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召唤出为人生的诗

——2018年度湖北诗歌印象

作者:刘波   2019年03月29日 09:40  湖北日报    594    收藏

微信图片_20190329094013



诗的力量感源自诗人的真实感受如何对接心灵的创造,湖北诗人在这一点上足够认真,这是荆楚文学的传统,可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否又太轻了?传统给诗人们带来的并不完全是荣耀,也有“影响的焦虑”,有突破历史枷锁的压力。背负着使命的湖北诗人,究竟在具体文本与整体观念上给2018年赋予了什么新的趣味和主旨?那些年轻诗人又在作怎样的蜕变?湖北诗人2018年度的写作,在整个湖北诗歌史的长河中会占据什么位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可能是不完整的;但透过这些问题,可探究湖北诗人努力的方向,以及问题本身反过来怎样影响诗人们接下来的创作态势。



与乡土人生隐秘的对话性,构成了湖北诗歌在2018年重要的美学维度。在这一逻辑中将湖北诗歌纳入到年度评述范畴里,是基于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他们的写作越来越趋于专业化,而且朝向了诗歌的内部寻求创新。2018年的湖北诗人如何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又怎样将大的思考转化成微妙的诗意,以契合现代性的敞开?


2018年,张执浩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获奖诗集为《高原上的野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12月版)。张执浩的诗歌多源于最日常的生活经验,他有时在反讽里把握现实的动向,有时又以移情的方式切入万物的幽暗性。在通往诗的途中,他可以倾听花开的声音,也能够洞察到鱼的悲伤,还不时地关注草的强颜欢笑与水的沉默寡言,这些创造性的风景,既是想象的产物,也是经验的延伸。评论家李鲁平这几年重返诗歌创作,这一回返又何尝不是见证: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足够以诗的形式来呈现它们的丰富、驳杂与厚重。“到了中年,我知道,只有河流/在白色的广罩中初心不改,/竞注不流,最后都走向了大海”(《竞注不流》),随着岁月流逝,人在变,而河流“初心不改”,这种自然的守恒正是诗人悟到的真谛,他与河流、湖水的相遇,乃命中注定的纸上还乡。同样对自然山水有着虔诚之意的哨兵,以其大格局数度回到生养他的洪湖,在现实中,在梦境里,在一次次依靠写作的精神慰藉中。


在从现实到历史的寻访中,车延高的诗越来越趋于古意。他和李白斗酒、对话(《月》),看莫愁湖,观明显陵,一路所见,皆为凝重的历史,于是,他的豪放中透出了达观之气,再度融入生活。谢克强2018年在《诗刊》《芳草》等刊物发表的组诗,让人看到了为人生之诗的真实与淡然。对于诗人来说,只有写诗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在词语交织的隐喻中/证明我活在这块土地上/为诗活着”(《活着》),在沉默中还能满怀敬意的,也许就只有诗了,因为即使“离开这块土地”,还有诗句“替我活着”。诗人们以城市人的视角所进行的重返式书写,映照出的不仅是写作格局的变化,还有修辞美学的创造,这对于过去朴素乡土诗的“改进”,更具有启蒙效用。



为人生之诗的重要前提,即对诸多生活经验的累积与重构。在这方面,余笑忠可谓典范,他2018年出版的诗集《接梦话》(宁波出版社2018年10月版),将写诗真正变为了和生活同步的精神劳作。说梦话就是呓语,而接梦话,更像是以诗的方式对话。一梦一醒,接上的只言片语,就是对诗性的守护。剑男2018年发表的组诗《那时候,我没见过湖水也没有遇见爱情》《扬州十三章》,同样是为人生的写作,他听命于内心对诗的召唤,雅俗在他那里已经不再是问题,所有的见闻、回忆和感触于其诗中都变得通透了。


沉河2018年的《倒走》《日常音乐》《我不再吃一滴血》等诗,都寄托着某种隐秘的思虑和情怀,也许是他要坚守的信念,应和着内心不能被突破的底线。阿毛以她细节的简单试图达到思想的复杂,这种提升让她不得不选择“在想象中飞翔”,生活世界与诗性世界所对应的经验与天真之歌,有时候彼此依靠,围绕着诗去发现新的表达。余秀华说,“一个女人想把生活的牢坐破”,可“我们都是被时间糊弄的人”(《冬日》),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被时间“糊弄了”,至少从她2018年写的《纸做的村庄》《秋已过半,无诗一句》等诗来看,她意图抓住些什么,真相,爱情,未来的生活,这些于她都不过是当下的“焦虑”。她改变了生活,如何去改变诗?余秀华意识到了有限性,这或许是一个转机?


在改变的意义上,我倾心于阅读那些反思型的诗人,是他们让诗歌能获得“无用之用”的尊严。《从庸常中升起的》(《十月》2018年第5期)这组诗,或许恰好代表了毛子近几年诗歌写作的美学取向,不求多少形式上的新变,他内在的先锋性体现于从日常的观察和体验里悟出世界的本质,并将这样的体悟转化成词语的创造、主体的反思与自我的救赎。在亦来发表的《敞开的难度》等几组诗作里,我看到的仿佛一幅幅静物画,他这种书写范式看起来很“老实”,有着古典的“拙”,但在诗性的建构上趋于更扎实的日常经验的累积与重组。黄斌开始审视一个中年躯体的逸乐、束缚与不安。“我更喜欢模糊的事物”(《模糊之我》),这像是他写诗的宣言,从他对自我的认知,也可见出其诗学观念的独特之处。夜鱼在组诗《创世纪》(《扬子江诗刊》2018年第6期)中植入了辩证的反思,当童话被重新嵌入诗歌,诗人如何抉择?夜鱼碰到了两难,她只能以诗来自我救赎。



在创造性的探索空间里,我们都会将目光聚焦于青年诗人,因为他们的写作代表了诗歌美学新的走向。湖北青年诗人在2018年的写作,让人看到了新生代的活力与创造性。谈骁是一个善于观察的诗人,他那首《羽翼之下》,初读时以为是对白玄鸥鸟无法孵被啄破的蛋而悲伤的怜悯之意,后来诗人将这个细节作了延伸,“我在医院看到一个女人放声痛哭/她曾有机会成为一个母亲”,伟大的母性与生俱来,诗人通过类比诠释了诗可容纳多少世间悲情与沧桑。黍不语在组诗《像某种无法弥补的生活》中,写下了那些残缺的爱与悲痛。诗给她带来了力量,同时也让她置身于另一片可自由施展的空间。阅读熊曼发表于2018年的组诗《日常之一种》和《最初的光芒》,确实如其所言,她的诗越来越日常了,但日常中还有一丝倔强与不满足,熊曼希望唤起的正是写作者被搁置的主体意识。


在湖北青年诗人中,林东林的诗歌惯于想象与预设事物可能的样子,这需要长久地凝视并捕捉瞬间的奇思妙想。他的很多诗都有着想象中的莫名其妙,可能源于神经质的敏感,所有的生活细节都趋于景观化,然后在文字中被隐秘地呈现。丁东亚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但诗歌于他更像是文学品质的参照。读经和学习说话的女儿,内心的恬淡与亲情之乐同构为对生活的积极尝试(《读经》),自己能把握的,还是透明的生活本身,它通向爱的可能。而袁磊的自信中也深藏着困惑,不管他如何挑战自己,抵抗也是有限度的,“委身尘土,以小人物的姿态着迷生死/尽力去爱“(《顺应》)。


当然,2018年的湖北诗歌除了成绩,诗人们也面临着同质化写作的困境。对于风格定型的诗人来说,大规模突围变得艰难,他们只能寻求小范围变革,而在更多年轻诗人那里,几年的爆发期过去之后,自我重复如影随形,尤其是陷于日常生活的“小感想”和“小升华”中,很容易迷失自我。真正的突围,需要冒险,需要在先锋的立场中去寻找“意外的风景”,而诗学精神的重建,最后还是要落脚到对诗歌内部肌理的丰富中。


责任编辑:张永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