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国》:分赏诗歌之美 感受中国情怀

作者:袁卫东 方东昇   2019年11月28日 09:40  国家广电智库    2015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为传统文化“代言”,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安徽广播电视台特别策划了大型文化诗歌类节目《诗•中国》,以“分赏诗歌之美,感受中国情怀”。


01
创新意图

 

传承“诗歌高地”的优良文化基因。安徽富有诗歌传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乡,也是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寻觅地。李白游历安徽10余次,诗踪涉及皖山皖水达100多处,与安徽可谓“相看两不厌”。安徽还是中国新诗的策源地。从新诗诞生之初的胡适、汪静之、蒋光慈,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田间、严阵、公刘,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梁小斌、海子、陈先发……新诗发展每一个重要时期的版图上,都标注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安徽风景。


1574905477(1)


担当“电视皖军”的时代重任。近年来,安徽广播电视台在文化创新上主动有为,推出了《耳畔中国》《家风中华》《大黄山》以及《中国文房四宝》等一系列有筋骨、有内涵、有温度的大型人文类节目,践行了中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使命,屡获广电总局的肯定以及观众的好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安徽台推出《诗•中国》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以“分赏诗歌之美,感受中国情怀”为宗旨,堪称生逢其时。


02
创新之处


1.内容创新


《诗•中国》由安徽广播电视台与《诗刊》杂志携手打造。安徽卫视的覆盖广度与《诗刊》杂志的专业深度共同成就了这档大型人文类节目。


微信图片_20191128092949


《诗•中国》节目从大家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歌赋出发,讲述“一首诗的前世今生”,深挖埋藏于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带领观众进行一场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精神文化之旅。

在内容上,第一季节目做了八集,每集85分钟,共八个主题,考虑到起承转合,主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别是“中国之恋”“青春之歌”“壮志凌云”“英雄本色”“巾帼芳华”“乡愁流韵”“守望家园”和“梦想之光”。

节目以诗歌为载体介绍一首诗的前世今生,将诗歌的内涵转变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包括诗人的故事、诗歌本身的诗情史意以及诗歌相关联的故事。节目的一大创意之举是用诗歌、诗人、解读者、表现方式和表现者这五个维度来表现一首诗。

诗歌是文艺的载体,更是故事的载体,通过这些故事,通俗易懂地将诗歌蕴含的情感、历史文化传播出来,与观众建立起穿越时空的情感连接,以小见大,将诗歌落实在人与事的故事,进而反映出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承和家国情怀。


2.形式创新


在节目形式上,节目以多元手段服务主体。《诗•中国》突出电视艺术的特点,挖掘诗歌的创新表达,通过舞台呈现推动内容和形式融合上的深度创新,努力寻求诗歌本体之外的新嫁接、新发现、新形式。

在现场舞美方面,《诗•中国》的空间广度被极大拓展。节目设计了诗亮相的环节,在诗的表现方面充分结合大屏舞美表演立体化呈现,节目的第一现场在安徽台3600平方米演播室,采用朗诵、歌唱、舞台剧、动画、短片、京韵大鼓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舞台纵深,以冰屏、全息虚拟以及最新的灯光效果,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瞬间,还原一个个鲜活的时代人物。同时,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纪录短片,节目的第二现场遍布全国,主持人跋涉寻访诗歌诞生地,追寻诗人生活的足迹,述说诗歌背后的动人故事,第一季节目拍摄了30多条短视频,走访了祖国的十几个省,很多诗人的故居、出生地都做了拍摄,真正体现出一首诗的前世今生,使节目内容呈现更加丰富。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节目以纪录短片的方式采访拍摄了很多名人大家,挖掘出许多真实的故事。例如,“人民艺术家”王蒙,深情地讲述了诗歌《青春万岁》创作时的“激情年代”;深受艾青教诲的诗人杨牧,在节目中讲述当年在新疆、艾青对其创作与人品的影响时,潸然泪下,非常动情。这些艺术手段再现诗歌文化中的文字之美、内容之美、意境之美、韵律之美,先让观众多层次一体化了解诗人的人生奇特经历,再来感受诗歌里面的情怀与大义。


3.传播创新


 在节目传播上,《诗•中国》多屏融合大胆创新,探索先网后台。节目一录完,就在两微一端上往外推送,实行官媒首发、网络复发、业内宣发三步走策略,除了节目本体内容之外,众多文化嘉宾和文艺大咖也为节目录制了短视频进行广泛传播。王蒙、冯骥才、吉狄马加、刘心武等著名诗人作家,李亚鹏、杨澜、刘亮程等文化名人,虹云、雅坤、赵普、徐涛等播音名家等都积极参与到节目的录播中来。


微信图片_20191128092953


 节目组走进全国20所中小学,“诗意生活,歌唱祖国”快闪活动与短视频平台联合发起“抖来读诗”互动活动,成为多元视角多屏传播的重要手段,目前《诗•中国》相关视频播放量已经达到2.8亿次,相关内容先后六次登录抖音、新浪微博、腾讯平台的话题热搜榜,学习强国APP进行19次专稿推荐,先后12次登录各大媒体平台、PC端、客户端首页推荐,同时,安徽卫视与《诗刊》社、《光明日报》等媒体联合就八个主题、发起全国征集诗歌活动,共征集诗歌近3000首。


03
重要价值

  

《诗•中国》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致敬,是尊重厚重历史的一次交心,也是给新中国70华诞一份沉甸甸的献礼。


1.文化传承 时代担当 华彩诗章庆华诞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中国现当代诗歌都是一脉相承,都是历史的一种延续。中国诗歌从美学的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另外也塑造了一代一代中国人美好的心灵。诗歌足以代表我们中国人在精神创造方面的一个高度或者说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标识和精神符号。正如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所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来做这档《诗•中国》节目,是向伟大的中国诗歌传统致敬,也是我们和中国伟大的诗歌传统的一种继续。”


2.开掘主题 激活经典  弘扬诗歌新价值


《诗•中国》为当代诗歌传播助力,作为省级媒体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安徽卫视应有的担当,将弘扬优秀诗歌文化的责任担当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效果,在历史和观众之间建立连接,激活经典,弘扬诗歌的当代价值,让传统文化发挥新的文明、新的活力,《诗•中国》可以成为一个入口,带动更多的观众喜欢诗歌,喜爱诗歌。


3.匠心制作 融合传播 打造人文节目精品


《诗•中国》把我们伟大的中华诗歌文化遗产、精神遗产通过电视等多种艺术的方式进行整体呈现,并且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给观众提供健康的、积极向上、正能量的精神产品。

以《诗•中国》为契机,安徽台将努力打造更多现象级的电视人文类节目,继续勇立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动,测量时代体温,用文字、用影像、用心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家国深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袁卫东 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方东昇 安徽广播电视台广告中心节目推广部 主管)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3. 探索“诗歌美育与思政教育”新模式: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4.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6.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0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田野诗班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9. 诗人吕煊想带着你游乡村——《乡村新物语》诗集分享会在西溪湿地举行
  10. 春天的隐喻与诗歌的情感——评《春天送你一首诗》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