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强:文学的美 思想的光

作者:张毅   2020年06月01日 10:37  光明日报    1158    收藏

甘 泉

1931年2月,罗宗强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榕城镇,少年时期曾入画家陈文希和黄独峰在榕城开办的国画研习班,接受最初的审美教育。念初中时,又得到郭笃士先生的文学启蒙。郭先生让他背诵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唐诗三百首》,引导他阅读胡风的《论民族形式问题》。少年的罗宗强不仅领会到文学之美,还知道这“美”里蕴含着许多思想理论问题。


罗宗强:文学的美 思想的光

学人小传 

罗宗强(1931—2020),我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祖籍广东揭阳,1956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本科学习,1964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江西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75年调回南开大学学报和中文系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任唐代文学学会、李白学会、杜甫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顾问,《文学遗产》杂志编委等。他开创了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方向,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届思勉原创奖。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明代文学思想史》,堪称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经典之作;《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明代后期士人心态》《读文心雕龙手记》《李杜论略》《唐诗小史》《因缘居别集》,亦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精品。其学术著作被编为十卷本《罗宗强文集》,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他于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又分别获南开大学特别贡献奖、南开大学最高学术研究成就奖。

1951年秋,宗强先生考入当时的南方大学国文系,不久便被派往湛江做城市工作。1953年春被调到海南岛,在一个橡胶种植场里做计划统计工作。

然而,工作的不断变换和辗转迁徙,并未改变宗强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向往。1956年秋,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他考进南开大学中文系。

在南开园,宗强先生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读就是8年。从先秦典籍到近现代文学著作,凡是图书馆里有的,他都找来读,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卡片,打下了坚实广博的学问根底。


罗宗强:文学的美 思想的光


南开求学期间,有两位老师对宗强先生影响最大。一位是南开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李何林先生。课堂上,李何林先生一字一句地讲授鲁迅的《野草》,并一一指出类似的句子和思想还出现在鲁迅的哪些篇目中。李何林先生对《鲁迅全集》的烂熟程度令人惊讶,他那种正直人格和严谨学风,对宗强先生日后的学术养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再一位是王达津先生,他教导学生做学问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广泛阅读原著,写文章不能引二手材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一点让宗强先生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受益匪浅。

1964年,宗强先生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任教。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他带去的大量书籍在“文革”中被抄走,只留下一部《鲁迅全集》。那段时间,宗强先生除了劳动和思想改造外,便是反复读《鲁迅全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那时,宗强先生常在江西赣南的群山中跋涉,在只有五六个小学生的山村学校里听老师教孩子们学拼音。他想不明白,这与他所学的研究生专业有什么联系。不过那茂密山林,那空山秋夜,那贫穷人民,让他难以忘怀。生生不息的生命,无处不在,这种精神是支撑他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甘泉”。


罗宗强:文学的美 思想的光


1975年,在江西赣南生活处境艰难异常之时,宗强先生意外收到调往南开大学工作的通知,原来是同窗好友看他日子过得艰难,征得学校同意,想办法将他调回母校。二入南开,再次走进熟悉的南开园,漫步在开阔的大中路上,宗强先生隐约预感到人生将出现重大转机。真是南开,南开,越难越开!对困难时刻给予帮助的好友和母校,他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奋 斗

重返南开,宗强先生先在南开学报工作,然后到中文系任教,他这时已经人过中年。

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宗强先生加倍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时机,往往是白天上班和上课,晚上先料理家务,九点以后才能坐下来进行研究和写作,直到凌晨二三点,稍微躺一会儿,清晨六点左右又得起床,每天只睡4个小时。

就这样,仅用一年时间,宗强先生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李杜论略》,198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杜论略》对唐代两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的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做了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和批评。


罗宗强:文学的美 思想的光


在写作《李杜论略》的同时,宗强先生开始了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与思考,尝试运用中国文学思想研究的新方法,探索学科发展新方向。他先从古代文论入手,选定气、风骨、兴寄、意境、神韵、神形、格调等十多个范畴,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可是,正当他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力求从中找出演变线索,以考察它们各自的理论内涵和特征时,却遇到了困难。因为每个文论范畴的提出和演变,都有当时文学创作的实际和文学思潮为背景,离开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理论范畴或术语便成了含义不明的只言片语。如果不弄清楚古人的这些只言片语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仅凭现代文艺理论的框架把它们归纳到一起,实际上就是拿古代的文学批评材料为现代文学理论作注解。这是一种浮躁的学风,即使把文章或著作写出来,也不会有太大价值。

宗强先生决心放弃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传统研究方法,转而进行更贴近文学创作实际、更能反映特定时期文学批评历史原貌的文学思想史研究。他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是从隋唐五代开始的,这是一个文学创作高度繁荣、文学思想十分丰富、成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相对较为薄弱的时期。

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宗强先生认为必须从当时文学创作倾向的变化来考察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相印证,这是他在读唐代历史资料的同时,读遍所有能够看到的唐人文集后形成的看法。


罗宗强:文学的美 思想的光

罗宗强画作《写李义山诗意图》


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宗强先生还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首先,文学思想的发展是通过逐渐的、漫长的演变完成的。一种文学思想潮流的出现,它的萌芽,在上一个文学思潮里,而它的余波,则存留在下一个文学思潮中,其间常常有一个过渡期。其次,文学思潮的演变与政局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古代的士人作家,他们的出世和入世,与政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文学观念不可避免地要受政局变化的影响。最后,文学理论批评的成就和文学创作实际并不都是一致的。一些体系庞大严密的文学理论著作和较为系统的诗论,对当时诗歌创作潮流的走向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倒是一些近乎口号的主张,在文学思潮的演变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

1986年,《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南开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学思想史学科研究体系的成立。宗强先生认为,文学思想研究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准确描述出特定时期文学思想发展的原貌。完全还原历史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有可能,这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耐心,对史料做全面认真的清理。除史书、子书、经注外,还需按时间顺序一部一部地读别集,通过资料的全面阅读,形成自己的印象并加以总结,决不相信他人感觉,也不相信二手资料。只有在尽量描述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之后,才有可能对文学思想的是非曲直做出较为公允的评价。


精 进

脚踏实地、认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形成了宗强先生的学术研究特色。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研究中,他发觉,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也是制约文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引起了他专门研究士人心态的兴趣。

通过对魏晋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的认真研究,宗强先生认为,玄学思潮起来之后,改变了一代士人的生存状态,改变了他们的志趣、行为甚至品格,这一点对于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的影响至为深远。更重要的是,哲学的、历史的、社会政治的种种外部因素对文学思想的影响,是通过士人心态为中介而实现的。

对士人心态的研究,不仅可以打通文史哲的界限,更可以对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对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及美感,有更全面、更切实的把握和体会。在写作《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时,宗强先生试图说明玄学思潮与士人心态变化的关系,探讨士人心态的变化如何影响他们的审美情趣,影响他们的文学题材选择,甚至影响到文体的演变。

宗强先生从这些方面,对嵇康、阮籍、陶渊明等作家的创作和思想重新进行审视,对西晋诗风与东晋玄言诗作出新的阐释,对玄、释合流的意义予以充分重视。这样一来,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与士人心态史的研究也就密不可分了,把细致入微的审美心理分析和以实证为基础的严密思辨结合在一起,让人既可以领悟到艺术享受的美感,又能获得清晰思辨所引起的理性愉悦。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于199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旋即获得广泛好评,《人民日报》《读书》和《文学遗产》杂志都刊发书评予以肯定。

周国林先生在《读〈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里说,这部学术著作“既有高屋建瓴的整体阐发,又有细腻入微的个案分析,既充满浓厚的思辨色彩,又兼具强烈的实证精神”。

吴相先生在《无奈的辉煌》中说:“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书,是‘撄人心’的书,是有所见的书。读这样的书,确是‘感到极大的满足,既有一种艺术享受的美感,又得到思辨清晰所引起的理性的愉悦’。”

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先生,也在题为《名士风流以后》的文章中,称赞《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对魏晋士人心态的论析“很别致”。他说:“我已经好久没有读过这样有趣又有货色、有见地的书了。”

傅璇琮先生在《走向成熟的思考——读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里说:“他的著作的问世,总会使人感觉到是在整个研究的进程中画出一道线,明显地标志出研究层次的提高。”

学术研究是一项“体力活”,要著书而立说,非呕心沥血不可。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产生轰动效应后的一天深夜,宗强先生像往常一样青灯摊书,突然浑身疼得冒虚汗,趴在书桌上起不来了。师母赶到大中路旁的十一宿舍,敲门通知师从他多年的弟子。我又敲开住在同楼的校工的门,借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顶着满天星斗和寒风,吱吱呀呀地将先生送往天津总医院。

宗强先生的身体并不强壮,当他全身心投入研究和写作中时,经常熬夜都没事,但每当一部重要著作完稿之后,觉得可以松口气了,他往往会病上一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只是宗强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副产品。他的另一部断代文学思想史专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从动笔到完成,整整用了10年时间。后一部著作完成后,年届七十的宗强先生积劳成疾,酿成重症肌无力,喝水都无法下咽。

弟子们想办法把宗强先生送到首都的北京医院。在学生和家人的陪护下,他积极配合治疗,终于经受住病痛的折磨,迎来了令人惊喜的康复与平安。

宗强先生不仅创造了顽强的生命奇迹,也在随后的耄耋之年里,创造了那一代学人学术精进的奇迹。



境 

宗强先生的学术研究是在“知天命”的后半生才展开的,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50岁到70岁的前二十年,二是从70岁到90岁的后二十年。前二十年,他奠定了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格局和学科发展方向,写出了足以传世的精品力作。后二十年,他依然老当益壮、笔耕不辍,陆续出版专著三部——《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读文心雕龙手记》(三联书店2007年版)、《明代文学思想史》(上、下)(中华书局2013年版);论文集两部——《因缘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晚学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论文选集两本——《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罗宗强卷》(北京万卷出版社2010年版)、《因缘居存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年过七旬,还能有如此厚重丰硕的成果,充分展示了宗强先生自强不息的学术精进之路。

作为宗强先生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思考和总结,21世纪初发表的《罗宗强先生访谈录》强调了三点:一是追求真实的历史还原,二是关注人之性情、个性的士人心态研究,三是回到文学自身的审美判断。

宗强先生为这篇“访谈”设定了一个长标题:“自强不息,易;任自然,难。心向往之,而力不能至。”他在访谈中说——

“现在我已七十二了,依然可以刻苦奋斗,凭自己的爱好,朝着既定的目标日夜工作,我自己觉得,自强不息是做到了,可是要做到任自然却非常的难。任自然是什么呢?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遇而安,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完全平静的心境,这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由“自强不息”延伸出来的“任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境界,它体现在宗强先生后二十年的一系列论著里。如果说前期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偏重于用“纯文学”的观念来观察和衡量古代文学思想;那么后期的《明代文学思想史》,则能在坚持纯文学标准的同时,兼顾属于“杂文学”的应用文体,将文学审美评判与讲求实用的文章学相提并论。

在晚年著作《读文心雕龙手记》里,宗强先生有两篇文章谈刘勰的“杂文学”观,即《释〈章表〉篇“风矩应明”与“骨采宜耀”——兼论刘勰的杂文学观念》和《释“入兴贵闲”——兼论刘勰的杂文学观念(之二)》。他以为,“在刘勰的文学思想中,不仅存留有学术未分时的文章观,而且有文学独立成科过程中逐步展开的对于文学艺术特质的追求。”刘勰的《文心雕龙》文体论,除了分别体裁、文类外,更重要的是体貌的描写和风格的辨析,后者与文学和文学思想的研究联系更为紧密,也更显重要。

宗强先生后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是前一个阶段的自然延伸,密切关注学界的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而贯穿始终的是对“文学”本原问题的深入思考。他在《古文论研究杂识》中说——

“文学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概念,还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一个严格规范的概念,还是一个弹性的概念?从它的形态看,从创作的动因看,从它的社会角色看,它的特质是什么?文学的社会角色,与它的功能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它的功能是自在的,还是受外界诸因素决定的?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它的功能与存在价值有没有受到影响?应该如何给它定位?它的社会的角色,从不同的层面看,有没有不同,如从政权的层面看,从社区的层面看,从接受者的层面看,有没有区别?左右文学的构成因素是什么,文学批评的标准等等,还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

宗强先生认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还有一个主观条件的问题。要担负建立此种理论的人,至少必须对古代文学、古代文论有深入的了解;对国内外文学理论的研究进展了如指掌;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实际、对当前的社会文化状况和需要有所研究。而我们现在从事这三个领域研究的人,大多独立于本领域之内,兼通者较为罕见。一种新的理论的建立,不是单靠技术操作所能办到的,它是对创造者学术水准的全面要求……他们中的一些人,必当能达到中西兼通、有扎实的国学根底、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有自己的学术思想的学术境界。”只有同时具备开放的世界眼光和深厚的传统素养,才能在复兴中华文化的伟业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思想体系。



因 缘

宗强先生回到南开后,一直在校园里居住,他把晚年在西南村的住所称之为“因缘居”。因缘,也就是随缘自适,拿得起,还要放得下,与“任自然”意思相近。他坦言:“从我个人的爱好来说,从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来说,我是非常喜欢庄子的。但任自然非常难,我做不到,问题在于我往往喜怒形于色,爱憎分明,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从来不拐弯抹角。依我的气质和习惯,我达不到庄子那种理想的境界,所以只能是心向往之。理想化的东西,不容易做到;但做事要认真,要一丝不苟,却是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宗强先生是性情中人,有诗人情怀和艺术才华,对真、善、美很执着;美是自由的象征,亦是其“任自然”的精神寄托。如果说天行健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他后半生的学术研究中有充分的体现;那么“任自然”则是其精神生活的新进境,具有人生境界与学术境界的双重意蕴。作为人生境界的“任自然”,是一切随顺因缘,近于庄子追求的随遇而安、平和淡定的精神自由,主要见之于他晚年那些写意怡情、游戏笔墨的诗书画创作之中。诗与画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静观天地人,挥笔诗书画。宗强先生晚年在做学问之余,常常以书画自娱,喜欢涂抹大写意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他的《写李义山诗意图》,用灵动笔法画风中的柳条和树枝上站立的两只小鸟。画的右上方则题写李商隐的诗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再如山水画《何处三家村》,以泼墨染出层层叠叠的山峦,于云雾缥缈的画面题上自己写的诗:“何处三家村,尽日闭柴门。荒径少行客,无人问晨昏。孤灯与青卷,偃蹇神犹存。山外醉歌舞,利禄相逐奔。姚佚复启态,使人空心魂。机栝相因依,成败如覆盆。会得此中意,万岁一成纯。”以游戏笔墨遣发逸兴,以题诗寄托情怀,讲究诗情与画意的水乳交融。

从小在书画艺术方面的修养,使宗强先生具有十分敏锐准确的审美判断力。他在《我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里说——

“对于文学思潮发展的敏锐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具备审美的能力。一个作家、一个流派的创作,美在哪里,反映了什么样新的审美趣味,乃是文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如果这一点都把握不到,那写出来的就不会是文学思想史,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如果把一篇美的作品疏漏过去,而把一篇并不美的作品拿来分析,并且把它说得头头是道,那就会把文学思想史的面貌写走样了。”

宗强先生对美的感受贯通诗书画。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面对审美对象,研究者不能无动于衷,因此文学思想研究的重心,应该由一般的理论批评转向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转向文学思潮的辨认和把握,这需要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不像研究理论批评那样,只要在材料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归纳就可得出结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者,若不能感受文学创作显示出的审美倾向,不能把握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作品风格,就难以把握不同时期文学思想发展的主潮与大势。

作者系罗宗强学生,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杰出教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1日 11版)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