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乔《临潭的潭》:一个人的高原

作者:北乔   2018年07月25日 17:14  文艺报等    694    收藏


隐秘,是世界上最可靠的真相。我们的一切,总会被某种力量篡改。我们以为抵达某种真实,而真正的真实正在一旁捂嘴偷笑。自欺欺人,是人类的一大愚蠢。我们的脸,与我们朝夕相处,是身份最有效的识别标志。但我们永远无法看到脸的真实模样。我们所看到的脸,都已被光线涂抹过。特别是我们自己的脸,更是被光线多次修改。我们这张脸,递出去的都是布满虚光的皮相,真正的脸在隐秘之处。隐秘,这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世界,时常让我们无所适从。某个夜晚,隐秘鼓动我寻找高原的真相。

高原在哪里?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我就在甘南高原之上的临潭。

在这个平常的夜晚,我的视线不经意间从字里行间移至窗外。对面的一幢住宅楼,一些窗户的灯光安宁如佛,一些窗户与黑暗为伴。这是离我最近的夜空,浩瀚的天穹,星光点点。这又是离我最远的人间,仿佛远在天边。我像是坐在一条船上,漂浮在茫茫的大海。这样的感觉,与我坐在车里行进在高原山间是一样的。我真切地读懂了“高原是大海”的意味。

我说过,我对高原的海拔有着恐惧式的敏感。这样的敏感,无处不在,斤斤计较,就像当年我父亲关心我每一次考试的分数一样,就像一个高血压的人在意自己的血压指数一样。祖祖辈辈在高原长大的当地人认为我的敏感太过了。然而,他们又很关心我在高原的感受,提醒我不要进行大运动量的活动。初次相遇的人,得知我从内地来,都会问我有没有高原反应,适应不适应。在他们日常交谈中,有关高原的话题也会时常闪现。看来,不管怎么,高原总是与人们在一起的。

临潭县城所在地的海拔在2650至2850米之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波动,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几乎每个人都有根有据、十分确定自己说的数字是最权威的。就以最高的2850米来说,与3000多4000多的海拔比起来,真的不算高。如果我不来高原,我更会认为这不到3000米海拔的高原,根本谈不上高原。人就是这样,所谓的感同身受,所谓的换位思考,其实都是做不到的。一次战争,死亡一万人,我们很震撼,但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到一个生命在生与死的战火中的那种感受。永远做不到。想象,终究是想象,无法取代个体的真切体验。

海拔高低,只是高原的外在指数。如果没有高原反应,那么海拔高低似乎就是虚无的存在。虽然我极度惧怕高原,但我没有任何的高原反应。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条状的速溶咖啡鼓胀得如棍棒一样硬,想到了五脏六腑来到这样一个不同气压的环境,也会有咖啡这样的遭遇。我心里还是颤抖的。没有高原反应,只能说明器官的调节功能比较强。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有没有高原反应,高海拔对身体的损害都是存在的。就像我,虽没有任何不适应,但高原还是暗自给了我一点颜色。3个月下来,我的两鬓生起了白发。

在高原上,不去想海拔,眼前的一切,无从显示高原的存在。

高原在哪?高原在我们的身体里。所不同的是,身体不一定告诉我们高原的存在,但灵魂会不时地提醒,我在高原。

当有朋友问我,从临潭县城到某个乡镇有多少公里时,我都慎重纠正,在这里公里数没有任何意义,距离的量词只能是时间。20公里的路程,开车可能要一小时,也可能两小时。我知道常年在高原开车的司机,驾驶技术都相当好,早把高原的山路治得服服帖帖。但看着那些如一个个回形针连接起来的山路,看着路边下的悬崖或陡坡,我还是很害怕。我不晕车,但在高原群山中绕来绕去,起伏二三百米,紧张和潜在的高原反应,总让我不舒服。这样的时候,又不能和司机聊天,怎么办?我只能用手机不断地拍照片。高原的风光确实很美,也很新奇,但我拍照的真正原因,是要用这样的方法来消解内心的不安。

拍出的照片真是不错的。我用手机软件“简书”即时发布,一次少则十来张,多则二三十张。有朋友就提意见了,风景确实好,但全是照片,看起来还是不爽,配点文字吧。我知道,图文并茂,既可增加阅读带来的节奏感,也可更好地宣传临潭。我这人有些懒,不愿意每次都为一些图片写上一篇文章,而且我多半是实时发布的,坐在颠簸的车上,也不可能写长文章。好吧,我就来看图说话,将文字多多地分行。效果不错。

几个月后,不断有朋友夸我诗写得好。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不会写诗,此前从没写过诗。虽然多年前,我就有过写诗的冲动,但我不懂诗该如何分行。我曾经向许多著名诗人诉说过我的苦恼,他们认为我在说笑。诗歌,怎么分行都可,你不会分行,说不通的。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不会分行,其实是没有找到诗歌的叙事方法。到临潭,到高原,我居然无意中会写分行的文字了。这让我欣喜万分。这以后,我有意识地以单张照片撰写分行式的图片说明。到了2017年5月20日,我第一次正式地按诗来写作。那天晚上,我拿起手机,认真地对自己说,来,写诗,写下人生的第一首诗。从此,我走上了诗歌写作之路。

如果这是我走上诗歌写作之路的真相,那是对诗歌的大不敬,也是在亵渎高原。我深信,是高原为我提供了写诗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叙述语言。高原,才是最伟大的诗人。

临潭所在的高原,绝大多数地方,群山簇拥,但都不太高。当然,这些山已经站在高原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绝对高度还是很厉害的。不高的这些山,墩实、仁慈,几乎没有树木,像一个秃顶、富态的中年男人。身处其中,旷野之感扑面而来,在身体里鼓荡。高原以一种温和的表情,让你自发地生出渺小的感觉。一个人来到这里,你就是高原的主人。高原上只有你,又是怎样的孤独与无助?看似热闹的县城和那些小镇,其实都在狭小的山谷中,只如一朵格桑花一样,安静且微细。空旷的高原给予我无限的自由。而这样的辽阔,又在挤压我的内心。这就如同我们坐在繁华城市的路边,陌生的人潮涌动,反而会让我们倍感寂寞与惆怅。

孤独,是盛产诗人的沃土。无论是环境给予心灵的孤独,还是人生态势衍生的孤独感。比如苦难、激愤最终都会在灵魂上划下孤独的印痕。诗歌,是情绪最直接也是最快捷的表达路径。写诗是一种释放,诗歌又可以是取暖的烛光。如若是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西部诗人众多,抵近诗歌精神的作品灿若繁星。甘肃如此,甘南如此,临潭也是如此。

“我不想就此写下一个人的孤独/不想说出飘满雪花的高原上/难以抵抗的严寒和无边的荒芜”。花盛在山村长大,后来到县城的县级机关工作,本职工作干得很出色。他的诗龄远超过工龄,属于年轻的老诗人,写出了很多有力度的诗作,在诗坛上有较好的影响。读他的诗,能体悟到人与高原的相处。走出小山村,他是幸运而幸福的。小山村外的世界,确实精彩。但一想到父母还在深山之中,自己那无忧的童年还在小山村,乡愁的忧伤如一条河在花盛心中流淌,时常似潺潺小溪,时常浪花飞溅。身在小山村,心可以飞过群山。而来到更广阔的世界,方知自己的羸弱。从乡村自足、单向度的生活走出,花盛其实是进入了两难的境地。丰富与苍白、希望与无助、快乐与忧愁,似一杯混合果汁,五味杂陈。他喝着这样的人生饮料,在清醒与迷失中行走。这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存状态。花盛只是更深切地品察到其中的滋味。走在高原的山间,一年四季都有苍凉纠缠。山谷的幽静使自己的脚步声更加的寂寞。一切都被山路所掌控,那弯弯的山路,如同一根绳子套在脖子上。挣脱吧。甩开山路,登上山顶,脚下是沉默的群山,鸟儿在脚下飞翔,头顶是无尽的苍穹。短暂的兴奋之后,世界还在,我消失了。登高望远,一下子化作有力无气的叹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刻,这首诗与他拥有同一个灵魂。

这不是探险,不是旅行,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再美丽的风光,再神奇的景观,也经不住日常化的消融。高原热烈的阳光,可灼伤皮肤,但常常不能温暖心灵。花盛写诗,倾诉,并不是他最需要的。他用诗歌燃起篝火,温暖身体,温暖灵魂。以诗歌的方式,把遥远的星光拉到自己跟前,照亮孤独的影子。

生活节奏的提速,让我们都很忙碌。我们会因为忙得不可开交,忘记疼痛,可疼痛依然在喊叫。对于从小生活在高原的人而言,特殊的自然状态,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但我们知道,身体里有高原和没有高原的人,注定是不一样的。高原终将参与他们的性情和人生。

葛峡峰是一位警察,工作是执勤、办案,以及在去执勤和办案的路上。这是一份智慧和体力均为高强度的工作,又是与日常生活几乎割裂的工作。工作在生活之外,在高原上穿行,又与世俗隔绝。葛峡峰需要在路上与高原交谈,需要在点滴的空闲时间里临时性地找回自己。如此一来,他的许多诗都是在途中写成的。许多的诗句动感强烈,如他一路的颠簸。他的诗,喜欢描述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我想,他是在以诗歌的方式充填因工作所带来的生活缺失。在荒无人烟的苍茫中,诗歌挽着他的手回到人间。“我热爱这一切/诗歌,山水画卷/即使天涯/又是逆旅/我仍坚韧地爱着万物。”有关高原的景象,在他的诗中是空灵的、美好的。写诗,帮助他偶尔放飞灵魂。

在临潭,冶力关山水如画,生态如歌。这个山中小镇,有着许多神奇的景观和神秘的传说。这些神性的人文和自然,本身就极富诗意。灵动的生活质感和难以真实触摸的隐秘,如同高原风一样,既抚摸肌肤,又猜不透它的心事。禄晓凤的诗歌,就是如此的气质。生活在小镇,工作在小镇,她与生活亲密相处,又在想象中抵达梦幻之城和古典之美。她在如诗的情境中,把生活过成了诗。

辽阔的高原,静若处子。群山无言,神情憨厚。它让你孤独中有感动,渺小中有坚韧,静寂中有温暖。这也是临潭的诗人所共有的品性。临潭有许多诗人,只是他们都已经把写诗当作了生命行走的方式,诗歌与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品味人生。更多的人,并没有写下文字之诗,诗在他们的灵魂里、血液里。他们是一群为自己写诗的诗人。与高原一样,他们不趾高气昂,不卷入汹涌的喧哗,让自己的诗歌静静地流在心中,和高原风一起与群山默默相守。

我写诗,几乎都在路上或床上。在路上写诗,是为了打发紧张的时光,也是让灵魂与我一同行走,我不想丢下灵魂。在床上写诗,那是在安慰疲惫的灵魂。毕竟,我需要让身体里的高原与灵魂能够亲如一家地相处。

真实的高原其实早已隐藏。我看不到高原的存在,高原不在目光里。没有高原反应的我,还是经常感知高原在我身体里的蠢蠢欲动。这不但告诫我在高原,也不时地提醒我,这里与我的生活常态完全不同。表面上,我是轻松的。别人问及我在高原的情况,我总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又当过20多年的兵,在不少地方都生活过,身心都皮实,所以到高原,与在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但那个叫“异样”的东西,总还是不断挑战我。我学习语言的能力和听语言的能力都相当差,这导致我到如今,都听不懂地道的临潭话。好处在于,既然听不懂,我就不听。几个人坐在一起,或同在一辆车里,他们神聊,我收起耳朵,全当无声无息。我可以若无其事,别人做不到,生怕冷落了我。他们时不时地要和我说说话。这时,他们就竭力地捋捋舌头,以最大努力向普通话靠近。我感动,他们有着高原的豪爽和细腻。感动的同时,我又有些别扭。我与他们不一样,无法真正地融在一起。这样的别扭背后,是伤感。

虽然在外漂泊很多年,在以面食为主的地方也生活过很多年,但我仍然吃不惯面食。吃起来困难,且不抗饿。怪异之处在于,面条、馒头之类的,我还能勉强对付,就是面片,怎么也降不住。在临潭,人们最爱吃面片,在他们看来,这是天下最美味的主食。可我从来没能把一碗面片吃下去过。我爱米饭,但许多场合是没有米饭的,加之我又不好意思挺身而出要吃米饭。这对我是一件头疼的事。艰难地吃几口,然后期待下顿可以有米饭,实在不行,面条、馒头也成的。好在,这里喝茶相当普通。那好吧,我就多喝茶,喝他个水饱。还有就是,我的抗饿功能还是相当强的。即使是一天三顿不吃,我几乎没有任何不适反应。如此一来,饿是饿不住我的。只是每到这样的时候,身体以这样的方式提示我在他乡,在高原,让我不舒服。

人至盛年,惰性渐占上风。梦想,开始入睡,喜欢拥抱固守的生活状态。改变和挑战,似乎是最大的敌人。而我这个时候,走进陌生的人群,来到高原,开始从未经历过的生活之旅。一度,我内心是强烈抗拒的。幸好,高原的高海拔武器,没能将我挑下马。所谓的艰苦生活对我也没有构成威胁。虽然有些困难,但真的不值一提。生活,本就是与困难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在哪里都一样。不一样的,只是困难的形态和方式。

来高原前,家人和朋友为我担心,曾经在高原生活过的好友特别关心我。他们怕我成为孤独与寂寞的手下败将。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我有对付“孤独与寂寞”的绝技。

我可以自我充实,能娴熟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术。运动,是我的一大法宝。我这人不喜欢散步,但偏爱打球、跑步等有一定运动量的锻炼。可惜,这一法宝在高原上无用武之地。因为过度的小心翼翼,我不敢尝试。曾经在不断的心理暗示后,我有胆量尝试了。然而,有一天,我在一个拔河现场,看大家竞争得相当激烈,难分胜负,便自告奋勇地担当裁判。在那个把小时里的吹哨和喊叫,让我呼吸困难了,难受了好一阵子。这样都缺氧,别的体育运动更是危险的。我在自信复活后,又自我熄灭了冲动。

没关系,我还有阅读和写作这两大招数。这都是一招制敌的好招。读书,可以让我找到静心安逸的港湾,把自己丢在书里,与文字们窃窃私语。世界只在书里,而书里没有高原。有关高原的文字,我只有在情绪特别饱满时才会去赴约。这段时间,我看得最多的书,是有关乡村的,与我的故乡特别相近的书。走进纸上的乡村,翻动故乡的记忆。这算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吗?不管怎样,当人回到记忆中,无论是温暖还是感伤的记忆,都会觉得特别富有和坚实。这个时候,我催眠身体内的高原,不让它骚扰我的灵魂,勾引我的孤独与寂寞。

还是要说到写诗。

一些朋友看到我的诗,说我伤感了,孤独了。是的,就诗的表达内容而言,确实如此。只是我在写作时,以文字在放牧孤独与寂寞。它们在牧场中快乐玩耍,就不会纠缠我。我站在牧场远处的山顶,独享一个人的丰盈。

高原,撩拨了我的诗心,我又在诗行里放逐高原。至此,高原是我一个人的,我可以随意地差遣它。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高研班学员)


微信图片_20180725171208

《临潭的潭》,北乔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7月

精装本,347页,定价:58元


《临潭的潭》,作家、评论家北乔的首部诗集,高原心绪,心灵图景。

全书分“高原诗经”、“隐喻或辽阔”两辑,计220多首诗。

《临潭的潭》中的“临潭”,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有关。北乔在临潭这片高原上生活、行走、思考,差遣文字。

又毫无关系!

站在一处水潭边,世界和灵魂都会荡漾,那些体验之后的呼吸,那些自然与生命的对话,那些潜伏于灵魂深处的黑与白,在某个瞬间涌动为精神之潭。

一切是抽象、游离的,一切又是全真的具象。

我们对高原,总是陌生而熟悉。高原独特的风光和隐秘,在我们的想象之外,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高原,充满人生寓言。我的人生,你的人生。

我们走进高原,就是在走进我们自己。

这里有熟悉的高原,陌生的日常生活,与你一同走上诗意与哲性相融的阅读旅程。

从古典的意味与现代的想象之间走过,进入高原内部,将神秘与隐喻引领到字里行间,临潭而立,自然的潭映出生命行走的心灵之潭,呈现不一样的阅读审美!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