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只有真实的手写真实的诗——与青年诗人谈诗

作者:王家新   2020年04月22日 10:19  诗建设    1108    收藏

微信图片_20200422095351


要谈的两天前已谈过一些。两三周前我在给复旦的青年诗人王之瓜的《在洞头》一诗里,引用了张枣的一句话“既然生活失败了,诗歌为什么要成功呢?”那是张枣一篇谈“元诗”的文章。谈到最后,他突然冒出了这句话。说实话,这是张枣所有诗文中让我最受震动的一句话。

现在我又想到了这句话,只不过比张枣当初说这句话时心情更为沉痛。

其实“失败”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我们在座的一些诗人,已在诗歌的路上走了四十年了,多多要更早。但又怎样呢?我们现在眼看着数代人这么多年的努力被埋葬。我们不知已回到一个什么年代了。所以那首《在洞头》写到最后也只能“流泪”(当然,是在心里流泪):“我们流泪,听着大海的冲刷声”。

所以我们要承认失败,甚至是“惨败”。胡桑刚才谈到诗人的自我装置化问题,说一些人对“元诗装置”有点过于迷恋。的确如此。这次请来参加工作坊的青年诗人都不错,照外人看来大都属于“学院派”,即使你们自己否认。因为你们大都处在这个时代某种学院知识气候下,写诗也都比较注重修辞和技术。我这不是说你们,不过最好还是破除对“元诗”的迷信,在今天,那已成为一套让人昏昏欲睡的“诗歌行话”了。你们应该早过了这个学艺的阶段。

我并不否认“元诗”这个概念本身。其实这是我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在“文革”之后要从多年“工具论”“反映论”的强权支配下摆脱出来,重建一个诗歌本体、语言本体。这一段我在写关于策兰的一本书,策兰在诗中写到“来自一棵树,也来自围绕它的森林”,可以说,这就是策兰的“诗观”。我在今天仍会强调这个“一棵”,因为它构成了诗的本体。这是一棵使诗得以立足的树,否则一切都免谈。只不过我从来不用“元诗”“先锋”这类概念。我自己的写作当然也一直包含了对诗歌、语言和写作本身的追问与思考,但这不应成为一种刻意的姿态。我至今仍感谢八十年代现代主义对我们的洗礼,我也会永远坚持艺术本身的自律性,即使它在与他律性的社会发生纠缠的时候。但是这一切,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呢?这里先从技艺问题说起。我当然也看重技艺,一个诗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得经过严格的技艺训练。上次的座谈中我也说了,即使在大师的身上也“带着一个学徒”,塞尚就说过在他年老的时候才知道怎样画天空。我们一生也都是这样一个学徒,也都得不断地聆听语言对我们的教诲。洪子诚老师、在座的桃洲等人都专门探讨过“手艺”问题,也值得探讨。但是策兰却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真实的手才能写真实的诗”,不知你们是否留意过?或是否引发过你们的思考?

这也就是歌德在对一生回顾时所说的“诗与真”的问题。没有“真”作担保,一首诗即使写得再有技巧,会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它能否站得住?

再看看我们今天,我们能否用一双消费时代的手、小资调调的手、人工智能时代的手、无关人生痛痒的手,写出这种真实意义上的诗?

两天前谈诗时,我还引了我译的美国女诗人简·瓦伦汀的两句诗:“别去倾听词语,它们只是一些你言说之物的小小形状。它们只是杯子如果你口渴。但是你并不口渴。”你们现在的技术都不错了,起点也比我们年轻时要高,但问题是:你们在写作时究竟是否感到了“口渴”? 

我记得当时这样问时我重复了两遍。因为很可能,这正是当今这个时代最要命的问题。是啊,什么都有了,写作上也训练有术了,但你们是否感到了“口渴”?

上次我们还谈到鲁迅的《呐喊》,其实这部小说集中并没有一篇题为“呐喊”的作品。鲁迅为什么要这样?是不是他视他的创作为那个黑暗年代不得不发出的呐喊?没有那种历史真实作为担保,他的作品在今天是否还有生命力?

在座谈中王东东谈到了刘勰。我记得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就批评过某一时期的诗风,认为是“比风日盛,兴义消亡”。这就是说,“兴”永远是第一义的,你得有这种生命内在的真实感发才行,不然真的会导致诗歌之死了。

诗是语言与心灵的相互寻找,写作也总会遇上一些很严峻的时刻。就我个人而言,我很感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那种震撼,真如叶芝的诗所说:“既然我的梯子移开了/我必须躺在所有梯子开始的地方,在我心灵的杂货铺里。”

如用你们现在的术语讲,我们以前所借助的“元诗装置”或梯子移开了,它不管用了,或失效了,不能应对我们写作中更重大、也更内在的问题了。它被“命运之手”无情地挪开了。

在我近年写的一组诗《狄欧根尼斯的灯笼——献给曼德尔施塔姆》中,也还有着这样一节:


见习期结束了,你终于明白:

只有以一个瘸子的步态,

才能丈量这坎坷的大地。


的确,“见习期”结束了。我们由此才真正进入我们作为一个诗人的命运。刚才西川谈到奥斯维辛展览馆里那四吨犹太人的头发。我没有去过奥斯维辛,但我参观过慕尼黑附近的达豪集中营,看得我两眼发黑,喉咙梆硬,想哭都哭不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和我们自己也太有关了。西川还谈到他在印度看到孔雀在垃圾堆里找食时的观感,感到他自己“过了一个坎”。为什么他会看到而别人没有看到?显然也和他自己的内在经历有关。

“过了一个坎”也可能就是过了“纯诗”那个“坎”吧。在刚才,苏丰雷还提到阿多诺那个“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能的吗”的论断。不管怎么看,在奥斯维辛之后,还有什么“纯诗”吗?你这样写还写得下去吗?从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哲学的起源是惊奇,但到了阿多诺,哲学的起源可能不再是惊奇,而是恐怖了。

这就是说,恐怖成了奥斯维辛之后哲学的缪斯。

这里如实说,我写于三十年前的《瓦雷金诺叙事曲》就是这样的产物。正是那种真实的“无人可以援手”的恐惧,使我在那些冬夜里写下了这首诗。

所以说,在那些日子里,我们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语言的自我批判”,经历了“否定之否定”那样一种艰难的诗学历程,最后在诗与现实、艺术与伦理之间达到了一种如李海鹏在他的论文中所说的“辩证装置”。不然我们就很难重新开始。

问题是,这种危机感也不是一时的,它会不断地纠缠着我们。“既然生活失败了,诗歌为什么要成功呢?”张枣的确很敏感。他也有他的矛盾,有他对现实的痛感。但是他的写作有点往后撤了。他未能充分正视、发掘他的矛盾,也不能有效地重建一种富有张力的诗学,不能从危机中有一个新的开始。所以他后来干脆就不写了,或写不下去了。

张枣是有语言天才,但很可惜,他还不是阿多诺所说的那种“批判性的天才”(这是阿多诺对晚期贝多芬的形容)。也可以说,“元诗装置”是个好东西,但它还必须把对自身的批判和反思也时时包含在内,不然它不会成就一种伟大的艺术。

我曾在上次座谈中提到张枣对我讲的最后一句话“家新,我是江郎才尽了”。那是在他逝世几年前,在一次聚会的大阳台上,他端着酒杯对我重复了两遍。一个这么有才的人最后这样讲,我们真得好好想一想。

海鹏刚才发言中讲到“汉语性”。张枣在这一点上也限制了自己。他只谈“汉语之甜”。其实真正伟大的艺术都是酸甜苦辣,悲喜交集的,像我们杜甫的诗。单讲“汉语之甜”就限制了审美的幅度和深度,回到传统的文人趣味,感官愉悦,而很难应对现实,并对灵魂讲话了。

上次我们在谈“技术”时还引了黄庭坚的名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可以说很“工”,但是杜甫的“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不仅很工,而且“有神”了,他真是进入了一个悲喜交集、并富有惊人的创造性的境地。或者说,他的诗决不仅仅是辞章之事,而是和他的生命真正贯通为一体了。

刚才晓渡谈到现在的一些诗都太光滑,翟永明也认为缺乏一些“危险”的东西。前两天在喝酒时我对海鹏、陈翔也谈到“玫瑰”应该有“刺”:“你们能不能给我来根刺?”你们来那么一句,让我受点震动和刺激,感受到你们对世界、现实的态度,那可能更是一种诗的能力了。

作为一个诗人,我当然很尊重张枣。关于张枣的第一篇评论还是我在1987年写的,题目就叫“朝向诗的纯粹”。张枣的诗写到最后,写得很精致,也写到一个极致,写到可成年轻人“范例”的程度。但他写不下去了。这种写作,可能缺乏来自自身的生长力和自我批判、变化的能力。问题在什么地方?“生活失败了”,但是难道杜甫的生活就不失败吗?

刚才欧阳江河提到“晚期风格”。这个概念我们还是要慎用。且不说年轻诗人,在我们这里谁能够进入这个“晚期”?卞之琳先生不能进入奥登的晚期,冯至也不能进入里尔克的晚期。北岛嘛,早就是那个样子了。

“晚期风格”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一种“特殊的成熟性”,不同于古典风格的圆满、和谐。其实,阿多诺的“晚期风格”是“否定性”的,它始于矛盾、困境和对已“完成”的不满意,始于贝多芬那样的“批判性天才”。它意味着从危机中重新开始,重建与语言的紧张关系,甚至是自我颠覆,是一种如阿多诺所说的“灾难般”的成熟……

诗歌即这样一条艰途和远路。希望在座的年轻诗友多一些耐心,也更多一些勇气,有时也需要从某种圈子和风气中跳出来,像策兰那样,真正有勇气走上一条“远艺术”的路。

何谓“天才”?维特根斯坦说:“天才就是依靠勇气去实践的才能。”

谢谢。


(根据2019年7月中旬在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变革中的中国当代诗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和补充)


微信图片_20200422095357


附录一:


在洞头

——给王子瓜,一位年轻诗友


当一具失踪多年的尸体从一个中学的

操场下、从一堆乱石下挖出来,

暴露在氧化的空气中,

我们在一个临海的山坡上谈诗。

我们谈着两代人的区别和联系,

谈着张枣和他的“万古愁”(现在它听起来

怎么有点像顺口溜?)

谈着那过去的被埋葬的许多年……

这是在中国东海,一个叫洞头的半岛上,

大海一次次冲刷着花冈岩石,

在我们言词的罅隙间轰鸣。

我们谈着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我们谈着诗,而礁石上的钓者

把他的鱼钩朝更远处抛去。

我们谈着未来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渐渐地

那压在一具尸骨上的巨石

也压在了我们心上。

谈着谈着,我竟想起了张枣的一句话:

“既然生活失败了,诗歌为什么要成功呢?”

我们都不说话了。我们能听到的

唯有大海的冲刷声。

我们流泪,听着大海的冲刷声。


2019,6.27-28,浙江洞头-上海 


微信图片_20200422095401


附录二:


策兰致汉斯·本德尔


亲爱的汉斯·本德尔,

谢谢您5月15日的来信和您为您的选集“我的诗是我的刀”的盛情约稿。

我记得我曾经对您讲过,诗真的就在那里,诗人未予考虑,它不再被参与了。今天,我想我会作出不同的表述,带着更多的细微差别,但在根本上我仍然持这种——老派的——看法。的确,就这方面来看,现在的人们喜欢不加思索地称它为手艺(craft)。但是,如果您允许我总结一些更多的思考和经验——手艺,就像纯净性一样,通常成为所有诗歌的条件。这一类技艺当然大多不会带来有价值的奖赏,不会拥有格言的“金质底部”。天知道它到底有没有什么底部。多么深奥迷人,人们(哈,我不在其列)甚至还这样来称呼它。

手艺意味着手工,是一件手的劳作。这些手必须属于一个单独的人,等等。一个独一的、必死的灵魂以它的声音和沉默摸索着它的路。只有真实的手写真实的诗。在握手与一首诗之间,我看不出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不要带着些诗呀和诸如此类的什么来。我怀疑这样的东西,连同它的远远近近,这意味着,那些事物与它当下的语境相去甚远。

是的,是有着某种操练——精神意义上的,亲爱的汉斯·本德尔。并且就在那里,在每一条抒情的街角,以污粪围绕的所谓词语的材料进行试验。诗作也是礼物——全神贯注的礼物。命定承受的礼物。

“如何作诗?”

一些年前,我有一些机遇见证,后来,从某种距离观察了“制作”(making)如何愈来愈变成了“制造”(making it),随后就成了阴谋诡计(machinations)了。是的,那里就有一些这类东西。对此也许您也知道。它的产生并非偶然。

我们生活在黑暗的天空下,并且——那里只有少许人类的存在了。所以,我想,诗也不会多。留给我的希望很小。我试着把握住那留给我的。

祝愿您和您的工作一切顺利。

您的保罗·策兰

巴黎,1960,5,18


(王家新 译)

(译自:Paul Celan:Collected Prose,Tanslated by RosemarieWaldrop,Carcanet Press,Manchester,2003)



微信图片_20200422100033


《诗建设》2020年春季号(总第26期)目录

 

开卷


4 / 赵野:天命之诗(9首)

22 / 江雪:诗人远古形象和他的古宋山河——赵野诗论


诗选


32 / 多多:词语磁场(14首)

40 / 于坚:二手店集(5首)

51 / 黄灿然:自己人(10首)

56 / 哑石:小事件(9首)

64 / 沈方:我是猫(5首)

69 / 高春林:四棵树记(6首)

74 / 世宾:平常事物(6首)

79 / 杨河山:鲁迅的遗像(11首)

86 / 黎衡:飞行(1首)

93 / 李浩:撒拉弗之歌(4首)

97 / 杨碧薇:朋克过山车(5首)

10 / 税剑:时空切割术(5首)

107 / 玉珍:果子(7首)


发现


112 / 黑夜:马骡(8首)

119 / 王彻之:诺顿行(7首)


跨界


128 / 向京/比尔狗小组:人类在神性指引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36 / 高宣扬:诗歌语言现象学


 

笔记


154 / 耿占春:晚期风格及其它(札记)

诗学

164 / 王家新:“只有真实的手写真实的诗”——与青年诗人谈诗

170 / 张曙光:诗歌写作中的几个概念


译介


180 / 我的诗歌与我的生命押韵——葡萄牙诗人曼努埃尔·阿雷格雷诗选二十首(郎思达、姚风译)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5.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花朵,趁着雨季回到树上|东莞诗集
  8. 诗集《一蓑烟雨》受业内点赞 梁平:在写作中建设自我人格并重新体认家国与个体精神的宽广存在
  9.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