帛交换青铜器、马牛羊、小麦等输入中原,促进了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中国,距今5000年发明丝帛,距今4500年有了小麦的广泛种植。这被传说、史籍和考古发掘所印证。据此,亳人丝绸之路的开辟至少已有4500年的历史。

东亚最早的战争见于商代,大的战争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台湾杨希枚教授的团队对殷墟祭祀坑出土的400具人头骨作过研究,将大约225具较完整的标本划分为五种类型。提出其中第一型(约80具)为典型的蒙古人种;第二型(约38具)为太平洋尼格罗人种,与现代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头骨相似;第三型(2具)为欧洲人种,与现代英国人头骨相似;第四型(55具)为爱斯基摩人种;第五型则怀疑与波利尼西亚人头骨相近。表明当年殷都已有海外人的活动。商朝定都于殷的时代,恰逢薄姑城繁盛的时期。殷墟祭祀坑出土的人头骨,也反映了薄姑人对外进行武力扩张的事实。齐国一度以薄姑城为国都,后迁往临淄。薄姑城逐渐荒废,而临淄日渐繁盛。《管子•轻重》透露出齐国的理念:“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证明,齐国保留了繁荣的城市商业。《晏子春秋•杂下》中,晏婴说:“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汉书•地理志》:“临淄,海岱之间一都会也。”所谓大都会,就从这里说起。临淄,临淄望济,与薄姑城一样出海方便。《管子》记载:“渔人之入海,海深百仞,就彼逆波,乘危百里,宿夜不归。”齐国由于“通鱼盐之利,国以殷富,士气腾饱”而成为“海之王国”。《说苑》说:“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六个月的航程相当可观,不仅足以绕行山东半岛,而且可过渤海湾向外岛航行。国君远行,必定有大批随行将士,齐景公统帅的想必是相当规模的船队。在晏婴去世十七年后的一天,齐景公因故赏赐弦章,正赶上“海人入鱼”,要将五十辆车载运的海鱼给弦章,载鱼之车堵塞了道路。秦汉时期,博昌之地造船、航运持续繁荣。《史记•朝鲜列传》中说:楼船将军杨仆“将齐兵七千人”,“从齐浮渤海”出“击朝鲜”。《史记•平准书》介绍:“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到20世纪八十年代,小清河(前身济水)近百年仍通航繁盛。
先商亳人在贸易领域的贡献,为薄姑城市文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由于周以来三千年重农抑商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得商、亳文明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由于三千年的时空阻隔,当前人们不仅对殷代之前,我国悠久繁荣的商贸历史缺乏足够了解,而且对华夏先民远涉重洋、负重致远的能力严重低估。青州苏埠屯殷商晚期遗址出土两件青铜器“亚丑钺”。1930年,苏埠屯大墓出土亚丑钺之后,郭沫若推断“亚丑”很可能是薄姑人的名号。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两件大型青铜钺,铸有铭文:“妇好”。妇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多次率兵出征,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著名统帅。这两件大钺正是她权威的象征。薄姑人的海外贸易不仅带来了西域的物产,也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郭沫若认为薄姑文明明显带有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借水浮船,风帆力行,可说是内陆马、牛、车力都不堪比的先进生产力。薄姑人把鸽子称为鹁鸪,以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其速度和穿越能力也是马匹所不能及的。薄姑城在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上,是商王朝的经贸中心,薄姑城所在的地方,上古“一带一路”的源头曾经在这里交汇。薄姑的姑或沽,似与沂蒙山区的崮有相通之处,都是平台,而薄姑城建立在自古地势平博的济水口岸,是近抵出海口的一座如崮一样的高大宏伟的商业城堡。故傅斯年说:“薄姑旧址去海滨不远,然则薄姑地望正合於当年济水之入海口,是当时之河海大港无疑。”可以认为,薄姑国是华夏民族上史上蓝色文明的东方明珠,临岸的大海因它而名渤海。薄姑叛乱与周公东征,实际是不同文明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激烈碰撞。薄姑灭国三千多年,至今似海风犹在,帆影樯立如梦幻,东方大港依然雄风未去。
注释:
主要参阅资料: 1、《山东文化通览》; 2、傅斯年《夷夏东西说》; 3、三知书屋《薄姑丝路考》; 4、薄万年《薄姑史话》及有关论文。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