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敞开了星空一样的光芒”——蒋三立诗歌读记(张清华)

作者:蒋三立   2018年08月15日 11:58      465    收藏
“心里敞开了星空一样的光芒”——蒋三立诗歌读记
                               □张清华

听不见胡笳声。想苏武
  想大漠上的星星,深邃,高远
  想风沙一样吹来的许多许多的往事……
  千年的月光,万年的霜
  今夜,不眠的我提着内心的马灯
  照亮自身影,相寻泪成血
  这是蒋三立的胡笳十八拍,是他在不眠的深夜所写下的一首《深夜》中的句子,也是他在内心的烛光或灵魂的马灯的照耀下的一番演奏,低沉、婉转、辽远、永动,读之让人不觉有内心的怦然和戚戚焉,仿佛有电流穿越。
  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纯粹”的演奏了。这本《在风中朗诵》,让我一整个下午都沉浸其间,仿佛是在听一场来自古代、或者某个桃源式乌托邦的弹拨或者倾诉。
  我一直相信,一本诗集其实就是一首音乐作品,其中的每首诗彼此都具有奇妙的“互文性”——都是这音乐的一个片段,它们细细密密地连接着,互为乐句的延伸,或者背景装饰;或者也可以将其看做是一座好的建筑,每首诗都是其中的一个房间,一间密室,有幽曲的风景,别有洞天的摆设,它们彼此紧紧地连接着,互相支撑,互为背景,成为对方不可拆解和或缺的部分。这是创造的奥秘,也是其间诱人的乐趣所在。如果没有这样的境地,在我看来,一本诗集的存在理由就大大减低了。《在风中朗诵》让我相信,它是属于这样一种关系的产物,也是一个臻于佳境的范例。
  我与这部诗集的作者蒋三立其实只有一面之识,对于他性格为人的细节所知无多,但他的诗歌却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其人、感知其心的很好的入口,这大约也可以算作“读其诗想见其为人也”了。在我观之,如说是“忧郁”则未免有些许夸张了,但必定他是有一颗敏感之心的,他对世界保持了如此纤细和精微的感受力,也保持了一份洁净和易于“受伤”的状态——这是一种心灵敞开的,至少是未曾放弃人格准则与情怀胸襟的状态。对于一个深入中年,且在这俗世生涯中混迹半生的人来说,委实不易。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他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尊重的诗人,一个接近于脱离了诸种功利之心的纯粹的诗人。
  但这个评价我以为还不足以体现他的意义。如果要寻找一个可资比拟的例证,我想到的是四十年代的冯至——现代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分量颇重的诗人,这很奇怪,虽然我并不能确定三立诗歌写作的背景,以及影响的来源,但从诗歌的品质与诗意的取向来看,他同四十年代写《十四行诗》时期的冯至相比,确乎有某些类似之处,或许是属巧合,但至少它表明,他的诗歌写作是具有哲学质地和形而上的意味的,是有对于生命与存在的敏感之思的。请读开篇这首《一只粉虫》中的句子:
  它想表明,它不是一只害虫
  一生只需要一片叶子,这是它最大的愿望
  它感到知足和快乐
  天气一天天好起来,有一天它突然觉得自己占有的
  这片叶子长得太大了,叶汁也越来越甜
  它渐渐地愧疚起来,它觉得应该邀来
  更多的粉虫,在阳光下享受这片叶子
  它懂得,这不是因为生命的短暂
  而是生活本来就应该这样
  或许这首诗的结尾处理得稍显平易了些,显得不够“陌生”和苍茫,但对照冯至所表达的那种“对于存在的体验与顿悟”,以及在顿悟中所经历的“灵魂战栗”,他似乎又多了一份“在场”的具体,也更多了一份安之若素的达观与“道德感”。毕竟生命的卑微和渺小是无法改变的,在宇宙和世界的永恒中,任何孤独的个体都摆脱不了短暂留存的命运,但惟其如此,他才更应该珍视,并与他人共享这“存在的幸福”。所以,与冯至相比,三立的表达似乎又有了某些独到的新意。让我们对照冯至的诗句: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显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成屹然不动的形体……”确实,在冯至这里。生命于片刻的闪耀中显现出了它令人激动和彻悟的欢欣与苦难。诗人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脆弱,但又深信着那彗星般的历程中意义的不言自明,深信那渺小个体里充盈的美好记忆与凛然的尊严。冯至是厉害的,他将一只昆虫的意义升华到了哲学境地——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了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不过三立也不是吃素的,他从一个最为卑微的生命中也获取了生存的意义,书写出它的欢欣与自足,并且同样生发出对于生命与存在的哲学性的体悟。这再次证明,他特有的纤细与敏感并非是一种令人厌恶的自恋,以及小情小调的怨艾与渲染,而是一种真正的彻悟与达观所支配的坦然,与淡然。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于生命的悲悯与礼赞,对于时光与记忆的追想,对于存在的领悟与经验,成为了蒋三立诗歌的核心与主旨。他是太纠结于此不能释怀了,以自我的生命境遇去体悟自然,以自然的法则与万象去拟喻自身,他实现了生命世界的互通与穿越,主体与镜像之间的交会与投射,如同庄子“齐一”的观物方式,也如同王国维所描述的“有我”与“无我”两种境界的合一。他诗歌中的生命形态,是如此齐整又错落地融于一体,让人不时生发出无言的感动,沉陷于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让我举出他描写最微小的生命的例证:《夏夜》、《春天的小径》、《我无法对秋天诉说》、《多想蜻蜓一样在漂浮的落叶上做一个梦》、《大地情深》……这些诗中他反复地写到“卑微闪烁的萤火虫”,写到“穿越无数季节的昆虫”,写到“溪水里游动的小鱼”,写到“干旱小径上钻出泥土的蚯蚓”,写到“四处觅食的瓢虫、一长队负重的蚂蚁”,写到“知了在柳枝上的哀鸣”,“蜻蜓一样睡在一片红红的落叶上”……当然,还有牛羊、庄稼、农人,乡间以及自然中一切善良而温和的、卑微而安详的生命。每当写到这些,他总会由衷地流露出赞美、热爱、认同和怜悯,并且从中获得启示与激励,得到满足与安宁。
  这多像是冯至式的句子——
  那些穿越无数季节的昆虫
  在路边又想见了。微小的
  长着透明的薄翼,从树叶里飞出
  经历过冰冻的寒冷,这些细小的昆虫
  能飞在春天的暖风里,多么不易……
  又何等平易和简单的句子,但却生发出并不单薄的诗意。
  然而,蒋三立并非总是借助物象来建立其诗意,在另一些作品中,他更加直接地传达了他对于生命的脆弱与孤独的看法,或是通过追想童年记忆,来表达生命中一种失落的惆怅。比如《黄昏》、《戏台》、《风》,这些篇章同前面的例证一样,异曲同工地传达的是诗人对于世界与生命的理解与彻悟。它们充满感伤意绪,但又并不沉溺于伤怀,而是如同张若虚、陈子昂、李白或是苏东坡一样,总是洞悉或达观地,将其消解于一种对于自然与法则的领悟之中。某种意义上,其中既有东坡式的“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样的旷达,也有海子式的“大风从南吹到北,从东吹到西,你所说的曙光是什么意思”,或是“风的前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式的“哲学的悲怆”,这种悲怆,类似于李白式的“万古愁”,也接近于鲁迅式的“大悲催”——
  风吹散了那些抱紧的草
  又沿着这条铁轨走了很远、很远
  风吹干了我送别的泪水,滋润心灵的泪水
  ……现在你越来越狠抖动着天空
  抖动我骨骼里风湿的痛
  还有远处春天里的花粒,也被抖动着
  撒成很远很远的孤独
  这是他笔下的《风》,你可以将这看做是“没来由”的东西,但它的苍茫与辽远还是令人难以割舍和难以错过的,难以将其视为通常的“撒娇”。而且我还要说,有时候三立的处理,还更体现出他独有的一种风格或方式,即来得更为淡然和邈远,更为细小和清逸。比如《黄昏》中的句子,便是在勾画这种“存在的怅惘”或“哲学的悲怆”的同时,又显现出了一种有意味的在场感与细节性:“山坡、河流、小路,没有什么不刻在心上/剥蚀摇晃的木桥,低矮的木屋/是不是和我一样在岁月中有着梦想/土墙边的老人蹲得和旁边的木桶一样旧了/表情有着磨损的伤感。高过屋顶的/树上的空巢,塞满了夕阳的影子/在回家的路上,丢了魂的蝴蝶,擦着暮色的清冷/翅膀张得比黑夜还宽”——
  它扑打着我的心灵
  像是挣扎,一下、两下、三下
  确乎像当年的冯至在沉寂十余年,又忽然出现了一种奇异的敞开一样,我们无法不认为三立和世界之间出现了一种洞彻的敞开,“生存、和谐,彼此用光芒照亮”,他从对象世界中看到了“这么远大的夜空,这么宽广的大地”,也以“卑微闪耀的萤火虫”的姿态与身份,看见了那些让人战栗、让人冥想的存在的真理——
  心里敞开了星空一样的光芒……
  其实这也是在说他的艺术特点了。“方法也即是世界观”,维特根斯坦说过大意如此的话。三立对于自身与世界的认知关系的处理,对于诗意的提炼,说简单点,其实都是归结于对“生命经验”的关注这一焦点,而他的生命经验又很少是通过玄虚的观念辨析来予以表达,而是通过各种细小而丰富的生命形态来予以呈现。这也就生成了他诗歌中鲜明的细节性与视觉感,以及自然而传神、朴素又鲜活的意象传达,还有看似散漫低缓、实则充满一唱三叹的“胡笳”式、或“大提琴式”、或是“G弦上的咏叹调”式的节奏感。这些,读者从中自然有所体会,无须我再赘言。
  需要再强调的一点是,三立是善于将诗意予以提炼和纯化的一位。他总能从寻常的事物与景象中,找见让人揪心的东西;从外部世界的物象中,找到和自己休戚相关的部分;从遥远或细小的客体身上,找到与精神和存在的玄虚之物互相感应的去处,这是他尤为令人钦佩的地方。虽然,在一些篇章中,他过于显得漫不经心和不事经营了,确乎有些篇章也显得过于散漫,结构和节奏不太讲究,但总地来说,他是一位天生的高手——虽然下手很“轻”,但却常常能够以轻见重,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他是“在风中朗诵”,风声确乎会掩盖或吹散他的声音,但这声音属于自然,属于善于倾听的生命,所以也就无须担心或刻意为之,因为它可以融入自然的共鸣,与天籁的混响之中。
  忽想起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美国的一位号称“深度意象派”的诗人罗伯特•勃莱,觉得三立的诗,某种程度上也很像他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即去除理性和学院派传统的拘囿,通过引进中国古典诗、拉美诗歌,以及欧洲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精髓,来缔造一种“奔流于大自然的,突然从底部和下层生长出来的树干与鲜花”一样的诗歌,三立确乎没有学院派的呆板与观念的堆砌,没有“知识分子写作”的“掉书袋”气,也不存在“口语派”的粗陋与蛮俗,更没有技术主义至上的本末倒置,却有一种天然的灵敏与悠远,荒茫与丰富。这是他最值得赞赏的一点。
  也许勃莱的一首《冬天的诗》中的这些句子,可以佐证三立的风格,映照他对于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态度,虽然他所表达的,是属于他自己的爱的方式,但这何尝不是蒋三立和他的世界的一种关系——
  冬天的蚂蚁颤抖着翅膀
  等待瘦瘦的冬天结束
  我用缓慢的,呆笨的方式爱你
  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同样是令人惊奇的神似。含蓄、节制,但富有隐喻性与弥漫力,好的诗歌应该有这样的资质。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5.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花朵,趁着雨季回到树上|东莞诗集
  8. 诗集《一蓑烟雨》受业内点赞 梁平:在写作中建设自我人格并重新体认家国与个体精神的宽广存在
  9.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