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向以鲜 | 那个少年,离开聂家岩之后,最终成了一位诗人

作者:《成都商报》诗歌集结号记者谢云霓   2018年11月19日 12:58  中国诗歌网    3156    收藏

采访者:《成都商报》诗歌集结号记者谢云霓

受访者:《我的聂家岩》作者向以鲜

采访地点:成 都

采访时间:2018年初冬


2


向以鲜,四川万源聂家岩人,现居成都。诗人、四川大学教授。有诗集及著述多种,获诗歌及学术嘉奖多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同仁先后创立《红旗》《王朝》《象罔》等民间诗刊。


一、在接触到您的诗歌之前,从来没有听人说起过这个地方——聂家岩在哪儿?


呵呵,是的是的,开始写《我的聂家岩》之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川东小村庄,但随着其中部分诗篇的不断披露,现在知道聂家岩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通过百度来搜索聂家岩的话,几乎全是由《我的聂家岩》带出来的。聂家岩在哪儿呢?用行政区划来描述一下吧:聂家岩位于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县曾家乡覃家坝村聂家岩社。聂家岩的人居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隋唐时代或更早:聂家岩迄今仍保留着一棵挺拔雄伟的香樟树,也就是我在诗中反复歌唱过的那棵高达数十米,覆荫达几百平米的“青春不老的巨人手掌”,经林业专家的鉴定,确认其树龄超过1100年!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那是一棵种植于晚唐五代的古老巨树。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那么热爱唐代了,我一直处于唐代树荫的蔽护之中。聂家岩院落并不大,就几户人家(李家周家任家及聂家岩小学),听说它之前的名字并不叫聂家岩,而叫喻家湾。从名字的变化和留存下来的故迹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来:早前(估计是明以前)喻氏是这儿的主人,大约到了清代,不知是喻家搬迁了还是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聂家,聂家错彩镂金的石雕祖茔迄今还在。但是,1949年之后,聂家岩的大户又由农民出身的李姓取代。作为聂家岩历史重要缔造者的聂姓后人,有的则成了李家的媳妇,有的则去了外乡。我的外祖父鲜思喜还和聂家岩最后一个乡绅聂崇达成了生死朋友,两人的墓地相距不到一米。


3

树龄超过1100年的香樟树


二、离开故乡聂家岩之后,故乡一定发生了很多变化。作为诗人,您对这些这些变化持什么态度?


从1979年秋天算起,我离开故乡聂家岩已快四十个年头了。这些年来,聂家岩的变化是惊人的,几乎可以折射出四十年来整个中国乡村变化的历史影像:煤油灯变成了电灯,鸡鸣狗吠变成了移动通讯,肩挑背扛变成了车来车往,老龙门阵变成了京沪渝蓉时尚新闻,石碾子变成了电动打米机,陡峭的悬崖变成了观景台,童年伙伴成了阔老板。当然,还有老人们一个一个相继离去,我热爱的石狮子扔在了荒草中。现在回到聂家岩,住在那儿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或小孩子们,基本上都不认识我了,必须报出家门或父辈们的名字,他们才知道站在面前的人,就是传说中的向诗人。我曾在那儿生活了十六年,那情景,和贺知章当年回乡时是完全一样的:儿童相见不相识啊!

对于家乡的变化,我的感情很复杂。我希望聂家岩的父老乡亲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富有;我也希望聂家岩在时代的洪流中,能更多地保存它古老朴素的根脉。我一直担心着,聂家岩在不断现代化的同时,会丧失它本有的美好和宁静。但是,现实也是残酷的。每天,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告别乡村。每天,每时每刻,都有乡村从我们眼底永远消失。德国诺奖作家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öll)曾不无惋惜地写到:没人提起被废弃的村落。灰暗、格式相同的石头墙,我们不需要透视的景深即可直接看到,像为了拍一部神鬼电影而布置的并不讲究的布景一样。我们喘气数了数,数到四十停了下来,总数肯定超过一百。没有人能准确地了解,这个村子是什么时候和为什么被废弃的。在爱尔兰有那么多被废弃的房舍,人们随意地散步两小时便可以列数不少。这所是十年前,那所是二十年前,而这一座又是五十年或者八十年前被抛弃的,也有一些房子,门窗上钉木板的钉子还没完全锈蚀,风雨也还未能把它们打透。

我希望聂家岩不断变化,我希望聂家岩永远不变。


1

向以桦的钢笔画插图


三、能说说当年离开故乡,后来又到了成都时的感受吗?


1979年之后,期间也回过多次,但是,间隔的时间却一次比一次长久。最开始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真正的告别。直到有一天,我在异乡梦见了它,我的聂家岩,我才意识到,我离开生我养我的聂家岩已经多年。我曾设想过无数种告别的方式和仪式,也想过无数种永不离开的理由,以此抵挡必将到来的场景。但是,分开,离开,告别,总是突然降临,让人猝不及防。正如我在《陈姨的布鞋》中所说:告别,是无法抵挡的。

离开聂家岩的直接原因是考上了大学,去了重庆北碚的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西师本科毕业后,又去了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夏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都。当我来到锦江河畔的四川大学,我就知道,这儿就是我的终老之地,虽然那时才23岁,却想起了杜甫对成都的眷恋:卜宅从兹老。是的,我选择成都作为第二故乡,与杜甫有着巨大的关系。很多人知道,我从上大学开始,就狂热地喜欢杜甫,在成都,我离杜甫更近,近到可以听到杜工部的呼吸和心跳。


微信图片_20181119160530

向以桦的钢笔画插图


四、您离开聂家岩进入了大学生活,直接参与到当年的大学生诗歌运动中,诗歌在那时对您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我可以简单叙述一下我的学生时代(本科和硕士)和现代诗歌写作的情形。总的来说,我个人对诗歌运动一直持有保守的看法。我以为,在诗歌的浪潮中保持独立、清醒、自由的写作状态至关重要。我虽然一直从学校到学校,并且身处大学生诗歌运动的中心城市和学校(重庆西师和成都川大),但我并不属于他们。

1979年,我考入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郑思虞、秦效侃、曹慕樊、谭优学、荀运昌等名师的引导下,开始系统学习古代文学与诗歌,酷爱《诗经》和杜诗。期间尝试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写作,喜欢西师的老校长兼诗人何其芳的早期诗作,并对诗人冯至和废名(冯文炳)的杜甫研究推崇备至。初次接触到民间诗刊如《次森林》、《日日新》等。1983年秋天,我考入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翻译家九叶诗人穆旦生活工作的地方),师从王达津先生攻读唐宋文学。王先生是名家之后(其祖父王铁珊系蔡元培、许寿裳好友),先后师从刘永济、唐兰、高亨、朱东润、闻一多、朱光潜、冯沅君等。先生对我影响甚深,诗人兼学者的气质令我神往。在先生指导下,我撰写了生平第一篇诗歌论文《润州诗派考》。我的现代诗写作,始于1982年下半年,并在1983年秋天确定了一生的志向。《南方的路》、《水上人》《苏小小》等青涩之诗均形成于此间。1984年,我撰写了第一篇讨论当代诗歌现状的批评文章《神秘的陶罐》。这年夏天,回重庆北碚探望恋人可可,结识“左边”抒情诗人柏桦。返回北方后,带着柏桦的亲笔信前往北京朝阳区拜访另一九叶诗人蜀人陈敬容。又于北京团结湖寻访诗人北岛(赵振开)不遇。1985年,诗作《小屋子》获《飞天青年诗报》当年优秀作品奖。

1986年夏天,我到了成都。纵览整个八十年代中国诗坛,诗歌最活跃的核心城市首推北京和成都,成都似乎尤为各地诗人所垂青。一时之间,举凡先锋诗人者必游成都,游成都者必游川大校园。成都为中国诗歌之重镇,川大则顺理成章成为中国诗歌的桥头堡。此时期较重要的诗歌事件是:我与诗歌同仁创办民间诗歌刊物《红旗》。后来柏桦在《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回忆说:一九八六年的成都,中国诗歌正在此经历繁花似锦的一幕。流派纷呈,春风化雨,一个新的抒情组织已在四川大学以“白夜”和“秋天”的旋律集中。这一年,潘家柱考上川大中文系美学专业研究生,付维也来川大进修,向以鲜——一位眼睛总是浸满泪水的诗人在川大古籍所工作,孙文波——成都当时唯一的抒情诗人在这里找到了抒情的同志。很快孙文波、潘家柱、付维、向以鲜合办了一个杂志《红旗》(红旗即抒情,即血染的风釆)。这个只出了几期的油印杂志引起了一定的注目,这些诗即使现在读来仍有相当价值,它忠实地记录了一群正值青春的诗人怎样渡过青春的险境。

1987年夏天,一个明净的黄昏,于一张废旧信封的空白处,我写下了《割玻璃的人》。该诗于次年六月获得《诗歌报》首届探索诗大赛特等奖,得奖金一千元人民币(有人按房价或工资收入测算过约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万元人民币)——这估计是整个八十年代稿费最为昂贵的一首诗作。期间广泛阅读欧美、南美和俄罗斯诗人作品,尤喜史蒂文斯、狄兰托马斯、聂鲁达和帕斯捷尔纳克,渐渐出现了某种个人化的风格。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你用一种东西来象征自己的诗歌,会是什么。我说:水中的刀锋。是的,水中的刀锋,一枚静静地消慝于澄澈之流中的淡蓝色的刀锋,它所表现出来的隐秘的力量甚至是危险的光芒,正是我在诗歌中所要表达和呈现的。你可以忽略它,无视于它,但你得小心它。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它可能会划伤你的手指。

1988年10月,我参与了四川大学一份民间诗报《王朝》的创办工作。这份只印了一期的诗报,由时在川大读书的杨政和熊剑主编,并且得到朋友王钰的友情赞助。刊头“王朝”两字是我从苏东坡的书贴中辑录出来的——以古老的集字行为作为一份小小的校园诗报题签,估计那个年代还没有第二人!《王朝》首期也是最后一期上面,刊载了杨政、赵野、张枣、郑单衣、胡冬、向以鲜、青森、李亚伟、漆维、浪子、邓翔、熊剑、柏桦等人的作品。《王朝》不是油印而是铅印的,这在当时已是相当奢华的事情,大约印了好几百份。杨政在一个深夜敲开我的寝室,抱着一大叠油墨未干的《王朝》,以托孤的庄严神色告诉我,要好好保藏起来——我便把那叠报纸压在了床头的棉絮下面。一压就是好几年,后来搬家时才发现,由于经过几个夏天汗水的浸渍和老鼠的噬咬,报纸已经完全给毁掉了。现在我手中还有份千疮百孔的《王朝》,则是由诗人邓翔教授保存下来的。

1989年三月下旬,诗人海子(查海生)于山海关离我们而去。一周后的四月初,我与诗人潘家柱、龚青森等共同发起,在成都科大举行海子纪念会(也是全国首场海子专题诗歌纪念会),并为出版海子诗集募集善款。

1989年底至1990年初,我与同仁(钟鸣、赵野、柏桦等)创立另一份影响颇为深远的民间诗刊《象罔》,这个名字是我偶然想到的,来源于庄子那个著名的象罔求珠故事。象罔就是虚无的人,这十分接近诗歌的本质。《象罔》最为成功的事件,当是首次推出摄影家肖全的人像专集《我们这一代》,其中云集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先锋诗人和艺术家:北岛、顾城、张枣、欧阳江河、周春芽、张晓刚、刘家琨、何多苓、何训田等一个都不少。我的那幅手扶牦牛头骨、脸戴宽边眼镜、脖系方格围巾的半身照,迄今看来还是很潮的。期间,与教数学的北大诗人哑石和从事媒体工作的卢泽明亦过从甚密。

从这个过程你也应该看得出来,那的确是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青春与热血的时代。诗歌对我来说,那时是,现在也是刚需。诗歌是我的必须品:阳光,空气,水和诗歌。


8

《我的聂家岩》,向以鲜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五、您笔下的故乡聂家岩有着怎样的特质?这本书是您专门为之所写,还是对过去诗稿中某一主题的搜集与总结?


聂家岩处在大巴山腹地,地理偏僻,它有着自己隐秘的历史(香樟树或马迹)和传说(影子屋),有自己的风物(核桃世界)和不可理喻(食沙者),有自己的神灵(秦大仙)、巫术(何掌墨师)、飞鸟(李贵阳)和病痛(肺痨主任),有自己的热血(雪夜火塘)和冰凉(雪人),还有自己的残酷(乌龙传)和荒诞(一根绳子),也自己的狡黠(粉笔与货币)、饥饿(苹果悬案)、欢乐(捡鸭蛋)和理想(棉花匠),有自己的重金属音乐(敲梆梆),有自己的好奇(偷听敌台)和隐私(关于身体的诗),有自己的政治和民主(劳动分配制度),甚至还有自己的技术(炼锡术)和产品(竹电话)等等。我的聂家岩绝对不是一部简单的还乡或乡愁之作,而是一部充满回忆和解构精神的诗歌人类学组曲,里面隐含着一个乡村孩子成长的心灵密码。我用了五年的时间来写作和打磨这部诗集,最早写的是那组《看火车》,后来被诗人叶开选入《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中,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了。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计划地来写我的聂家岩,直到断断续续有了二三十首之后,才觉得应该好好写一写它。但是,写作和计划总是相冲突的,写作更多的像市场经济,而制订写作计划就是计划经济。如何来协调二者的矛盾,我选择了折衷的办法,在一种总的指向或框架中,展开自由的写作。慢慢地,这些自由的写作成果,会跳动出共同的律动或脉搏。这就是:我的聂家岩。它是我的,我的。我的也是你的,他的,我们的。

5

向以桦的钢笔画插图


六、我注意到《我了聂家岩》全书精心配置了12幅钢笔画插图,插图作者向以桦是你的亲大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


读过《我的聂家岩》的人大概都会记得,向以桦这个名字或形象在组曲中出现过多次,具有卓越的管理能力和乡村政治才干,能在大哥、大佬、家长、保护者、民主倡导者、危险的歌者和饥饿艺术家之间自由转换。大哥大我七岁,他对聂家岩的了解和认知比我更深刻,知道的也更多,我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向他讨教。大哥有着惊人的图像记忆,这12幅插图完全是他凭记忆画出来的,其空间与细节的真实程度,让生活在聂家岩的原住民也惊诧不已,因为大哥笔下的聂家岩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聂家岩,和今天的聂家岩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哥还是位卓有成就的小说家,他的处女作小说就发在八十年代初期如日中天的《萌芽》刊物上,后来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因此,他对我的诗歌理解很到位,所绘制的插图为诗集增色不少。这种兄弟联袂,以诗和画在同一部集子中共同表达故乡之爱的形式,在中国当代诗坛中并不多见。


七、乡愁,是很多诗人惯用书写题材,你觉得如何写故乡,才写得出新意?怎样的故乡诗歌是好的?


德国十八世纪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和荷尔德林(Hlderlin)曾经从哲学与诗意的角度,讨论过乡愁。诺瓦利斯认为:哲学就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冲动。要怎样才能回去呢?荷尔德林(Hlderlin)认为:要回到故乡,重新实原初的统一性,并不能指望哲学,而应该依靠美学、艺术和诗歌。故乡,有时甚至存留于我们胃部的痉挛之中。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叫着《怀乡的胃》的随笔,说的是一个晋代江南文人张翰(季鹰),在北方洛阳当官当得好好的,有一天,他的老乡顾荣(彦先)来访:张翰抬头向南望去,只见天空一片渺茫之色,飒飒的秋风吹了过来,张翰心中一动:秋天来了,故乡吴中的菰菜、莼菜和鲈鱼早该成熟了吧?用它们来烹饪的菰米饭、莼菜羹和鲈鱼脍,该是多么鲜美啊!张翰似乎突然领悟到了某种人生真谛,感叹地说道:彦先,人生最得重要的是要适志,自由地生活,怎么能为了区区功名而远离故乡呢?于是张翰当机立断:回家。在秋风渐起的张翰心中,那几种江南菜肴何以如此强烈地出现在他的胃部幻觉中,一个人的胃部渴望会对人生的决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吗?是的,故乡正是这样,有时于我们而言,缥缈如云烟,具象如佳肴。

关于《我的聂家岩》的认识,我倒是很认可艺评家宋文焰的说法:《我的聂家岩》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思色彩的诗集,在貌似温暖的回忆幻象中,赋予了一种中国乡村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诚如你所说,乡愁,是很多诗人惯用书写题材。要如何写故乡,才写得出新意?怎样的故乡诗歌是好的?这个真的很难说,说来也话长,但是我讨厌炊烟啊玉米啊野花啊小芳啊之类的。我觉得只有写出了自己的,你的,或者我的,不能复制的,能打动内心的,才是成立的,才是好的。我不能说《我的聂家岩》有我好,但至少我是真诚的。一位远在海外的陌生人,偶然读到了其中的部分诗作,她后来在微信上找到了我,告诉我的第一句话是:有生之年,她一定要去聂家岩看一看。说真的,对于一个诗人或一部诗集来说,这就够了,你说呢!


八、从《我的孔子》到《我的聂家岩》,您似乎有意强调“我的存在”或者“我的在场”。一个是精神在场,一个是记忆在场。你追求这种“在场”,是想在当代新诗领域探索一种怎样的“存在”?


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图书”推出的《我的聂家岩》是“我的三部曲”中最后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我的孔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我的发音》(台湾秀威2017年)。“我的三部曲”有着相互牵扯又完全独立的时空维度,我试图将诗歌敏感而强劲的触须,伸向历史、当下和内心的深处,并且发出独特的回声。我认为,一个诗人,不关心历史,不关心种族的气脉与血脉,不关心现实与当下,不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关心自己的来龙去脉,不关心生他养他的地方,不关心内心的爱与痛,他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的。

我的这个三部曲也经历了由无心插柳到有心栽花的过程。你说得对,不断出现“我的”,确实有几分强调“我的存在”或“我的在场”的意味。其实,在场感是现代诗歌写作的重要特质,我反对不及物也不及心的不在场的悬空式写作,这也是我反对当下十分流行的同题诗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动不动就抬出杜甫、高适、岑参、薛据同登慈恩寺塔写同题诗的故事来,这些人忘记了,人家当年同题的前提是“同登”,没有同登的诗人是决不会去同题的。这儿的“同登”,就是一种在场,你不在场,你同什么题呢!我曾质问一个酷爱同题诗的人,你什么都敢同题,你敢同题“悼亡父”吗?你父亲不灭了你才怪!我强调“我的”在场感,也可以理解为是强调诗歌写作的刻骨铭心般的疼痛感。强调“我的”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唯一的,如同我早年在诗作《独角兽》中所说:它是唯一的,没有第二只。


九、《我的聂家岩》共分为六个小辑,它们之间什么内在的联系和用意吗?


《我的聂家岩》挖掘和展现了一部乡村孩子成长的心灵秘史——从故乡到成都:全书由六个章节构成,我试图透过一个乡村孩子对意味复杂的故乡(聂家岩)生活的回忆、纠缠、打开与抒写,以切片、特写、慢镜头或长镜头的方式,呈现一出出中国业已破碎的乡村文化以及生养其间的人民的欢乐、悲伤、痛苦和生死场景,为重建中国当代乡村文明,提供一个鲜活样本。匈牙利学者卢卡奇(Ceorg Lukacs)说,我们同故乡同天地万物终将融合在一起:星光与火焰虽然彼此不同,但不会永远形同路人。因为:火焰是所有星光的心灵,而所有的火焰都披上星光的霓裳。这六个章节当然是有用意和结构的,比如,第一部分“银卷尺”,我的题记用的是《诗经﹒魏风》中的两句:“陟陂岵兮,瞻望父兮。”显然,这是以怀念父亲的诗作开篇的,再由银卷尺而及聂家岩的种种风物。第二部分“闹钟散”,引用的题记是法国诗人德﹒米洛兹的话:“孤独,我的母亲/请再告诉我,我的生活。”这一部分是以怀念母亲开始的,并将视线转入乡村孩子的欢乐和悲伤。第三部分“蚂蚁劫”,题记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句:“苍蝇之于烂漫的孩童,正如我们之于诸神。”更多地呈现了乡村孩子的游戏精神以及隐隐的残忍行为。第四部分“食沙者”,可以视为一部简约的聂家岩众生相或人物志,题记引用了法国作家阿兰·博斯凯的句子:“火的词句,我要诉说我的童年。”第五部分“看火车”,引用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诗作为题记:“世上可有任何事物/比雨中静止的火车更忧伤?”聂家岩少年渐渐长大,他必须离开聂家岩,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第六部分“金沙与雪山”,题记是美国诗人安德鲁·怀斯的:“你背起自己小小的行囊/你走进别人无法企及的远方。”那个梦想弹棉花的少年,那个拥有砍柴绝技的少年,离开聂家岩之后,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爱人,孩子,他最终成了一位诗人和教授,现居成都。


6

向以桦的钢笔画插图


十、您一方面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勤奋地写作诗歌,这之间会不会有些冲突呢?


我的工作主要是从事古典文献及文学研究,它和现代诗歌创作看起来好象不是一码子事。但这只是表象,其实于我而言,它们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按照陆侃如先生的意见,研究文学或艺术,也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朴学者,二是史学者,三是美学者。如果我们真能在做学问时,兼具朴学史学及美学的视野与方法,则上述不同的写作状态,也是可以较为完美地协调在一起的,它们没有冲突,不仅没有冲突,而是互相的反哺。古典文献,历史和文学给了我无尽的滋善,诗歌创作又给了我丰富的想象,二者可以称之为我的心灵双翼。我说不上是一个多么勤奋的诗人,但肯定是一个认真的诗人。我热爱汉语,珍惜汉语。我认为,母语(汉语)也是一种有限资源,不能随意地,轻易地浪费掉。我曾在一首名叫《喂黑洞》的诗中,表达过深深的母语情结:

能想到的食物都喂了

时间、光芒、星河

最舍不得喂出的

是牵肠又挂肚的汉语


十一、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诗歌赛事和诗歌评奖不断,您认为获奖对于一个诗人的意义何在?


我个人认为,获不获奖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意义。当然,他可能因此而搏得一些浮名,生活或许会有些改变。但是,一个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靠的是文本说话,你文本真的好,即使你没有获过什么奖,那人们也会记住你的。海子获过什么奖呢,但人们记住了他。古代的大诗人,就更不用说了,对于柳永来说,无数的美人来凭吊他的孤魂,那就是最高的奖赏。真正的奖赏,是经得起时间的淘汰,那才是最牛逼的奖。奖对别人很重要,对我一点儿也不重要,包括今天申报鲁奖,我并没有申报,直到最后一天,省作协侯志明书记得知我没有申报,才专门安排省作办创研室负责人员,将《我的孔子》申报上去,我搭的是最后的末班车。据说,《我的孔子》在鲁奖评审过程中表现尚可,仅以一票之差未能时杀进前十名。能获奖当然是好事,不能获奖,亦未必就是坏事。获不获奖是别人说了算,写不写得好诗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硬道理。


十二、你的孩子也写诗吗?你对她们的教育,是否也有诗学教育?


我并不希望女儿成为一位诗人,有他父亲做诗人就已经很好了。但是,我希望女儿一生充满诗意,并且诗意地爱着,生活着。事实上,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了诗意的才华:两岁时,她曾给我出了一道谜语:“树上的黑眼睛”——迄今,我仍然认为,这是关于“葡萄”这种果实最为美妙的表述。两岁半时,她在背诵李白《静夜思》时,一时忘记了原文,开始了孩子的即兴创作:举头望明月——“低头不见了”。三岁时,她已经能将唐诗的解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窗含西岭千秋雪——好大的雪啊,衣服脏了好难得洗嘛。还有一件可能只有诗人的女儿才想得到,什么时间记不清楚了:一场暴雨之后,我带女儿在庭院中散步,路过一处低地。女儿看见那儿的小片积水倒映着天光云影,神情有些紧张地抓住我的手问:爸爸,那是大海吗,里面会不会有鲨鱼。我的女儿现在是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她不写诗,这很好。我的小孙女还不到两岁,已经能咿咿牙牙背诵“关关睢鸠”“蒹葭苍苍”“白日衣山尽”之类的古诗了,她肯定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长大了就自然明白了。我想,孩子是神赐给我们最动人的乐章,由一把神秘的弓弦所弹奏。如同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孩子》诗中这样歌颂着的那样: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三、我注意到三位封面语推荐人吉狄马加柏桦和耿占春,他们都是当下中国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诗评家,尤其吉狄马加推荐语中,比较难得一见地使用了顶格赞美。对此,你如何看待?


吉狄马加主席的原话是:“向以鲜的作品言简深邃,无论是形式还是修辞,都极具个性和张力。他的诗歌,是写给万物的弥撒,更是对自身和灵魂的救赎。他试图将白描和抒情推向一种罕见的极致,他是当代重要诗人中,能把咏物与哲思融合得最好的极少数人之一。”的确,诗人吉狄马加在此使用了“极具”“罕见”“极致”“最好”“极少数”等等。我个人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当然吉狄马加主席对后来者的一种奖掖!包括诗人柏桦和诗评家耿占春对我的肯定,既有惺惺相惜的味道,也有鞭策的意思。

7


十四、最后一个问题,你为何会选择在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集呢?


近几年来,我和上海及华东师大的关系颇为神秘,我的好几部书都与华东师大有关:我的第一部个人诗集《唐诗弥撒曲》是在上海出的,我的三卷本《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也是在上海出的,两本书的责编戎礼平女史即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我的聂家岩》最终选择在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与三个人有关:一个是青年诗评家胡亮,他力荐华东师大出版社“六点图书”,认为是中国当下最有品位的图书品牌,尤其是由诗人蒋浩提纲设计的“六点诗歌”,小开本硬精装,简洁而先锋,典雅而有内劲,极具收藏价值。第二个人是诗人刘波(曾任华东师大夏雨诗社社长),刘波兄得知我欲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我的聂家岩》,从中多方斡旋玉成。第三个人是诗人古冈,也是我的这本诗集的责编,我称之为中国最好的诗歌编辑。《我的聂家岩》在华东师范大学“六点图书”出版,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他们在版式,开本、装帧、字体、纸张、内容,包括诗集的厚薄,都有精致的考量与按排。六点图书有自己一套清晰的先锋美学遴选标准,所推出的诗集,在业界有着极其良好的口碑,已经成为中国出版界中一股倔强的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清流。

好了,时间已过去了不少,谢谢你认真、专业、细致的采访。

责任编辑:曼曼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3.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4. 关于举办“诗颂担使命 歌咏砺初心” 第四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的通知
  5. 牛庆国诗集《哦,黄河》新书分享会在兰举行
  6.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带着飞呀飞的童心,诗人高凯来汉与小读者分享
  8. 王珂教授研究出的柔美巧怪新诗语体构建策略产生影响
  9. 每日好诗第41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第416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2. 铸就新时代文学新辉煌
  3.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三辑
  5.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书记处(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第四辑
  7. 第416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四:孔鑫雨的诗
  10. 每日好诗第41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