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平评刘能英:她用诗歌建设了自己的领地

作者:蔡世平   2019年10月21日 10:29  小众书坊    1197    收藏

zgsgw11

     都市,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一个辉煌存在。现代化首先表现在都市化上。在今天的中国,数百上千万人居住的大都市己经不是个位数了。一九八〇年代以来持续涌动的民工潮催生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国家的城镇化战略无疑给都市的扩张找到了理由。看得见的是都市的繁华,看不见的是都市的神秘。今天的年轻人再也没有比都市更具吸引力的了。真理其实也简单,世界是流动的,水流向水多的地方,人流向人多的地方,钱流向钱多的地方。那么赶潮流去都市淘金吧,那里才是理想中的金色牧场,金风徐徐,时时吹来,青草匍匐一地,就见着了牛羊。嗬!好爽。
二〇一三年刘能英“北漂”来到“大都”,开始了极具刘氏特色的旧体诗歌之旅。
    突然对“北漂”有了刮目相看的意思。同为“北上广深”四个特大城市,却没有出现“南漂”,抑或“海漂”“广漂”“深漂”的专用名词,可见北京作为“大都”的恩宠与殊荣,那才是大都的王者。而刘能英的《大都行》也因此更具时代认识价值。
    我冒昧猜想,刘能英的“北漂”其浅层理由是为了哺养失去父亲的侄子(虽然作为公务员的刘能英在老家湖北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但是远远不够支撑起天突然塌下来的一家子),深层理由可能是释放生命潜能。因为这个出生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地青年女子,己经有了三十多年的人生历练与文字修为,她有底气,相信自己“能英”,事实也证明她真的“能英”。因为旧体诗歌创作的别样才华和作品的频频获奖,终于使她修成正果,先是成为国土资源部的签约作家,顺利进入鲁迅文学院深造,继而进入国家诗歌顶级刊物《诗刊》,做了体制外的一名诗歌编辑,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和收入。诗人兼大刊诗歌编辑的社会身份,为刘能英的“北漂”画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
    这就是大都,对谁都一样的大都,你有才能就给你展露才能的机会,只要撞上了并且又及时抓住了机遇,是不会如一些小地方那样被小权势小圈子压着叫你不得翻身的。大都接纳了诗人,但刘能英的诗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向诗的纵深地带挖掘,完成一个北漂诗人的当代造型。
    诗歌是心灵碰撞的产物。身处体制外的刘能英有了观察都市的一个视角。对诗歌写作而言,这个视角是重要的,因为这就等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歌吞吐港湾,朝晖夕阴,风景由我变幻,终不至于像许多“诗人”那样,东边吆喝逮着了兔子就说兔子的皮毛是白的,西边又吆喝逮着了乌鸦就说乌鸦的羽毛是黑的。正确倒是绝对地正确了,写诗的动静也闹得不小了,但可悲的是没能放出自己的色彩,发出自己的声音。
    古风《北漂歌》是刘能英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作品里,诗人叙述“四十年来初离家,中年孤旅泊京华”的“北漂”动因:“岁在壬辰亡我弟,弟亡全家痛入髓。老父屋角哭无声,老母从此病未起。病体残身己不堪,哪堪债台压孙子。可怜孙子未成年,满脸啼痕犹待洗。孙子唤我一声姑,泪眼怯怯问何如。我向灵前承一诺,大厦从今我来扶……”。
    诗人初入大都,是“京华夜冷风似削,我已无衣复可加。为蹭暖气钻地铁,有人地铁弹吉他。……问他何处宜为宅,答曰四环之外草桥侧。草桥侧畔南更南,三居当作五居隔。一居足可安一床,租金不过千八百。我今只求价多廉,哪能计较宽与窄……”。
    北漂诗人的工作与生活是,“上班一轮月,下班月一轮。奔波倒也不觉愁和苦,愁在夜深牵老母。每逢深夜问病情,一听一回一酸楚。苦在甲午母长辞,中风再次欺老父。”
    诗人“心绪不宁身辗转,忽听有人夜吹箫。箫声如诉亦如泣,旋律时缓还时急。不知吹箫是何人?细听人住我隔壁。”
    诗人感叹“君不见,遍身绮罗者,往往空锁燕子楼。出入华堂者,几多无奈为应酬。漂与不漂者,此身合在大都留……”。燕子楼,为唐徐州刺史张建封为爱妾关盼盼所建,诗人这里用作今天土豪包养的金丝雀居所。
    《北漂歌》由一个远离都市家庭丧子的变故,写出了人间世的一个大故事。表现了社会普通人的疼痛、无奈与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精神。在《北漂歌》里,作为爷爷的小小孙子是无奈的,上了年纪的诗人的老父老母是无奈的。诗人、弹吉他青年和深夜吹箫人是抗争的。空锁燕子楼的“罗绮者”和出入华堂的“应酬者”,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份空虚与无奈。
    没错,大都是有钱人的天堂。但有钱人毕竟是少数,大都人口三千万,填补这个数字的大多是“漂泊者”。
    在传媒话语体系里,“北漂”是作为一个物质化的名词使用的,是说没有户口,没有房子,经济收入不足以支撑一个人的基本生存和一个家庭的体面生活,没有扎下根子的北京“漂”着者。何谓“漂”?何谓“不漂”?如果我们从精神领域探寻“北漂”一族,那么《北漂歌》可能会有更深的内涵和更好的表现。
    千年前苏轼贬海南,对常人来说可能苦不堪言,然苏公在其《定风波》词里却快乐地说“笑时犹带岭梅香……此心安处是吾乡”。苏公写出了苦难时的放达,寻找到了解决苦难的心灵妙法,为后人称道与效仿。今天的底层叙事文学却难有这样的人生放达。当然这是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的一个当代文学理论问题,好像不把苦难写成绝望,不把悲情写成绝情,似乎就没有作品的人性深度与文学深度。
    这样说可能与我对作品的审美有关,处理作品的价值取向有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不足为据。但即便如此,这首《北漂歌》其艺术手法、其语言技巧、其思想含量,其故事性、可读性,甚至其有效传播途径(因为现在难有人有闲看长篇巨制),仍然不输于当代一部描写社会底层生活的长篇小说。


    今天的旧体诗歌因为规矩太多,陈积太厚,仿制成习,往往给人千人一面、千调一腔的印象,因此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超越唐人宋人写法的当代旧体诗歌写作者。有时候会在一二位诗人的作品里找到一首或几首,一首作品里找到一句或两句,但整体观之,又不免使人失望。
唐诗宋词所形成的中华古典诗歌体式,体现了汉语言诗歌的美学特征,深入一代又一代诗人的骨髓,几乎形成了恒定的诗歌写作思维定势与语言定势,跳出唐人宋人的诗歌写作模式可谓难上加难。但是当代旧体诗歌写作如果不在唐人宋人的“压迫”下翻过身来,难以有大的出息,大的作为。
    刘能英是我期待的当代旧体诗歌写作者。她从一定程度上走出了唐人宋人的写作藩篱,甚至颠覆了唐人宋人的写作路数。因此,她的旧体诗歌写作可能比聂绀弩更具当代性和可操作性。
刘能英的旧体诗歌写作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白话性上。
    她写北京的雾霾大,告诉家乡人:“今年愁比去年浓。不是天心不能见,是无风。”因无风吹,所以雾霾猖獗:“雾率霾攻城失守,星随月隐日潜踪。”因雾霾大,又治霾泛术,环境恶化,所以诗人无奈,只得“徒羡古人诗句里,碧连空。”(《摊破浣溪沙·答友人》)
    参加老年迎春会餐,会餐时少不了喝点酒,“您且随心或随意,我先干。”大家喝得痛快,醉了“衰颜”,有人用手机拍照发微信:“误入谁人微信里,笑流传。”(《摊破浣溪沙·老年餐厅迎春会饮》)
    这样的诗(词)轻松有趣,好读又好看。“您且随心或随意,我先干。”“误入谁人微信里,笑流传。”大众生活中的平常口语,入了词章,不仅不伤词格,反而觉得亲切有味。喝酒时的氛围、状态全出来了,极为生动传神。“流传”是一个时尚流行语,作家付秀莹还写了一个小说《爱情到处流传》,诗人化时尚入新词,立显语言机智,文采风流。

    刘能英的诗没有看不懂的地方。看不懂不等于有学问,看得懂也不等于不深刻。深刻与否?在心不在词。不能说古人用文言文,文章就深刻了;今人用白话文,文章就不深刻了。“不是天心不能见,是无风。”这样的词句如果让百年后的学究家来阐释,一定会弄出很多很多深意来的,即便在今天,也是有嚼头的好句子。
    比如写《花事》:“无事理扶桑,苞垂叶沉郁。空怀向日心,不得朝阳屋。”现实是诗人租住北京朝阳区的屋子。诗有二解,一是现住的出租房不“朝阳”,终日没有阳光照进来;二是我也得不到(房价高买不起)朝阳区属于自己的屋子。花事亦心事,事事牵心。以“实景”写“空怀”,更觉“苞垂叶沉郁”。
    又比如她写《生查子·北漂札记》:“时维丁酉年,租在朝阳住。上了一天班,散个黄昏步。每从团结湖,行到青年路。人似过江鱼,谁是城之主。”“朝阳”为北京朝阳区,“团结湖”“青年路”都是北京地名,前六句皆大实话,也是大白话,然最后一结奇峰突起,词意深长,北漂人慨叹不为“城之主”,难道这么多的“过江鱼”中的任何一位就是“城之主”么?当然不是。问己亦问人,谁解其中味?
    我以为当代语境下的诗歌创作,是今天旧体诗歌通向复兴之路的一条康庄大道。诗歌的当代性首先表现在语言的当代性。语言的当代性就能呈现诗歌的多样性与鲜活性。读者拒绝陈词滥调、老气横秋的诗歌语言。可以说诗歌创作成也是语言败也是语言,语言过不了关诗就过不了关,开再多的研讨会也证明不了是诗人是作品。如何实现诗歌语言的当代化,对此刘能英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实绩,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她不是一句数句,也不是一首数首,而是创作中整体呈现出来的当代语言,当代面貌,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其实,语言就是诗歌创作本身。语言是形式也是内容。语言关乎诗歌的构成。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诗歌形态。
    我把刘能英的诗歌归纳为“刘氏诗歌体式”。这种体式的构成方式是:顺着语言找语感,顺着语感找诗思,顺着诗思成诗句,顺着诗句成作品。当然这种顺口一溜的表述不一定准确,读者姑妄听之。
    无论是《北漂歌》还是《葬花吟》,还是别的一首或五言或七言或词或曲,无一不是按照上述路数完成的。试举《春日记事》为例:
“还了壬辰债,期游丁酉年。不知千万里,将耗几多钱。”诗人的《大都行》核心是一个“漂”字。她的家在江城,儿子在鹏城,自己只得从南到北来来回回地奔波。在诗里,时空是千里万里的大半个中国。那么“挣钱与还债”“还债与挣钱”就形成一个自己的生存价值链条。从壬辰到丁酉,及至看不到尽头的不知哪一“年”,诗人都被拴在了这根链条上。作品通过“千万里”这一根长长的线条完成了“债”与“钱”之间的诗意转换。诗的构成由“债”的缘起,到经“年”之久,到“千万里”之长,最后落到这“钱”之“债”“债”之“钱”何时能了?问钱问命问北漂人,终难给出个明确答案来。诗人顺着语感,发现诗意,环环相扣,就把一首诗给画圆了(完成了)。
    当然这种顺势写作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的古人早就这么构思了创作了,如唐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等等,古人的这些作品就是当时的白话文创作。只是那是一个文言文时代,那时的诗歌整体上还是呈现出那个时代的文言特征。像白居易、杨万里的诗,刘禹锡的竹枝词等,并没有成为那个时代诗歌的主流语境。
    可是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是一个完全白话化的时代。文言文虽然也在使用,但那是极少数人的事情。甚至有被当作一种文化遗产保护下来的趋势。那么,诗歌的当代语境下创作,就是必须重视的,它会有更广阔的前景。这应当成为诗人的语言自觉。语言为人驱使,为人所用,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构成方式。语言有神性,它是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完成诗歌表达的。对此刘能英的诗歌给出了明确答案。

    刘能英为今天的旧体诗歌写作吹来了一股新风。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完全的口语法写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诗汁(质),如何在当代语境下找到古雅的韵味,这是刘能英和刘能英之外的诗歌创作者都要注意和发力的地方。


                                                         二〇一九年六月十七日 南园

刘能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驻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22 届高研班学员。浙江省嘉兴市文化创意大使。《诗刊》社编辑。曾获2014 年度「子曰」青年诗人奖。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2.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5.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9.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10.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