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杜甫,焕发跨文化的魅力

作者:胡笛   2020年07月16日 23:53  解放日报    951    收藏

微信图片_20200716100428


不久前,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下简称《杜甫》),引发了关注,也引起了热议。这是一个西方他者视角下的杜甫,无论是故事的讲述方式还是人物的塑造,都带有明显的西方叙事色彩,呈现出戏剧化的效果。

这样一个他者视角下的杜甫,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是有些陌生的,却也促使人们去进一步了解杜甫和他的作品,去领略这位古代诗人在当下焕发的跨文化魅力。


叙事的民间性


纪录片《杜甫》的导演迈克尔·伍德,是英国历史学家和电视制作人,参与制作了大约120部纪录片。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多次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他热衷于讲述中国故事,也形成了独特的纪录片风格——他“通常会在纪录片中担当主持人,因为纪录片的本质在于讲故事,主持人有助于故事的讲述”。他还是一个历史的漫游者,实地探寻故事中的大城小巷。

迈克尔·伍德的历史纪录片最重要的一点,是记录“活”的文化,“历史不需要我们操心,但我们必须要确保中国群众充分融入纪录片中”,在与中国老百姓的采访互动中,经常能看到他脸上抑制不住的好奇和喜悦之情。明白了他历史纪录片叙事对民间性的倾向,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杜甫》的主题是杜甫,镜头里却有那么多或唱歌跳舞或舞文弄墨的普通百姓。因为,于他而言,历史照应着一幕幕鲜活的现实。

为了《杜甫》,迈克尔·伍德重走了杜甫的人生路,从西安、河南、成都到长沙等地,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遍寻诗人出生、游历、入仕到流亡的足迹,并选择相应的诗歌作品互为印证。开篇以大唐都城长安为背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杜甫壮丽的一生与这座城市和那个时代休戚与共,杜甫之谓“诗史”正是记录了玄宗统治下大唐由盛入衰的过程。镜头里则是当下的西安,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美食街上林立的店铺、跳着广场舞的人们、摊位上望着镜头的孩子,这一切与旁白中“在唐朝的市场中,外国时尚与美食的结合会令你迷醉,波斯的无花果,撒马尔罕的金桃”形成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无声对应。

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是诗人晚年漂泊生涯中短暂的安身之所,在那里他留下了许多书写自然的名篇。纪录片中,在草堂外朗诵《春夜喜雨》的孩童,耄耋老人述说“杜甫诗词优美和爱国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杜甫表达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穷人的情感”……迈克尔·伍德对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采访,实则体现了杜甫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

清明时节,湖南平江杜甫墓前,学生的祭扫活动和民间诗社的研讨活动,都是这部纪录片关于诗人杜甫的民间叙事。关于这位唐代诗人,除了研究者的论述,街头巷尾普通民众的认可,似乎更能证明其伟大。

纪录片取名于汉学家洪业的同名英文专著。在书中,洪业定位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即使在成千上万的中国诗人当中,杜甫也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唯一一位随着时间流逝而声名与日俱增的诗人……当诗人杜甫追求诗艺的最广阔的多样性和最深层的真实性之际,杜甫个人则代表了最广大的同情和最高的伦理准则。”


人物的戏剧性

纪录片用58分钟来论述杜甫的伟大是有难度的,正如迈克尔·伍德所说,“在东方,他是不朽的诗圣,但在西方则鲜有耳闻”,所以纪录片多次采用东西方人物之间的类比来直观定义杜甫,评价杜甫和但丁、莎士比亚——“这些诗人创造的价值成为后世诗歌的评判标准”。怀着东西文化交流对话的目的来拍摄纪录片,即便《杜甫》中的杜甫或许与我们想象中的杜甫不一样,它仍旧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令杜甫在后人的品读中一次次鲜活起来。

选择杜甫出生的传奇性。无论是洪业的传记还是冯至的《杜甫传》等,都以杜甫家族诗书仕宦传统为主来介绍杜甫,如“文章四友”的祖父杜审言给予他“诗是吾家事”的自信。而《杜甫》却将杜甫给姑母的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里的内容作为有关人物身份的叙述主体。“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间,女巫至,曰:‘处楹之东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这种墓志之说本意在褒扬逝者德行,而在迈克尔·伍德看来,“天命”之说更具戏剧性,能吸引西方观众,将此解说为杜甫出生的“谜团”。

张扬杜甫仕途的高光时刻。科举失意后,天宝十年,杜甫凭借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关注,纪录片将《壮游》中“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赏”配以朝堂的画面,让观众领略杜甫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事实上,杜甫待制集贤院却没有了下文,期间不少写给友人的诗词中透露着饥寒贫病的现状。杜甫与长安友人登塔所写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已显露乱世的端倪。天宝十四年,他终于获得一小官职,从长安回奉先探视家人,因这段路程写就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人们耳熟能详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有他作为人父的愧疚“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都来源于此。杜甫的仕途是短暂的,但他用自己的诗歌记录并见证了一个时代。

对比李白和杜甫。杜甫客居洛阳艰难谋生,却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偶像李白。纪录片这样形容李白——“在中国人眼中,他魅力十足,经常醉酒,斗性十足,是青楼常客,在斗殴中杀过人”,这显然是出自洪业笔下的“手刃仇人,挥霍万金,娶妻纳妾,纵情声色”的描述。且不说这些史料确凿与否,这样的描述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李白形象显然有着不小的差别。但这种极具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正是西方视角下的典型表现。接着,纪录片分别将李白与杜甫比作酒神与日神,对此牛津大学的学者进一步解释说,“李白很热衷于物我两忘的能力,杜甫更能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如何按照儒家伦理来生活”。对于西方观众而言,一部纪录片是不足以完全理解中国的“诗仙”和“诗圣”的区别,但通过这般类比倒也能获得一个粗浅朦胧的感受。


阐释的个性化


《杜甫》将杜甫晚年的自传式叙事诗《壮游》作为整部纪录片最主要的文本依据,在阐释杜甫不同人生阶段的境遇和思想时,都会引用其中的片段作为注释。杜甫一生作诗一千余首,经典不少,纪录片对这些诗歌的选择与阐释,正显示了创作者对于这位中国诗人的了解与理解。

其文本选择的精彩之处,比如纪录片首尾分别节选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内容。开元盛世之初,幼年杜甫所见公孙氏舞剑器之势,感受艺术之间的相互启发,选用诗歌前半部分“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晚年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偶然再见其弟子舞剑器,选用诗歌后半部分“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 动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玳筵急管曲复终”。50年后,杜甫见到公孙大娘弟子临颍李十二娘,一曲剑器舞几十年沧桑巨变,让他瞬间陷入人生巨大的迷惘,“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将同一首诗拆开在纪录片的首尾来说明诗人境遇之变化,可谓用心。

纪录片文本选择不足之处,除了过度重复引用《壮游》,就是对不少经典之作的遗漏。青年时代,杜甫壮马轻裘游历时,有不少诗篇展现了大唐的富庶,也洋溢着诗人的壮志豪情。第一次科举失意,年轻的杜甫并没有受太大的打击,几年之后所作的《望岳》一诗中仍可见诗人的气势与格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纪录片并没有选择这首代表作。安史之乱时,杜甫一路颠沛流离,成为苦难和苦难中的老百姓的发声者,纪录片选择了《彭衙行》《月夜》《春望》予以表现,若能再有“三吏”“三别”这些血泪之诗,则更能彰显杜甫“上悯国难,下痛民穷”的诗圣品格。冯至在《杜甫传》中分析杜甫在诗中的矛盾性时说,“若是强调人民的痛苦,反对兵役,就无法抵御胡人;但是人民在统治者残酷的压迫下到了难以担受的地步,他又不能闭上眼睛不看,堵住嘴不说”。

一叶孤舟漂浮于湘江之上,诗人留下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杜甫》在伊恩·麦克尤恩沧桑诵读“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英文版杜诗)中,结束了诗人一生。纪录片认为,杜甫被定义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称呼他反而是低估了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因为这将他的地位仅仅限制于一个诗人……事实证明,某些人在某种机缘下,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感情,还能象征整个文明在道德上的感悟能力”。这段话可见其理解了杜甫之谓“诗圣”。

杜甫在自己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而后世注释杜诗者却无数。正如《杜诗镜铨》所言,“其诗不可注,其诗不必注”,每一次注释,都是对诗人和其作品的重新阐释,BBC的纪录片《杜甫》也是如此。然而,正是在一次次的重读甚至误读中,悠然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自身、与外界的交流。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2.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5.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9.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10.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