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月刊》头条诗人 | 蓝蓝:海与岛

2019年2月第7期(总第153期)

作者:蓝蓝   2019年02月20日 11:12  中国诗歌网    3282    收藏

微信图片_20190220105832



◆ 主编荐语

在当下急速变化的社会背景和全球化的语境下,如何写出好诗来,我认为首先还是取决于诗人的世界观和美学理念。抱持小格局、狭隘的世界观、陈旧的美学观念,写出的诗自然是劣诗。

蓝蓝一边在进行诗探索,一边在思考着“介入”与“不介入”的问题,她认为,不能做“存在完全沉浸于‘自我’私人而不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诗人”,同时,她还指出,“假如一个诗人丧失了对世界的想象力,丧失了对他人、对其他生命的敏感,丧失了对身边生活诚实的表达,我不会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正因为她持有这样的诗歌创作理念,故而她的诗歌内核是坚实且饱满的,是深刻且沉重的。她诗行里深埋着她对生活本质的感受和理解,流淌着她的炽热之感和悲切之痛,由于她“介入”于生活的核心地带,所以她的诗拥有丰富的细节,比如,“小舅舅骑在树上玩他的弹弓”“姥姥大襟下的一窝星星”,有细节的诗更为真实可信。她还说,诗人要“保持内心声音和实际行为一致——诚实。诚实。诚实。”我理解是,做诚实的人,写诚实的诗应是诗人的金科玉律。



微信图片_20190220111100

《诗歌月刊》2019年第2期封面与封底



海与岛(组诗)

蓝  蓝


     在 芝 罘


我想带你去看这里的海。在冬天

它有铁灰色冷峻的面容。远处白色的帆船

如一声童年的呼唤。如果是夜晚到达

你的双脚会认识岛上的砂石和酸枣树

它们将踏平帝王东巡时

凿出的台阶。


几百米外,是烟台山高处的灯塔

吸引黑暗大海上的舟船朝此围拢。一道

雪白的光,映出码头上挥手告别的身影。


打鱼人,种苹果的人,酿酒人

屈辱的继承人,曾坐在灯下吃饭

吞咽他们的玉米和屈辱。


一座陆连岛,不相信人类会填平大海

新矗立的楼盘四周,是鹅耳枥和胡枝子

下一轮的四季。松柏和岩石被诗人歌颂

如我常对你说的那样,波浪使用我的喉咙

对海岸倾诉。你将会在潮声里听到

那真正的声音里有大海的狂暴与宁静。


只有风在赤松林年轮中刻下太阳的起落

当我的低语也丧失其意义,你或许知道

我指给你看,五岁的我正在海滩玩耍

我掉进海里的地方,已被热泪填满。


如今那里恢复了大海青铜般的闪耀

仿佛一切都沉入海底,你会明白

——一座漂浮的小岛在这首诗里

还有岩石、松树,和海风在岬角的呼啸。


2018年11月12日



     河 海 谣


里夹河和外夹河

拥抱着大沙埠奔涌;


穿过葡萄园和苹果林,给苦涩的海

带去甘甜的雨水和雪水。


屋顶上的瓦松,

姥姥头顶的白云——


一条河在哀哭,另一条在欢笑

载着资阳山的眺望

一直流到芝罘海岬。


窗纸上的小洞啊

姥姥大襟下的一窝星星——


我在沙滩上奔跑,蓝色的血

从脚底流进我的身体。


海风摇晃着柳树

小舅舅骑在树上玩他的弹弓——


松木船桨记得他的名字

大沙埠,当你漂向大海时

他是你带走的那个孩子。


妈妈呀,听我为你唱这支河海谣

你的呻吟日夜烧灼;

你的两条河,在我身上燃着了大火——


2018年11月14日



     临睡前的自言自语


别跟我说这里只是一个小海湾。

我从半开的窗口能听到

大海的潮声。它也不是渤海或者黄海

它是太平洋,你能想到的

一望无际又深不见底可怕的大海。

算算它的海底有几千万只沉船吧。

它也不是太平洋,它是地球的主宰

如果你在太空,你会被它蓝色美丽的脸

惊呆。像一切不可描述的事物

它养育生命,吞噬生命

拒绝人类在水中张嘴说话

就像拒绝走兽的进入——

所有的语言都应该写在水上

并被波浪带走,就像

真理拒绝那些成为真理的野心。

或许,它愿意选中我和它

跳最后一支舞,当我什么都不再需要的时候。

我爱它,敬重它,就像对某人那样

有时我远离它,为了在呼吸时思念它。

它告诉我什么是自由和低处的重要

也教给我愤怒——被宇宙各种力相互制衡的

和平所要求:壮丽的飓风,雷暴

直至大气安抚下蔚蓝的平静。

当然它就是一个小海湾,触碰我的犄角

在我慢慢睡着之后,喷着它的鼻息

一路温柔地将我驮往

下一个曙光升起之地。


2018年11月19日



     你记得这个村子


你记得那条里夹河,记得河岸上的垂柳

你记得青石的井台和

三月飞回来的燕子。院子里的水缸

泊过深夜银色的月亮,拂晓时分的鸡啼

使窗棂间的晨星颤抖。

早起马蹄牛蹄的声音,在乡路上响起

吱呀的木轴转动,打开你童年的大门。

但四十多年后路过这片废墟

你在车上紧闭着眼睛,感到世界已死去

而这个村子早已不在此地。


2018年11月12日



     一支短歌


麦子,我愿成为被你的麦芒

刺痛的叫喊;我愿成为你一阵黄金里

的昏厥;成为你婚礼上秘密的客人

你叶子的绿色情郎,和

滑过我嘴唇的麦粒的恒星。


2018年12月17日



     关于石头的分析


从他的嘴上开出的不是花,

是滚滚的石头。

比喻在这丧失了它的活力

石头阉割了它。

有那么多人相信石头

因为石头的力量,凌厉

以及接近于死亡的恐惧。

“这岩石是伊甸园,在此

沉船吧!”有人高喊

这就是石头的语法,

在饭桌上,微信里,

在扩音器和交易市场秘密的暧昧中。

从他人开始的词语呢?

当石头也梦想成为诗,那意味着

不需要证明的信任。

不,石头就是石头,

只能从“我”开始的石头,

没有温度和种子,

也没有人间的空隙。


2018年12月26日



     海 与 岛


我离开你已经三天。我知道你依然

在海边眺望着大海。我错了:

大海就在你身边。你的松树照常被海风吹拂

你的岩石一动不动——三天前来看你的人们

已各自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


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实:你还在那里

谁也无法移动你的任何一块石头、一片叶子


但谁又能否认,一群诗人

曾用身体亲近过你,用他们的眼睛

扑向你的灌木丛,嫉妒你和大海永恒的亲密

谁又能否认,你让他们踏进你的领地

让他们占有你的美,在一个初冬的上午


我确知我抱过你的一棵树,我采到

一把被叫做“小孩拳头”的果子

我确知得到了你的馈赠,我被允许

用双唇认识你,并咽下这大地的甜蜜


我还将继续得到你礼物:从童年开始

在我耳朵里生长的大海,日落复日升

我用它理解生活在这里的亲人,当我离开你

我明白我拥有的,就是我所属于的——


海岛,村庄,记忆。我是一艘沉船

紧紧锚住大海。我是你驯养的一只海鸟

从这里起飞,也在这里着陆


2018年11月15日



     火 山 岛


那些躺在火山灰和荒凉砾石中的枝藤,

会长出浓绿的叶子,

并把在二月见到过的脸庞,

结成一串串喊着你名字的葡萄。


2015



     大海麦田


我在两座岛之间长大。

每到晨昏之时,

它们就把自己划向对方。


我的爱,大海上一垄垄麦田

是你播种的吧。


那脱了硬壳的籽粒,深知磨盘

沉静的欢喜。


2015



     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


骄傲属于那些你永远找不到的人:

譬如,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


金钱和武力,使卢浮宫的那一位

显得可疑——这世界上

任何不情愿的结果都是虚妄。


假的——在纪念品商店、街摊

美术课和成千上万的桌子上

阿佛洛狄忒早已脱身而去

——她不在那里。


或许有一次真正的寻找:

米罗斯的克利马小村

古剧场和运动场荒草萋萋

醒目的指示牌和旅游手册

没有任何线索

直到暮色降临,大海变暗

远近疏落的街灯亮起——


就在那条人们多次走过的路口

一个无人注意的隐蔽小径通往

婆娑的黑色橄榄树林

一方小小的大理石深藏于此

绿苔和野草覆盖其上

石缝间年迈的老蛇目光沉沉,守护

这里多年的沉寂——


只有海风刮过的山坡

受惊的蜥蜴从草丛间抬起头张望

——她隐身于哪一丛橄榄树背后?


可以确知的是:

她把用来拥抱的一双胳膊

永远留在了希腊的土地。


2016


微信图片_20190220111056


对他人的爱与诗歌

蓝  蓝


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交通工具的迅捷,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图书的翻译出版,拉近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距离,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仍然认为,这一切都是最表面的现象。事实上,在今天的世界,国家和民族的隔离依旧非常严重,各种文明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固然,我们受惠于各国的翻译家为我们翻译出版的异域的书籍,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到还有另一种生活,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要求自己,以及学习并认识到属于人类的各种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凡此种种,无不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更为广阔的参照,以衡量我们自身的现实状况和创作实践。

一个中国诗人或许会关注在非洲发生的事情,并在诗歌中表达出来,但多是出于人道主义或者某种感同身受的声援和同情,好的诗人会和自身的境况联系起来,正如一个欧洲诗人对阿拉伯国家的书写一样。真正能写出最独特、最真实感受的,当然是诗人自己笔下的身边的现实。和某些更多地关心词语本身,仅仅对文化、词语的想象力有表达冲动的诗人相比,我更信任那些对现实、对存在的想象力有着表达愿望的诗人。前者狭隘地将存在的真实屏蔽于自己的写作之外,同时也将词语背后的文化含义所蕴含的现实反射冷漠地摒弃。

前些年阿多尼斯到中国访问,他谈到诗歌在西方是一个文化问题,但在东方则是个存在问题。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都是两者以对方的现实处境作为参照的。虽然这样的划分比较简单,但也能从中一窥它背后所蕴含的问题,即:这样看待东西方国家和文化区别的视角和态度,根源在于看待者本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因此说,诗人和他身边现实的关系决定着诗歌创作所呈现的面貌,即使在全球语境下也是如此,或者说,更是如此。那么,至少在我目前生活的当下,我是这样理解诗歌与现实的关系的——

首先,我认为,诗歌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和“不介入”,似乎在任何时代都能构成人们关注的话题。更重要的是,它也能够成为某种政治的或者道德的标尺,用来衡量诗人和诗歌。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警惕的——这样简单的判断,会把诗人复杂的感受抽象化、标签化,也会把诗歌归类为某种实用主义的工具,这两种状况正与诗歌的本质相悖。这是因为,构成诗歌方式的一个绝对重要的元素是隐喻,隐喻决定了在诗人的感知、想象和创造力中,一事物愈是和其他事物发生广泛而深入的联系,此事物获得的生命力和存在感则愈强,它所辐射出的世界的整体感与其本身的独特性也因此而愈加凸显。因此,严格来说,将诗歌分为“介入”与“不介入”,本身就充满了分裂。社会生活不是你想回避就能回避的,社会生活在每个人的生活和经验的细节上都会留下它的烙印,那些南极探险者或者太空宇航员离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最远,但他们和一个城市广场的清洁工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距离同样密切。社会生活的蛛网里总有一根细丝牢牢粘在你身上,不会真的有什么生活在书斋真空里的诗人,也难以想象会真的存在完全沉浸于“自我”私人空间而不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诗人。这甚至不是理论——只要一个诗人没有内心分裂,只要他的感受和经验与书写保持诚实的一致性,那么,诗歌所呈现的最后的文本,就是对其感受、经验是如何与生活发生联系的真实描述,以及由此而来的由点及面、由特殊到普遍的细致呈现。从这一点来说,仅仅从修辞的意义上来解读或者看待诗歌,是对诗歌这一文体最大的歪曲——我从未见过比诗歌更真实地、更具体地呈现诗人所处时代面貌的艺术。古往今来那些杰出诗人留下的诗篇,就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记录,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微观的个人生活细节出发,扩展至当下更辽阔的历史生活场景,这是诗人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

其次,由于某种可商榷的分类意在使人们能够便利地讨论问题,诗人写作的“内容”被“暂时”地划分为“介入”“不介入”,其分类的考量基础已经把诗歌的内容进行了题材上的划分,也就是说有一种诗歌是“介入”的诗歌,而另一种是“不介入”的诗歌。批评家们根据题材进行划分,相应地也有了读者给予这两种诗歌不同的评判。大致来说,支持“介入”诗歌的读者会在“道德”的层面上反对“不介入”诗歌的冷漠对社会良知的挑战;而“不介入”诗歌的倡导者对权力将文学工具化的后果心有余悸,坚持文学非工具化的美学主张。这种简单的划分除了带来更为简单的、把人引向歧途的争吵之外,同时也容易令人忘记诗歌的本质和诗人的天职。如前所述,诗歌的本质是将个人极其微观的经验感受最大程度地与世间事物及时间发生广泛深入的联系,诗歌是通过这种特殊表达和内在节奏引起读者想象力重视,并达到最大感受认同的能力。而对于诗人来说,一切可以通过阅读教育习得的“技艺”最终会忠心耿耿地尽职于心灵最渴望的“意义”。在此,从诗人到诗歌——两者保持着高度协调的一致性,互相忠实于对方。诗人遵从诚实的原则写下源于生活的诗句,同时也需身体力行地接受自己写下的诗歌的检验——我谓之“不分裂的诗歌和诗人”——这几乎是很多诗人梦想努力达到,但做起来却相当艰难的事情。

不是说写一首同情底层的诗歌或者反对文学工具化你就是个好诗人,你就天然地拥有谴责其他人的道德优越感。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念事实上像孪生兄弟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实生活与诗歌文本的分裂,因为我从未见到过没有社会生活的人,也未见过只有社会生活、公众生活,但却没有自我和“个人”的人。但是,即便如此,我也要说,假如一个诗人丧失了对世界的想象力,丧失了对他人、对其他生命的敏感,丧失了对身边生活诚实的表达,我不会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如果说文学是“致力于人性向善的努力”,人的关系中天然蕴涵着伦理道德,那么诗人的稿纸上就应该呈现“人是关系的一个结(圣奥克絮佩里语)”的笔迹,这是作为人类的最起码的道德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善恶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时,我记得法国哲学家茨维坦·托多罗夫曾说过的话:“做好一件工作是否总构成善,不应仅仅根据它们是什么,而且也应根据它们被用来做什么加以判断。一个人必须将其用途和后果一起放进考虑之中。这是因为,个人的尊严并不建立在社会认可之上,而仅仅在于良心与其善的意义悬而未决的行为之间的一致。”我对此的理解是:不向任何未经省察和亲历的抽象观念屈膝,警惕不要被任何意在支配别人的观念形态利用,保持内心声音和实际行为的一致——诚实。诚实。诚实。做一个不分裂的诗人,写出不分裂的诗歌。

意在支配别人的观念形态都是恐怖的,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崇高。人们(包括我)为此付出的代价、留下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坦率地说,是羞耻感给了我这样的思索——对人的爱和自尊心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内容选自《诗歌月刊》2019年第2期)



诗人简介:蓝蓝,生于1967年,祖籍河南,生于山东烟台。出版有诗集:《含笑终生》《情歌》《内心生活》《睡梦睡梦》《诗篇》《蓝蓝诗选》《从这里,到这里》《一切的理由》《唱吧,悲伤》《世界的渡口》《从缪斯山谷归来》;中英文双语诗集《身体里的峡谷》《钉子》;俄语诗集《歌声之杯》;出版童诗集《诗人与小树》;另出版散文随笔集六部,长篇童话四部,童话评论集《童话里的世界》。曾获刘丽安诗歌奖、第四届诗歌与人国际诗人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宇龙诗歌奖、第三届袁可嘉诗歌奖、第六届天问诗歌奖、第四届维拉国际年度艺术家奖、三月三诗会诗人奖、第十六届华语传媒文学奖年度诗人奖等。

微信图片_20190220094249_副本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