遆存磊:歧义废名

作者:遆存磊   2018年08月13日 09:24  北京青年报    361    收藏

青年时代的废名

评论废名的人不在少数,言人人殊,这其间,周作人和沈从文的言说尤值得注意。周是废名的老师,沈是废名作品风格的延续者与发展者,他们评论废名,意义自不待言。废名的前期作品,几乎每一册都由周作人作序或跋,计有《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莫须有先生传》《谈新诗》,还有一篇怀念文章《怀废名》及若干书信,周氏对废名的看法多出其中;沈从文写过《论冯文炳》《由冰心到废名》等文章,系统地说出对废名作品的意见。

沈从文评论废名,乃自周作人说起,这也是自然,废名的写作受老师太多的影响。“从五四以来,以清淡朴讷文字,原始的单纯,素描的美支配了一时代一些人的文学趣味,直到现在还有不可动摇的势力,且俨然成为一特殊风格的提倡者与拥护者,是周作人先生。”沈从文对周氏文章美学和审美趣味的把握是精确的,且用美文表现之:

“周先生在文体风格独特以外,还有所注意的是他那普遍趣味。在路旁小小池沼负手闲行,对萤火出神,为小孩子哭闹感到生命悦乐与纠纷,用平静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动静,从为平常眼睛所疏忽处看出动静的美,用略见矜持的情感去接近这一切,在中国新兴文学十年来,作者所表现的僧侣模样领会世情的人格,无一个人有与周先生相似处。”

随后即谈废名,“但在文章方面,冯文炳君作品所显现的趣味,是周先生的趣味”。这当然没错,且看周作人在《<竹林的故事>序》里的说法:“我不知怎地总是有点‘隐逸的’,有时候很想找一点温和的读,正如一个人喜欢在树荫下闲坐,虽然晒太阳也是一件快事。我读冯君的小说便是坐在树荫下的时候。”隐逸的,便是苦雨斋师徒的共同趣味了。确切一些,年轻的废名反而隐逸味更重,而苦雨翁倒是不能忘记世事,无法真正地“隐逸”起来,文章中总是潜藏着火气,说他闲适是一种误读。

周作人在《<桃园>跋》里有云:“废名君是诗人,虽然是做着小说;我的头脑是散文的,唯物的。”相似的意思,沈从文表述曰:“用同样的眼,同样的心,周先生在一切纤细处生出惊讶的爱,冯文炳君也是在那爱悦情形下,却用自己一支笔,把这境界纤细的画出,成为创作了。”周氏更清楚自己,乃“散文的”,也清楚弟子,虽写小说,却是诗人,这从废名以后的写作更能看出了。沈从文认可此说:“作者是诗人(诚如周作人所说),在作者笔下,一切皆由最纯粹农村散文诗形式下出现。”

周沈有一不谋而合的想法,即将自己的作品与废名的类比。周氏在《<莫须有先生传>序》里说:“我的《永日》或可勉强说对了《桃园》,《看云》对《枣》和《桥》,但《莫须有先生》那是我没有。”而沈从文则是以废名的“《桃园》(单行本),《竹林故事》《火神庙和尚》《河上柳》(单篇)”与自己的“《雨后》(单行本),《夫妇》《会明》《龙朱》《我的教育》(单篇)”并列。(周作人说自己无对应《莫须有先生传》的作品,是赞赏;沈从文不提《莫须有先生传》,是认为其失败。)沈从文的并列比较好理解,大致是题材与书写风格的相似,至于周作人以《永日集》对《桃园》,《看云集》对《枣》和《桥》,稍复杂些,《看云集》以散文为主,《永日集》含译文、散文、杂文等,和废名的小说集对应,有些费解,或可以各书之气蕴来解释罢。

沈从文说,“作者所显示的神奇,是静中的动,与平凡的人性的美。用淡淡文字,画出一切风物姿态轮廓……”周作人有一段有名的话,言曰:“……他们的身边总围绕着悲哀的空气。废名君小说中的人物,不论老的少的,村的俏的,都在这一种空气中行动,好像是在黄昏天气,在这时候朦胧暮色之中一切生物无生物都消失在里面,都觉得互相亲近,互相和解。”他们都发觉了废名作品里静与动的微妙气息,信手拈出。

但周沈的分歧,很快即出现了。沈从文对废名文字中一个趋向很不满,简言之,乃“嘲弄意味”,举了《桃园》中一句话之例:“张太太现在算是‘带来’了,——带来云者……”沈从文批评道:“八股式的反复,这样文体是作者的小疵。从这不庄重的文体带来的趣味,给读者的印象是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缺少严肃的气分。且暗示到对于作品中人物的嘲弄,这暗示,若不能从所描写的人格显出,却依赖到作者的文体,这成就就是失败的成就。”而周作人对相似的文句有不同的评价:

“这是很特别的,简洁而有力的写法,虽然有时候会被人说是晦涩。这种文体于小说描写是否唯一适宜我也不能说,但在我的喜含蓄的古典趣味(又是趣味!)上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文章。”

这表示出周沈在审美趣味之某一面有大的分歧,而正因这种分歧,导致二人对废名《莫须有先生传》评价的全然相异。沈从文基本否定了这部作品,“至《莫须有先生传》,则情趣朦胧,呈露灰色,一种对作品人格烘托渲染的方法,讽刺与诙谐的文字奢侈僻异化,缺少凝目正视严肃的选择,有作者衰老厌世意识。此种作品,除却供个人写作的怿悦,以及二三同好者病的嗜好,在这工作意义上,不过是一种糟蹋了作者精力的工作罢了。”周作人的赞赏,则以少用的譬喻来形容之:

“《莫须有先生》的文章的好处,似乎可以旧式批语评之曰,情生文,文生情。这好象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他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汊港湾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被拂抚一下子才再往前去,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

周氏极少写这样稍嫌刻意的文字,此时却费尽周折去形容其文章,可见对废名这部作品的看重了。

沈从文对废名的批评,其后毫不隐讳地指向苦雨翁——“趣味的恶化(或者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作者方向的转变,或者与作者在北平的长时间生活不无关系。在现时,从北平所谓‘北方文坛盟主’周作人、俞平伯等人,散文中糅杂了文言文,努力使它在这类作品中趣味化,且从而非意识的或意识的感到写作的喜悦,这‘趣味的相同’,使冯文炳君以废名笔名发表了他的新作,我觉得是可惜的。这趣味将使中国散文发展到较新情形中,却离了‘朴素的美’越远,而同时作品的地方性,因此一来亦已完全失去。代替这作者过去优美文体显示一新型的,只是畸形的姿态一事了。”这批评是很重的,矛头指向的是周作人、俞平伯、废名等苦雨斋群落的文章美学追求。(还要注意他对作品之地方性丧失的惋惜,沈的主要作品皆有浓重的湘西风味,而废名小说早期带有家乡的色彩,到了写《莫须有先生传》,淡化到几乎无,而到了写《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因身在黄梅,乃另一情状。)

周作人给俞平伯《燕知草》写的跋中,有云:“我也看见有些纯粹口语体的文章,在受过新式中学教育的学生手里写得很是细腻流丽,觉得有造成新文体的可能,使小说戏剧有一种新发展,但是在论文——不,或者不如说小品文,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和趣味的两重统制,才可以造出雅致的俗语文来。我说雅,这只是说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他在这里提出了重要的文章美学与语言追求:涩味与简单味,口语、欧化语、古文、方言的糅合方能造就。而废名应是苦雨斋师徒中将涩味发展到极点的一位,已令沈从文无法接受了。

沈从文的直言不讳,颇有些“乡下人”脾气,毕竟他一向敬重周作人,且废名的前期作品予他大的影响。两面的文章审美,缘何有这样的差异?大约也是因为沈从文的“乡下人”个性,和苦雨斋群落带“隐逸性”的趣味,是有所分别的。其实,若单指在语言的锤炼上,沈从文对文言、俗语、方言、欧化语的提炼糅合,一点没少下工夫,其文字虽不至于如废名般晦涩,但绝不是冰心式清澈见底的,而是有着很大的涩味,在这一点上,并不会让废名专美。(尤其到了四〇年代的《烛虚》《七色魇》,文言的成分愈加增多。)他们的分歧,在“隐逸性”的和不“隐逸性”的相异上,文体是其外化而已。

沈从文的批评,并未影响他和周作人的关系,不久之后,周氏还在《人间世》上开书单,将《从文自传》列为自己最喜读的三册书之一,且对沈的作品多加揄扬(沈从文后来写了一篇文章《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刊于一九四〇年《国文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在这样的年份写这样的文章,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这表明其时文学批评空间好的氛围,当事双方好的风度,及在文学审美上另有更多趋同的面向。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