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文艺与人民”随想

作者:韩毓海   2019年04月08日 10:33  《求是》     1940    收藏


微信图片_20190408102738

作家柳青在学习,他的主要作品有《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新华社照片

微信图片_20190408102744

1991年,作家贾大山在书房。 康志刚供图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时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看到这个讲话,“以人民为中心”这个熟悉的话语又在心中久久萦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视野,全面总结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特别是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深刻阐述了文艺发展的规律,为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进入新时代,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

从历史上看,1840年之后,当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之大变局的时候,我们的先觉者们认识到:要挽狂澜于既倒,就只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但是真正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主心骨。在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全新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根本宗旨,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精准概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时,在延安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民是我们的观世音,我们共产党人要像念佛一样,时刻把人民捧在心上。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毛泽东同志在划时代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系统总结历史、深刻分析现实,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新时代要求我们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是高质量发展,像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文艺的最大正能量是什么?是铸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文艺工作者,做的是铸魂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发展表明:无论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无论处于谷底还是即将攀上顶峰,人民群众行动的愿望、信心和意志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最大心愿。

正是这样的“初心”,能够转化为改造中国的波澜壮阔的行动。

也正是这一“初心”,根本上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之后,“如何为”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说到“为人民”,大多数人在口头上当然是赞成的,但是,近代以来的许多“先觉者”都曾经以为,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不是“阿斗”那也便是“阿Q”,是束缚中国前进的消极因素。毛泽东同志说过,要克服这种思想,关键就在于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动员群众、发动群众。这里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就要搞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不是一般地做学问,而是到群众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上的现实主义也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而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它特别表现为到人民群众中去发现积极因素、分析消极因素的成因,以及寻找“新路”、发现和塑造“新人”的方法。

列宁极为重视托尔斯泰,他从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立场,看到了托尔斯泰作品中反映的现实生活的深度,表现的社会主题的重大,揭示的俄国革命的本质,也从美学上高度赞赏托尔斯泰笔下洋溢着的俄罗斯人民博大与乐观的性格。列宁赞扬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但却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消极阴暗,这就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对于俄罗斯的态度,对于人性的态度,都是消极的乃至病态的。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位杰出代表。

1943年,柳青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鼓舞下,到米脂县一个贫穷的村子里当文书。在那里,他脱下西装背带裤,穿上老棉袄,与农民吃住在一起,并写下了长篇小说《种谷记》。三年驻村生活彻底改变了柳青,三年后,当他背着破铺盖卷出现在家乡吴堡时,他的哥哥伤心不解地叹气说:“你革命咋把自己革成了这副模样啦?”

1951年,只有36岁的柳青已是九级干部,他的长篇小说《种谷记》出版后广受好评,小说《铜墙铁壁》也被改编成电影《沙家店粮站》,引起轰动。

但创作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上海举行的《种谷记》讨论会上,一些老作家却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批评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农民是落后的”,柳青笔下的“新农民”,是否背离了鲁迅所写的阿Q这样的典型?第二,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应该承担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与会作家中,只有巴金肯定说:这部小说是“全新的”,在文学史上有开创意义。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作者将开辟一条全新的文学道路。

1952年5月,柳青作出了一个决绝的决定,他放弃了在北京的领导职务,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落户。作出这样的决定出于两个原因:第一,就是专心写作,像巴金所期望的那样,走一条全新的文学道路。第二,在现实调查研究中,发现新人、塑造新人,思考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向何处去的问题。

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柳青坚信:文艺创作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柳青的选择是艰难的,他的“寻路”历程起初并不顺利,而就在他一度陷入创作的苦闷和痛苦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在他落户的皇甫村一河之隔,有一个叫王家斌的农民,领导六家贫困户办成了互助组。随即,柳青看到了难忘的一幕,在北风呼啸的隆冬,王家斌为了照顾互助组的母猪生娃,就住在四处漏风的牲口圈里,看到裹着烂被子睡在稻草铺上的王家斌,柳青吃惊地问:这地方你能住吗?

王家斌说:柳书记,我是受了苦的人啊。旧社会,我和母亲讨饭的时候,在一家门道里被人家赶出来,站在雪地里哭啊,如今搞互助是为大家,这倒算什么苦啊!

柳青听了,当时就流泪了。那天晚上,柳青回到住处,他决心放弃原来的写作计划,即修改一部老干部进城后思想变质的小说,立志以王家斌和他的互助组为原型,写一部全新的长篇小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讲话中,非常深刻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就是到人民群众中去想办法、打主意,到群众中去发现积极因素。对作家来说,则是塑造有深刻内涵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塑造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新人形象。

从文艺创作角度来看,文艺更需要人民,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从源头和根本上说,文化与文艺,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最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是赵树理,他既是一个戏迷,更集山西中路梆子的编剧、演员于一身,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基础,主要来自他长期从事民间戏剧创作的经历。

1964年,全国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大连召开。会上,最被推崇的作家就是赵树理,其次便是河北作家李满天,他是《白毛女》故事最早收集者与创作者。在那次会议上,茅盾对李满天的短篇小说集《力原》给予了高度评价。

赵树理和李满天的创作道路,深刻启发了另一位写戏的高手、民间戏剧的爱好者和创作者,让这位编剧高手从此改行写短篇小说。正是沿着“赵树理的道路”,他后来写出了《取经》、《小果》特别是《村戏》等名篇,在当时作家们纷纷追求西方的各种主义,按照这些观念来创作时,这位作者却以他大地般质朴的写作风格,一举摘下了全国短篇小说奖,这位从编剧改行过来的著名小说家,就是贾大山。

贾大山生活的河北正定,有2400年的建城史,九朝胜迹,浮图林立,寺宇星布,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更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写照。1933年,梁思成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两次来正定并写下长篇考察报告,在赞叹的同时,更为诸多杰作的年久失修、日趋破败而扼腕叹息。

贾大山爱正定,热爱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有一篇文章这样描述他:“桌上堆起三座书山:历史、佛学、古建,反复钻研,天天晚上挖山不止,白天马不停蹄,防水、防盗、保安全。除夕夜独步隆兴寺,为断壁残垣的庙宇守岁,百亩大院,八进之深,反复步量;大殿小楼,老槐古松,一一问候。直到满城烟花散尽,鞭炮绝响,才迈着沉重的脚步悄悄走出,回到家中,吃一碗等凉了的饺子。”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贾大山就是这样做的,他努力向人民群众创造的灿烂文化学习,而这就是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贾大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与心脏一样,默默而坚定地守护着人民群众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这就是因为他对人民爱得彻底、爱得持久。

人们常说,作家、艺术家应该是文明的守护者,应该是漫漫历史的守夜人,贾大山正是这样做的,他不是以任何说教,而是以具体的行动与实践——乃至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爱祖国、爱人民、爱艺术——这都不是抽象的。他告诉我们,要保护好、发展好中华文明,就需要愚公移山那种“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

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充满感慨地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追随人民前进脚步,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生动表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热情迸发的活力,谱写伟大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深刻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情感,描绘人民群众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图景,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革和人民群众奋斗拼搏的精品力作,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史诗般的变革,文艺事业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进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真情实感中寻找主题、选择视角、塑造典型,自觉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探究人民群众艺术需求的新规律、新变化,深刻展现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昂扬向上、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和精神风貌。

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只要像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到人民中去,“带着心”、“动真情”,“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只要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从祖国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