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科夫:《米沃什诗选和晚年诗集》

作者:丹穆若什/文 陈婧祾/译   2020年06月15日 17:17  澎湃新闻    425    收藏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既是重构世界文学的版图,也是为人类文化建立一个纸上的记忆宫殿。当病毒流行的时候,有人在自己的书桌前读书、写作,为天地燃灯,给予人间一种希望。

第三周 第四天

克拉科夫 切斯瓦夫·米沃什 《米沃什诗选和晚年诗集(1931-2004)》

1945年1月,纳粹军队急于要从克拉科夫撤离,一场大规模的破坏正在准备中。直到最终一刻,指挥的将军发布了相反的命令。因此,旧城区中心地带在今天看起来还是和十九世纪末类似。



这个城市的内质,它同时具有的时间性和超越时间的气质,非常适合晚年定居在这里的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 ,那时,他漫长的一生即将结束。对于这一生里,他个人的经验和时代的变迁,他的诗歌,既是映照,也是超越。1911年出生于立陶宛,1931年开始发表诗歌,而在七十年之后,直到2004年去世前,九十三岁的他仍有力作发表。这种文学上超乎寻常的长寿,在我们的八十位作者中,大概只有P. G. 伍德豪斯可以匹敌——把他们相提并论也不是完全硬扯,他们两位一生的很大部分,都是在重新创造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

米沃什成长的岁月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问题重重的年代,他成为维尔纽斯一个诗人群体的成员,这个群体把自己叫做“在劫难逃者”(Catastrophists)。 如同卡夫卡,我们也许可以说,他们可以预见将要发生的事。在《关于诗的六次演讲》(1985年),米沃什回忆年轻时的自己“与众不同,异类……一个审判者,观察者”,而后说:“于是,少年的病弱/兆示时代的病症/永无善终。”

“在劫难逃者”的导师是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马里安·兹齐耶措夫斯基(Marian Zdziechowski 1861-1938),他那时搬到了维尔纽斯(Vilnius) ,之前则在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Jagiellonian University)教了二十年书。

在后期的一首诗《兹齐耶措夫斯基》,米沃什想象他在那些久已远去的年月里:

这里,他走去上课,在克拉科夫的街道上。

随他一起,是同时代的人:薄纱,丝绒,缎子

碰触女人的身体,纤细如茎杆,

上有新艺术的癫狂之花。

撇视、呼叫,穿出夜幕之中。

他接着回忆,1938年兹齐耶措夫斯基去世前,和他见面:“一个城市里,它是波兰骑兵夺自布尔什维克那里,你等待着,明白‘逼近的结局’/……你死得真当其时,你的朋友喃喃低语。”

米沃什本人在轰炸华沙中九死一生,不过徒步向南跋涉之后,他和妻子得以在临近克拉科夫的一个村子里避难。战后,他在华沙工作,服务于波兰外交部门,直到越来越高压统治的政权,对他的世界主义,也对他为事业缺乏投入,产生怀疑(他当时尽管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却从来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1951年,他出外流亡,寄居巴黎,在那里写成《被禁锢的头脑》,这部作品是对集权主义的解剖和摒弃。之后1960年,他移居加州伯克利,并在那里教了近三十年的斯拉夫文学。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米沃什的作品在波兰被禁,在其他地方也只有一小撮热情的崇拜者才知道。1980年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伯克利的一些同事才第一次了解,除了上课讲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还写诗。回到波兰,他则成了国际名流、公众人物,会见波兰出生的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和莱赫·瓦文萨(Lech Walesa) 。

他的每一年,开始在伯克利和克拉科夫之间划分,最终2000年,长久定居在克拉科夫。

流亡的几十年里,回不去波兰,也回不去立陶宛,记忆的问题就成为他核心的疑虑。在1986年妻子去世之时,他有一首动人的诗《与妻雅妮娜别》,其中写到:

如何抗拒空虚?什么力量

保存初始,如果记忆不可长久?

我记得很少,记得如此之少。

1977年的《论诗》,他回顾克拉科夫的文人们,指出那些消失的名字,甚至是他也记不下来了:

圣玛丽教堂的塔楼下,打瞌睡的出租车司机。

克拉科夫,小得像个彩蛋

刚从复活节的染料盆中取出。

穿着黑色的斗篷,诗人们在街上闲逛。

没人今天记得他们的名字

他们的双手一度却是真实的,

还有咖啡桌上袖口的链扣。

下一个十年,在《关于诗的六次演讲》(1985年),他写了(1944年纳粹)华沙屠城中一位不起眼的受难者,写下她的名字,由此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仍在心里想要救下雅戈维嘉小姐,

她稍有驼背,职业是图书管理员,

在一所公寓房子的掩体中死去,

那里据说安全,却完全塌了。

也没人能挖开墙壁的厚板,

尽管敲击声还有人声,听到了好些天。

这样,一个名字消失了,几十年,永远

没人会知道她最后的时刻。

记忆,在他那里,则用来抵御对历史和命运的宽泛的概化:

历史并不反自然,不是如马克思告诉我们,

也不是一位女神,女神司掌盲目的命运。

雅戈维嘉小姐的小小骷髅,其间

她的心脏曾经跳动。也就是这

我用来抵御必要性、法律、理论。

米沃什最后的诗歌,是从墓畔回望世界。《九十岁的诗人在他的书上签名》(2002年)里,起始记下一个喜剧性的胜利:“所以,最终,我活得比你们长,我的敌人们!”但诗人意识到,他无法把他的存活当作自己的功劳:

不过是那些奇迹事件中的一件,

如同那些曾经救过我的,免我于

奥斯维辛,也免我于(这有证据)

沃尔库塔某处古尔德营中挖煤人的命运

上天给傻瓜和艺术家避祸。

他并且意识到,“如今,风烛残年,我站在目击者面前/那些人早已为生者所不见”。

不同于大多数现代作家,米沃什思考宗教。他与天主教之间的关联,虽则暧昧却很强劲,同样的关联,也存在于他和那些目光带着憧憬的诗歌前辈们,从但丁到威廉·布莱克。在他晚年的诗歌里,向前瞻望临近的死亡,他有着冷静的反讽,也摸索着表达对来世的希望。“即使是虚妄/对永世的信念使我们联合。/我们,作为尘土,致谢信仰忠诚的尘土的奇迹。”米沃什不能相信这个世界是由一个公正的上帝统治,更可能,统治的是某种恶魔的力量,但他保留了一个信仰,这个神,不管究竟是什么,一定是诗歌爱好者。2003年的一首诗,写于他九十二岁之时,他希望在天堂,如同苏格拉底,他

可以继续做我在地上开始做的事

也就是,不停努力,为努力本身而努力

永远不要让我想要去触碰

世界这台织机上闪亮的织物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