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以鲜:诗人决定了一个民族心灵的高度

作者: 曾勋   2018年10月15日 09:23  中国诗歌网    614    收藏

微信图片_20181015092007


这首《割玻璃的人》,被称为“八十年代最贵诗歌”。1988年,《诗歌报》首届中国探索诗大赛开赛,该诗斩获特等奖,奖金一千元。要知道,当时大部分工薪族的月薪只有三四十元,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这首诗大约能值15~20万元。

向以鲜回忆,当时拿到这笔“巨款”,觉得怎么花都花不完,想邀请天下诗歌英雄都来成都喝酒。到年底,女儿出生,这笔钱全花在了女儿身上。

30年后的2018年8月,向以鲜以诗集《我的孔子》斩获四川文学奖,“靠写诗歌养儿育女”的时代虽然早已过去,然而,谈到80年代自己与第三代诗人群体同场竞技,以及与他们的交往琐事,向以鲜难掩内心的那份热血涟漪。


微信图片_20181015092010

向以鲜认为,当下诗歌也许被边缘化了,但是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诗人决定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心灵的高度”。


伟大的诗人拓展了母语的宽度


在成都高新区某楼宇内七拐八拐,廉政瞭望记者终于在一个隐藏得很深的书吧,见到向以鲜,似乎有种错觉,是穿越了时间隧道去探寻诗歌,“柳暗花明又一村”。他是宁静而儒雅的,那种不加修饰的文气在忙碌的世界显得稀有,正如几乎快被我们的世界遗忘了的诗歌。

1963年春天,向以鲜出生在四川大巴山腹地一个较为封闭的小村庄聂家岩,“聂家岩”这三个字之于向以鲜,是生理与心理意义上的母体。无论是山水草木的灵性还是父母的潜移默化,都在无声地浸润着少年的身心。

向以鲜父母是乡里的小学教师,父亲常在院子里给孩子们讲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故事。父亲惊人的记忆力到现在都令向以鲜赞叹,那时没有书,父亲硬是一章一章地把“四大名著”、《岳飞全传》《隋唐演义》《世说新语》口述给孩子们听,有时还写一些古体诗与大家唱和。

一次大雪纷飞,父亲让几兄妹以雪花为题,各造一个比喻句,父亲听后摇摇头说,你们的比喻都没有超过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女孩子谢道韫。向以鲜由此知道了《世说新语》这本书,还有东晋才女谢道韫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

回忆起父亲在那个寒冷的雪夜讲三谢(谢安、谢朗、谢道韫)谈雪的风雅之事,向以鲜眼中放着锐利而温暖的光。“说真的,那时我也没有完全听明白,只是觉得那样的生活,真的好美,就这样,文学尤其是诗歌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

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仑曾说:“童年并不是在完成它的周期后即在我们身心中死去并干枯的东西。它不是回忆,而是最具活力的宝藏,它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丰满我们。”后来,他写了一组名为《聂家岩叙事》的组诗,借助童年的回忆,通过语言完成了生命个体的“精神还乡”。

“那年还不到十岁/为了见到火车/我跟着哥哥/从聂家岩出发/梦中的轰鸣犹在回响……”在诗中,他记忆中的火车犹如“乌黑的记忆之虎”,刺破童年亘古的孤寂;而父亲手中的银卷尺,这时间的见证者,宛如神物:丈量过麦穗、麦芒的高度或放学回家的孩子山羊般跃过溪水的宽度。

然而,一开始,向以鲜的诗歌之路,并不是从现代诗开始的。

1979年秋天,16岁的向以鲜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图书馆。大二时,他慕名拜访了久仰的曹慕樊,他是目录学家刘国钧和熊十力的高足。曹慕樊见向以鲜年少轻狂,笑着说,你如能将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作全部背下来,我就收你做研究生。向以鲜问,历史上谁有这个能耐。曹慕樊说,梁任公!

后来,向以鲜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几乎可以将清人杨伦的《杜诗镜铨》全部背诵下来,“我在这方面有点儿天赋,是父亲传给我的,那时的记忆力真的很好,我背诵《离骚》,也只用了一个早晨。”他一边读古诗,一边开始学习写作古典诗词。但一年之后发现,古典诗歌完全不能满足自己对理想与热血的表达欲望。

在向以鲜看来,伟大的诗人都在拓展母语的宽度,自己再怎么写甚至都无法超越清代诗人,更何况站在巅峰的李白、杜甫、苏轼……他们已经将古诗的语言矿藏开采殆尽。当时,西师的一帮同学正在鼓捣“第三代”,他以旁观者的角色看到了诗歌的另一种可能,于是,向以鲜烧掉了那几本写着密密麻麻古诗词的笔记本,开始创作现代诗。

对现代诗路转粉后,向以鲜自然没有报考曹慕樊的研究生。1983年秋天,他进入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在天津苦读时,他仍未中断现代诗歌写作,还前往北京拜晤诗人北岛和“九叶诗人”陈敬容等,那时,他已经在诗歌圈小有名气,诗作《小屋子》还获得了1985年《飞天青年诗报》优秀作品奖。

然而,向以鲜从来不属于任何圈子。上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歌流派人数十分可观,“门派众多”,“莽汉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海上诗派”……在向以鲜眼中都是他者的狂欢。“诗歌创作属于私人的写作,历史上没有哪个优秀的诗人是出自某个诗派。”1986年夏天,向以鲜被分配到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仍然在寂寞与孤独中创作着,终于,他得到馈赠,以《割玻璃的人》一举成名。

在诗中,手拿钻石刀的割玻璃人无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割玻璃不仅需要锐利的工具,更需要全神贯注的精神、坚定的手腕、高超的技艺。这和诗人的工作非常类似,只是诗人的工作是从广阔的“海洋”“天空”中萃取人类文明的结晶。


微信图片_20181015092023

今年8月,向以鲜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留影。


恋一座城,写一个人


8月10日,向以鲜应邀参加了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举办的第四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这个活动缘起于2008年,由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创建。国王学院在康河畔、柳树下,竖立了“徐志摩诗碑”,以纪念这位国王学院的杰出校友。

剑桥的幽静和诗性,以及人们对诗歌与诗人的崇敬给向以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机场入境时,听说他们是到剑桥大学交流的诗人,周围的人们都投来了尊敬的目光,工作人员还专门开辟了一条通道让他们通行。在校园里,诗歌被唱诗班朗诵,神圣而高贵。

谈到此处,向以鲜有些许失落。诗歌在中国曾经也被尊重过,向以鲜曾经半开玩笑地说,世界上的“诗歌双城”,当数西方的巴黎和中国的成都。

所以,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向以鲜选择回成都工作。在他眼中,成都是一座值得“托付终身”的城市,当年有“天下诗人皆入蜀”的说法,至今诗脉的传承并未被时间斩断。

“写诗对我来说是一种需要,就像饿了想吃东西一样。”回到成都后,向以鲜与诗人赵野、杨政、文化学者查常平等人创办《王朝》诗报;与柏桦、孙文波、潘家柱、付维等人创立《红旗》诗刊;与钟鸣、柏桦等人发起命名成立《象罔》杂志。当时,全国各地的诗人都汇聚到成都,一时成都堪称当时中国诗歌的桥头堡。“虽然那时的人很穷,心却很干净。我有时候看着雾霾的天空就会想起当年中国的天空,真的很干净。诗歌兄弟姐妹们惺惺相惜,互相鼓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不痛快!”

现代诗人中,写人物长诗的十分罕见,像向以鲜这样把笔头对准人尽皆知的孔子,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他第一次认真阅读朱熹《论语集注》,并彻底改变了初高中时代“批林批孔”时所接受的孔子形象,当时就想写一写一个少年心目中的孔子。

1983年,向以鲜开始写组诗《石头动物园》,其中有一首诗叫《无色之马》,这是孔子的形象第一次进入他的诗歌。2014年秋冬之季的一天黄昏,他坐在院子的小水池边上,孔子的形象又一次浮现在脑海。孔子名叫孔丘,根据记载,是由于他出生后,额头和头顶比较奇怪。

“一个人,能把山岳、山峰镶嵌在自己的头上,这种人,不是圣人是什么人,这就是孔子啊!”所以,向以鲜写孔子的第一节诗就是《头上峰壑》。这个是他之前没有构想过的,孔子的形象就这样突然浮现出来。这组诗的到来好像是“突然”的,只经历了半年多时间,但前后孕育的过程却十分漫长,有近30年的跨度。向以鲜认为,这真应了宋人唐庚(子西)在蜀道馆舍壁间所见的题语:“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孔子形象,如同每段壑谷每条溪流,都有一片自己的月影一样。《我的孔子》,诗中所写的孔子,就是我自己的孔子。孔子是全人类的,但也是每一个人的。”一千二百行的《我的孔子》,是迄今为止咏歌孔子的第一长诗,还了作者年少时的夙愿。

《我的孔子》完成之后,向以鲜并没有想在刊物上发表,因为太长,没有哪个刊物可以一次性发完,但他又绝对不想以节选的方式发表,那样就像别人在拆解自己最心爱的宝物,心会疼。

2015年4月中旬,他通过自媒体进行了小范围发布,没想到一周之后,便收到云南诗人谢石相的短信,说《中国作家》主编王山看了《我的孔子》后很喜欢。随即《中国作家》发表了这首诗歌,一时震动诗坛。这是《中国作家》自创刊以来,破天荒地一次性刊发的最长的一首诗。

向以鲜在将目光聚于历史深处的同时,也践行着诗人的义务——义无反顾地回到当下,发着自己的声音。他用文集诗集《我的声音》承载道义,关注弱势,呼唤正义、良知与尊严。正如国内知名诗歌批评家胡亮的评价,“向以鲜凭其对唐诗和孔丘的当代重写,玉成了当代诗与传统的两度春宵;而今,他从传统的绝顶步向现实的独木桥,作为介入者,冷讽或醉打金枝,从容证明了当代诗的批判性力量。”

“一首诗,到底能活多久?事实上,一首诗的生命周期至少有两个阶段,作者创造了它,只是生命的第一个阶段;它的第二个阶段属于时间和读者,可能很漫长,也可能很短暂。”向以鲜认为,当下诗歌也许被边缘化了,但是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诗人决定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心灵的高度”。

向以鲜说,他深爱伟大的母语汉语,语言即祖国。他曾在一首名叫《喂黑洞》的诗中,表达过深深的母语情结:“能想到的食物,都喂了时间、光芒、星河。最舍不得喂出的是牵肠又挂肚的汉语。”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