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熙: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作者:钱志熙   2018年09月27日 03:38  中华诗词杂志    454    收藏

qzx.webp

 编者按:年前,《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以“近百年来的旧体诗创作,整体上的现代性养成还不够充分”为由,提出质疑:“现当代旧体诗是否具备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资格”?文章表面虽未明言,实则倾向否定。当代中华诗词,广受社会关注。本刊特发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钱志熙教授此文,作为对以偏概全、否定诗词一系列谬论的一种回应。

 

 诗词创作的重新繁荣,是近三十年来文学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但对于这一文学现象,诗词界与新诗界、学术界以及大众,感受与体认是各不相同的,评价上也极不相同。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近年来,研究当代诗词创作理论渐成风气。同时,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学者也开始较多地关注现当代诗词创作,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课题之中。但是对一些问题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首先一个敏感的问题是“诗词入史”的问题,另一个则是诗词这种古代时期产生的文学形式,在当代是否有它的存在价值?近来还有论者讨论当代诗词的现代性问题。结论还是认为诗词这种古典的形式与传统,很难获得现代性。至少在反映现代性方面,无法与新诗相提并论。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当然是说五四之后,诗词的正统地位被新诗取代,也是有其合理性。连带着还有当代诗词如何表现现代生活,以及诗词形式改革、白话入诗等问题。问题既然提出来,当然都有他们的理由,短期内似乎也很难达成共识。这里只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诗词入史的问题。我想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学术背景大家都忽略了。最早撰写近现代之际的文学史,原有另一种形式,钱基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将新文学与旧文学放在一起叙述的。从全面性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作法。但后来新文学领域为了总结新文学运动的成就,开始撰写各种形式的新文学史。所以现代文学史,原本叫新文学史。像刘绶松先生的书,就叫《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先生的书,原来也叫这样题目。既然叫新文学史,当然不需要叙述同期产生的旧体文学。但也不一定含有排斥旧体文学的意味,至少逻辑上说是这样的。但后来诸家编写新文学史,直接将其改称《现代文学史》,但却没有新文学之外其他“现代文学”纳入其中。这样,与新文学同期产生的旧体文学、乃至民间文学、娱乐文学,竟然在此不假思索的概念转换中被不知不觉地遗落了。而旧体文学界,居然也怡然受之。这恐怕就是观念的问题了。所以,现在讨论现当代诗词入史问题,先得将这个学术史上的问题理理清。至于现当代诗词能否入史,要不要入史?在逻辑上是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活动与事实,甚至可以说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事实,既然它客观地存在于历史中,史家当然要将它写入相应的文学史与文化史中。至于如何评价、如何建构、甚至如何与新诗相结合而共同建构一种现代、当代的中国诗歌史,则是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现当代的诗词自身独立写史当然可以,但未免自说自话,缺乏全面历史观。我认为最理想的作法,是将现当代的新诗、诗词、歌曲、歌谣结合在一起,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史。这样的学术工作,需要艺术界与学术研究各个领域的通力合作。


 再谈诗词表现现代生活的问题。个人认为,理论上诗词应该表现当代生活、文化、科技,更应该表现当代人思想与精神,事实上也已经在这样做了。但是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即不能回到机械的艺术反映论的思维方式中去。对诗词表现生活,应该取辩证的立场。一方面,诗词首先是一种艺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反映现实的工具。另一方面,当代生活在内容、形式相比于古代,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人们的情感及其表达方式乃至审美活动,不能说与古代相比完全变化了。另外,艺术创作有它自身的立场。在艺术中,生活内容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创造艺术的一种材料。甚至我们也不能以表现生活内容的多少、及时与不及时来衡量一种艺术的高低,更不能以此评判其生死。尤其不能以此来衡量譬如古琴演奏、山水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诗词当然与这几种艺术形式不同,但其中都存在一种古典美的因素。如果完全取消其古典美,何来诗词艺术?如果完全取消诗词中的古典美因素,何事于诗词创作?


 至于白话入诗的问题,自风骚至乐府、汉魏六朝五言、唐宋近体、词、曲,都有相当的当代口语因素。这原来也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就在当代创作中仍具生命力的近体诗词、曲及歌行、古风等来说,每一种都有它的语体使用习惯。近体与词即以浅近文言为主。散曲可杂入相当多的白话因素,但整体上仍应保持一种浅近文言的体性。歌行与古风相比,因为歌行原本出于乐府,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民间说唱的影响,所以也可加入适当的白话因素。但当代人写作的歌行常犯的毛病,不是过于文言化,而是过于直白。至于取法汉魏的古风,则是属于文言性程度最高的。古人论文,先辨其体制,再论其风格。这一点甚至可以说艺术的基本规律,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说说近来有些论者提出的当代诗词创作的现代性的问题。以我个人所知,所谓“现代性”原本是构成现代派艺术的一种质性,本来就不是用来评价所有艺术的。但也有这样一种趋向,即现代性渐渐成了一种对当代艺术创作的普遍诉求。如音乐、绘画、建筑等许多艺术中都有现代性问题。新诗创作中也一直存在现代性的追求。但这也只能是说新诗创作中一种倾向。当代不少书法家,也有现代书法之说,大抵是强调当代书法不同传统书法的审美功能。但这种现代书法并没有获得大众的完全认可。由此而出现八法全失、六书不备的丑、怪、乱的书法现象;近来已经有人提出质疑。本人对书法没有足够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对此不欲轻言。但是引此在新诗界、书法界都有所质疑的所谓“现代性”来否定当代诗词,窃以为还为时过早。自五四以来,旧体诗词从未消亡,就其反映现实而言,似乎较新诗更为积极有为。因为其艺术形式更具民族性,更符合各种文化程度的作者与读者的审美习惯。试问对于近现代之社会变革及重大事件之反映,乃至近三十年之改革开放、新农村生活,旧体诗词所表现的成果,是否真的有逊于新诗?则所谓近体诗词不能表现现代生活、没有现代性的理由何在?何况我们前面说过,诗词在当代创作中的存在,还有它的一种古典美的价值。所以,仅以十分抽象的“现代性”这样的概念来否定当代诗词创作,未免过于武断。


 当然,从理论上讲,提出当代诗词创作现代性问题,仍然是有所启发的。而且在当代诗词创作中追求现代性也不失为一种创新方式。问题是现代性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现代性与诗词固有艺术性、古典美如何统一的问题。但是,如果将其作为论证旧体诗词必然灭亡、或者证明其终不能与新诗相提并论的依据,则作者的思维方式,其实还是陷在五四新诗诸家打倒旧诗词的激进论调中,只不过换了概念而已。


(原文刊载于2018《中华诗词》第六期)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