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乔:新时代,我们与诗歌一起回家

作者:北乔   2020年05月20日 15:30      459    收藏

新诗历经百年跋涉,其实也到了蜕变或突破的关键时刻。一切的检视和展望,都是为了迈出新的步伐,深度参与新时代现实叙事的精神铸造。这是诗歌发展的必然,也是诗人行走无法绕开的历程。这涉及到当下与历史、现实与内心等诸多关系,但核心只有一个,诗当是生活本质性的体现。无论是在现实中行走,还是在高空飞翔,总无法脱离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得极为透彻,“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生活这片大地,是一切诗歌的起点和归宿,这不需要质疑。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作诗并不飞越和超出大地,以便离弃大地,悬浮于大地之上。毋宁说,作诗首先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栖居之中。”新时代的广阔生活,就是诗歌无法也不能离开的大地。敏锐地探入生活内部,立于时代潮头,进而抵达精神高地,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人,莫不如此。

写好新时代,以诗歌的方式呈现新时代的生活纹理和精神脉络,是诗人的使命,也是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基本素能。如何坚守纯净的诗歌理想,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审美之功?如何以诗的方式与现实对话,呈现复杂而多样化的生活?如何忠于现实忠于内心又为新时代绘出传神而充满力量的精神图景?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指涉生活与诗歌的互动。在我看来,诗歌回家,是我们首先要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显然,这里的“家”是一个多重性的复合概念,包括诗歌的本质、诗人的本真,以及对于生活的尊重和热爱,等等。

与诗歌一起回家,就是要回到内心本真。诗与诗人的关系,原本应该很简单。《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是的,诗与诗人当是坦诚相见,实现最大限度的统一。可惜,现实远非如此。我们在追求真诚,在真诚写诗的诗人,并不占多数。内心话语与诗中的文字,常常只是亲戚关系的,甚至是仇人关系。文如其人,许多时候恐怕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或只针对少数诗人而言。诗的纯真,诗的辽阔,诗的高尚,诗的无功利,这背后的诗人,在做人方面,有时恰恰相反。我们尊重艺术的特殊性,从内心到外在的诗,会经历种种的增减、变异,这不可避免。如同我们在生活中,心中所想与事实行为间常常也是无法吻合,甚至会完全背离。一个诗人与自己的诗尽可能相近,在当下是件难事。哪怕这已然是普遍性的存在,我们也不该漠视,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无论是诗歌理想还是流派思潮,出发点是诗人理应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内心本真。“小我”的迷失,终究无法建构“大我”。如果对自己都没有足够的真诚,那么“以人民为中心”,也无法真正在创作中得以实现。

诗人回到内心本真,其实是给诗人在提升境界和精神方面提出了要求。如果诗人自己都不能活在自己的诗里,那么诗的力量将是极为有限的,是苍白的虚弱的。文学是对现实的真切观照,诗人当是“出色的现实和灵魂捕手”。而这些首先取决于诗人自身的心灵之光、生活的态度,以及观察和思考世界的立场与方法。诗歌所传达的坚硬的风骨和高蹈的精神,源于诗人的心灵之家。写诗是与世界的对话,是向大众的表达,更是诗人向内的自我修为。汤养宗有一首诗为《去人间》,也有一部同名的诗集。他是在以诗人的名义去人间言道说禅,唤醒沉睡。这是他的勇敢和自信所在。同时,他也觉得真正的诗人必须生活在人间,必须在人间营养诗歌。记得汤养宗曾说,“写诗,是我做得最认真的一件事”,如此,写诗是他的重要生活。当一个人真正把诗歌当成生活的重要部分,并有足够的诗歌能力,那么,他的诗歌就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如今,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诗人有责任让自己与新时代同呼吸,将生活的真实与灵魂的真实进行有效的对接。这其实是一个基础性而又老套的话题,即诗人首先是人,写诗得先做人。直面现实需要勇气,直面自己更需要勇气。在此,我想说的是,诗人只有直面自己,写下的诗才是真诚的,才会有对现实的真切把握,也才能有力量。只有知行合一,心跳与脚步同频同振,诗与人同魂同体,才可能有伟大的诗和同样伟大的诗人。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感受新时代的“新”,书写出新时代的“新”,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无愧于诗人的职责,无愧于诗的神圣。

与诗歌一起回家,就是要回到生活现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这是新时代的使命,也是新时代诗人的使命。不了解生活,不领受新时代的气场,诗歌不可能出新。应当承认,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对现时的生活,对新时代广阔的图景,知之甚少,缺乏广度与深度的体验。新时代的话语已经全方位地参与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诗语远远没有跟上。具体的、个人化的生活,自然是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样的体验有时被我们或多或少地屏蔽或遗忘。作为诗人,理当有清醒的体验意识。我坚信生活的积累和主动性的参与,终将会激发诗情和诗性。

我写诗之晚,晚得我自己都觉得惊讶。2017年5月20日,这在我的诗歌之路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此前,我创作散文小说,关注文学评论,偶尔也写诗评,但从未写过诗,也一直认为自己写不了诗。2016年10月,我奉中国作协之命,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挂职,助力脱贫攻坚。虽说我的人生和工作经历相对而言,并不简单,但临潭之行,之于我的意义还是相当丰富。我出生在农村,高中毕业后参军至武警部队,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从师级单位的副团岗位转业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军旅生活的25年里,我一直在基层,在城市的郊外。经历过几次调动,当然也包括转业,一次次进入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群。但这些基层生活和陌生状态,都远不及在临潭的三年。人到中年,一切似乎都固化了,我到临潭,看似是一粒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其实是一粒石子砸进了我的心湖。临潭在高原,在藏区,在我的生活经验之外,当然这对许多人而言也是极为陌生之地。我回到了乡村,这与我童年体验留下的记忆乡村是完全不同的。名为副县长,但因为是挂职,没有实质的分工,其实是极边缘化的角色。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我真切地进入生活现场。我回到西部的自然之中,回到乡村这一我人生的底色,在田间地头和乡亲们相遇相识拉家常。是的,我从虚空回到了现实。这对我极为重要,尤其是人到中年,有了这样的契机,更是难得可贵。我总觉得,不是我学会了写诗,而是在生活中遇见了诗。

是的,诗就在生活里,等待我们去寻找。我的体会是,日常生活固然是体验,但生活真相远比日常生活丰富。尤其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甚至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为此,我们只有向下再向下之后,才有可能上升再上升。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说过:“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的时代,需要用诗歌去拥抱新时代、见证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这就要求诗人们将个体生命经验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去,找到更好的交合点。” 他的长诗《大河》和《我,雪豹……》给我的印象相当深刻。大河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诗人在向黄河致敬,也在整理自己的文化和情感。而《我,雪豹……》则是诗人回到内心,以歌咏英雄和新时代图景的方式,爬梳自身的精神谱系。向上掀起精神高度,向下膜拜似大地一样厚重的历史文化,向内倾听灵魂本真且纯粹的呼吸。他在唤醒沉睡的文化,重拾古典审美,挑亮黑暗中的灯光,自信地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是的,“拥抱”是首要的,只有拥抱,才能感受到新时代的温度,才会有血脉相连的体察。新时代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具写的生活状态。如果我们把新时代真正地当作我们生活的家,才能让新诗常新,我们的诗才会有“亲切之感、真切之暖、诗性之力”。

与诗歌一起回家,就是要回到诗歌的新时代审美。我们谈论诗歌时,不能离开诗歌的疆域,不能离家出走。诗之所以为诗,总有诗所独有的审美范式和品质。新时代的中国诗歌,是新时代的审美,是中国的审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是我们诗歌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所在。新诗在成长阶段,接受多文化的熏陶是必须的,但这样的熏陶,只有充分内化,才可能有益于成长。事实证明,只有外在形式的模仿和他者精神的生吞,而不顾我们自身的文化,写不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诗,写不出具有强壮生命力的诗。

我认同李少君关于建构新时代诗歌主体性的主张。“现代性最主要的概念就是主体性,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的国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恢复了其主体性,但走向全面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扎实的建设。新诗也是如此,我们要克服西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逻辑,尤其是主客割裂对立的思维,中国传统强调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主客合一,在文学上诗歌上,就是强调人民性和主体性的结合,这样的诗歌道路,才是中国诗歌的现代性方向。”在这里,李少君的主张十分鲜明,阐述精确而深刻。读李少君的诗,常常会以为在观摩一幅幅中国画,时而工笔精绘,时而写意飞翔。他以文字映射一个个画面,便有了意味,诗就成了“有意味的诗”。个性化的画面感,营建了个性化的情境,继而形成富有质地的意境,诗意自然荡漾开来。这样的诗,如果读者积极进入其中,主动性地阅读,便能读出美,悟出某些哲思。传统性、本土文化性的深植,领受现代性的诗学,这应该是中国当代诗发展的主要路径。李少君正是这样一位在坚守中不断前行的诗人,且不断地收获着。

回家,是为了内聚精气神,爱我们这个时代。当然内心对时代充满爱,对人生充满敬重,我们的诗才会有光芒。

回家,是为了守正,是为了再出发。丢掉中国文化的意境,极端地强调新诗的“新”是机械式的外来,我们将会穷途末路,这已经是许多诗人的共识。

回家,是从肉身的漂泊和精神的恍惚中回到坚实的大地,回到新时代的生活里,把书写新时代的精神作为人生和诗歌的共同理想。

(原载《文艺报》2020年5月15日2版)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